弱冠知名性质素弘雅
A. 三国演义中孙策统一江东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江东孙氏集团的形成,可追溯到孙坚时代,孙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创业了大业,可惜他死得太早。真正建立起一个地域广大的强势割据势力规模的,是孙坚的大儿子孙策。孙策曾策划偷袭许都,迎献帝,其野心、胆量与眼光都堪与曹操相比,可惜也是英年早逝,未能创造更大的功业。孙策临终前,把孙权叫到跟前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江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时就伤重而死,年仅26岁。于是,孙氏集团的下一发展的重任就落到了孙权的肩膀上。孙权也不负重托,继承了父兄的遗志,是一个优秀的守成之主。
1.孙坚创业
孙坚出身小康家庭,以武立身,号称江东猛虎,年仅十七岁就杀败数十盗贼,华雄就是孙坚部将杀的,而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所写是被关羽斩的,估计孙坚武力也应在华雄之上。《三国志》上说:“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孙坚有万人不敌的本领。那么他是怎么创业呢?
孙坚当年以乌程侯、长沙太守的身份参与讨伐董卓,作为孙武的后代,他英勇作战,表现不凡。但他起初曾败在董卓手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中写道:“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烟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
可见孙坚败得相当惨重,要不是采取“金蝉脱壳”之计,还难以逃脱。不过孙坚并没有一掘不振,后来又重整旗鼓,不但打败董卓,而且斩了他的上将华雄。《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中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董卓听说反叛的家伙们原来是不死鸟,他又得意忘形,在相国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自封为太师以示庆祝。然而还没有做多少时间,诸侯中又崛起了一员堪称董卓克星的狠将——孙坚。
孙坚也是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孙坚对于董卓来说并不陌生,董卓还在西凉时,曾奉命与周慎等人征讨羌人,隶属于当时的车骑将军张温,孙坚当时是张温的部下。围攻榆中时孙坚曾经建议周慎给他一万人先截断羌人的粮道,来个“计毒莫过绝粮”。周慎不听,执意围攻榆中坚城。结果,自己的粮道反而被羌人趁机截断。无可奈何之下丢盔弃甲,“弃车重而退”。自这件事以后,董卓对孙坚的计策评价相当高,认为如果孙坚的计策能够被采纳执行,凉州就此可以平定。
诸侯起兵反叛董卓后,孙坚也不甘落后。和袁绍等人所作为不同,他始终积极求战。虽然出师不利被徐荣打败(看来这个徐荣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但也抓住胡轸吕布内部不合的良机,并“枭其都督华雄”。孙坚的厉害让董卓不得不佩服,就派李催去游说孙坚,又是要结亲又是封官许愿,极力拉拢。孙坚依自己的实力谁都不投,为什么偏要投不得人心的董卓老贼。所以他不但严辞拒绝了狡猾的老贼,还发誓要将他“灭之三族,县示四海”。没想到董卓对他施软的不行,又施硬的。可是董卓吕布都不是孙坚的对手,亲自出战都被打败,狼狈不堪。得胜的孙坚杀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渑池等地要寻找董卓决战。董卓心有余悸地嘱咐部下,诸侯都是废物,惟有孙坚非等闲之辈,你们要小心,一副“生子当如孙文台”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对孙坚的防御后董卓返回长安。临走的时候李儒说:“唉,没事儿,其实咱们用不着太紧张,诸侯都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其实是乌合之众,真正讨厌的是孙坚,这家伙确实有点傻劲儿,真舍得血本跟咱们拼啊。”孙坚也忙着给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复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孙坚也是一个了不起人的物,正因为如此他才建立大业。
可他为什么不趁此机杀了董卓?为什么半道撤了兵,《三国演义》中写到因为孙坚在洛阳城中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结怨于袁绍、刘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如此记载,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对此表示了有根据的怀疑。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官的记录,玉玺一段是从吴人的纪录中抄来的。裴松之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吴人为了表示自己为正统而杜撰的。把孙坚退兵的原因归于玉玺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点,虽然《三国演义》不曾提及却是白纸黑字为历代史家所公认的,就是和曹操一样,孙坚看到诸侯的内讧后心灰意懒。
孙坚在前方奋勇杀敌的同时,后方的联盟已经乱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听从了谋士逢纪的策略,兵不血刃地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前后一系列的运作,大体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相符,只不过没有杀死公孙越的一段。战术上堪称高明,但战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这分明就是想篡位。如今你这个盟主又带头向盟友下黑手,诸侯们这下子都可算明白怎么回事了,什么联盟,什么盟主!全都是扯蛋!于是这个联盟彻底破灭,代之而来得则是“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坚攻击董卓时依附于袁术(提供军粮)并以豫州为后盾。袁绍袁术兄弟翻脸后,袁绍另外派人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张胆地要给孙坚来个釜底抽薪。孙坚听说后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不是为了匡扶社稷而同举义兵吗,如今逆贼董卓屡战屡败覆灭在即而他们为什么胡来!我又能和谁同心尽力!”无可奈何之下,回师先打败袁绍的豫州刺史。此后孙坚不再有,也没法再有任何讨伐董卓的劲头。没想到孙坚在前方苦苦的打仗,他们不但不帮他,还在自己窝里乱了套,这让他还有什么心杀敌,如果把乱人消灭了,恐怕他们那边已经建立了天下,孙坚将无家可回,他还有什么力气再去攻打董卓。在此一战中,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作为袁术的部将被派来帮孙坚的忙,却中流矢而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两家结怨。
从此后,各地诸侯之间是真正的混战。势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两派,袁绍袁术哥俩势如水火。袁绍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术则是嫡出,哥俩都有看不起对方的理由。袁术看到天下的豪杰仰慕袁家的名声,却大多投靠了袁绍,这让袁术大为吃醋,鼓动各袁绍结仇的公孙瓒进攻他,又派孙坚进攻和袁绍关系密切的刘表。刘表的将领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然而,孙坚大胜之余乐极生悲,追击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临走的时候把还未完成的大业交给他的长子孙策,这时候他已经有了很多忠心的人才,虽然没有自立门户的意思,但也没人敢攻打他。为他儿子江东的基业打下了基础。
孙坚是在自己最具雄鹰姿态的时候,骤然殒落的,年仅三十七岁。虽然手下兵士众多,但孙坚体内无疑充盈着一股独行侠的血液,相信生命来自神授(孙坚的出身,也曾被人附会出一段“山海经”来),所以他竟然匹马孤剑地追杀强敌,终于在一个无名山脚,寂寂惨死,“谁知霹雳火,落地竟无声。”
2.孙策打下江东
孙坚死了,大儿子孙策才十七岁,但孙策从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他冷静地以仇人黄祖换回父亲的尸体安葬。他知道自己羽毛还未丰满,虽然父亲为他创下很好的基础,但自己还年纪小,难以让众人服,所以只好投奔袁术。
袁术虽然一辈子都很糊涂,但是看孙策看得还是比较准,经常叹息着对手下说:“我要是有个儿子跟孙策一样,我死了也值了!”袁术对孙策其实也很喜爱,孙策的一个骑兵开小差,逃到袁术的中军避难,孙策冲进去就杀了这个兵。袁术并没有怪罪他,说:“士兵喜欢逃亡,不杀怎么能警惕他们呢?你做的对。”从此军中更畏惧孙策了。可是他觉得在袁术手下郁郁不得志,毅然决定要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情况下,他把目标放在了局势相对安定,割据势力较弱的江东地区。他的做法可以说是非常有战略眼光。而他以帮助舅父为理由说服袁术放行可见其谋略。孙坚虽是个武夫,但他的家教搞的很好,养出了那么两个出类拔萃的儿子。
