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著名景点
❶ 醴陵景点介绍600字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醴陵。它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
早上,鸟儿在为树爷爷们唱着悦耳的歌儿,树爷爷好像在说:“真好听。”再看看旁边的人们,匆匆忙忙上班去,街道上,环卫工人在清扫着街道,街道扫的干干净净,再加上洒水车一洒水,街道就像镜子一样光亮如洁。登上仙山公园,来到山顶的亭子里,这时一股新鲜空气迎面扑来,往下看:“啊!”渌江河像一条长龙,围绕着醴陵城;它又像一部大摄相机,把天上的云,太阳给摄下来。有的云像绵羊,有的云像大象,有的云像狗,有的云像狮子,千奇百怪,变化多端。渌江河现在清澈见底,你看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在嬉戏,有的鱼在说着悄悄话,还有的鱼在吃着美食呢它们不知道老爷爷们要把它们引上钩呢。
中午,街道上的人人来人往,有的小滩说卖报,汽车的鸣笛声,人们的说话声,组成了一道城市小曲。
晚上,火车站的休闲广场上有许许多多的老人精神抖擞的在打太极拳。看!这些老婆婆,老公公全神贯注地练太极拳,吸引了许多人们在观看呀!他们的表演迎来阵阵热烈的欢呼声。我心里也在为这些老爷爷老奶奶叫好。广场上的霓虹灯亮了,把醴陵映盖住,有红的,绿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金碧辉煌,比天堂还壮观,美丽,美得无法形容。火车站的休闲广场的喷泉更美。只见喷泉冲上云霄到了九霄云外,像一条长龙。旁边的喷泉喷上去,像一根根速长的竹子。有的像五颜六色的彩花,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格外美丽。
我生在醴陵,长在醴陵,我爱我的家乡醴陵
❷ 醴陵的旅游景点有哪几个
喜欢自然的有仙山公园、三狮洞、明月峰等处;喜欢山水的有官庄水库、望仙桥水库等处
❸ 醴陵有什么景点推荐吗
醴陵有西山公园,瓷谷,状元洲等等都很好玩
❹ 醴陵市旅游景点名称及位置
同意楼上的说法复
来醴陵旅游的制人不多
如果你只是顺便的话
在城区
可以去西山爬山(西山上有红芙墓,左权墓,李略殿,也有农家乐),去仙岳山求神,去城南摘草梅,去李立山故居
在乡村就可去的地方多啦
可以真正领会到青山绿水
醴陵的乡村山多,多小山,一般用半天的时间就可以爬完
东南西北都有小山可去远足
其实很有意思的
东乡、南乡、北乡都还富有,西乡正在修路,可能麻烦点
乡村的人们都很好,很热情,
如果不知道路
只要问当地居民即可
❺ 醴陵的旅游景点有哪几个
醴陵拥有渌江书院、渌江桥、宋名臣祠、醴泉井、状元洲、文笔峰及日本佛教曹洞宗发源地云岩寺等人文古迹。还有仙岳山、西山、官庄水库、醴泉井、寨子岭等自然景观。
❻ 谁知道醴陵有哪些名胜古迹
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甚多。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程版潜、陈权明仁等爱国将领,著名生物学家汤飞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知名人士都生长在醴陵这块热土上;农民瞿永寿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杰出稻农”称号。境内有风景名胜115处,其中,奇峰15处,洞穴22处,奇石30处,泉井48处。主要古建筑有贺家桥的云岩寺、市郊的清兴寺、东门上的文庙、城东的梯云阁、王坊乡的平山寺、西山的渌江书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马背岭的起元塔、姜湾对岸渌水河畔的财源塔和东堡乡的袁氏贞节牌坊。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发展醴陵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❼ 醴陵市旅游景点
(一)醴陵八景
三刀石(许真君杀恶蛇)、状元洲、醴泉井、白鹤晴岚(相传丁令威在此成仙)、南屏耸翠(昭文书院)、圣池瑞渌、金鱼烟雨、东台集凤(几个青年在此结茅成庐,后名就功成,后人把此称为东台集凤)。八景中只有状元洲算保存比较好的。
(二)渌江桥与状元洲
渌江桥是1949年前全国少数几座县级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桥之一。始建于南宋处间,曾名渌水,渌江,至正,乐乐,惠民,以渌江桥名最久。原为木墩木梁结构,改建为石墩木梁。自宋至清多次毁于洪水和火灾。清朝乾隆处间醴陵富绅彭之冕曾二次捐资重修渌江桥,两次带领民众修筑渌江桥。1918年北军在撤退时在木梁上挖坑数十个,塞以棉絮,浇以煤油,纵火烧桥,全桥烧成灰烬。1924年富绅陈盛芳倡议建石拱桥,并捐银元3.4万元,田租250石,连同政府拨款和全县认捐等25万元由傅熊湘方主修。(长186.7米,宽8米,10孔) 。全桥用望城麻石建成,当时来醴的船只均义务承运几块建桥麻石至工地。1925年竣工,康有为日题写“渌江桥”3字,傅熊湘撰写渌江桥碑文,刻嵌于下首桥侧。
1928年1,2月,秋收起义的醴陵农民军与安源革命军第二团组织农民攻城,均在渌江桥激战。
渌江桥有6孔麻石拱支桥连状元洲,“孔”与“公”相通,因此人们习惯称它为“六公(孔)桥”。状元洲宛如一停泊在渌江河中的绿船。醴陵虽有“状元洲”,但从隋科举到清朝1300多年,醴陵文人,武将名臣很多,却从未出过1个状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以此为刑场,在此屠杀了大批革命志士。孙小山就是被害于此。1930年毛泽东与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曾驻于此。
