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著名的四大本

著名的四大本

发布时间: 2021-02-22 15:26:03

❶ 戏曲著名选段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等等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越剧第一批次:推荐10选段

女旦:
1梁祝 我家有个小九妹
2情探 行路 颜佳或何英
3西厢记 落红成阵 颜佳或何英
4西厢记 夜听琴 何赛飞
对唱:
5梁祝 十八相送
6红楼梦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7孔雀东南飞 惜别离
小生:
8陆游与唐婉 浪迹天涯 茅威涛
9盘妻索妻 洞房 王君安
10何文秀 桑园访妻 王君安

第二批次:推荐10选段


11红楼梦 葬花 单仰萍
12白蛇传 西湖山水还依旧
13盘夫 官人好比天上月 黄美菊

14秦楼月 王君安 李敏

15沙漠王子 算命 赵志刚
16红楼梦 金玉良缘 李玲玉
17桃花扇 追念 王君安
老旦
18碧玉簪 手心手背都是肉
戚派
19血手印 你不问情由破口骂 金静
老音像
20红楼梦 宝玉哭灵 尹桂芳

第三批次:推荐10选段


21红楼梦 焚稿 单仰萍

22红楼梦 我与你廊下并肩把曲弹 王君安 李敏
23追鱼 观灯 赵志刚 何赛飞 07年春晚
24红楼梦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 钱惠丽 单仰萍
25情探 求王郎 许杰 何英
老音像
26山河恋 送信 尹桂芳 袁雪芬
27梁祝 十相思 尹桂芳 戚雅仙
28屈原 天问 尹桂芳 戚雅仙
29沙漠王子 算命 尹桂芳 傅全香
30西厢记 酬简 尹桂芳 王君安配像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
河北梆子剧目分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约五百五十多个,有《杨家将》、《庆顶珠》、《宝莲灯》、《铡美案》、《教学》等。 时装戏剧目一百五十多个。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春秋配》、《斩子》等。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等,以《宇宙锋》等剧的演出最为人称赏。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绍剧较有影响的剧目传统戏有:《龙虎斗》、《后朱砂》、《龙凤锁》、《芦花记》、《双贵图》;新编历史戏有:《于谦》、《斩魏征》;现代戏有:《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已拍摄成电影。

绍剧的著名演员有梁幼侬、吴昌顺、陆长胜、筱玲珑、林芳锦、汪筱奎、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筱昌顺、陈鹤皋、章艳秋、王振芳(十三龄童)、钱慧韵、筱艳秋等。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红果,红了》。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❷ 川剧最出名的作品有那些

川剧最出名的作品有:《花田写扇》、《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马前泼水》、《尘埃落定》、《薛宝钗》。

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

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2)著名的四大本扩展阅读

一、《琵琶记》作品介绍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创作的一部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全剧共四十二出,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琵琶记》,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则诚)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二、川剧保存与保护

为更好地传承川剧艺术,让川剧剧目这份珍贵的遗产得以继承保留,传诸后世。对川剧传统剧目开展了一系列地整理、保存工作,并加以出版。其中,《川剧传统剧目集成》自2009年整理出版以来,已整理出版15卷。

目前,《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此外,还出版《川剧经典折子戏》《川剧辛亥革命剧本选》《川剧精华》等川剧书籍。出版《川剧名家名段》等系列光碟,保存了川剧传统音乐。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与展示基地,向10家院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便于川剧的传承保护工作在全川范围内更加全面的开展。启动“川剧河道艺术抢救保护”项目等。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与各川剧院团合作,举办各种展演。举办了“《绣襦记》及折子戏抢救展演”“川剧传统折子戏展演”“‘资阳河川剧艺术’代表剧目抢救展演”,承办“川剧界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川剧名家名段品牌展演”等川剧展演活动,对川剧进行活态的保护。

