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唐朝著名典故

唐朝著名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15 06:49:49

❶ 唐朝有趣的历史故事

有趣的历史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驴告假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2.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3.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 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 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 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 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 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温馨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 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 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 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4.好学不倦 只有一个洞穴的老鼠很快被捉。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领带领着小老鼠出外觅食,在一家人的厨房内,垃圾桶 之中有很多剩余的饭菜,对于老鼠来说,就好像人类发现了宝藏。 正当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围大挖一顿之际,突然传来了一阵令它们肝胆俱 裂的声音,那就是一头大花猫的叫声。它们震惊之余,更各自四处逃命,但大花猫绝不 留情,不断穷追不舍,终于有两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猫捉到,正要向它们吞噬之 际,突然传来一连串凶恶的狗吠声,令大花猫手足无措,狼狈逃命。 大花猫走后,老鼠首领施施然从垃圾桶后面走出来说:“我早就对你们说,多学一 种语言有利无害,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们一命。” 温馨提示:“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不断学习实在是成功人士的终身承诺。

❷ 唐朝的历史故事名称

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 ,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 ,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 .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 .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 ,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东突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 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音zàng)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玄奘和尚取经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袆(音hu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缑音gōu)人。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pán)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门关。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 ,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约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边。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躲不过 ,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 .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坚持不肯。麹(qu)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了二十五人,随带三十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二十四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碎叶城(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 ,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他们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个人祭神。船中的强盗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解释也没有用,只好闭着眼睛念起经来。说也凑巧,这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 ,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强盗害怕起来,赶快跪下忏悔,把玄奘放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还认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保护呢。

天竺(zhu)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他的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naǒ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演讲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jiā)裟(shā),宣布讲学成功。

戒(jiè)日王接见玄奘的时候,说起他早就听说中国有个英武的秦王。玄奘告诉他,秦王就是现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这以后,玄奘就定居下来,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一百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记载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带有传奇色彩,后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神话,说他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精怪,这当然是虚构出来的。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那里面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经事迹已经离得很远了。

文成公主进吐蕃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 ,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蕃音bō),也派使者来了。

当时的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乱平定了。

年青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责备他不会办事 ,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我们求亲的事给担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个大胜仗。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 ,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lù)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使队伍,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青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luó)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这就是唐高宗。
狄仁杰桃李满门

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 ,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来俊臣得势的时候 ,诬告狄仁杰谋反 ,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 .来俊臣逼他招供,还诱骗他说:"只要你招认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杰坦然说:"如今太后建立周朝,什么事都重新开始。

像我这种唐朝旧臣,理当被杀。我招认就是了。"

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狄仁杰说 :"你如果供出别人来,还可以从宽。"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 ,我可干不出来!"说着,气得用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撞得满面流血。那个官员害怕起来,连忙把他劝住了。

来俊臣根据逼供的材料,胡乱定了狄仁杰的案,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么严密了。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写了封申诉状,又把它缝在棉衣里。

那时候 ,正是开春季节。狄仁杰对狱官说:"天气暖了,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请通知我家里人把它拿回去吧。"

狱官也不怀疑,就让前来探监的狄家人把棉衣带回家去。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发现父亲写的申诉状,就托人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申诉状,才下令把狄仁杰从牢监里放了出来。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说:"你既然申诉冤枉,为什么要招供呢?"

狄仁杰说:"要是我不招,早就被他们拷打死了。"

武则天免了狄仁杰死罪,但还是把他宰相职务撤了,降职到外地做县令。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才又把他调回来做宰相。

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有个将军娄师德,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不大瞧得起他。

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

狄仁杰说:"娄师德做个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

狄仁杰说:"我跟他一起工作过,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

武则天微笑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

狄仁杰听了,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的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我想物色一个人才,你看谁行?"狄仁杰说:"不知陛下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武则天说:"我想要找个能当宰相的。"

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官员叫张柬(jiǎn)之,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办事干练,是个宰相的人选,就向武则天推荐了。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 (治所在洛阳)司马。

过了几天,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狄仁杰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

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

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

像张柬之那样 ,狄仁杰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把狄仁杰看作他们的老前辈。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

狄仁杰谦逊地说:"这算得上什么,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啊!"