(三)屏山寺
屏山寺,位于王坊乡屏山村与萍乡交界外头。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寺内有唐朝宰相房龄亲笔题写的“吴楚古刹”石碑1块,在株洲地区堪称“第一碑”。现在的屏山寺由萍乡、醴陵两地的民众捐资所建。大概是这个原因,它朝醴陵和萍乡开了两扇大门,一庙朝两省开山门,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四)云岩寺
唐朝年间昙晟和尚云游至贺家桥九峰麓,见此山岩陡峭,祥云萦绕,遂面壁坐禅。他归寂后,皇帝赐建寺。唐皇帝谥“无住大师”。昙晟圆寂后,得舍利千余粒。醴陵云岩寺各江西云岩寺平分,两处建塔。。
经其弟子洞山良价创立了曹洞宗。南宋期间日僧道元入宋,在其十几代第子天童如净处学法,回国时如净传给他四副法器(袈裟、《宝镜三味歌》、《五位显诀》、半身佛相)。1227年永平道元携四件法宝回日本,在日本发展迅速,至今延绵不衰。云岩寺是曹洞宗之发禅地,被称为“曹洞祖庭”。1983年日本佛教界曾组团来云岩寺寻根。云岩寺建筑群体宏伟壮观,有山门,大雄宝殿,昙晟塔等,除此之外还有放生池,云岩,龙井等景观。
(五)仙山公园名胜古迹
1、红拂墓、靖兴寺
红拂,姓张名出尘,是隋朝宰相杨素的艺妓,当初李靖以平民身份拜谒杨素,红拂女执拂其中,仰慕李靖才华,夜晚红拂女女扮男装,与李靖私奔。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奉命征伐,其妻红拂相随,不幸在途中染病而亡,李靖将红拂女葬在山水环绕、风景优美的西山,并修建靖兴寺。1829年靖兴寺移建现址,1924年红拂墓重修,座西朝东,为三合土筑,基部为八方形,墓碑正面刻“红拂之墓”,左右刻对联“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
2、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座落在西山半山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江。
渌江书院渌江书院以宋,元,明的学宫(原在武装部文庙内)故地作基础,于乾隆十八年创建的。最初建在城内朱子祠内(现醴陵一中内)右侧。后鉴于书院办在场内,不便学习,1825年迁到西山,。书院座北朝南,依次为头门,讲堂,内厅。内厅两侧有斋舍。渌江书院拥有保存较好的考棚,是当年学生们参加考试时的地方,这在全省都属少有。
朱熹曾两次到醴陵,在学宫讲过学,醴陵人士为朱熹绘有画像,朱熹自题绝句,像与诗镌于碑石,至今犹在。
渌江书院一般均是名流掌教,其中最突出有左宗棠,陈梦元等人。左宗棠为第十届山长,在渌江书院主讲过。两江总督陶澍回安化,道经醴陵,官绅请左宗棠写了一幅门联,陶澍一看十分欣赏,即驱车书院见左宗棠。左回拜时,陶留之通夜长谈,并订儿女婚姻。渌江书院是左宗棠的发祥地。咸丰十年,左宗棠已是清廷名将。他率军过醴陵,满城文官武吏列队欢迎,左宗棠仅微微点头示意而已。但当他发现迎候队伍中有当年的学生时,却连忙下车握手,偕携行十余里,谈笑风生。后来左宗棠总督曾致函书院,邀学生们前往共事。可见左宗棠对书院和学生感情之深。
后书院由小学堂改为中学堂,后又办师范,一直是革命人士活跃的地方,李立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上将宋时轮、陈明仁等早年都在这里上过学。
3、宋名臣祠
宋名臣祠原名“三公祠”,清光绪年建于渌江书院左侧,为祭祀醴陵籍南宋名臣吴猎及杨大异,皮龙荣三人而建。
吴猎,南宋进士,曾经从朱熹读过书,颇有成就,官至学士、四川安抚兼成都知府,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曾抵御金兵入侵有功。在四川任职期间,推荐贤能之士,惩恶除奸,体察民情,减轻民赋。1213年病故,吴猎为官清正,家无余资。
杨大异,南宋进士。他的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在衡阳龙泉任职时,当地正遭饥荒,而浙西提刑官赵某与筐某向当地征购大量大米,致米价倍涨,民怨沸腾。杨按原价卖出,以平民愤。赵与筐大怒,企图加害,因无借口,调杨到安远。当地峒民顺不堪压迫,聚众反抗,多年未能平息。杨亲自面见峒族领袖,示以诚信,劝说罢战,解多年纷拢。
在广东刑狱时,他发现囚犯多为农民,因反抗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敲诈勒索而被关押,杨一律释放,约定交税期限,后农民都一律纳税。后改任广西提点刑狱二司,奸吏收敛,盗寇绝迹,政清民安,道不拾遗。
在四川任官时,金兵入侵成都,杨大异在巷战中几处受伤,全家遇难。天明时,部下去收尸,发现他还活着,背着他逃了出来;在大理寺任职时,平反了7个冤假错案;他很重视教育,在粤东建曲江书院;在粤西建宣城书院。后被封为醴陵开国男。
皮龙荣也是进士,曾被封为醴陵县男,后封长沙郡公。为人刚直,为宰相贾追认道所不容,饮药自杀于衡州。
❽ 湖南省醴陵地区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一、古遗址
醴陵古城遗址——中三洲
转步乡古城村,地处渌江中游,东、南、西三面环水,形如半岛,人称中三洲。村北面山峦叠翠,绿树成荫。中有数十亩水面的白鹭塘,一度绝迹的白鹭又回故地,或翱旋于山水间,或翔集于丛树中。20世纪50年代,白鹭塘曾创淡水养鱼高产纪录,且鱼味鲜美,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垂钓。村前渌水中另有一夹洲——元宝洲,树木苍翠,青草丛中散缀各色小花,林间百鸟争鸣,大自然绘就如画风光。