❸ 戏曲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作品

京剧:《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

昆曲: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川剧: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孟丽君》、《李娃传》、《盘妻索妻》、《盘夫索夫》、《柳毅传书》、《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

豫剧:《对花枪》、《三上轿》、《宇宙峰》、《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

粤剧:《寒宫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刘金定斩四门)、《沙陀借兵》(《石鬼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辕门斩子》)、《四郎探母》、《酒楼戏凤》、《打洞结拜》、《打雁寻父》、《平贵别窑》、《仁贵回窑》、《李忠卖武》、《高平关取级》、《高望进表》、《斩二王》(即《陈桥兵变》)、《辨才释妖》(即《东坡访友》)及《金莲戏叔》。 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按郭秉箴《粤剧艺术论》所列:《再重光》、《双国缘》、《动天庭》、《青石岭》、《赠帕缘》、《困幽州》、《七国齐》、《侠双花》、《九龙山》、《逆天伦》、《和为贵》、《闹扬州》、《双结缘》、《雪重冤》、《龙虎斗》、《西河会》、《金叶菊》、《黄花山》。

评剧:《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

秦腔:《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等。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❹ 四大本寓言代表的是什么比如中国古代寓言代表的是中国民族传说。

是哒。本寓言代表的是什么?我觉得寓言故事是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通过比喻或者是讽刺一些人物或者是道理。

❺ 有word文档的四大本吗

我知道的有三个方法:
1、将整个页面插入一个二行二列的表格,然后将文字放专在表格里面排版。不过要是文属字太多恐怕有点麻烦,不过分出来的四部分还是比较标准的。
2、选择页面一半的文字,将这部分文字分成两栏;空开一行后选择此页面的剩余文字,再分成两栏,这样也可以达到目的。
3、利用打印面板上的缩放,选择每页的版数为4,然后打出来每张纸上自然给分成了四部分。有个问题,四个部分是文档的四页,字体会自动缩小打印。如果想打印出还是原来每页字体的大小,必须将原来的一页排成4页以后再打印。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不过那样你得学会另一款软件——coreldraw,平面设计软件,文字排版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呵呵,只是建议,多多学习其实方法很多很多

❻ 中国戏剧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种类

徽 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创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唱腔的音域异常辽阔,给人以一种粗犷,美好的感受。

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

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在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京 剧

戏曲剧种之一。旧时称“皮黄”或“二黄”。由于其影响广泛,流行全国,近世又称其为“国剧”。京剧的形成历史,观点不一。一种观点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为标志,认为京剧有二百多年历史;一种观点以清·道光年间汉调北上后,形成徽汉合流为标志,始为京剧的雏形,即“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黄”(见《燕京岁时记》)。徽汉合流后,接受京师时尚的昆腔、梆子腔的部分曲调、剧目和表演方法,并广泛地吸收了一些民间音乐素材、旋律,逐渐融合、演变,最终奠定了京剧艺术的基础。京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体制。其中的“西皮”包括有[倒板]、[慢板]、[原板]、[二六]、[快三眼]、[流水]、[摇板]、[散板]等样式。“二黄”则包括有[倒板]、[回龙]、[慢板]、[原板]、[快三眼]、[摇板]、[散板]等板式。除“西皮”、“二黄”两种主要腔调外,另外还有“反西皮”——西皮反调、“反二黄”——二黄反调、“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等腔调。主要伴奏乐器有:京胡、京二胡、三弦、月琴、笛、唢呐等弦管乐器,以及板鼓、锣、钹、堂鼓等打击乐器。在表演上,根据男女性别、老少年龄、俊丑奸邪的性格特征,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各大行当中又可分为细密的分支。京剧艺术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使其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而享誉世界。它不仅创造了丰富的、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而且还创造了众多优秀的戏曲音乐家、戏曲文学家和表演艺术家。

昆 剧

昆剧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或昆剧,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它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昆曲有南昆北昆之分,流行于北方地区称为北昆,流行于江浙一带者称为南昆。著名演员有:余振飞、韩世昌、李淑君、洪雪飞、王傅淞等 。

