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知名度
A. (越剧名家)吴凤花和茅威涛谁的名气大
茅和花都是很好的演员,都是越剧界的名角。
但茅威涛毁誉参半争议较大,她内用创容新的眼光去发展越剧,记得天天向上上有一期就是请了茅威涛,她对越剧的演绎已经开始打破传统,并且向更大的平台上,向更多的人去展示去发扬越剧。当然也有人觉得她没有坚持传统,正在使越剧变味道。
吴凤花被誉为越剧界难得的小生,一直以“德艺双馨”的品格,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群众缘也很好。
论名气的话,我觉得在越剧界俩人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但就更大的范围而言,我觉得应该是茅威涛,越有争议的人,就越多人知道,制造争议也不失为一种炒作和扩大知名度的手段。
B. 越剧是那个地方的戏曲剧种中国有哪些知名的戏曲剧种以及这些剧种的名家名段有哪些
越剧是浙江嵊县的地方戏!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以上,罗列了273个还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剧种,这些剧种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自有独特的代表剧目,各自有才华出众的表演艺术家。假如把各个剧种的艺术家、代表剧目再罗列出来,那真够您看一阵子的了。
简单地说,无论是从质量上看还是从数量上看,中国戏曲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对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人们是没有争议的。
另外,在前述的二百多个戏曲剧种中,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京剧 孟广禄 探阴山越剧 茅威涛 题诗壁黄梅戏 马兰 如此红尘
C. 越剧四大流派的代表作
1、袁派《断肠人》
《断肠人》演出于越剧改革初期,因而仍以「四工腔」为主腔,但是在这段唱腔的后半部(从“滴铃铃铜壶漏不尽”起)袁雪芬为了表达剧中人悲痛的感情,在原来”四工腔“的基础上,运用了变宫音,使旋律自然地向低音区伸展,
如“叮当当何处钟声响,扑隆隆更声在楼上”两句唱,通过低音的运用,使宫音交替性转换到下四度的属调上去,增加了悲剧色彩,形象地把雨夜的凄凉景象与人物内心绝望、苦痛的心情揭示了出来。这种在甩腔前大量运用低音的曲调成为袁雪芬唱腔的特征音。
2、范派《梁山伯与祝英台》
范派”弦下调“旋律性强,曲调抒情悠长,作为“弦下腔”的首创者,范瑞娟不断创新,拓展这一曲调功能。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感情和所处的环境,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弦下腔”,创腔和演唱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
3、伊派《何文秀》
尹桂芳在《行路》、《访妻》唱段中,将越剧早期“四工调”与尹派唱腔有机融成一体,听来优美舒展,明快流畅。在《哭牌算命》唱段中,借用了苏州弹词和杭州武陵调,使之富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这些唱段已收入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越剧小戏考》。
尹派弟子均以此剧为尹派擅长表演的剧目,很多弟子演出过该剧。
4、傅派《情探》
《情探》传统越剧剧目,出自明传奇《焚香记》,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傅全香代表作之一。
其主要剧情为:落第举人王魁与名妓敫桂英相遇,结为夫妻,王魁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忘恩负义,桂英接到休书后到海神庙哭诉王魁罪状,自缢自死,最后判官司小鬼活捉王魁。
(3)越剧知名度扩展阅读: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和“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D. 越剧怎么唱
十八相送是小生花旦对唱,不推荐一个人学,建议找人搭戏并根据你的嗓音条件决定你版演谁。
你提的问题权涉及到一个矛盾,就是很多知名度高的唱段都不好学……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感觉那个徐派的贾宝玉还是不太适合初学者学的。稍微降低一点对知名度的要求,学小生的话可以学尹派的一些段子,像桑园访妻啊算命啊这样的(尹派要唱出味道还是挺难的说,不过那个唱腔稍微好学一点)。学花旦的话可以学王派或者袁派的一些段子,像葬花、琴心之类的。
当然还是要根据你的嗓子来定,如果条件较好的话可以尝试范派(小生,最著名的例子是梁山伯,可以学楼台会前面的几句唱,那个不难),吕派(花旦,要求嗓音比较亮),等等等等。
关于鼻音的问题,我觉得不同流派不可一概而论。你听到的那种和通俗歌曲不同的感觉严格说来不是鼻音,是共鸣和气息的综合。平时唱的时候注意用气,同时口腔打开一点,练一段时间就找到那种感觉了。还有要注意越剧的咬字和普通话不同。
那个戏服理论上应该叫褶子,不过我们平常都不这么说。
E. 越剧著名演员是谁
1、曹银娣 女,一级演员。