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之相越为醴陵侯,在中三洲建侯城。现残存侯城城墙3段,东西横列,断续长约250米,高3~4米,厚14~18米。东汉初置醴陵县,在中三洲侯城旧址南约20米处建县城。城墙南垣呈弧形,长约1500米;东西垣各长约250米;北垣呈直线,长约600米。县城南北轴线长约300米。侯城、县城均存部分黄色粘土所筑城垣,层次清晰,夯窝深4~6厘米。在古城址内外,均发现泥质麻纹陶片,有明显东汉陶器特征。
在古县城遗址西南约2~3公里处,今新阳乡楠竹山、王坪、荷塘等村连片处,有东汉陶窑群遗址:距渌水0.5公里的山坡上,曾发现长约一公里的陶片层,厚度约0.6~1.2米,并有窑室残墙。陶片有釜、壶、盆、碗、缸、坛、钵、罐等10余种,纹饰清晰,有小方格纹、麻布纹、凹弦纹、横人字纹等。陶制口火候高,大多是夹砂灰陶,质地坚韧。部分陶瓷施酱黄色釉。说明东汉时,醴陵已有颇具规模的陶器生产。
1989年,中三洲醴陵古城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醴陵瓷业源头——沩山古洞天
东堡沩山,众山环绕,绵亘数十里,泉清林茂,风景秀丽,当地称“古洞天”。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抑,中虚而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直达上天,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这是道家之说,不足为信,但这些地方确实是神奇清幽,山灵水秀,有其独特魅力,日益成为令人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
相对于十大洞天,唐代道士司马承桢《天宫地府图》,列全国道教36小洞天,72福地中,湖南有洞天6处,福地12处,醴陵沩山是第十三小洞天:为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相传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之仙居。
唐代,大缘禅师在沩山建寺,宋殿元易祓书匾:小沩山寺。
清雍正七年(1729),自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及附近广大地区发现瓷泥,即向小沩山寺住持智慧赁山采泥,并邀约同乡技工20余人,在当地招工,传授技艺,创力瓷厂,生产釉下青花瓷,是醴陵瓷业发源地。后逐渐向赤竹岭、老鸦山、王仙、大林、漆家坳、五石窑前等地扩展。兴旺时、沩山有瓷厂百余家,成为醴陵的瓷业生产经营中心,成为造福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推动醴陵经济社会进步的新“洞天”,曾有“小南京”之美称。廖仲威等在小沩山寺后为先师樊进德(明朝人)建樊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樊公生日,大开庙门,各厂业主、技师、徒工齐来拜祭。平时各厂开窑必祭祀。
小沩山寺于1990年前后修复,1996年再建山门。樊公庙于1958年拆毁无存。
花炮祖师故里——富里麻石
富里镇的麻石,虽是醴陵东北边境小镇,却给人民留下神圣、奇特,光荣的感观。
麻石神圣。因为她是李畋先师的故乡。据《中国实业志》载:湖南生产鞭炮“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未及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平并、浏阳、醴陵……均为爆竹制造之中心地”。醴陵麻石则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唐贞观年间(627-649),流传李畋用火着竹,为唐大宗驱鬼治病的故事。后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麻石及其附近地区,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以图利用其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疫瘅。李畋开创用火药做爆竹的先河,故被尊为花炮业的祖师爷。醴陵东乡各花炮产地,历来有李畋先师会,并置有田产。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李畋的生辰,每年这一天,花炮业均歇业,前往麻石,焚香秉烛,杀牲开祭。附近萍乡、浏阳的同行,多前来拜祭。东乡凡花炮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家中,在正厅“天地君(国)亲 师位”旁,均设有“李畋先师神位”。
麻石奇特,是因为两省共一街。它地处湖南醴陵市与江西上栗县交界处,且邻近浏阳。武功山由江西进入醴陵,由大屏山尚湘赣界西北行,经笋屏、云峰岭,止于麻石。上栗县的栗江水在麻石进入醴陵,西行约两公里,在双江口汇入渌水支流澄潭江。麻石的栗江两岸,仍保留有古老的呆脚楼。湘赣两省共有的麻石老街,南边是醴陵的街市,北面是上栗的店铺。作为历史见证的古老龙王庙,主体座落麻石老街北面上栗县境,而戏台则在麻石南面的醴陵境内。以花炮为纽带,成为两省三县(市)物资集散交易的边陲小镇,已是千余岁高龄的麻石老集镇,必将重新焕发青春。
