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天津时调著名唱段

天津时调著名唱段

发布时间: 2021-02-19 12:27:35

A. 天津时调的发展历程

旧时,时调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曲,仅在民间的街头巷尾流传,每当端午节前后开始,直到重阳 。
清末民初,时调已在天津四个地区盛行,并出了不少擅长时调的民间艺人。
介绍一
罗祖是理发行业的祖师爷,为了庆祝罗祖诞辰,理发师们都要放假半天,吃捞面,还要邀请票友们演唱时调。这一天,全城大小的剃头房和剃头棚,到处都可以听到时调的演唱声。农历七月十五,津俗谓之“鬼节”,是日要举行盂兰盆会。晚上放河灯的同时,还有由时调票友们轮番登场演唱时调,成为群众演唱时调的盛会。
介绍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时调作了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等新曲目。天津广播曲艺团邀请曲艺工作者对时调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研讨,并正式定命为“天津时调”。在时调改革和演唱过程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对传统唱词、唱段及唱腔进行了净化、筛选,清除了糟粕,净化了舞台;搬走了过去舞台上千篇一律又妨碍演员表演的长方桌;在乐器伴奏上,除原有三弦、四胡外,又增加了扬琴和笙等吹打乐,使曲调显得既欢快,又和谐,烘托了气氛;改变了伴奏方法。过去演员出场,走到台口的桌子后面,三弦才开始起奏。改革后的乐队,随着演员的出场,即开始伴奏。当演员走到台口时,前奏已达到尾声。制造了一种较好的舞台音乐气氛;此外,还根据演唱内容的分段、间隙,增加了间奏。以上一系列的改革,一直沿用至今。

B. 天津的曲艺形式的著名人物有谁

天津之所以被称做是曲艺之乡,还因为多种的曲艺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的。比如说像天津时调、天津快板,都是天津所特有的。而京韵大鼓、京东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等就是在天津形成的。像相声、评书、单弦还有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就是在天津兴盛和繁衍的。曲艺在天津昌盛不衰几度辉煌并产生过许多大师级人物。
1.相声
相声是北方曲艺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性艺术。在相声形成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其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艺术手段。语言明快幽默,模仿维妙维肖,讽刺犀利辛辣。相声一般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等部分组成,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位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位演员出台,一问一答。群口又称“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员表演。 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最早相声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津京两地相声演员频繁往来,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演红后,又赴全国各地。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来津长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扬名的相声演员有“八德”: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们都曾来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称)、张寿臣(有“幽默大师”之称)、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艺名小蘑菇)、郭荣起、常宝霆、苏文茂、刘文享、高英培、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声传统曲目有300余段。
2.评书
曲艺曲种。形成于清初,第一代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详。评书只说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气氛。评书艺术以结构严谨取胜,一部长篇包括几个“柁子”(段落),一个柁子可分为几个“梁子”(故事),一个梁子又分为若干“和子”(悬念)。说书技巧主要有四种:一是“开脸儿”,表现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二是“摆砌末”,描述人物活动环境;三是“赋赞”,赞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称“串口”,夸张地描绘人物、景物及事件。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气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说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评说书中人物作为的,叫“评”。天津评书艺人有王致久、张杰鑫、常杰淼、陈士和、姜存瑞等.
3.单弦
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4.天津快板
本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自由活泼,颇富韵律。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曲目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
5.京剧
京剧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天津的,同治年间,天津京剧开始兴盛。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戏剧艺术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戏曲“南北交汇的大码头”之称。在梨园界曾经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所以当时凡是京剧界的名家,几乎没有没到过天津一展风采的。像刘赶三,孙菊仙,章遏云,厉慧良,张春华,正说明天津在京剧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1956年,天津京剧团正式成立,除市京剧团外,还有建华、建新、荣新、塘沽等京剧团体。著名演员有杨荣环,赵松樵等。文革时期,除市京剧团外,其他京剧团体一律解散。天津京剧团演出的剧目只有“八个样板戏”。直至80年代,天津京剧才再获新生。始建于1936年的天津中国大戏院是中戏剧舞台史上一个重要的演出场所,“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各著名行当流派创始人都曾在这里登台演出过。广东会馆(现改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是天津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里面保存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古典式戏楼。梅兰芳、杨小楼、孙菊仙等人都曾在此登台献艺。这里还保存着许多京剧名家的道具和戏装、文物等。[1] 著名的天津京剧演员有:杨宝森、李荣威、厉慧良、丁至云、张世麟、林玉梅等。
6.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起源于50年代,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纩、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著名的天津快板演员有:李润杰、张志宽等。
7.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著名的天津时调演员有:王毓宝等。
8.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在民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建国后,天津河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天津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相继成立。之后,天津成立了国营河北梆子剧团。
9.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之一,属板腔体鼓曲,起源于北京以东的河北宝坻(今属天津市)、香河地区,于20世纪20年代确立于天津。著名的天津京东大鼓演员有:刘文斌等。