上海市人,1939年8月出生。1954年11月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演员训练班(后改为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工花旦。
2、陈雪萍,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桐庐人,1963年出生。
1978年9月考入浙江桐庐越剧团学艺,1985年师承范瑞娟,学唱范派。主演《桐江雨》、《春江月》等。1985年和1986年在戏曲艺术片《绣花女传奇》和《桐花泪》中分别饰男主角阿牛哥和二龙。1993年主演《浊浪惊魂》,获省第五届戏剧节青年演员一等奖。
3、傅幸文 女,国家二级演员,工戚派花旦。
浙江 鄞县人。母亲是越剧戚派创始人戚雅仙,父亲是越剧编剧傅骏,幼小受家庭熏陶而爱上文艺。
4、洪瑛,生于1962年。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角,师承王(文娟)派。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7岁高中毕业,工作一年后进嵊泗越剧团学艺。1982年参加全省“小百花”会演后被选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省戏曲“明星奖”等。现为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省剧协会员。她的唱腔抒情动听婉约自如、韵味醇厚、缠绵感人。表演朴实自然、细腻传神、不温不火,丝毫不见做作,真正彰显了实力派演员的风采。
5、周云娟,人名,同名人士有浙江越剧团著名旦角,1952年12月28日出生。
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浙江省剧协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三届文化部“文华奖”获得者。
93年度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代表大会代表成员、浙江越剧团副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F. 中国各省戏剧全国知名度排名
1 京剧抄 2 越剧 3 黄梅戏
以上争议不大。下来就不好说了。
豫剧,评剧影响力大一些,秦腔,晋剧,昆曲,川剧,沪剧,河北梆子,粤剧差点,再下来的就几乎足不出省了。比如像河南曲剧,越调;山西蒲剧;江南的淮剧,锡剧,扬剧,甬剧;山东吕剧;安徽的徽剧;湖南及安徽的花鼓戏;湖北楚剧,汉剧;广东潮剧;福建闽剧等。剩下的就不用了解了,差不多可以认为消亡了。
G. 黄梅戏和越剧哪个知名度高
黄梅戏吧。因为它的《夫妻双双把家还》几乎是家欲户晓的。而且它的曲调,听起来很悦耳、动听。
H. 为什么越剧能够经久不衰的流传至今
在越剧百年的此刻,这个出自江南的剧种,继续着它的传奇。无论是在剧院,还是在民间,越剧的演出仍然能够获得大量的戏曲观众,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对越剧有深入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傅谨博士。
问:为什么越剧这么受欢迎?
傅谨:如果回顾20世纪的戏曲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规律,就是许多来自民间的曲种都冒了出来,这是一个潮流。
我们大致上把戏曲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的大戏,比如,京剧、昆剧;另一类就算是小戏吧。这里说的大小,倒不在于其观众多少,意义是否深刻,而首先是从历史积淀上来看的。前面一类的戏,早在宋元就有了成熟的舞台形式,后一种,则是从民间的滩簧戏、说唱艺术逐渐演变过来的,慢慢地才上了舞台,才变成多人表演不同角色的形式。
上个世纪,后一类的戏,像越剧、评剧、黄梅戏、沪剧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
问:那么相对于同为小戏的其他剧种,越剧的
优势为什么也这么突出呢?
傅谨:这正是我想接着说的。很多事情有偶然性,就拿越剧的诞生来说吧,它为什么偏偏是在嵊州,就很难从逻辑上完全解释清楚。当然,作为一种抒情的说法,我们说这里的山清水秀,孕育了越剧,但山清水秀的地方多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越剧虽然是产生在嵊州,却是在当时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成熟起来的。它多少有些海派的市民味,却很少沾染宫廷味,我想这也正是越剧能够用很短的历史征服大江南北无数观众的奥秘所在。相对来说,像黄梅戏,就基本上在民间发展完成了。
对越剧的发展来说,它有两个很重要的机遇: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上海,开始时几种戏曲的分量是差不多的。但由于种种因素,戏曲的曲目主要集中在爱情题材上。你不得不承认,由于音乐元素上的先天优势,使得越剧特别擅长用来表达这个主题。大约到1956年之后,随着《十五贯》的上演,戏曲的题材才有所变化,但那个时候,越剧已经稍稍领先其他的剧种了。一个更重要的机遇是,改革开放之后,电影《红楼梦》在全国的上映,使得越剧的曲调被全国观众熟悉,这使得它的优势不可动摇了。顺便说一下,如果不是电影《天仙配》,黄梅戏肯定没有它现在这样的知名度。
问:我知道你曾经多次深入到浙江的民间剧团里,对当地剧团有很深的了解。你怎么看待民间演出的兴旺?和越剧草创时期的民间演出比,现在又有什么不同呢?