麻石光荣,因为这里是萍浏醴起义的圣地。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在麻石率先发难。1904年,黄兴准备借慈禧大后生日之机发动起义,自任主帅。指挥刘揆一为便于联络会党,策动清军,掌握全局,受聘为醴陵渌江高等小学堂监督(校长)。事泄,刘揆一与副指挥,湘、鄂、闽、赣四省会党首领,醴陵瓦子街人马福益出逃。后马福益在萍乡被捕殉难。会众推举浏阳人龚青台继任会党首领,在同盟会指导帮助下,继续筹划起义,指挥机关设麻石。起义檄文提出:破除专制政全、建立共和民国、平均地权和享受自由平等权利等主张。设计组织萍、浏、醴三县义军直捣长沙。1906年12月4日,龚春台率会众2万余人在麻石起义,李香阁、瞿光火文、谭开基各率醴陵义军数千人响应。清政府调集湘、赣、鄂、苏4省军队5万余人围剿,相持月余。起义虽然失败,但却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历史将永志麻石起义的光荣。
元未避乱险地——留仙寨
留仙寨,又名建安山,俗名油尖寨,位于八步桥乡东端寨下村,紧邻杉乡株树下村。山高、路徒、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宋元时,林密多蛇、鸟、走兽。但山顶较平坦。
历代醴陵兵祸,元未最惨,争战频繁,烧杀抢掠,加上灾疫不断,幸存者多外出逃生。县境仅存两百来户。民国版《醴陵县志》载:“丁、李、席、闵、彭、简、黄等18姓居生,结伙避居建安山,建寨以求自保”。传说山上居民,为迷惑过往军队,编织大于常人两倍的草鞋,锤软使变旧,丢弃于靠山脚小路旁。路过士兵偶见山上炊烟,欲寻路登山,见硕大草鞋,以为山上有神人(一说野人),不敢上山。
留仙寨田土极少,居民靠猎野味,采食草根树叶充饥。日常不敢轻易上山。偶因急要事上下山寨,只能攀枝爬岩。除留仙寨外,另有20多姓居民散居各偏僻山乡。现醴陵居民,大多为明、清两代来自江西以及广东、福建等地移民的后代。后人称避乱留仙寨的18姓居民为老寨户。
明初,时局平稳后,寨户返回祖居前,商量以后每年在留仙寨重聚一次,并在山下建有相聚时食宿的公舍。还碎釜为18片,各姓执一片为凭证。因年代久远,周年团聚事逐渐淡化而终止。“寨下”地名由此而来,留仙寨山顶,仍留有寨基遗迹,当地称为城墙坪。
在醴陵沦陷期间的1945年春,别动 队一大队派一6人战斗小组,在留仙寨构筑工事,利用大雾掩护,抵近作战,抗击配备钢炮和机枪的三百余日本侵略军,以一死一伤的代价,毙敌40余人。
明代砖窑遗址——窑下湾
新阳乡大土村的窑下湾及附近,为明砖窑遗址。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于洪武二年至十九年(1369~1386),役使20万工匠和农民,修筑周长33.4公里的南京城。所用城砖,由长江中下游5省的125个县的民户负担,烧制成统一规格的城砖。至今,窑下湾仍留存几座完整的砖窑,窑室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窑门尖圆。窑顶瓜瓢形,有排气孔。窑尾直线状,设3个烟囱。有效容积5立方米,按440×200×120毫米规格计算,每窑可烧青砖450块左右。窑型与汩罗县营田镇宋元时期烧制青瓷的瓷窑结构相似。大土村少数农家保存有完好的城砖,砖侧均压印有临制官吏、制作匠人和负担城砖户主的姓名和制作年月字迹。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均有记载。据估算,平均每县至少要承制10万块,烧成后,水运城砖至南京交差。现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湖畔城砖所砌栏杆和长沙市天心阁城墙上,都可找到醴陵烧制的城砖。
明砖窑遗址距中三洲古县城遗址约5公里。古县城遗址北渌水边有明代漕粮运输码头,码头旁山石上,镌有“红船湾”三个大字。红船湾极可能就是水运城砖至南京的码头。
二、自然景观
醴泉浸月——姜岭石窦泉
《名胜志》称:“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明、清两代和民国时《醴陵县志》均采用醴陵因醴泉而得名的说法。这个醴泉井,位于城北姜岭北山腰,面向醴泉路,北靠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为醴陵老八景中的“醴泉浸月”。醴泉,即甘美的泉水。古人迷信,视醴泉为“水之精”。认为若皇帝圣明,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儒家论太平瑞应征兆,必言甘露、醴泉、景云、凤凰、捷脯*、嘉禾*、屈轶*等卓异事物。出现上述现象地方的官吏,定会逐乡上报,既是向朝廷报喜,歌颂天子功德,又可表明自己治理有方,致出现祥瑞征兆。
清康熙、雍正、咸丰时,知县陈九畴、张明叙等,先后为醴泉清淤、洗井、修坊、建亭,相继为醴泉作记、说、颂。石坊额曰:“醴泉浸月”,承以石碣,刻名人记文。知县段一★有五言律诗《醴泉吟》:“夜气辉陵谷,山泉见月盈。累觞乘兴醉,一勺照心明。石窦含珠媚,禾田泻玉清。地灵征瑞应,名邑重湘衡”。
关于醴泉所在之姜岭。曾有人说,蜀汉大将姜维曾驻兵于此,故名姜岭。其实,姜维并未来过醴陵。南梁天监四年(505),江淹之子江为袭封为醴陵侯,江为与姜维音相近,致讹传姜维曾驻兵醴陵。
姜岭扼治地水路咽喉,左有凤凰山,右有梧桐山。凤凰为传说中神鸟、鸟王,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故凤凰、梧桐二山对峙于醴泉之两翼,以醴泉东饮“凤凰”,西润“梧桐”。凤凰山上曾建凤凰阁、魁星楼,后均废。山腰有山石耸立如笔,高近7米,人称文笔峰,又名笏石。山下原有醍醐泉,从石壁中流出。近年因拓宽至中和街道路被填塞。1993年至2000年,热心人捐筹资金,在文笔峰旁陆续修建笔圣寺、笔圣亭和山门。电站旁有石砌踏瞳登山,经山门至寺、亭和笏石,可俯览姜源新区和电站拦河坝。
注:嘉禾:生长特别茁壮的禾苗,为禾中异穗,古人视为瑞征。