孙策的人格特质奉母至孝,个性豁达,爱说笑话,喜好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外型特征容貌俊美,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性宽弘雅量,豁达大度,勇力绝人,知兵善战。广用人材,善于接纳降将、降卒。孙策的武艺不亚于乃父,江东项羽,与项籍相似,少年英雄,勇不可挡,威震三江,曾经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更曾于神亭单枪匹马与名将太史慈酣战数百合,素有“江东小霸王”之称,继承父业,确立江东地位。可惜英年早逝。孙策文武双全,不愧为英雄,在父亲旧部以及义弟周瑜的帮助下,先后击败刘繇、严白虎和王朗三股势力,称霸江东。其声势使得曹操也甚为忌惮。在平定江东时,他每每冲锋陷阵,手下人很为他担忧。一次张紘劝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很显然,孙策既知将军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则的强大威力。他能够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关于孙策打下江东基业,正史也有所记载: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后袁术以孙坚旧部千余人资策,孙策遂自领兵马渡江转战整个江东。先后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等诸部。善用兵,军纪严明,又得周瑜、张紘等当代名士支持与辅佐,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为人阔达,善于用人,故甚得江东民心,短短八年间,平定了整个江东,并使江东迅速蓬勃发展,打下了吴国的基础。孙策平定江东后,自领会稽太守,并以其亲族分守诸郡。袁术僭号称帝时,策与之绝交,并奉汉帝诏讨之。后曹操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建安四年术死,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得术、勋兵两万余,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操惮其强,与之结亲以安其心。
孙策死时比他老爸死时更年轻,才二十六岁。曹操对他的称呼是“狮儿”,对他的评价是“难与争锋”。生活中的孙策除了可能比父亲更具幽默感外(陈寿说他“好笑语”),在孤胆英雄气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太年轻了,如此妙龄而竟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谁都不敢展望他的未来。所以,天命适时地显示出其揉乖违、和谐于一身的结果出来,孙策只能和他父亲一样,接受横死疆场的厄运。两人既然都是那么无敌天下,无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远远射来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为怪了。
孙策在江东地盘巩固后,甚至有偷袭许都的野心。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就遭到刺客行刺,伤重身亡。关于孙策的死,《三国演义》根据《江表传》《搜神计》里的记载而写“小霸王怒斩于吉”这一回,里面所描写孙策不迷信所谓神仙,坚持怒斩于吉的形象,实在是让人所欣赏。看看现代这么多邪教信徒就知道孙策多么有超前意识。可惜《三国演义》终究是封建时代作品,孙策终究敌不过于吉,可惜!
如果孙策不死,三国的历史绝对要改写了,以他的雄才伟略,击败刘表,活捉刘璋,平定袁术,北拒曹操,那是不成问题的,到时候恐怕“三国演义”就要变成“南北朝演义”了。孙策作战极其勇猛,每战都冲在最前面,身先士卒,难怪小小年纪就能打下江东六郡。不过这也成为后人对他的诟病,“你一个主帅打仗冲那么前干嘛,有病啊?”不过正是他的这种个性才让士兵们服从,要知道打仗就是打士气,哪边士气高,哪边的将士不怕死,哪边胜利的概率就要大,试想,如果你是孙策的士兵,你的主帅都冲在最前面,你有什么理由怕死?!你有什么理由不为他效死命?!要知道,一个主帅冲在一线对士气能起相当大的鼓舞。有这样的主帅,难怪吴军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孙策打下江东基业也不足为奇了。
孙策也是一个明事理的贤主,同时他也会识人才。比如他在“传位”时,那时他已经有儿子了,但为了避免主少国疑,他把家业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只这一点,后世的很多所谓明君都比不上他。要注意到当时有势力的大将全是他的死党嫡系,他的几个弟弟想造反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于在几十年后孙策派的势力依然大得让孙权寝食难安,为了牢固自己后代的皇帝地位,居然不敢把哥哥追尊为皇帝,顺便逼死了孙策的女婿陆逊。张昭曾经对孙策说:孙翊勇敢善战,甚得部下拥戴,可以考虑把家业传给他。而孙策却说“孙翊顶多算一个优秀的将领,而孙权宽宏大量,善于用人,他才是一个好领袖,我应该考虑把大权传给他。”他在临死的时候说的两句话简直是在给自己的部下和继承人定性,从以后的发展来看极准确。同时他还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事实证明他也没有看错人。张昭确实只能做内政治理,外交拿不了什么主意,周瑜可以在外交和战争上拿主意,但他也确实干不了政治,而对孙权的评价简直是一语中的:客气点说是扩张你不行,守土我不行,不客气点说那就是你老老实实守着吧,别乱打仗,你不是那块料。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三国时代的乱世群英当中,少年英雄孙策横空出世!曹操曾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实在是有点片面,曹操是在孙坚死后没多长时间说这番话的,也许是因为曹操对未及弱冠的孙策缺乏了解,还把他当小孩看,故此忽略了这位一代骄雄。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孙策作得比曹、刘更好,而直到后来,曹操发出“狮儿难与争锋”的慨叹时才意识到这一点。孙策打仗时蛮像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西征时,每仗都冲在最前面,他的战旗指向哪里,哪里的敌人就要溃退。只可惜,才二十六岁就早逝了,可惜,可叹,更可悲!
3.孙权守业
孙权的老爸从江东打到洛阳,给孙家打下好大的名声;他哥哥从北边杀回江南,又为他打下大好的江山,接下来的守业甚至统一天下的只能看他自己了。但孙权没有足够的野心,所以他只有守业。
孙策把位置传给孙权时,他比哥哥接任父亲时只大一岁,也就是才十八岁,在未接任以前,孙权也并不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就算他没有亲眼目睹父亲的征战,起码他见证了哥哥的艰辛,所以孙权对“江东”不是肆意的挥霍,而是苦心的经营。他贯彻的总的发展战略大抵是“坐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如果说曹操前期的战略路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后期当势力逐步做大,他手中的这个“天子”便也愈加贬值了,真正让他坐拥天下三分之一的还是靠他那“智慧冠绝之士和勇力超群之人”;而刘备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一杯羹打的旗帜虽然一直是“匡扶汉室”,但是这旗帜在他的事业中并没有发挥多大实际作用,他手下的人才跟随他,也并非是要为汉室效忠什么的,说白一点就是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相比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的政治路线,孙氏集团的“坐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政治路线的影响力更长远一些,而且显得更有实际价值,无论是孙策时期的地方割据还是孙权时期的稳中求发展都是至始至终在贯彻着这条路线。
孙权,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其实刻画的并不多,但是我们从有限的所谓正史里面,还是可以对他了解一二,能够恰当的评价孙权的有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大人物曹操的口中,曹操是不轻易夸任何人的,但孙权就例外了。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阴险狡诈,反应很快,评价人也是不会保留的,他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虽然有试探的想法在里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的嚣张直爽。同样,他评价孙权也是如此,这句话从他口里出来,对孙权的评价是相当之高的,可以看到他对孙权的赞赏。后面还顺带来了个对比“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说的真是直白啊!