傅谨:其实民间的欣赏口味还是跟着城市走的。民间演出的兴盛是我刚才说的越剧在和其他剧种竞争取胜之后的必然结果。至于民间演出的变化,我觉得90年代初期的演出和传统上没有太大不同,是一种民间演出的修复过程。但是之后,就有改变了,主要是新的剧目,像小百花演出的剧目也都进入了民间演出。这也印证了越剧的生命力。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一出很好的新编京剧,但没听说有哪个民间剧团会去演的。在温州有20多个民间京剧团,无一例外,演的都是传统老戏。
问:那么面对各种新的娱乐形式,你对越剧的未来怎么看呢?
傅谨:历史上的中国戏曲先后由300多个剧种组成,至少100多个剧种有完整的音乐、表演和剧目体系,其中的盛衰是很正常的。何况,今天我们面临着全球化的困境,主流的美学趣味已经发生了变化。去剧院欣赏一场戏曲表演,在有些人看来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活动,甚至可能让人觉得奇怪。
令人欣慰的是,在江南的民间,看越剧仍然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一部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承载着为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助兴的功能。何况,对于越剧来说,它的情况也跟其它剧种不同,传统的成分比较少,无论从哪个方向追求,无论怎么创新,都很容易获得认同,甚至向别的剧种学习,也可以看作创新精神。
也许它很难重复昔日的辉煌,但作为文化多样性里重要的有生气的一部分,越剧将继续演变、发展。
I. 越剧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越剧从一个不起眼甚至被人看不起的、各方面都很简陋的地方小剧种,发展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只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这在中国戏曲中确实是一个引人瞩目、耐人寻味的现象。回顾历史,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第一是民间文化的根
和产生于士大夫豪门或宫廷的戏曲不同,越剧本来就是农民创造的,它的前身落地唱书,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化,演变成戏曲形式后,大量的剧目是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此后题材扩大,移植、改编的大部分剧目也都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因此,民间性成为越剧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一种代代相传的基因。
民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和老百姓的观念、情趣。"民间",是普通老百姓。越剧诞生之处,尽管粗糙、简陋,演员也没有高超的功夫,为什么演出那么"火"?那么受欢迎?因为农民感到亲切、共鸣,受吸引。即使表现上层社会、宫廷生活,越剧也是以老百姓的平民视角对人物进行加工、重塑。
二是艺术形态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雅俗共赏。越剧兴起的时候,京剧、昆剧等古老剧种的演出样式,主要是折子戏,观众看戏,以欣赏唱工和做工的技艺为主。越剧则几乎都是本戏,有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观众感到满足,感情得到宣泄。越剧的所有优秀剧目,都具有这种特征。
强调民间性,是为了不要忘记越剧的根,越剧的"本",不要忘记为最广大的观众服务这一原则。越剧后来发展提高了,但始终保持着雅俗共赏、贴近观众的特色。
第二是现代文化的血脉
越剧虽然诞生在农村,但成长、成熟于城市--上海。越剧1917年5月初次进上海,几经曲折,1919年在上海站住脚跟。众所周知,1919年正是发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年。当时连丝弦伴奏还没有的"小歌班"为何能在上海站住脚?是因为编演了几个有特色的剧目如《梁山伯》、《孟丽君》、《碧玉簪》、《三看御妹》等,这些剧目正好适应了当时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新思潮。"中国越剧百年诞辰碑记"上镌刻着"踏'五四'之春潮,开东南之生面",符合事实。越剧后来演变成以女子越剧为主体,也是受到上海文化的影响和启发。越剧在上海文化哺育下成长,大量吸收着现代文化的因素,为自身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品格得以重塑。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的开放。越剧进入上海后,正是现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现代文化观念,各种现代文化品种,势必对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带来冲击。"孤岛"时期,为什么会兴起"改良"?因为部分艺人在时代气氛和时代潮流的影响下,感受到如果原地不动就难免被淘汰。这是观念上的一大突破。上海艺术门类繁多,尤其是国外传人的艺术品种往往在上海率先登陆。越剧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能不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是话剧,二是电影。姚水娟就请了电影界李萍倩、戈戈等导演参与改良,有的戏打出了"话剧化、电影化"的旗
号。"孤岛"时期,袁雪芬喜欢看美国好莱坞文艺片,并从一批出色的明星如梦露、英格丽·褒曼、费雯丽等的精彩表演中吸收了有益的营养;而进步话剧更成为袁雪芬学习的榜样,启发她进行越剧改革。