捷脯:古传说中一种神异瑞草。
屈轶:传说能指出佞人的草,又名指佞草。
锦锈靖兴——仙山公园
西山,座落瓷城河西,南接仙岳山,北濒渌水,《方舆胜览》记:唐李靖曾驻兵于此。石壁上原刻有李靖遗像,后在山腰建靖兴寺。故西山又名靖兴山。遍山杜娟,丛林茂密。唐诗人韩屋咏靖兴寺有:“杜鹃枝繁艳无比”之句。王守仁过靖兴寺诗;“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磬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隐风雷。欲询兴废迹,荒碣满蒿莱”。1993年建为仙山公园。
靖兴寺右侧为宋名臣祠,祀南宋抗南名臣、醴籍湖南派巨子吴猎和皮龙荣、杨大异等人。厅墙嵌有黄自元书“宋名臣祠记”碑刻。祠前有千年古樟。祠右为渌江书院,书院右下首有洗心泉。出书院后门,往右登山,有红拂墓。相传李靖南平岭桂时,红拂随行,在醴陵病逝,葬于西山。附近有傅熊湘、阳兆鹏、陈盛芳等名人墓葬。从书院后山往左上行约300米,有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墓,旁建太一亭,亭内嵌青石两方,一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扬令,一刻监察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书“宁太一纪念碑记”。墓上立程潜书“宁太一先生之墓”石碑。文化大革命中,墓地石建筑受损,亭毁碑失。文化大革命后,教师进修学校找回两碑,于右任所书碑刻,立于渌江书院考棚下庭院中。省文化厅拨款修葺墓葬,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后山耸立五老峰。传闻一樵夫见五老聚谈于山上,近前观看,已化为石。
自公园现大门上山,有游泳池,设多处游乐场所,散布人物和多种动物塑像。曲径蜿蜒,水榭亭廊,鸟语花香。进公园北大门右首拾级而上,为烈士陵园。再上为左权将军纪念碑,占地1400平方米,周边石栏围护,内植万年青。纪念碑高3米,上立高5.5米、白水泥浇注的左权将军塑像。碑正面嵌邓小平题“左权将军纪念碑”大理石刻。北面嵌大理石刻彭德怀撰《左权同志碑志》。碑后墙上,嵌刻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董必武、陆定一题词。有石阶从两边进入前坪。纪念碑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为纪念花炮祖师,弘扬花炮文化,于1999年动工修建李畋先师殿,为仿古建筑,面积418平方米,殿宇宏伟庄严。2000年5月21日,醴陵各界人士,在仙山公园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
南屏耸翠——仙岳山
仙岳山,又名丁仙山,海拔351.9米,屹立于瓷城之南。登山远眺,既可俯瞰全城,又见渌江如带,群山起伏,林木葱郁。春来杜鹃艳,秋到枫叶红,风不如画。相传东晋时,晋时县令丁令威,弃官学道,云游来醴陵,筑观于城南山上,得道后,乘白鹤飞升,因名此山为丁仙山,观为丁仙观。
明成化间(1465~1487),道士姚安禅重建丁仙观。清光绪时(1875-1908),在已毁观址建药王宫。民国22年(1933),改建南岳行宫,规模居境内寺观神庙之首。1945年被侵华日军炸毁。日本投降后修复。1958年被拆除。1986~2001年,信徒捐款新建护国寺,前进为天王殿,中进为圣帝殿,后进为大雄宝殿。前殿左首有丁仙观,“丁仙观“石额为原丁仙观遗物。大雄宝殿左侧有巨石(旧志称石坛),石上因风化自泐,加工人凿成“仙岳山”、“丁仙”、“王仙”、“彰仙”、“如来佛”等字。
1988年,在山顶建醴陵市广播电视台发射台,发射塔直插云天。仙岳山腰建有老祖道院,三进。前进为老祖殿,中进为圣帝殿,后进为三清殿。
2001年8月,成立醴陵市仙岳森林公园(省级)总面积1049.2公顷。
大山石室——三狮洞 网址:ssd.llzc.com
王仙镇东有大山,三峰矗立,外形似狮,下有深洞,名三狮洞。世传仙人王乔炼药于此,因名王仙山,又名王乔山。《荆州记》:“醴陵县东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床,石白。父老相传,昔有道士学仙于此,即合金沙之白云。傅熊湘曾在洞口题直径一尽余“太山石室”四字。
卧狮伏光洞上,洞口高、宽、深各十余米,可容数百人,洞顶清泉滴沥。民国时,曾在洞中造石像、石龛等,后毁。现内设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十八罗汉、二十四位诸天等神像。光洞左30米有黑洞,内分三洞,内洞似楼阁。两旁分列观音和包公神像。有一伏流,总面积6000平方米。隔流有石床,石白遗迹则难找到。
站狮张口雄峙于卧狮右侧,登狮头,入狮口,须沿头侧小道下行,险峻异常。坐狮峭壁上,原有朱兰,春末夏初开花,每茎9朵,紫红剑叶,芳香四溢。
洞旁新建三狮农家乐园,设歌舞厅、休闲室、旱冰场、球场、游泳池、餐厅、商店。山旁水库内有游艇,鱼塘可垂钓,是集体闲、游乐、观光于一体的新景点。
王仙镇北观口村有青源山,即登真观旧址。相传藏有唐玄宗御书6个大字。宋太宗取去阅后归还,另赐御书飞白字。后建御书阁珍藏,欧阳修为作《御书阁记》。
❾ 醴陵有什么旅游景点啊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罗宵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紧邻长沙、株洲、版湘潭权“金三角”经济区。 1985年撤县设市,因盛产陶瓷和烟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名。 醴陵,山俊水曲,...