孙权的确会守业,未能把握的事,是不会轻易做出决定的。这一点从赤壁一战中就能看出来。我们几乎可以凭借史料知道,孙权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准备打仗的,所谓将门虎子,从孙坚到孙策没有一个是孬种,这种贵族的血液深深的流淌在孙权的身躯里。但是孙权的心计比他的哥哥埋的要深,面对诸葛亮的游说,他就是不表态,而是问问大臣们的意见,其实孙权有一个习惯,从来都是先征询下面的意见,其实在他心里面早就打定主意了,这是他的性格不同于那些开国皇帝的地方,纵观历史,开国的皇帝们几乎无一不带痞子气,刘邦打下天下后,得意洋洋的问他老爸:你总是说我没有大哥聪明勤奋,现在看看我的家业跟他比哪个大呢?你能感觉到痞子气吗?赵匡胤没有黄袍加身前,有一次两军交锋,对方主帅请求让他们摆好阵势,赵笑着答应了,等他摆好以后,赵一马当先,喊着“我只找某某某较量,其他人不是我的敌人(差不多就这意思吧)”单枪匹马的冲进去吧他干掉了。这是《资治通鉴》上有记载的,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霸气。而这些气质在孙权身上从来都找不到,因为他本来就没有,所以孙权的确是个会守业的主,真正的军事上的进取,他不是没有,但他不会做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些举动。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估计孙权当时听了一班文武大臣的话是挺寒心的,但他没有发作,这就是他的气度所在,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啊,这就是孙权的人格魅力。终于鲁肃来劝他了,他最信赖的周瑜来劝他了,于是“拔刀斫前奏案”,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年轻的江东领袖开始迎接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大挑战,这时的孙权,年仅二十七岁。他把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不世出的奇才周公瑾,如此的疑人不用,令人敬佩。接下来,就有了三国鼎立的态势,就有了一代愤青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词。
孙氏基业的成功应该是得古人所说的天时,想他孙氏,不过江东一地主,祖上并不见有什么大的功名,只靠了孙坚趁得乱世异军突起,从此有了名声。孙策骁勇,又趁得北方战乱,群豪无暇顾及南方之时平了江东,打下基业,可谓得时也。那孙策正是意气风发,颇有些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味道了,却不想让仇人给刺杀了。这虽然于他自己颇为不幸,但对孙权来说却是命运的转折,否则,怕怎么样也难轮到孙权当家啊。孙权坐江山靠了天时,守江山亦靠了天时,想那曹操八十万众要与他会猎于吴,长江之险已与之同有,幸得老天一阵东风,要不恐怕真得要铜雀春深锁二乔了。趁着刘备远在蜀中,一举袭得南三郡,亦可谓时矣。胜因时而得进,败亦因时而得退——却说那逍遥津一战,若不是马儿跳得远,差点回不去江东,也算是老天罩着他吧。其后袭荆州也得趁着关羽打襄樊,要不真没戏,可谓天赐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了。刘备为何连营七百里?只因天热难当,陆逊火攻虽猛,岂能与天争功耶?所以说孙权守业成功,有一部分是靠天时。
看他是自己发展经济,造福江东的黎民百姓的。根据正史上的记载,他和曹操一样,孙权也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建安七、八年间,他就开始推行屯田。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孙权还注意兴修水利。他在建业开凿东渠,宽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倾泻入秦淮河里。他又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运河,通往云阳(今江苏丹徒)。这些水利工程,既便于内河航运,又可供灌溉农田。
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孙权还大力发展造船业。他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后,为了扩大势力,东吴的对外联系也扩大了范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土万人,浮海求夷州、禀州。”吴军达夷州(即今台湾岛),开始书写大陆与台湾岛交往的历史。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谙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联系。
同时,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还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他曾下令诸将,“尽除荆州民租税”,并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诏,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不要再征租赋。
这些措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东吴的综合国力,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稳定和逐步改善。
总的来说,孙权还是没有让家族失望,虽然没有扩大多少基业,但是他造福了江东,也可能他知道扩大事业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困为当时天下动乱已经几十年了,黎民百姓都想休养生息,将士们也都累了,这一点他要比刘备以后的诸葛亮、姜维等人强得多,他们只想统一天下,都没想到黎民百姓。如果他们主张和平说不定,天下也不会被司马父子夺去。所以他还是一个好君主,正如曹操所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虽然是继承父兄基业,也是一个很有远见,造福百姓的守成之主。
检举
B. 急需《晋书 列传第四十》的译文!
参考译文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应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被祖母抚养长大.祖母去世,在丧期中,悲哀过度而身体虚弱,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起身,于是凭着孝道而出名.应詹家里非常富有,年纪又小,于是把族人请到家里来一起生活,把家财委托给他们来掌管,像非常亲近的亲人那样有感情,社会上的人因此特别地看重他.应詹生性质朴高雅,别人即使有所冒犯,他也不计较,凭着学问文章而为人称道.司徒何劭看见他,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
开始被官府征召,担任太子舍人.镇南大将军刘弘,聘请他担任长史一职,把军政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刘弘在汉南政绩显著,这主要是应詹的功劳.恰逢蜀地杜畴叛乱,前来攻打应詹所在的郡县,经过艰苦的战斗,打败了杜畴的叛军.不义,又与陶侃一道在长沙打败了杜弢,缴获的叛军的物资中,有许多金银财宝,应詹一点都没有拿,只拿了一些书籍,没有人不为之感叹.陈地人王冲有很多的士兵盘踞荆州,一向仰慕应詹名声,迎接他担任荆州刺史.应詹认为王冲等人没有才干,不中用,辞去官职,回到南平,王冲也不怨恨应詹.他受人钦慕到了如此程度.升迁为益州刺史,兼任巴东监军.应詹离开南平郡时,读书人和老百姓都拉着马车痛哭,就像留恋生养他们的父母.