二是适应现代剧场条件的演出形式和体制。越剧进入上海的前期也是演出于茶楼、旅舍、游乐场;随着剧种的发展,逐渐进入较大的剧场。剧场规模的变大,为越剧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提供了条件。越剧从男班到女班初期,都是沿用一桌二椅的表现形式,这在小小的草台或酒楼茶肆演出是可以的。但在大城市里,尤其在上海,这种相对单调的演出形式就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了。要表现更为复杂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表现更多种多样的人物和生活,就不能不提供更丰富的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姚水娟改良时,就开始使用简单的灯光、软片布景,甚至台上搭台。袁雪芬改革时,则有意识借鉴话剧艺术体制,设立剧务部,聘请编剧、导演、舞美、音乐专职人员,建立起综合性艺术机制。新越剧时期每个剧团都建立了这样的体制。越剧以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整体性赢得广大城市观众的喜爱,包括赢得知识界的关注。
三是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转型。文化的发展,不但要出产品,还要善于经营。过去,越剧的经营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戏班一般实行班长制,班长既是戏班的老板或股东之一,又是戏班的总管。到一个剧场演出,班长代表后台与前台签约,演员与戏班带有人身依附的性质。上海演出市场活跃,市场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适应市场条件的经营管理方式。从1939年起,姚水娟、商芳臣、毛佩卿退出天香戏院,与魏素云合作,另配班底组成水云剧团,9月26日在仙乐戏院登台,实行剧团制,管理上实行经理制,由经理,统一掌管前、后台。剧团以主要演员的名字命名以资号召,剧团事务、演出活动的经营管理,包括聘请演员、安排剧目、对外宣传、票房等等由经理负责,演员直接与经理签定合同。这种经营制度,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演员的流动,与封建班长制相比,是一种进步。以后,各演出团体相继仿效,上海越剧界几乎都改成剧团制,而且影响到外地,促进了整个剧种的发展。
四是现代传播方式的普遍采用。过去,越剧在浙江农村流动演出,开演前用敲锣打鼓"敲头场",以吸引看客。城市中的剧场演出环境,改变了这种传统传播方式。通过上海发达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台把越剧曲调传到每个角落;通过唱片,可以对越剧唱段反复欣赏并带到各地;通过大量的报纸、杂志,人们了解越剧的各种信息,越剧演员也提高了知名度,还可以从评论中得到教益。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将越剧融入城市文化之中。传播方式的变革,加强了越剧与民众的联系,吸引了大批观众,包括吸引了知识分子的参与,同时也改变了信息反馈的方式,加强了越剧的自我调节功能,促进了越剧自身的变革提高。
第三是江南文化的风韵
中国地方戏曲都属于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剧种的风格、品性都与生养它的地域文化传统、特色息息相关。
越剧诞生在浙江绍兴地区的嵊县,是中国地域文化中颇有名气、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的流行地区。吴越文化古朴粗犷,刚而野,所谓"吴王金戈越王剑"就是代表性的标志;但它也有柔而雅、细腻含蓄的一面。越剧在上海发展、成长,而上海文化本身就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特质被一代一代传递、积累、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越剧就产生活跃在这样一个典型的江南文化环境中,受"气聚山川之秀,景开图画之奇"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与北方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传统、气质不同,形成其独特的风韵。
越剧的审美特性是优美抒情。优美的表现形式为细致、圆润、轻盈、柔和、舒展。越剧基本风格是在女子越剧时期确立的。她表现的内容,主要是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是青年人的感情。它强调艺术形象的美不仅是外部形态,而是外在美和内心美的结合。它的唱腔委婉抒情,表演重视真情实感而非严格按照程式规范。它的服饰色彩、用料、式样柔和、轻盈……显然越剧在中国戏曲中,把优美、柔美发展到充分、鲜明的程度,与其他剧种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也是越剧赢
得观众的原因。
越剧的局限是壮美、阳刚之美不足。对此要从两方面看:一是不必求全责备,任何剧种都不可能包罗万象,首先要强调特色,保持特色,发展特色,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向其他剧种靠拢。二是在本剧种风格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使本剧种内的支系统(如流派、艺术家本人以及编、导、演、音、美)的风格更多样,表现力更丰富。
越剧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仍然是个年轻的剧种。只要坚持发扬自身特长和优势,不断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创新,始终贴近观众,越剧一定会风华正茂,长盛不衰。
J.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哪些
越剧抄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徐玉兰(徐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张桂凤(张派)、陆锦花(陆派)、毕春芳(毕派)、张云霞(张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竺派(竺水招)等。
越剧十姐妹 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四大老生 张桂凤、徐天红、商芳臣、吴小楼
浙江越剧五大小生(浙江五大小生)陈佩卿(浙江陈派创始人)、金宝花、陈书君(越剧第一官生)、尉少秋、王少楼(浙南小范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