周边景区 仙岳山 李立三故居 左权墓 渌江书屋 状元洲 红色官窑
❿ 醴陵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醴陵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一、古遗址
古城遗址——中三洲
转步乡古城村,地处渌江中游,东、南、西三面环水,形如半岛,人称中三洲。村北面山峦叠翠,中有数十亩水面的白鹭塘,一度绝迹的白鹭又回故地,或翱旋于山水间,或翔集于丛树中。20世纪50年代,白鹭塘曾创淡水养鱼高产纪录,且鱼味鲜美,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垂钓。村前渌水中另有一夹洲——元宝洲,树木苍翠,青草丛中散缀各色小花,林间百鸟争鸣,大自然绘就如画风光。
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之相越为侯,在中三洲建侯城。现残存侯城城墙3段,东西横列,断续长约250米,高3~4米,厚14~18米。东汉初置醴陵县,在中三洲侯城旧址南约20米处建县城。城墙南垣呈弧形,长约1500米;东西垣各长约250米;北垣呈直线,长约600米。县城南北轴线长约300米。侯城、县城均存部分黄色粘土所筑城垣,层次清晰,夯窝深4~6厘米。在古城址内外,均发现泥质麻纹陶片,有明显东汉陶器特征。
在古县城遗址西南约2~3公里处,今新阳乡楠竹山、王坪、荷塘等村连片处,有东汉陶窑群遗址:距渌水0.5公里的山坡上,曾发现长约一公里的陶片层,厚度约0.6~1.2米,并有窑室残墙。陶片有釜、壶、盆、碗、缸、坛、钵、罐等10余种,纹饰清晰,有小方格纹、麻布纹、凹弦纹、横人字纹等。陶制口火候高,大多是夹砂灰陶,质地坚韧。部分陶瓷施酱黄色釉。说明东汉时,醴陵已有颇具规模的陶器生产。
1989年,中三洲醴陵古城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醴陵瓷业源头——沩山古洞天
东堡沩山,众山环绕,绵亘数十里,泉清林茂,风景秀丽,当地称“古洞天”。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抑,中虚而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直达上天,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这是道家之说,不足为信,但这些地方确实是神奇清幽,山灵水秀,有其独特魅力,日益成为令人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
相对于十大洞天,唐代道士司马承桢《天宫地府图》,列全国道教36小洞天,72福地中,湖南有洞天6处,福地12处,醴陵沩山是第十三小洞天:为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相传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之仙居。
唐代,大缘禅师在沩山建寺,宋殿元易祓书匾:小沩山寺。
清雍正七年(1729),自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及附近广大地区发现瓷泥,即向小沩山寺住持智慧赁山采泥,并邀约同乡技工20余人,在当地招工,传授技艺,创力瓷厂,生产釉下青花瓷,是醴陵瓷业发源地。后逐渐向赤竹岭、老鸦山、王仙、大林、漆家坳、五石窑前等地扩展。兴旺时、沩山有瓷厂百余家,成为醴陵的瓷业生产经营中心,成为造福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推动醴陵经济社会进步的新“洞天”,曾有“小南京”之美称。廖仲威等在小沩山寺后为先师樊进德(明朝人)建樊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樊公生日,大开庙门,各厂业主、技师、徒工齐来拜祭。平时各厂开窑必祭祀。
小沩山寺于1990年前后修复,1996年再建山门。樊公庙于1958年拆毁无存。
花炮祖师故里——富里麻石
富里镇的麻石,虽是醴陵东北边境小镇,却给人民留下神圣、奇特,光荣的感观。
麻石神圣。因为她是李畋先师的故乡。据《中国实业志》载:湖南生产鞭炮“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未及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平并、浏阳、醴陵……均为爆竹制造之中心地”。醴陵麻石则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唐贞观年间(627-649),流传李畋用火着竹,为唐大宗驱鬼治病的故事。后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麻石及其附近地区,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以图利用其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疫瘅。李畋开创用火药做爆竹的先河,故被尊为花炮业的祖师爷。醴陵东乡各花炮产地,历来有李畋先师会,并置有田产。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李畋的生辰,每年这一天,花炮业均歇业,前往麻石,焚香秉烛,杀牲开祭。附近萍乡、浏阳的同行,多前来拜祭。东乡凡花炮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家中,在正厅“天地君(国)亲 师位”旁,均设有“李畋先师神位”。