不久应詹被授予后军将军.应詹上疏陈奏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说:"现在,动荡刚刚结束,是国家制度改革与草创的时候,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整顿订正法律,先推举那些有高尚品德和大功的人,首先加以封赏,这样对社会的教化可以同虞舜时相媲美."元帝器重他的才能,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等到王敦叛乱,明帝问詹该怎样应付.应詹陈辞慷慨地说:"陛下应该发帝王愤怒之威,我们定会拿着武器走在前面,希望凭借祖宗在天之灵的保佑,出兵主伐而不会遇到抵抗.如果不这样,国家就会有危险."叛军从竹格渡江,应詹与建威将军赵胤等人一起打败了叛军.叛乱平息后,元帝册封应詹为观阳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应詹上疏推辞说:"我虽然勉强算作是参加战斗,但没有出一点计策,没有冲锋陷陈的功劳."元帝不同意.这时王敦的叛乱刚刚被平定,老百姓情绪还没有稳定,应詹尽力抚慰百姓,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很信赖他.应詹病重,在咸和六年时去世,当时年纪是五十三岁.
当初,京兆的韦泓在政局动荡的时候,亲人遇饥荒和瘟疫都死了,逃乱到洛阳,韦泓平素听说应詹名声,于是就去投靠他.应詹与他同甘共苦,感情像兄弟一般,并把他推荐给元帝.韦泓后来官至少府卿.既然蒙受应詹救助推荐成恩惠,应詹死后,于是定做了朋友的丧服,大声痛哭,并住在应詹的坟墓旁,可以比得上赵氏孤儿祭祀程婴,杵臼的道义,终身祭祀应詹.
C. 简述孙策如何开创江东基业
江东孙氏集团的形成,可追溯到孙坚时代,孙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创业了大业,可惜他死得太早。真正建立起一个地域广大的强势割据势力规模的,是孙坚的大儿子孙策。孙策曾策划偷袭许都,迎献帝,其野心、胆量与眼光都堪与曹操相比,可惜也是英年早逝,未能创造更大的功业。孙策临终前,把孙权叫到跟前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江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时就伤重而死,年仅26岁。于是,孙氏集团的下一发展的重任就落到了孙权的肩膀上。孙权也不负重托,继承了父兄的遗志,是一个优秀的守成之主。1.孙坚创业孙坚出身小康家庭,以武立身,号称江东猛虎,年仅十七岁就杀败数十盗贼,华雄就是孙坚部将杀的,而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所写是被关羽斩的,估计孙坚武力也应在华雄之上。《三国志》上说:“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孙坚有万人不敌的本领。那么他是怎么创业呢?孙坚当年以乌程侯、长沙太守的身份参与讨伐董卓,作为孙武的后代,他英勇作战,表现不凡。但他起初曾败在董卓手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中写道:“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烟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可见孙坚败得相当惨重,要不是采取“金蝉脱壳”之计,还难以逃脱。不过孙坚并没有一掘不振,后来又重整旗鼓,不但打败董卓,而且斩了他的上将华雄。《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中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董卓听说反叛的家伙们原来是不死鸟,他又得意忘形,在相国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自封为太师以示庆祝。然而还没有做多少时间,诸侯中又崛起了一员堪称董卓克星的狠将——孙坚。孙坚也是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孙坚对于董卓来说并不陌生,董卓还在西凉时,曾奉命与周慎等人征讨羌人,隶属于当时的车骑将军张温,孙坚当时是张温的部下。围攻榆中时孙坚曾经建议周慎给他一万人先截断羌人的粮道,来个“计毒莫过绝粮”。周慎不听,执意围攻榆中坚城。结果,自己的粮道反而被羌人趁机截断。无可奈何之下丢盔弃甲,“弃车重而退”。自这件事以后,董卓对孙坚的计策评价相当高,认为如果孙坚的计策能够被采纳执行,凉州就此可以平定。诸侯起兵反叛董卓后,孙坚也不甘落后。和袁绍等人所作为不同,他始终积极求战。虽然出师不利被徐荣打败(看来这个徐荣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但也抓住胡轸吕布内部不合的良机,并“枭其都督华雄”。孙坚的厉害让董卓不得不佩服,就派李催去游说孙坚,又是要结亲又是封官许愿,极力拉拢。孙坚依自己的实力谁都不投,为什么偏要投不得人心的董卓老贼。所以他不但严辞拒绝了狡猾的老贼,还发誓要将他“灭之三族,县示四海”。没想到董卓对他施软的不行,又施硬的。可是董卓吕布都不是孙坚的对手,亲自出战都被打败,狼狈不堪。得胜的孙坚杀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渑池等地要寻找董卓决战。董卓心有余悸地嘱咐部下,诸侯都是废物,惟有孙坚非等闲之辈,你们要小心,一副“生子当如孙文台”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对孙坚的防御后董卓返回长安。临走的时候李儒说:“唉,没事儿,其实咱们用不着太紧张,诸侯都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其实是乌合之众,真正讨厌的是孙坚,这家伙确实有点傻劲儿,真舍得血本跟咱们拼啊。”孙坚也忙着给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复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孙坚也是一个了不起人的物,正因为如此他才建立大业。可他为什么不趁此机杀了董卓?为什么半道撤了兵,《三国演义》中写到因为孙坚在洛阳城中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结怨于袁绍、刘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如此记载,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对此表示了有根据的怀疑。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官的记录,玉玺一段是从吴人的纪录中抄来的。裴松之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吴人为了表示自己为正统而杜撰的。把孙坚退兵的原因归于玉玺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点,虽然《三国演义》不曾提及却是白纸黑字为历代史家所公认的,就是和曹操一样,孙坚看到诸侯的内讧后心灰意懒。孙坚在前方奋勇杀敌的同时,后方的联盟已经乱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听从了谋士逢纪的策略,兵不血刃地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前后一系列的运作,大体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相符,只不过没有杀死公孙越的一段。战术上堪称高明,但战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这分明就是想篡位。如今你这个盟主又带头向盟友下黑手,诸侯们这下子都可算明白怎么回事了,什么联盟,什么盟主!全都是扯蛋!于是这个联盟彻底破灭,代之而来得则是“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坚攻击董卓时依附于袁术(提供军粮)并以豫州为后盾。袁绍袁术兄弟翻脸后,袁绍另外派人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张胆地要给孙坚来个釜底抽薪。孙坚听说后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不是为了匡扶社稷而同举义兵吗,如今逆贼董卓屡战屡败覆灭在即而他们为什么胡来!我又能和谁同心尽力!”无可奈何之下,回师先打败袁绍的豫州刺史。此后孙坚不再有,也没法再有任何讨伐董卓的劲头。没想到孙坚在前方苦苦的打仗,他们不但不帮他,还在自己窝里乱了套,这让他还有什么心杀敌,如果把乱人消灭了,恐怕他们那边已经建立了天下,孙坚将无家可回,他还有什么力气再去攻打董卓。在此一战中,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作为袁术的部将被派来帮孙坚的忙,却中流矢而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两家结怨。从此后,各地诸侯之间是真正的混战。势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两派,袁绍袁术哥俩势如水火。