狄仁杰一直活到九十三岁。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多次要求告老,武则天总是不准。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❸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

第一、王宝钏抛绣球下嫁穷小子薛仁贵,后薛仁贵从军,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等薛仁贵回来。后薛仁贵平叛有功加封一字并肩王,荣归故里迎接王宝钏。
第二、红拂女本姓张,名初尘,手持红拂,随侍隋朝大司空杨素身边,因之以“红拂女”名之。她不但貌美聪慧,更有一身过人武艺,这使她突出于杨素家中所有的从仆之上.
大司空府的招贤大会上,红拂的第三个男人—李靖出尽风头。他不但破了杨素亲自设计的阵法,还赢得了红拂的青睐,杨素看出了红拂对李靖的赏识,决定要杀李靖,并且故意指派了红拂去执行这个任务。红拂和李靖一路逃避独孤城和抱琴的追杀,多次面对生死关头,二人同心同命,逐渐培养了情感。李靖决定娶红拂为妻,两人在灵石镇简陋的客栈里举行婚礼,这时红拂的第四个男人虬髯客出现了,虬髯客与红拂、李靖一见如故,虬髯客发现红拂与自己都姓张,于是两人结拜为兄妹,虬髯客家中排行三,红拂唤他“三哥”,而红拂行一,虬髯客唤她“一妹”,兄妹相知相惜,不同的是,虬髯客对红拂的兄妹之情还掺杂了那么一点悸动与情不自禁的情愫……
为逃避追杀,红拂一行人往瓦岗寨行去,被独孤城、抱琴追上,这场厮杀,李靖和红拂双双落入山涧。李靖被涧水冲往岸边,为平阳公主所救。平阳见李靖俊秀,产生爱慕之意。红拂在涧水中沉没,被渔夫所救,遇到了生命里的第五个男人—李世民……
李靖和红拂这一对苦命鸳鸯,分处同一座城市中却无缘相见,他们只能凭借爱的信念,坚信对方仍在另一个角落为自己呼吸,总有一天,他们会再相遇、相爱、执子之手…
第三、从杨贵妃的童年写起,直到她魂断马嵬坡,详尽描述了她的一生,对她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更是浓墨重彩。
本书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细致地?述了李杨爱情的产生、增进和灭亡的全过程。读来引人入胜,不忍释卷。同时也洗刷了杨贵妃千古蒙受的不白之冤,还她一个本应属於她的清白与公道。

杨玉环生於巴蜀一小吏之家,从小失去双亲,随叔父在洛阳长大。她生性率真活泼,能歌善舞,通晓音律,加之相貌俊美脱凡,在洛阳芳名远播。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宗皇帝的十八子寿王李瑁对她一见钟情,不能自持。经咸宜公主牵线,寿王迅急迎娶杨玉环为寿王妃。作为小吏之女的杨玉环能嫁入皇家,可谓一步登天,而寿王又性情儒雅,风度翩翩,对她一往情深,可以说杨玉环是跃上了一个幸福甜美的人生境界。
如果说杨玉环仅以一位王妃的身份终其一生,那麼历史也许会对她忽略不记了。

就在杨玉环跟寿王卿卿我我的时候,玄宗皇帝的武惠妃去世了。失去宠妃的玄宗痛不欲生,神色恍惚,不再临幸后宫任何嫔妃。而当他的儿媳妇杨玉环如惊鸿一现,不期然闯入他的眼帘时,他竟心如撞鹿,情窦复开。他不相信人间会有如此国色天香的尤物,杨玉环青春洋溢的鲜活体态、杨玉环顾盼流媚的一笑一颦,深深地印在了他本以为已是一潭死水的心中。

❹ 唐朝的5个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驴告假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2.唐朝小故事-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 ,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 ,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 。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 。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 ,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东突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 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3.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4.“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❺ 唐朝 有名 历史故事