麻石奇特,是因为两省共一街。它地处湖南醴陵市与江西上栗县交界处,且邻近浏阳。武功山由江西进入醴陵,由大屏山尚湘赣界西北行,经笋屏、云峰岭,止于麻石。上栗县的栗江水在麻石进入醴陵,西行约两公里,在双江口汇入渌水支流澄潭江。麻石的栗江两岸,仍保留有古老的呆脚楼。湘赣两省共有的麻石老街,南边是醴陵的街市,北面是上栗的店铺。作为历史见证的古老龙王庙,主体座落麻石老街北面上栗县境,而戏台则在麻石南面的醴陵境内。以花炮为纽带,成为两省三县(市)物资集散交易的边陲小镇,已是千余岁高龄的麻石老集镇,必将重新焕发青春。
麻石光荣,因为这里是萍浏醴起义的圣地。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在麻石率先发难。1904年,黄兴准备借慈禧大后生日之机发动起义,自任主帅。指挥刘揆一为便于联络会党,策动清军,掌握全局,受聘为醴陵渌江高等小学堂监督(校长)。事泄,刘揆一与副指挥,湘、鄂、闽、赣四省会党首领,醴陵瓦子街人马福益出逃。后马福益在萍乡被捕殉难。会众推举浏阳人龚青台继任会党首领,在同盟会指导帮助下,继续筹划起义,指挥机关设麻石。起义檄文提出:破除专制政全、建立共和民国、平均地权和享受自由平等权利等主张。设计组织萍、浏、醴三县义军直捣长沙。1906年12月4日,龚春台率会众2万余人在麻石起义,李香阁、瞿光火文、谭开基各率醴陵义军数千人响应。清政府调集湘、赣、鄂、苏4省军队5万余人围剿,相持月余。起义虽然失败,但却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历史将永志麻石起义的光荣。
元未避乱险地——留仙寨
留仙寨,又名建安山,俗名油尖寨,位于八步桥乡东端寨下村,紧邻杉乡株树下村。山高、路徒、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宋元时,林密多蛇、鸟、走兽。但山顶较平坦。
历代醴陵兵祸,元未最惨,争战频繁,烧杀抢掠,加上灾疫不断,幸存者多外出逃生。县境仅存两百来户。民国版《醴陵县志》载:“丁、李、席、闵、彭、简、黄等18姓居生,结伙避居建安山,建寨以求自保”。传说山上居民,为迷惑过往军队,编织大于常人两倍的草鞋,锤软使变旧,丢弃于靠山脚小路旁。路过士兵偶见山上炊烟,欲寻路登山,见硕大草鞋,以为山上有神人(一说野人),不敢上山。
留仙寨田土极少,居民靠猎野味,采食草根树叶充饥。日常不敢轻易上山。偶因急要事上下山寨,只能攀枝爬岩。除留仙寨外,另有20多姓居民散居各偏僻山乡。现醴陵居民,大多为明、清两代来自江西以及广东、福建等地移民的后代。后人称避乱留仙寨的18姓居民为老寨户。
明初,时局平稳后,寨户返回祖居前,商量以后每年在留仙寨重聚一次,并在山下建有相聚时食宿的公舍。还碎釜为18片,各姓执一片为凭证。因年代久远,周年团聚事逐渐淡化而终止。“寨下”地名由此而来,留仙寨山顶,仍留有寨基遗迹,当地称为城墙坪。
在醴陵沦陷期间的1945年春,别动 队一大队派一6人战斗小组,在留仙寨构筑工事,利用大雾掩护,抵近作战,抗击配备钢炮和机枪的三百余日本侵略军,以一死一伤的代价,毙敌40余人。
明代砖窑遗址——窑下湾
新阳乡大土村的窑下湾及附近,为明砖窑遗址。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于洪武二年至十九年(1369~1386),役使20万工匠和农民,修筑周长33.4公里的南京城。所用城砖,由长江中下游5省的125个县的民户负担,烧制成统一规格的城砖。至今,窑下湾仍留存几座完整的砖窑,窑室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窑门尖圆。窑顶瓜瓢形,有排气孔。窑尾直线状,设3个烟囱。有效容积5立方米,按440×200×120毫米规格计算,每窑可烧青砖450块左右。窑型与汩罗县营田镇宋元时期烧制青瓷的瓷窑结构相似。大土村少数农家保存有完好的城砖,砖侧均压印有临制官吏、制作匠人和负担城砖户主的姓名和制作年月字迹。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均有记载。据估算,平均每县至少要承制10万块,烧成后,水运城砖至南京交差。现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湖畔城砖所砌栏杆和长沙市天心阁城墙上,都可找到醴陵烧制的城砖。
明砖窑遗址距中三洲古县城遗址约5公里。古县城遗址北渌水边有明代漕粮运输码头,码头旁山石上,镌有“红船湾”三个大字。红船湾极可能就是水运城砖至南京的码头。
二、自然景观
醴泉浸月——姜岭石窦泉
《名胜志》称:“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明、清两代和民国时《醴陵县志》均采用醴陵因醴泉而得名的说法。这个醴泉井,位于城北姜岭北山腰,面向醴泉路,北靠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为醴陵老八景中的“醴泉浸月”。醴泉,即甘美的泉水。古人迷信,视醴泉为“水之精”。认为若皇帝圣明,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儒家论太平瑞应征兆,必言甘露、醴泉、景云、凤凰、捷脯*、嘉禾*、屈轶*等卓异事物。出现上述现象地方的官吏,定会逐乡上报,既是向朝廷报喜,歌颂天子功德,又可表明自己治理有方,致出现祥瑞征兆。
清康熙、雍正、咸丰时,知县陈九畴、张明叙等,先后为醴泉清淤、洗井、修坊、建亭,相继为醴泉作记、说、颂。石坊额曰:“醴泉浸月”,承以石碣,刻名人记文。知县段一★有五言律诗《醴泉吟》:“夜气辉陵谷,山泉见月盈。累觞乘兴醉,一勺照心明。石窦含珠媚,禾田泻玉清。地灵征瑞应,名邑重湘衡”。
关于醴泉所在之姜岭。曾有人说,蜀汉大将姜维曾驻兵于此,故名姜岭。其实,姜维并未来过醴陵。南梁天监四年(505),江淹之子江为袭封为醴陵侯,江为与姜维音相近,致讹传姜维曾驻兵醴陵。