袁绍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术则是嫡出,哥俩都有看不起对方的理由。袁术看到天下的豪杰仰慕袁家的名声,却大多投靠了袁绍,这让袁术大为吃醋,鼓动各袁绍结仇的公孙瓒进攻他,又派孙坚进攻和袁绍关系密切的刘表。刘表的将领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然而,孙坚大胜之余乐极生悲,追击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临走的时候把还未完成的大业交给他的长子孙策,这时候他已经有了很多忠心的人才,虽然没有自立门户的意思,但也没人敢攻打他。为他儿子江东的基业打下了基础。孙坚是在自己最具雄鹰姿态的时候,骤然殒落的,年仅三十七岁。虽然手下兵士众多,但孙坚体内无疑充盈着一股独行侠的血液,相信生命来自神授(孙坚的出身,也曾被人附会出一段“山海经”来),所以他竟然匹马孤剑地追杀强敌,终于在一个无名山脚,寂寂惨死,“谁知霹雳火,落地竟无声。”2.孙策打下江东孙坚死了,大儿子孙策才十七岁,但孙策从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他冷静地以仇人黄祖换回父亲的尸体安葬。他知道自己羽毛还未丰满,虽然父亲为他创下很好的基础,但自己还年纪小,难以让众人服,所以只好投奔袁术。袁术虽然一辈子都很糊涂,但是看孙策看得还是比较准,经常叹息着对手下说:“我要是有个儿子跟孙策一样,我死了也值了!”袁术对孙策其实也很喜爱,孙策的一个骑兵开小差,逃到袁术的中军避难,孙策冲进去就杀了这个兵。袁术并没有怪罪他,说:“士兵喜欢逃亡,不杀怎么能警惕他们呢?你做的对。”从此军中更畏惧孙策了。可是他觉得在袁术手下郁郁不得志,毅然决定要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情况下,他把目标放在了局势相对安定,割据势力较弱的江东地区。他的做法可以说是非常有战略眼光。而他以帮助舅父为理由说服袁术放行可见其谋略。孙坚虽是个武夫,但他的家教搞的很好,养出了那么两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孙策的人格特质奉母至孝,个性豁达,爱说笑话,喜好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外型特征容貌俊美,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性宽弘雅量,豁达大度,勇力绝人,知兵善战。广用人材,善于接纳降将、降卒。孙策的武艺不亚于乃父,江东项羽,与项籍相似,少年英雄,勇不可挡,威震三江,曾经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更曾于神亭单枪匹马与名将太史慈酣战数百合,素有“江东小霸王”之称,继承父业,确立江东地位。可惜英年早逝。孙策文武双全,不愧为英雄,在父亲旧部以及义弟周瑜的帮助下,先后击败刘繇、严白虎和王朗三股势力,称霸江东。其声势使得曹操也甚为忌惮。在平定江东时,他每每冲锋陷阵,手下人很为他担忧。一次张紘劝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很显然,孙策既知将军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则的强大威力。他能够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关于孙策打下江东基业,正史也有所记载: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后袁术以孙坚旧部千余人资策,孙策遂自领兵马渡江转战整个江东。先后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等诸部。善用兵,军纪严明,又得周瑜、张紘等当代名士支持与辅佐,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为人阔达,善于用人,故甚得江东民心,短短八年间,平定了整个江东,并使江东迅速蓬勃发展,打下了吴国的基础。孙策平定江东后,自领会稽太守,并以其亲族分守诸郡。袁术僭号称帝时,策与之绝交,并奉汉帝诏讨之。后曹操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建安四年术死,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得术、勋兵两万余,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操惮其强,与之结亲以安其心。孙策死时比他老爸死时更年轻,才二十六岁。曹操对他的称呼是“狮儿”,对他的评价是“难与争锋”。生活中的孙策除了可能比父亲更具幽默感外(陈寿说他“好笑语”),在孤胆英雄气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太年轻了,如此妙龄而竟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谁都不敢展望他的未来。所以,天命适时地显示出其揉乖违、和谐于一身的结果出来,孙策只能和他父亲一样,接受横死疆场的厄运。两人既然都是那么无敌天下,无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远远射来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为怪了。孙策在江东地盘巩固后,甚至有偷袭许都的野心。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就遭到刺客行刺,伤重身亡。关于孙策的死,《三国演义》根据《江表传》《搜神计》里的记载而写“小霸王怒斩于吉”这一回,里面所描写孙策不迷信所谓神仙,坚持怒斩于吉的形象,实在是让人所欣赏。看看现代这么多邪教信徒就知道孙策多么有超前意识。可惜《三国演义》终究是封建时代作品,孙策终究敌不过于吉,可惜!如果孙策不死,三国的历史绝对要改写了,以他的雄才伟略,击败刘表,活捉刘璋,平定袁术,北拒曹操,那是不成问题的,到时候恐怕“三国演义”就要变成“南北朝演义”了。孙策作战极其勇猛,每战都冲在最前面,身先士卒,难怪小小年纪就能打下江东六郡。不过这也成为后人对他的诟病,“你一个主帅打仗冲那么前干嘛,有病啊?”不过正是他的这种个性才让士兵们服从,要知道打仗就是打士气,哪边士气高,哪边的将士不怕死,哪边胜利的概率就要大,试想,如果你是孙策的士兵,你的主帅都冲在最前面,你有什么理由怕死?!你有什么理由不为他效死命?!要知道,一个主帅冲在一线对士气能起相当大的鼓舞。有这样的主帅,难怪吴军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孙策打下江东基业也不足为奇了。孙策也是一个明事理的贤主,同时他也会识人才。比如他在“传位”时,那时他已经有儿子了,但为了避免主少国疑,他把家业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只这一点,后世的很多所谓明君都比不上他。要注意到当时有势力的大将全是他的死党嫡系,他的几个弟弟想造反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于在几十年后孙策派的势力依然大得让孙权寝食难安,为了牢固自己后代的皇帝地位,居然不敢把哥哥追尊为皇帝,顺便逼死了孙策的女婿陆逊。张昭曾经对孙策说:孙翊勇敢善战,甚得部下拥戴,可以考虑把家业传给他。而孙策却说“孙翊顶多算一个优秀的将领,而孙权宽宏大量,善于用人,他才是一个好领袖,我应该考虑把大权传给他。”他在临死的时候说的两句话简直是在给自己的部下和继承人定性,从以后的发展来看极准确。同时他还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事实证明他也没有看错人。张昭确实只能做内政治理,外交拿不了什么主意,周瑜可以在外交和战争上拿主意,但他也确实干不了政治,而对孙权的评价简直是一语中的:客气点说是扩张你不行,守土我不行,不客气点说那就是你老老实实守着吧,别乱打仗,你不是那块料。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三国时代的乱世群英当中,少年英雄孙策横空出世!曹操曾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实在是有点片面,曹操是在孙坚死后没多长时间说这番话的,也许是因为曹操对未及弱冠的孙策缺乏了解,还把他当小孩看,故此忽略了这位一代骄雄。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孙策作得比曹、刘更好,而直到后来,曹操发出“狮儿难与争锋”的慨叹时才意识到这一点。孙策打仗时蛮像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西征时,每仗都冲在最前面,他的战旗指向哪里,哪里的敌人就要溃退。只可惜,才二十六岁就早逝了,可惜,可叹,更可悲!3.孙权守业孙权的老爸从江东打到洛阳,给孙家打下好大的名声;他哥哥从北边杀回江南,又为他打下大好的江山,接下来的守业甚至统一天下的只能看他自己了。但孙权没有足够的野心,所以他只有守业。孙策把位置传给孙权时,他比哥哥接任父亲时只大一岁,也就是才十八岁,在未接任以前,孙权也并不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就算他没有亲眼目睹父亲的征战,起码他见证了哥哥的艰辛,所以孙权对“江东”不是肆意的挥霍,而是苦心的经营。