评 剧

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城乡人民欢迎。早期评剧以女角为主,女腔婉转动人,男腔贫乏简单。新中国成立后,男腔有很大发展,创造出许多以男角为主的新剧目。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韩少云、魏荣元、马泰等。

黄 梅 戏

黄梅戏广泛流行于安徽省沿长江两岸,安徽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吉林等省市,共有专业黄梅剧团五十多个,其影响和声誉,远及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平山从前都是产茶的地方,每年谷雨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而成了有名的歌乡,而这些民歌总称黄梅调。

黄梅调在流行过程中,和民间歌舞慢慢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主要在元宵灯节时活动,所以又称花灯。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加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徽调和流行在安庆地区青阳腔的音乐和表演艺术,演出了大戏。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语音的讲唱,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故被称为"怀腔",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1926年,黄梅戏从农村唱进安庆古城,黄梅戏逐渐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在安庆发展壮大。出现了长年不散的班社,产生了职业艺人,剧目、表演、音乐等也有发展,并取消帮腔,试用京伴胡奏。但很长一个时期,都以“三打七唱”(打击乐三人,演员七人)为主,设备简单,一个班子的服装、道具、锣鼓,一担箩筐就可以挑走。1949年后,黄梅戏得到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1953年5月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剧目。其中,《天仙配》还创当时戏曲影片观众的最高记录,一时风靡全国,扬名海外。这是黄梅戏第一次与电影艺术结合,使黄梅戏添上了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飞跃,使之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大地方剧种。

在黄梅戏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作出较大的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有成就的演员。

严风英的演唱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她的唱腔圆润甜美,富有民歌风味,表演形象生动,真切感人,有浓郁的内在感情。其中编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目流行很广,有的、拍成电影,驰誉国内外。

川 剧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

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

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

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上述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语音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分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因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河 北 梆 子

梆子声腔系统内的一个重要支脉。它是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河北地区最盛行的古老剧种。在其形成、流布的历史过程当中,曾分别有“京梆子”、“天津梆子”(卫梆子)和“直隶梆子”之称。河北梆子之称谓于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正式确定,之前,亦有称其为“秦腔”或“山陕梆子”的。其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形式,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尖板]、[搭调]、[哭板]等。另有一些特殊的腔调构成其剧种唱腔风格特色,如:[十三咳]、[哭相思](见《春秋配·捡柴》)、[上探海]、[下探海]、[么二三](见《蝴蝶杯》)等。河北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另伴以笛子、笙、三弦等。演唱时以硬木梆子击节,其唱腔旋律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之情绪,素有“燕赵悲歌”之誉。河北梆子之剧目逾千出,影响较大者如《蝴蝶杯》、《金水桥》、《辛安驿》、《杜十娘》、《秦香莲》等。其盛极之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主要流行于京、津、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山东等地区。著名演员有田际云(响九宵)、郭宝臣(元元红)、侯俊山(十三旦)、鲜灵芝、刘喜奎、李桂云等。30年代后渐趋衰落,至1949以后才又复生,并在声腔音乐、舞台美术、表导演等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出现了一批新的表演艺术家,如:张淑敏、王凤芝、刘玉玲、张惠云等,并排演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目,如《钟馗》、《呼延庆打擂》等。

山 东 梆 子

中国戏曲剧种。又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约在清初,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逐渐演变成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本地梆子。流行于菏泽、济宁、泰安、聊城、临沂等地,其中以荷泽(旧曹州府)为中心的,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汶上梆子”。它和平调、莱芜梆子、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血源关系。传统剧目600余部,代表性剧目有《打金枝》、《两狼山》、《骂金殿》、《宇宙锋》、《墙头记》等。唱腔高亢激昂,属板腔体。常用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锣]、[飞板]、[起板]、[栽板]、[二犯]、[金勾挂]、[一串铃]、[倒反拨]等。伴奏曲牌有180余种。过去全用“大本嗓”(真声)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嗓”(假声)演唱。早期用的伴奏乐器是大弦(八稷月琴)、二弦(大筒短杆,两根皮弦、用弓拉奏)、三弦,后改以板胡、二胡、琵琶、笙为主。