姜岭扼治地水路咽喉,左有凤凰山,右有梧桐山。凤凰为传说中神鸟、鸟王,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故凤凰、梧桐二山对峙于醴泉之两翼,以醴泉东饮“凤凰”,西润“梧桐”。凤凰山上曾建凤凰阁、魁星楼,后均废。山腰有山石耸立如笔,高近7米,人称文笔峰,又名笏石。山下原有醍醐泉,从石壁中流出。近年因拓宽至中和街道路被填塞。1993年至2000年,热心人捐筹资金,在文笔峰旁陆续修建笔圣寺、笔圣亭和山门。电站旁有石砌踏瞳登山,经山门至寺、亭和笏石,可俯览姜源新区和电站拦河坝。
注:嘉禾:生长特别茁壮的禾苗,为禾中异穗,古人视为瑞征。
捷脯:古传说中一种神异瑞草。
屈轶:传说能指出佞人的草,又名指佞草。
锦锈靖兴——仙山公园
西山,座落瓷城河西,南接仙岳山,北濒渌水,《方舆胜览》记:唐李靖曾驻兵于此。石壁上原刻有李靖遗像,后在山腰建靖兴寺。故西山又名靖兴山。遍山杜娟,丛林茂密。唐诗人韩屋咏靖兴寺有:“杜鹃枝繁艳无比”之句。王守仁过靖兴寺诗;“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磬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隐风雷。欲询兴废迹,荒碣满蒿莱”。1993年建为仙山公园。
靖兴寺右侧为宋名臣祠,祀南宋抗南名臣、醴籍湖南派巨子吴猎和皮龙荣、杨大异等人。厅墙嵌有黄自元书“宋名臣祠记”碑刻。祠前有千年古樟。祠右为渌江书院,书院右下首有洗心泉。出书院后门,往右登山,有红拂墓。相传李靖南平岭桂时,红拂随行,在醴陵病逝,葬于西山。附近有傅熊湘、阳兆鹏、陈盛芳等名人墓葬。从书院后山往左上行约300米,有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墓,旁建太一亭,亭内嵌青石两方,一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扬令,一刻监察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书“宁太一纪念碑记”。墓上立程潜书“宁太一先生之墓”石碑。文化大革命中,墓地石建筑受损,亭毁碑失。文化大革命后,教师进修学校找回两碑,于右任所书碑刻,立于渌江书院考棚下庭院中。省文化厅拨款修葺墓葬,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后山耸立五老峰。传闻一樵夫见五老聚谈于山上,近前观看,已化为石。
自公园现大门上山,有游泳池,设多处游乐场所,散布人物和多种动物塑像。曲径蜿蜒,水榭亭廊,鸟语花香。进公园北大门右首拾级而上,为烈士陵园。再上为左权将军纪念碑,占地1400平方米,周边石栏围护,内植万年青。纪念碑高3米,上立高5.5米、白水泥浇注的左权将军塑像。碑正面嵌邓小平题“左权将军纪念碑”大理石刻。北面嵌大理石刻彭德怀撰《左权同志碑志》。碑后墙上,嵌刻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董必武、陆定一题词。有石阶从两边进入前坪。纪念碑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为纪念花炮祖师,弘扬花炮文化,于1999年动工修建李畋先师殿,为仿古建筑,面积418平方米,殿宇宏伟庄严。2000年5月21日,醴陵各界人士,在仙山公园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
南屏耸翠——仙岳山
仙岳山,又名丁仙山,海拔351.9米,屹立于瓷城之南。登山远眺,既可俯瞰全城,又见渌江如带,群山起伏,林木葱郁。春来杜鹃艳,秋到枫叶红,风不如画。相传东晋时,晋时县令丁令威,弃官学道,云游来醴陵,筑观于城南山上,得道后,乘白鹤飞升,因名此山为丁仙山,观为丁仙观。
明成化间(1465~1487),道士姚安禅重建丁仙观。清光绪时(1875-1908),在已毁观址建药王宫。民国22年(1933),改建南岳行宫,规模居境内寺观神庙之首。1945年被侵华日军炸毁。日本投降后修复。1958年被拆除。1986~2001年,信徒捐款新建护国寺,前进为天王殿,中进为圣帝殿,后进为大雄宝殿。前殿左首有丁仙观,“丁仙观“石额为原丁仙观遗物。大雄宝殿左侧有巨石(旧志称石坛),石上因风化自泐,加工人凿成“仙岳山”、“丁仙”、“王仙”、“彰仙”、“如来佛”等字。
1988年,在山顶建醴陵市广播电视台发射台,发射塔直插云天。仙岳山腰建有老祖道院,三进。前进为老祖殿,中进为圣帝殿,后进为三清殿。
2001年8月,成立醴陵市仙岳森林公园(省级)总面积1049.2公顷。
大山石室——三狮洞 网址:ssd.llzc.com
王仙镇东有大山,三峰矗立,外形似狮,下有深洞,名三狮洞。世传仙人王乔炼药于此,因名王仙山,又名王乔山。《荆州记》:“醴陵县东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床,石白。父老相传,昔有道士学仙于此,即合金沙之白云。傅熊湘曾在洞口题直径一尽余“太山石室”四字。
卧狮伏光洞上,洞口高、宽、深各十余米,可容数百人,洞顶清泉滴沥。民国时,曾在洞中造石像、石龛等,后毁。现内设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十八罗汉、二十四位诸天等神像。光洞左30米有黑洞,内分三洞,内洞似楼阁。两旁分列观音和包公神像。有一伏流,总面积6000平方米。隔流有石床,石白遗迹则难找到。
站狮张口雄峙于卧狮右侧,登狮头,入狮口,须沿头侧小道下行,险峻异常。坐狮峭壁上,原有朱兰,春末夏初开花,每茎9朵,紫红剑叶,芳香四溢。
洞旁新建三狮农家乐园,设歌舞厅、休闲室、旱冰场、球场、游泳池、餐厅、商店。山旁水库内有游艇,鱼塘可垂钓,是集体闲、游乐、观光于一体的新景点。
王仙镇北观口村有青源山,即登真观旧址。相传藏有唐玄宗御书6个大字。宋太宗取去阅后归还,另赐御书飞白字。后建御书阁珍藏,欧阳修为作《御书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