他贯彻的总的发展战略大抵是“坐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如果说曹操前期的战略路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后期当势力逐步做大,他手中的这个“天子”便也愈加贬值了,真正让他坐拥天下三分之一的还是靠他那“智慧冠绝之士和勇力超群之人”;而刘备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一杯羹打的旗帜虽然一直是“匡扶汉室”,但是这旗帜在他的事业中并没有发挥多大实际作用,他手下的人才跟随他,也并非是要为汉室效忠什么的,说白一点就是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相比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的政治路线,孙氏集团的“坐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政治路线的影响力更长远一些,而且显得更有实际价值,无论是孙策时期的地方割据还是孙权时期的稳中求发展都是至始至终在贯彻着这条路线。孙权,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其实刻画的并不多,但是我们从有限的所谓正史里面,还是可以对他了解一二,能够恰当的评价孙权的有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大人物曹操的口中,曹操是不轻易夸任何人的,但孙权就例外了。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阴险狡诈,反应很快,评价人也是不会保留的,他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虽然有试探的想法在里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的嚣张直爽。同样,他评价孙权也是如此,这句话从他口里出来,对孙权的评价是相当之高的,可以看到他对孙权的赞赏。后面还顺带来了个对比“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说的真是直白啊!孙权的确会守业,未能把握的事,是不会轻易做出决定的。这一点从赤壁一战中就能看出来。我们几乎可以凭借史料知道,孙权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准备打仗的,所谓将门虎子,从孙坚到孙策没有一个是孬种,这种贵族的血液深深的流淌在孙权的身躯里。但是孙权的心计比他的哥哥埋的要深,面对诸葛亮的游说,他就是不表态,而是问问大臣们的意见,其实孙权有一个习惯,从来都是先征询下面的意见,其实在他心里面早就打定主意了,这是他的性格不同于那些开国皇帝的地方,纵观历史,开国的皇帝们几乎无一不带痞子气,刘邦打下天下后,得意洋洋的问他老爸:你总是说我没有大哥聪明勤奋,现在看看我的家业跟他比哪个大呢?你能感觉到痞子气吗?赵匡胤没有黄袍加身前,有一次两军交锋,对方主帅请求让他们摆好阵势,赵笑着答应了,等他摆好以后,赵一马当先,喊着“我只找某某某较量,其他人不是我的敌人(差不多就这意思吧)”单枪匹马的冲进去吧他干掉了。这是《资治通鉴》上有记载的,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霸气。而这些气质在孙权身上从来都找不到,因为他本来就没有,所以孙权的确是个会守业的主,真正的军事上的进取,他不是没有,但他不会做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些举动。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估计孙权当时听了一班文武大臣的话是挺寒心的,但他没有发作,这就是他的气度所在,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啊,这就是孙权的人格魅力。终于鲁肃来劝他了,他最信赖的周瑜来劝他了,于是“拔刀斫前奏案”,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年轻的江东领袖开始迎接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大挑战,这时的孙权,年仅二十七岁。他把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不世出的奇才周公瑾,如此的疑人不用,令人敬佩。接下来,就有了三国鼎立的态势,就有了一代愤青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词。孙氏基业的成功应该是得古人所说的天时,想他孙氏,不过江东一地主,祖上并不见有什么大的功名,只靠了孙坚趁得乱世异军突起,从此有了名声。孙策骁勇,又趁得北方战乱,群豪无暇顾及南方之时平了江东,打下基业,可谓得时也。那孙策正是意气风发,颇有些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味道了,却不想让仇人给刺杀了。这虽然于他自己颇为不幸,但对孙权来说却是命运的转折,否则,怕怎么样也难轮到孙权当家啊。孙权坐江山靠了天时,守江山亦靠了天时,想那曹操八十万众要与他会猎于吴,长江之险已与之同有,幸得老天一阵东风,要不恐怕真得要铜雀春深锁二乔了。趁着刘备远在蜀中,一举袭得南三郡,亦可谓时矣。胜因时而得进,败亦因时而得退——却说那逍遥津一战,若不是马儿跳得远,差点回不去江东,也算是老天罩着他吧。其后袭荆州也得趁着关羽打襄樊,要不真没戏,可谓天赐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了。刘备为何连营七百里?只因天热难当,陆逊火攻虽猛,岂能与天争功耶?所以说孙权守业成功,有一部分是靠天时。看他是自己发展经济,造福江东的黎民百姓的。根据正史上的记载,他和曹操一样,孙权也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建安七、八年间,他就开始推行屯田。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孙权还注意兴修水利。他在建业开凿东渠,宽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倾泻入秦淮河里。他又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运河,通往云阳(今江苏丹徒)。这些水利工程,既便于内河航运,又可供灌溉农田。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孙权还大力发展造船业。他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后,为了扩大势力,东吴的对外联系也扩大了范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土万人,浮海求夷州、禀州。”吴军达夷州(即今台湾岛),开始书写大陆与台湾岛交往的历史。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谙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联系。同时,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还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他曾下令诸将,“尽除荆州民租税”,并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诏,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不要再征租赋。这些措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东吴的综合国力,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稳定和逐步改善。总的来说,孙权还是没有让家族失望,虽然没有扩大多少基业,但是他造福了江东,也可能他知道扩大事业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困为当时天下动乱已经几十年了,黎民百姓都想休养生息,将士们也都累了,这一点他要比刘备以后的诸葛亮、姜维等人强得多,他们只想统一天下,都没想到黎民百姓。如果他们主张和平说不定,天下也不会被司马父子夺去。所以他还是一个好君主,正如曹操所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虽然是继承父兄基业,也是一个很有远见,造福百姓的守成之主。
D. 中国古代最英俊的皇帝是哪个
中国古代记载的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多半长的奇形怪状比如猿人类的刘备非人类的杨坚等等!再有,古代的审美观与今日的大不相同,搁在古代“腰带十围”属于给身材外貌加分的,搁在现在直接送去玛花纤体中心1个月再说。
还有就是画像,朱元璋都可以有差距如此巨大的两张画像,就知道古代的宫廷画师生活的有多悲惨~打死我也不相信屠城无数的铁木真长成图画上那样的慈眉善目.