C. 谁有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放风筝,在下面下载

D. 时调小曲的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我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时调小曲类曲种。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
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城区。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如天津本地流行的《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调”、“秦楼悲秋”、“怯五更”、“后娘打孩子”、“叉杆解狱”、“对花”、“十杯酒”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是清朝末年在天津出现的一种曲艺,起源于各地的民歌。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由于天津当时是水陆码头,五方杂处,各地人都有,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天津时调吸收了各种民歌曲调。后来逐渐发展成型,由女演员演唱,先是在妓院中流行,最后开始登台演出。天津时调包括慢板和数板,慢板是主要唱腔,字少,唱腔婉转曲折,激越豪放,适合抒情。数板半说半唱,主要用于叙事和交代故事情节。一般开始用慢板唱,然后插入数板,再接唱慢板。音域较宽,伴奏乐器用三弦和四胡,后来增加了笙和琵琶等。唱腔为天津口音,现代演出逐渐向普通话过度。天津时调除《要婆婆》等少数二人对唱节目外,大多是一人独唱,伴奏乐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节子板。它的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落五时调”等。另有外地传来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盘棋”等小调。天津时调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于数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调”中的“大数子”等。它的语音声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的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相当多的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秦楼悲秋》等。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最早登台演唱时调的是兼演京韵大鼓的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著名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并将其定名为天津时调。建国后,著名演员王毓宝与弦师及词曲作者通力合作,坚持改 革,把天津时调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天津时调伴奏乐器原为一大三弦,后增四胡、笛、扬琴、低胡、大阮等。曲目皆为短段。
在时调改革中,成绩最突出、贡献最大的演员是王毓宝。解放初,她出演于小梨园、大众曲艺社(玉壶春)、燕乐等园,与白云鹏、小彩舞、花五宝、郭荣启等著名演员同台。1950年加入红枫曲艺社,1952年参加群声曲艺社。在演唱传统曲目的同时,努力学习积极排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雨后花》、《改邪归正》、《大红旗》等,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她成为该团第一位时调演员,并于当年参加了时调的改革创新工作,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成功地演唱了革新曲目《摔西瓜》,成为时调改革创新的第一个舞台实践者。此后,她不断上演新曲目,以精湛的演唱技艺为新唱腔润色增辉。三十多年中,她先后上演了《摔西瓜》、《想心事》、《知心话》、《提意见》、《制寒衣》、《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为女民兵题照》、《看焰火》、《心连心》、《糊花灯》、《红岩颂》、《换岗哨》、《卖椰子的老大娘》、《大寨步步高》、《军民鱼水情》、《毛主席送我上讲台》、《清华参军》、《重上井冈山》、《鸟儿问答》、《心中赞歌向阳飞》、《拷红》、《刘主席来到花明楼》、《梦回神州》等新曲目。其中不少成为她优秀代表曲目,如《军民鱼水情》、《心中赞歌向阳飞》、《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梦回神州》等。

