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方程著名
❶ 初中所有物理方程式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物理量 计算公式 备注
速度 υ= S / t 1m / s = 3.6 Km / h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密度 ρ= m / V 1 g / c m3 = 103 Kg / m3
合力 F = F1 - F2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压强 p = F / S
p =ρg h 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
p =ρg h适用于竖直固体柱
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
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浮力 ① F浮 = G – F
②漂浮、悬浮:F浮 = G
③ 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
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ρ物)悬浮
③F浮 < G(ρ液 < ρ物)下沉
杠杆平衡条件 F1 L1 = F2 L 2 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
滑轮组 F = G / n
F =(G动 + G物)/ n
SF = n SG 理想滑轮组
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功 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功率 P = W / t = Fυ 1KW = 103 W,1MW = 103KW
有用功 W有用 = G 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 – W额 =ηW总
额外功 W额 = W总 – W有 = G动 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
总功 W总= W有用+ W额 = F S = W有用 / η
机械效率 η= W有用 / W总
η=G /(n F)
= G物 /(G物 + G动) 定义式
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中考物理所有的公式
特点或原理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时间:t t=t1=t2 t=t1=t2
电流:I I = I 1= I 2 I = I 1+ I 2
电压:U U = U 1+ U 2 U = U 1= U 2
电荷量:Q电 Q电= Q电1= Q电2 Q电= Q电1+ Q电2
电阻:R R = R 1= R 2 1/R=1/R1+1/R2 [R=R1R2/(R1+R2)]
电功:W W = W 1+ W 2 W = W 1+ W 2
电功率:P P = P 1+ P 2 P = P 1+ P 2
电热:Q热 Q热= Q热1+ Q热 2 Q热= Q热1+ Q热 2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二.知识点
1.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2. 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的的密度相同,比热容也是相同,
3.平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 关于平面镜对称。
3.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 超声:频率高于2000的声音,例:蝙蝠,超声雷达;
5. 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6.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7. 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
8.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9.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在1倍 焦距之内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11.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2.输送电压时,要采用高压输送电。原因是: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
13.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14.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话筒,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15.光纤是传输光的介质。
16.磁感应线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最后回到S极。
❷ 以下是物理学史上3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x+ 73Li→2y y+ 147N→x+ 178O ...
将上述三个方程相加,整理后得37Li+ 714N+49Be-→ 817O+ 612C+z,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z的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为中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❸ 初中化学方程式 物理方程有哪些
化学方程式
一.两个置换反应规律
1.酸+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①酸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常用稀硫酸、盐酸)
②金属必须位于氢以前(常用Mg、Al、Zn、Fe)
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 H2SO4== 2Al2(SO4)3+3H2↑
Zn+ 2HCl==ZnCl2+ H2↑ Zn+ 2H2SO4==ZnSO4+ H2↑
Fe+ 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2.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 ①盐(反应物)必须溶于水
②金属单质(反应物)比盐中金属活泼,不用钾、钙、钠
Fe+CuSO4==FeSO4+Cu 2Al+3CuSO4==Al2(SO4)3+3Cu
Zn+CuSO4==ZnSO4+Cu Cu+2AgNO3==Cu(NO3)2+2Ag
Cu+Hg(NO3)2==Cu(NO3)2+Hg
二.三个分解反应规律
1.酸(含氧酸)==非金属氧化物+水
H2CO3 === H2O+CO2↑
2.碱(难溶性)== 金属氧化物+水
Cu(OH)2 CuO+H2O 2Fe(OH)3 Fe2O3+3H2O
3.碳酸盐(难溶性)==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
CaCO3 CaO+ CO2↑
三. 四个化合反应规律
1.金属+氧气 == 金属氧化物
2 Mg+O2 2MgO 3Fe+2 O2 Fe3O4 2 Cu+ O2 2CuO
2.金属氧化物+水 == 碱(可溶性)
CaO+H2O==Ca(OH)2 Na2O+H2O==2NaOH
3.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S+O2 SO2 4P+5O2 2P2O5 C+O2 CO2 (碳充分燃烧)
2 C+O2 2CO (碳不充分燃烧) 2H2+O2 2H2O
4.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CO2+H2O==H2CO3 SO3+O2==H2SO4 SO2+O2== H2SO3
四.五个复分解反应规律 (亚硫酸)
1.酸+碱==盐+水
Cu(OH)2+2HCl==CuCl2+H2O Al(OH)3+3HCl==AlCl3+3H2O
Cu(OH)2+H2SO4==CuSO4+2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2.酸+盐==新酸+新盐
反应条件: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际反应条件很复杂)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AgNO3+HCl==AgCl↓+HNO3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H2SO4+BaCl2==2HCl+BaSO4↓
H2SO4+Ba(NO3)2==2HNO3+BaSO4 ↓
3.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条件: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前溶后沉)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Na2CO3+Ca(OH)2==2NaOH+CaCO3↓ CuSO4+Ba(OH)2==Cu(OH)2↓+BaSO4 ↓