所以综合以下,历史上比较帅的皇帝有以下一些
光武帝刘秀,清秀型帅哥“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
日角”
乱世五胡乱华,估计血统也混了不少,一时间帅哥辈出,特别是鲜卑种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慕容家,几乎没有一个不帅的:
慕容皝: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
慕容俊:身长八尺二寸,姿貌魁伟
慕容恪:身长八尺七寸,容貌魁杰,雄毅严重
慕容策:年十一,美姿貌
男女通吃的慕容冲就更不用说了,凤凰凤凰止于梧桐啊
北魏末代的孝庄帝元子攸“风神秀慧,姿貌甚美”
高欢,当个城门小兵都能让娄昭君倒贴到无敌的男人
儿子高澄,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美姿容,善言笑,谈谑之际,从容弘雅,简直极品啊
高演,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仪望风表,迥然独秀
孙子高纬,少美容仪
然后杨家表叔隋炀帝,虽然爹长的非人类,奈何有一个极品帅的外公—— 独孤信,所以长的那是美姿仪,少敏慧。也是帅哥一只。
再往下宋朝开始,似乎大家都不怎么八卦了对帝王后妃的相貌都没什么虚兴趣来记载。
看画像明朝的英宗宪宗都是很标准的皇帝长相~孝宗挺清秀
清朝的前几位都是通古斯野蛮人种~光绪的五官是很好,不过160的男人怎么也是5及残废啊
E. 弱冠知名,性质素弘雅,物虽犯而弗之校,以学艺文章。 麻烦帮翻译下
应詹生性质朴高雅,别人即使有所冒犯,他也不计较,凭着学问文章而为人称道
F. 谁能给个《周书·王思政传》的全文加翻译
王思政传内容位于《周书》卷十八 列传第十
全传包括介绍王罴和 王思政
【王罴】及其儿子【王庆远】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汉河南尹王遵之后,世为州郡著姓。罴刚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郡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先是南岐、东益氐羌反叛,王师战不利,乃令罴领羽林五千镇梁州,讨平诸贼。还,授右将军、西河内史。辞不拜。时人谓之曰:"西河大邦,俸禄殷厚,何为致辞?"罴曰:"京洛材木,尽出西河,朝贵营第宅者,皆有求假。如其私办,即力所不堪,若科发民间,又违法宪。以此辞耳。"
梁将曹义宗围荆州,敕罴与别将裴衍率兵赴救。遂与梁人战,大破之。于时诸方鼎沸,所在凋残。荆州新经寇难,尤藉慰抚。以罴为荆州刺史,进号抚军将军。梁复遣曹义宗众数万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板。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煮粥,与将士均分而食之。每出战,尝不擐甲胄,大呼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贼箭中王罴;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弥历三年,义宗方退。进封霸城县公。寻迁车骑大将军、泾州刺史。未及之部,属太祖征兵为勤王之举,请前驱效命,遂为大都督,镇华州。
魏孝武西迁,拜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挺,大呼而出。敌见之惊,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众遂投城遁走。时关中大饥,征税民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棰,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沙苑之役,齐神武士马甚盛。太祖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罴语使人曰:"老罴当道卧,貆子安得过!"太祖闻而壮之。及齐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生死在此,欲死者来。"齐神武遂不敢攻。
时茹茹渡河南寇,候骑已至豳州。朝廷虑其深入,乃征发士马,屯守京城,堑诸街巷,以备侵轶。右仆射周惠达召罴议之。罴不应命,谓其使曰:"若茹茹至渭北者,王罴率乡里自破之,不烦国家兵马。何为天子城中,遂作如此惊动。由周家小儿恇怯致此。"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类也。未几,还镇河东。
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亲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大统七年,卒于镇,赠太尉。
子庆远,弱冠以功臣子拜直阁将军。先罴卒。孙述嗣。
述字长述。少聪敏,有识度。年八岁,太祖见而奇之,曰:"王公有此孙,足为不朽。"即以为镇远将军,拜太子舍人。以祖忧去职。述幼丧父,为罴所鞠养。及居丧,深合礼度。于时东西交争,金革方始,群官遭丧者,卒哭之后,皆起令视事。述请终礼制,辞理恳切。太祖令中使就视,知其哀毁,乃特许之。丧毕,袭爵扶风郡公,累迁上大将军。
【王思政】
王思政,字思政,太原祁人。容貌魁伟,有筹策。魏正光中,解褐员外散骑侍郎。属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扰乱关右,北海王颢率兵讨之,启思政随军。军事所有谋议,并与之参详。
时魏孝武在藩,素闻其名。颢军还,乃引为宾客,遇之甚厚。及登大位,委以心膂。迁安东将军。预定策功,封祁县侯。俄而齐神武潜有异图,帝以思政可任大事,拜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思政乃言于帝曰:"高欢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御万夫。且士马精强,粮储委积,进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据关、河。宇文夏州纠合同盟,愿立功效。若闻车驾西幸,必当奔走奉迎。藉天府之资,因已成之业,一二年间,习战阵,劝耕桑,修旧京,何虑不克。"帝深然之。及齐神武兵至河北,帝乃西迁。进爵太原郡公。