E. 时调的天津时调

天津曲种。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天津时调除《要婆婆》等少数二人对唱节目外,大多是一人独唱,伴奏乐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节子板。它的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落五时调”等。另有外地传来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盘棋”等小调。天津时调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于数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调”中的“大数子”等。它的语音声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天津时调的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
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相当多的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秦楼悲秋》等。 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最早登台演唱时调的是兼演京韵大鼓的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著名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签、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和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春来了》等新曲目。
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靠山调据传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唱的小调;鸳鸯调是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则是人力车夫(天津称人力车为“胶皮”)等座时唱的小调。这些来自民间的小调充满乡土气息,腔调高亢,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经常能听到人们自弹自唱这些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著名艺人有赵宝翠、周翠芝、谭俊英等人,其中佼佼者有秦翠红(绰号“棒子面”)、高五姑、赵小福等。50年代以来,有王毓宝异军突起,演唱反映新时代的新曲目,其嗓音洪亮、高亢,无有能望其项背者。以后又有后起之秀,使这一曲种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F. 天津时调的相关信息

名角多出老四区各有绝活惊四座
时调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调,用天津地方语言演唱,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当时天津人非常喜爱。据著名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介绍,传说在清朝末期,时调已在天津的四个地区盛行,并且出了不少民间艺人。这四个地区是宜兴埠,丁字沽一带,河东的沈庄子,郭庄子一带,西头的西城根、西北角一带,城里。
其中以城里最为兴盛,持久不衰。最有代表性的艺人,城里杨开泰,他自弹自唱,有行腔柔和细腻的特点,唱起来婉转动听,所唱的段子也比较文雅。在河东地区,有位温老先生,他以吐字清晰,嘴皮子利索而见长,并敢于标新立异。他在唱拿手段子《拴娃娃》的时候,不仅备有道具长命锁,而且还带一扎总角小娃站在身边,作为不出声的配角,老先生边唱边表演,动作有些滑稽,演唱效果很火爆。此外,河西三义庄卖蒸饼的蒸饼王,一位鞋匠也曾唱得名噪一时。
前脸铺纲说荤话旧年时调陋习多
作为一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艺人,王毓宝经历了天津时调由旧转新的全过程,而且在她的努力下,许多旧时的陋习才得以改变。
在回忆起当初的那段日子时,老人告诉记者,最初时调并没有专业演员,多是搬运、手工业工人和车夫,轿夫,瓦木油漆工匠以及绱鞋、剃头等行业的劳动人民,在业余时演唱。后来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逐渐有了专业或半专业的艺人,出现了老一辈的时调演员,如大宝翠,秦翠红,高五姑等。“在旧社会里,唱大鼓、说相声、说书、演杂技等,统称‘什样杂耍’。在天津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看什样杂耍去’这句话。天津人对什样杂耍极为喜爱,但从业的艺人却是处于社会底层,统称为吃开口饭的下九流,其中时调更受到歧视。”
据她介绍,当时走票唱《靠山调》并没有一套陈规。一般票友出场,弹弦就唱,没有什么“伺候一段”的“铺纲”(一种戏前铺垫),后来,时调登上曲艺舞台,演唱者按传统,还是上台就唱,一曲唱罢,鞠躬下场,答谢听众。她正式登台的时候,就依循着时调演出的老样子,上台后一言不发,起弦就唱,鞠躬而止。但是演唱时调,虽然没有“铺纲”,但也有它的陋规。“这种陋规可能起于时凋走上舞台的初期。那时演唱由男女合演,男艺人光说不唱,叫做‘时调前脸’,在女艺人的演唱中,前脸随意插科打诨,有时言语下流不堪入耳。这种时调前脸的陋规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仍未根绝,特别是在三不管,三角地等地的—些简陋小时调场,更以此迎合某些听众的低级趣味。当我们家庭生活极为困窘的时候,有人劝我父亲放我下海,并许诺‘打钱’、‘分份’养家,被我父亲坚决拒绝。后来,鸟市‘玉茗春’答应取消前脸和铺纲,我便在那里开始了正式的从艺生涯。”
1953年天津市广播曲艺团建成之后,邀集了时调演员与曲艺界的老前辈,对时调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其历史源流及艺术特色,才将这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并对时调进行改革,重点放在净化上。首先对传统唱段、唱词,作—番必不可少的筛选,以净化内容,其次是净化舞台,除了伴奏者之外,搬走了没有用处又妨碍演员的长方桌。在唱腔设计上,根据需要,改变了一些死板的传统唱法,又试加了扬琴、笙等吹打乐器,改变伴奏方法。此外,根据演唱内容的分段、间隙,增加了间奏。这些改革、拓新,一直沿用至今。

