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鼎
A.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鼎是什么鼎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从此,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此后,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从锥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元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元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难以使人置信的。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B. 大克鼎为什么是上博最著名的青铜器
1949年的时候国民党大溃逃,把从全国各地搜罗的文物空运运往台湾,但由于青铜器太重,不得不大量的舍弃在上海,因此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是全国所有博物馆中最好最多的。
青铜器的价值除了有它的年代、工艺等因素决定,还有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铭文字数的多少,每多个字价值就翻一倍。大克鼎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形体舒展、挺拔,虽用圆笔,也有其伟岸与雍容之态度。“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再加上它体积在青铜器中算是很大的,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因此是国宝中的国宝。
C. 中国古代有那些出名的鼎
西周麦鼎、青台遗址、司母戊大方鼎、商田告方鼎、商羊父丁方鼎、西周有盘鼎、西周寓鼎、西周史斿父鼎、战国魏鼎、西周师旗鼎、青铜炊器、故宫藏乾隆朝仿古器、香炉、大盂鼎、大克鼎、革卦、井卦 ,毛公鼎
D.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铸造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属于什么。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随便提一下,“司母戊鼎”其实应该叫“后母戊鼎”,后字被误读为司。
E. 世界上著名两个鼎是那两个
司母戊方鼎,另一个不太清楚。
F. 中国最著名的两个鼎是哪两个
司母戊大鼎 秦公鼎
司母毋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秦公鼎 [上海博物馆藏高47厘米,口径42.3厘米]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制品。立耳折沿,浅腹略鼓,平底,兽首蹄足,颈腹饰兽身交连纹,立耳外侧饰鳞纹,腹内壁铭文6字,记秦公作此鼎。
回答者:sslnbqsr - 江湖少侠 六级 4-21 17:08
毛公鼎。存于台湾。
回答者:西贝子美 - 助理 三级 4-21 17:28
司母毋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秦公鼎 [上海博物馆藏高47厘米,口径42.3厘米]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制品。立耳折沿,浅腹略鼓,平底,兽首蹄足,颈腹饰兽身交连纹,立耳外侧饰鳞纹,腹内壁铭文6字,记秦公作此鼎。
G. 中国有哪些出名的鼎,简单介绍
司母毋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秦公鼎 [上海博物馆藏高47厘米,口径42.3厘米]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制品。立耳折沿,浅腹略鼓,平底,兽首蹄足,颈腹饰兽身交连纹,立耳外侧饰鳞纹,腹内壁铭文6字,记秦公作此鼎。
H. 至今考古发现的名鼎有哪些(出名的,和不怎么出名的要分类。鼎数最好多于20个)
为你盘点一下至今考古发现的名鼎,但是我声明一点,出名不出名见仁见智,但是我保证它们都是考古界的稀世珍品。1、后母戊鼎,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大克鼎,西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3、龙纹扁足鼎,商,现藏于上海博物馆4、蔡侯申鼎,春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5、大盂鼎,西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6、德鼎,西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7、王子午鼎,春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8、乳钉纹方鼎,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9、多友鼎,西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0、人面纹方鼎,商,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11、楚王酓忎铜鼎,战国楚,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2、九鼎八簋,战国曾,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13、王作左守鼎,周,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14、虎耳虎足青铜鼎,商,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15、毛公鼎,西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6、禹鼎,西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7、牛方鼎,商,现藏于台北中研院历史研究所18、史鼎,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虎父乙鼎,西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史斿父鼎,西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上仅仅是凭我的记忆列举了20件青铜重器,件件都是国之重宝,“后母戊鼎”是最大的青铜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别称为“海内青铜三宝”……青铜重器很多,其中的鼎占了很大的分量,这里只是管中窥豹罢了。
I. 怎么用带鼎字的成语来形容人出名
大名鼎鼎 [dà míng dǐng dǐng]
【解释】: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示例】:当时有华灵毡士者,~之学者。
J. 中国顶级青铜鼎是什么
“司母戊”大方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