大统之后,思政虽被任委,自以非相府之旧,每不自安。太祖曾在同州,与群公宴集,出锦罽及杂绫绢数段,命诸将樗蒱取之。物既尽,太祖又解所服金带,令诸人遍掷,曰:"先得卢者,即与之。"群公将遍,莫有得者。次至思政,乃敛容跪坐而自誓曰:"王思政羁旅归朝,蒙宰相国士之遇,方愿尽心效命,上报知己。若此诚有实,令宰相赐知者,愿掷即为卢;若内怀不尽,神灵亦当明之,使不作也,便当杀身以谢所奉。"辞气慷慨,一坐尽惊。即拔所佩刀,横于膝上,揽樗蒱,拊髀掷之。比太祖止之,已掷为卢矣。徐乃拜而受。自此之后,太祖期寄更深。转骠骑将军。令募精兵,从独孤信取洛阳,仍共信镇之。及河桥之战,思政下马,用长槊左右横击,一击踣数人。时陷阵既深,从者死尽,思政被重创闷绝。会日暮,敌将收军。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著破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有帐下督雷五安于战处哭求思政,会其已苏,遂相得。乃割衣裹创,扶思政上马,夜久方得还。仍镇弘农。思政以玉壁地在险要,请筑城。即自营度,移镇之。迁并州刺史,仍镇玉壁。八年,东魏来寇,思政守御有备,敌人昼夜攻围,卒不能克,乃收军还。以全城功,受骠骑大将军。复命思政镇弘农。于是修城郭,起楼橹,营田农,积刍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弘农之有备,自思政始也。
十二年,加特进、荆州刺史。州境卑湿,城堑多坏。思政方命都督蔺小欢督工匠缮治之。掘得黄金三十斤,夜中密送之。至旦,思政召佐吏以金示之,曰"人臣不宜有私",悉封金送上。太祖嘉之,赐钱二十万。思政之去玉壁也,太祖命举代己者,思政乃进所部都督韦孝宽。其后东魏来寇,孝宽卒能全城。时论称其知人。
十三年,侯景叛东魏,拥兵梁、郑,为东魏所攻。景乃请援乞师。当时未即应接。思政以为若不因机进取,后悔无及。即率荆州步骑万余,从鲁关向阳翟。思政入守颍川。景引兵向豫州,外称略地,乃密遣送款于梁。思政分布诸军,据景七州十二镇。太祖乃以所授景使持节、太傅、大将军、兼尚书令、河南大行台、河南诸军事,回授思政。思政并让不受。频使敦喻,唯受河南诸军事。
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仪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岳恃其众,谓一战可屠,乃四面鼓噪而上。思政选城中骁勇,开门出突。岳众不敢当,引军乱退。岳知不可卒攻,乃多修营垒。又随地势高处,筑土山以临城中。飞梯火车,昼夜攻之。思政亦作火〈矛赞〉,因迅风便投之土山。又以火箭射之,烧其攻具。仍募勇士,缒而出战。岳众披靡,其守土山人亦弃山而走。齐文襄更益岳兵,堰洧水以灌城。城中水泉涌溢,不可防止。悬釜而炊,粮力俱竭。慕容绍宗、刘丰生及其将慕容永珍共乘楼船以望城内,令善射者俯射城中。俄而大风暴起,船乃飘至城下。城上人以长钩牵船,弓弩乱发。绍宗穷急,投水而死。丰生浮向土山,复中矢而毙。生擒永珍。思政谓之曰:"仆之破亡,在于晷漏。诚知杀卿无益,然人臣之节,守之以死。"乃流涕斩之。并收绍宗等尸,以礼埋瘗。
齐文襄闻之,乃率步骑十一万来攻。自至堰下,督励士卒。水壮,城北面遂崩。水便满溢,无措足之地。思政知事不济,率左右据土山,谓之曰:"吾受国重任,本望平难立功。精诚无感,遂辱王命。今力屈道穷,计无所出。唯当效死,以谢朝恩。"因仰天大哭。左右皆号恸。思政西向再拜,便欲自刎。先是,齐文襄告城中人曰:"有能生致王大将军者,封侯,重赏。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从大戮。"都督骆训谓思政曰:"公常语训等,但将我头降,非但得富贵,亦是活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言,公岂不哀城中士卒也!"固共止之,不得引决。齐文襄遣其常侍赵彦深就土山执手申意。引见文襄,辞气慷慨,无挠屈之容。文襄以其忠于所事,礼遇甚厚。
思政初入颍川,士卒八千人,城既无外援,亦无叛者。思政常以勤王为务,不营资产。尝被赐园地,思政出征后,家人种桑果。及还,见而怒曰:"匈奴未灭,去病辞家,况大贼未平,何事产业!"命左右拔而弃之。故身陷之后,家无畜积。及齐受禅,以为都官尚书。子秉。
【评价】
史臣曰:王罴刚峭有余,弘雅未足。情安俭率,志在公平。既而奋节危城,抗辞勍敌,梁人为之退舍,高氏不敢加兵。以此见称,信非虚矣。至述不陨门风,亦足称也。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际。及乎策名霸府,作镇颍川,设萦带之险,修守御之术,以一城之众,抗倾国之师,率疲乏之兵,当劲勇之卒,犹能亟摧大敌,屡建奇功。忠节冠于本朝,义声动于邻听。虽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于百世矣。
【全文翻译】
王思政字思政,是太原祁人。容貌魁梧伟岸,有运筹帷幄的智谋。
在和桥打仗时,思政下马,用长矛左右横击,每击一下都能打倒几个人.而此时他深陷入敌阵,随从的人都死光了,思政身上受了重创晕了过去.适逢太阳落山,敌军要收军.思政长时间在军旅打仗,每次上阵都只穿破旧的战甲,敌人认为他不是主帅,就没杀他.他帐下的雷五安在战场上哭着寻找思政,正好他也苏醒过来,于是他得救了,雷五安割下衣服为他裹伤口,扶着他上马,深夜才回来.
十二年,朝廷封他为特进,荆州刺史.荆州境内气候潮湿,城墙大部分都损坏.思政于是命令都督蔺小欢监督工匠修缮.挖掘出黄金三十斤,都督在夜里秘密的送给思政.到了早上,思政召见佐吏让他看黄金,说:为人臣子不应该私藏宝物,于是将黄金悉数呈给皇上.
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仪同刘丰生等人,率领步骑十万来攻颖川。城内偃旗息鼓,好象没有人一样.高岳倚仗他们的兵多,说一战就可以成功屠城,于是命令士兵四面击鼓上阵. 思政选了城中骁勇善战的人,开了城门突然袭击.高岳的军队不敢正面交锋,引军乱退.岳明白不能突然攻击,于是命令多修营垒,又依照地势的高低,建造土山来靠近城里.用云梯和火车日夜攻打,思政也作火攒,利用风的便利投到土山上.又用火箭射之,烧他们的工具。还招募勇士,缒出城门出战.高岳的兵众逃跑,而那些守着土山的人也弃山而逃走.齐文襄更益高岳兵众,引洧水来淹城,慕容绍宗、刘丰生及其将慕容永珍共乘楼船来观望城内,命令善射的人向城中俯射。突然大风暴起,船竟然飘到城下。城上人用长钩牵船,弓弩乱发。绍宗穷急,投水而死。丰逃生然后浮向土山,又中箭而死。思政生擒了永珍。
齐文襄听说了这件事,于是率十一万步骑来攻城。亲自到堰下,督促鼓励士卒。水流很急很大,城北面就崩塌了。水便满溢,城中人没有了立足的地方。思政知道情况无法控制了,率领左右随从站在土山上,对他们说:“我身负国家重任,本希望平息战乱立功。……如今力屈道穷,计无所出。只有效仿先人以死报答朝廷的重恩。”于是思政仰天大哭。左右随从都痛哭。思政向西拜了两次,就要自刎。
思政初到颍川上任,有士卒八千人,城既没有外援,也没有反叛的人。思政经常将勤王当成自己的任务,不经营资产。曾经被赐了园地,思政出征后,家人就种了桑果。思政回来时,看到这些生气的说:“匈奴没有消灭,霍去病离开家,如今奸佞为除,怎么能经营产业!”命令左右随从拔了果苗扔掉。因此身陷之后,家里没有积蓄。
1.每战唯著破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
【每次上战场都只穿着破旧的仅能遮蔽身体的战甲,敌人以为他不是将军,所以得以逃脱】 弊通“蔽”
2.仍募勇士,缒而出战。岳众披靡,其守土山人亦弃山而走。
【依然招募勇猛的士兵,缒出城门出战。高岳的兵众逃跑,而那些守着土山的人也放弃土山而逃走.】
3.及还,见而怒曰:“匈奴未灭,去病辞家,况大贼未平,何事产业!”
【等到(思政)回来时,看到(这些)生气的说:“匈奴没有消灭,霍去病又离开了家,而且奸佞并没有去除,又依靠什么来经营产业!”】
很偏的文章,好难找
希望回答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