G. 天津时调的著名演员

20世纪初,随着曲艺在抄茶园、茶楼演出的兴盛,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的时调女艺人。如赵宝翠(又名大宝翠)、高五姑和外号棒子面的秦翠红等。其中高五姑,出身娼妓,赎身后以演唱为业。她演唱的时调,20年代就已誉满津门,许多新老茶园都争相聘请她去演唱。她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创出一种疙瘩腔,如《放风筝》、《光棍哭妻》、《青楼悲秋》等。
在20世纪50年代前,享誉盛名的时调女演员还有姜二顺和赵小福。常在茶园演出的女演员还有王银宝、杜顺喜、刘翠英、张少卿、尹凤兰、周翠兰、赵双喜、王毓宝、魏毓环、二毓宝等。

H. 天津时调的艺术特色

天津时调是天津土生土长的一种汉族曲种。其原名叫时调,源于下层社会流行的民歌、小调。如有来自手工业者自编自唱的靠山调;有来自于青楼妓院的鸳鸯调(俗称窑调);有胶皮车(人力车)的车夫们,在劳累之余,坐在自己的车簸箕上哼唱的一种胶皮调和来自民间生活的拉哈调等。靠山调,大约生于清同治末年或光绪初年,绱鞋作坊里的工匠每当日落时,坐着小马扎(用木条或木棍交叉组成支架,坐处用帆布带绷扎而成),背靠房山自编自唱的一种曲调。内容多是抒发内心的感慨与忧愁。这种小调,被人们称之为靠山调。后经演唱者不断完善,创造出新的曲牌,如悲秋调、解忧调、怯五更调、小五更调、反正对花调等,这种所谓九腔十八调,成为靠山调的基本调式。拉哈调(拉哈为天津土语,指作事不认真),是由流行在河北和天津一带的民歌小调糊涂调、撒大泼等演变而成。此调的旋律以天津方言为基础。因字行腔、拍节也是一板一眼,常以对唱的形式出现。像《要婆婆》、《要女婿》等都是传统的名唱段。这些小调先后流传到妓院,经过青楼妓女们的哼唱,又被称之为窑调。后来经过文人和歌妓们的改编革新,形成了时调。
时调在词句、腔调和板式等方面都与其他曲种有别。它在词句上,全篇最多不过五六十句,甚至只二三十句,就能把整个内容表达出来;唱腔上,周而复始地反复唱定型的曲谱;板式上,只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种。词句的规律是四句为一番,每番第三或第四句后面加一衬腔,即哎哎哟。唱词有七字句或五字名,可以加三字头或衬字,句尾多押平声,以阳平为合格(因天津话多为阳平)人这种格调多用于靠山调。时调的数子不分头尾,都可用五言句,且也不限于四句为一番。可根据情节分成几段。拉哈调则不受句、番数的束缚。在节奏方面,靠山调是慢板,数子是快板,拉哈调是二六板。在演唱上,靠山调是唱,数子是说,拉哈调是半唱半说。总之,天津时调的腔调豪放,演唱时爽朗泼辣,不拘谨滞涩,很能表达天津人的性格和情感。

I. 寻求天津时调的唱词

天津时调:秋景(片断)王毓宝唱:
天凉了,寒虫叫的了声发了颤也有那三棒子蛐蛐儿油葫芦嘟嘟噜梆梆梆,对对成双在草窝里边萎。虽然它有翅不能够腾飞,(哎哎)严霜儿一(呀)场把它的命追。

这句唱腔是根据著名艺术家王毓宝的演唱记录的。其中的“凉”、“虫”、“声”、“音”四个字的韵母都归鼻音,但是归韵的位置及润腔却有不同。“凉”字的开始用全鼻音归韵,从第二拍起用半鼻音润腔,而在腔尾即第四拍最后一个音又回到全鼻音;“虫”字与“声”字用全鼻音;“音”字用较轻的半鼻音,四个字用了三种声音位置。同时又运用滑音、颤音、擞音等技巧,为全句唱腔增添了色彩。王毓宝的《秋景》已唱了半个多世纪了,每唱到第一句“天儿凉了”三个字时,准赢得一个满堂彩,其唱技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J. 天津的地方戏 什么剧

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东大鼓等据说皆发源于天津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