唐朝的时候,长安城的达官贵人们的爱好与如今颇有相似之处,比如豢养宠物。但那时的人们对养猫养狗没什么兴趣,大都喜欢玩鸟。
唐代皇帝更是对鸟类多有偏爱,在闲殿使管理下的五坊中,鸟类就占了四坊:雕坊、鹘坊、鹞坊、鹰坊,另一坊为狗坊。
而在这四种宠物鸟中,鹞是最受欢迎的。鹞鸟的身形小于鹰而大于鸡,有鹰之尖喙却无鹰之凶猛,并没有什么侵略性,反而经过训练之后的鹞鸟还可以用喙来为主人梳头、挠痒痒,夏天酷热的夜晚还会站在床头用翅膀为主人打扇,如果主人恰好偏头痛犯了,这鸟还可以为你做头部穴位按摩,很有奇效。如此这般,家里养有鹞子的人们就等于同时拥有了梳子、老头乐、侍女和按摩师,这种人出门就非常有面子。因此当时的年轻人都梦想着拥有一只鹞鸟。
养鹞的费用却很可观。这种鸟长相威猛却“温良恭俭让”,跟最奴颜卑膝的专业奴才都有一拼。但寻常人家是养不起的,不过上不是寻常人家,所以唐太宗就曾豢养了无数的鹞鸟,因为数量太多,就设立了一个官署———“鹞坊”,鹞坊的坊主也得以享受很高的级别与待遇。
由此可以推断出唐太宗对鹞鸟的痴迷程度。这位历史上口碑最好的皇帝曾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日子短得像是在玩鹞,总没个够。某天,坊主送来一只鹞鸟取悦圣上,这只鹞鸟不仅具有前言所述的优点,还会在人的手掌心跳“胡旋舞”(唐朝很盛行的一种舞蹈,后来安禄山与杨玉环曾跳过)。这令唐太宗很是高兴,几乎日日无鸟不欢。
却有一日被魏征撞见了。于是便有了唐太宗养宠物的一次痛心经历。
那天,魏征老远就看到正在皇上手上转圈的鹞鸟,见他进来,李世民龙颜惶惧,连忙把那只正转得晕头转向的鸟揣在怀里,清了清嗓子,接见这位最难缠的谏官。
魏征假装不知,礼毕后就开始奏事。这应该是魏征一生中与皇上最长的一次谈话,说得喉咙干燥如十年不下雨的旱地,嘴角淌下的白沫沾满胡子仿佛初冬时的霜挂。虽然如此,魏征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估摸着,自己吐白沫之时,就是与皇上肌肤相亲的鹞鸟吐白沫的时候。
等魏征走后,唐太宗连忙把鹞鸟从怀里掏出来,却发现这只刚才还“疾如风焉”般跳“胡旋舞”的鹞鸟早已活活憋死。气得唐太宗没办法。

❻ 唐朝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大诗人杜甫,他的父亲名字叫“杜闲”,为了避爸爸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流传下来约1500首,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如果你看到了带“闲”字的杜甫诗,要注意,很可能是假的。

2、唐朝文章大家韩愈,不幸被贬到潮州。当时潮州鳄鱼为患,韩夫子书生气大发,文思如泉涌,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强烈要求鳄鱼“动迁”搬家,文中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并且限定搬家日期:“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他警告鳄鱼,如果到时候仍然不搬家,就要“强拆”、杀光它们!切莫后悔!据说韩愈写完文章,祭烧给鳄鱼看,鳄鱼就都搬走了。

这真是一篇劝诫“搬迁”的千古妙文!

3、唐朝大诗人韦应物,他总结自己的前半生: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逢杨开府)……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写出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如此绝美的诗句!这样的反差,你能想象不?

4、唐朝的大诗人杜牧,一生惯于寻花问柳、逛青楼寻名妓,妥妥的一个大情种。杜牧进京赶考,看上了一名青楼女子,情到深处,老杜不能自己,跟妓女约定:等我考取功名回来,我就娶你!妓女很高兴,杜牧也更激动了,找个家伙什就把自己牙敲掉了一颗,送给青楼女子,算作定情信物,俩人就私定了终身。

❼ 唐朝的成语故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故事『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 帝,但不管什麼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

後来诗人蘇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
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望及时采纳!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