沪 剧

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上海和苏南及浙江的部分地区,源于太湖流域及黄浦江地区农村的山歌,后经丰富、发展,至20世纪30、40年代大批话剧、电影艺术工作者的参与,使沪剧有了很大的变化。基本唱腔格式为板腔体结构,并辅以部分民歌小曲以及弹词等曲调,分起腔、平腔、落腔三部分。伴奏乐器有二胡、扬琴、三弦、琵琶等。沪剧擅长表现当代生活情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编演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剧目,如30、40年代取材电影、话剧的《魂断蓝桥》、《雷雨》,以及50、60年代创作的《芦荡火种》、《红灯记》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著名演员有杨目英、解洪元、丁是娥等。

豫 剧

中国戏曲剧种。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新疆、西藏等亦有豫剧剧团。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形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发展而成。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等。演奏曲牌分笛牌与弦牌两种。常用笛牌有[满堂花]、[紫金杯]、[凤人松]等,常用弦牌有[苦中乐]、[四合令]、[朝天子]等。唱腔属板腔体,常用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原有豫东调、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沙河调四种流派,现主要流派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以开封、商丘为中心,发声多用假嗓,曲调高亢激越、称为“上五音”。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发声用真嗓,曲调婉转深沉,称为“下五音”。近年来两派已趋合流。传统剧目有650多部,代表性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红娘》、《对花枪》、《大祭桩》等。现代剧以《朝阳沟》、《刘胡兰》等影响较大。

吕 剧

中国戏曲剧种。又称“化妆扬琴”、“琴戏”、“驴戏”、“迷戏”、“蹦蹦戏”等由说唱形式的山东(东路)琴书发展演变而来。清末,广饶具演唱东路琴书的时殿光、谭秉论,崔心悦等人,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采用民间舞蹈跑驴的形式,被称为“驴戏”。又一说是群众自认为它是街坊邻舍戏,“吕”原本为“闾”字。还有一种说法是,群众据其主要伴奏乐器坠琴演奏时捋上捋下而称为“捋戏”。1940年,定名“吕剧”。流行于广饶、博兴、惠民、张店、潍县等具市和胶东一带的城镇农村。1920年前后,由农村进入济南等城市演唱,并曾和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同台演出。传统剧目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借年》;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而成,如《金鞭记》、《五女兴唐》等。唱腔属板式变化体,简单朴实,明快流畅。常用曲调有“四平”、“二板”、“娃娃”、“流水”、“莲花路”等。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二胡、三弦、琵琶、唢呐等。1953年,建立山东省吕剧团。之后,山东省吕剧专业剧团发展至30多个,新疆、黑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建立过吕剧演出团体。

❼ 京剧,豫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的著名曲目有哪些

京剧经典剧目有:《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西楼会》、《纺棉花》、《秋千架》等等
豫剧经典剧目有:
1、较有代表性的是《春秋配》、《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2、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
3、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
4、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5、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厅上》、《香魂女》等。
越剧经典剧目有:《梁祝》、《沙漠王子》、《碧玉簪》、《玉簪记》、《红楼梦》、《盘妻索妻》、《盘夫索夫》、《白蛇传》、《李娃传》、《救风尘》、《柳毅传》、《孔雀东南飞》、《追鱼》、《珍珠塔》、《沉香扇》、《何文秀、《祥林嫂》、《打金枝》、《浪荡子》、《陈三两》、《山河恋》、《血手印》、《情探》、《赖婚记》、《西厢记》、《春香传》、《拜月记》、《九斤姑娘》、《双珠凤》
川剧经典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咔诺童星)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