4.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条件: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前溶后沉)
NaCl+AgNO3==NaNO3+AgCl↓ Na2SO4+BaCl2==2NaCl+BaSO4 ↓
Na2SO4+Ba(NO3)2==2NaNO3+BaSO4 ↓
5.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2HCl==CuCl2+H2O CuO+ H2SO4==CuSO4+H2O
MgO+2HNO3==Mg(NO3)2+H2O
五.其它反应
1.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不属于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Ca(OH)2+CO2==CaCO3↓+H2O
2.三种还原剂(H2 、、 C 、 O2 )跟氧化物反应
H2+CuO Cu+H2O (置换反应) CO+CuO Cu+CO2
3CO+Fe2O3 2Fe+3 CO2↑ C+2CuO 2Cu+CO2↑(置换反应)
C+CO2 2CO (化合反应)
3.实验室制取三种气体(常用方法)
2KMnO4 K2MnO4+MnO2+ O2↑ 2KClO3 2KCl+3O2↑
Zn+ 2HCl==ZnCl2+ H2↑ Zn+ 2H2SO4==ZnSO4+ H2↑
CaCO3+2HCl==CaCl2+H2O+CO2↑
4.盐分解
Cu2(OH)2CO3 2CuO+H2O+CO2↑ CaCO3 CaO+ CO2↑
KMnO4 K2MnO4+MnO2+ O2↑ 2KClO3 2KCl+3O2↑
5.三种有机物燃烧
CH4+2O2 2 H2O+CO2 C2H5OH+3O2 3 H2O+2CO2
2CH3OH+3O2 4 H2O+2CO2
❹ 为什么著名的物理方程式,看起来往往都很简单呢
著名的物理学方程式,无论是力学电磁学还是其他几个领域的,它的方程都不会特别难,而且通常都很简洁,但是这个方程是总的方程,只能说它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表示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你不能凭借这个方程去研究什么东西。
物理学的大厦一直都在添砖加瓦,有很多现在的物理学家也非常优秀,在自身所研究的这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创新,但是物理学大厦永远没有完美的那一天,可能会一步一步的完善,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探索更多宇宙本质的规律,但是没有完美,因为人类的近代科学发展在几百年宇宙已经存在了100多亿年,凭人类几百年的这个研究,就想清楚宇宙的终极奥秘,不可能的。
❺ 米氏方程是通过哪些条件推导出的著名物理公式
米氏方程或者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是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起始浓度之间的关系的方程,是描述生物化学中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经典方程。1903年,Victor Henri 研究蔗糖酶的催化蔗糖生成果糖和葡糖糖的反应,推导出了产物抑制的酶动力学方程[1]。1913年 Leonor Michaelis 和 Maud Menten 根据快速平衡假设重新推导并实验验证了 Henri 的结果,发展出沿用至今的标准酶活性测定的实验方法,相关结果发表于 《Biochemische Zeitschrift 》(《生物化学杂志》,即《FEBS Journal》杂志的前身)[2][3]。1925年,George Briggs 以及 J. B. S. Haldane 扩展了假设,进一步完善了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4]。
经典的米氏方程只考虑单一与底物和酶在无干扰情况下的催化动力学。实际上,酶的催化速率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受温度、pH(参见词条:酶的失活) 和抑制剂(参见词条:酶的抑制)的影响。同一种酶可能同时催化多种底物,或者同一个酶可以同时结合多个相同的底物发挥作用(参见词条:酶动力学)。以上情形均有相应的动力学方程。
由于米氏方程为双曲线,在实际测量中直接拟合方程曲线较难获得准确的参数。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将米氏方程线性化,利用回归分析拟合数据,并得到方程的参数。目前主要有三种线性化的方式,Lineweaver-Burk 法(或双倒数法)、Eadie-Hoffstee 法 和 Hanes-Woolf 法(参见表1)。其中,Lineweaver-Burk 法 最常使用的方法,能较为直观展示各个参数,还能清晰展示有抑制剂存在时抑制剂的强度(参考词条:酶的抑制)。但是,Lineweaver-Burk 法在底物浓度较低或者较高的情况下误差较大,Eadie-Hoffstee 法 和 Hanes-Woolf 法则能弥补 Lineweaver-Burk 法这一缺点。
❻ 物理力学界著名的理论都有什么
【力学】
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平衡规律及其应用的。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静力学是以讨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为主。运动学是撇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而不涉及引起运动的原因。动力学是讨论质点系统所受的力和压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力学也可按所研究物体的性质分为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连续介质通常分为固体和流体,固体包括弹性体和塑性体,而流体则包括液体和气体。
16世纪到17世纪间,力学开始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伽利略通过对抛体和落体的研究,提出惯性定律并用以解释地面上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17世纪末牛顿提出力学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使经典力学形成系统的理论。根据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的落体运动规律和行星的运动轨道。此后两个世纪中在很多科学家的研究与推广下,终于成为一门具有完善理论的经典力学。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对于高速运动物体,必须用相对力学来代替经典力学,因为经典力学不过是物体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近似理论。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得到发展,它根据实物粒子和光子具有粒子和波动的双重性解释了经典力学不能解释的微观现象,并且在微观领域给经典力学限定了适用范围。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它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如第一个假定,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的低速运动情况。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第二个假定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牛顿力学】
它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直接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出发点来研究质点系统的运动,这就是牛顿力学。它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牛顿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牛顿力学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时,比分析力学方便简单。
【分析力学】
经典力学按历史发展阶段的先后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为牛顿力学及分析力学。1788年拉格朗日发展了欧勒·达朗伯等人的工作,发表了“分析力学”。分析力学处理问题时以整个力学系统作为对象,用广义坐标来描述整个力学系统的位形,着眼于能量概念。在力学系统受到理想约束时,可在不考虑约束力的情况下来解决系统的运动问题。分析力学较多采用抽象的分析方法,在解决复杂的力学问题时显出其优越性。
【理论力学】
是力学与数学的结合。理论力学是数学物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种应用力学的基础。它一般应用微积分、微分方程、矢量分析等数学工具对牛顿力学作深入的阐述并对分析力学作系统的介绍。由于数学更深入地应用于力学这个领域,使力学更加理论化。
【运动学】
用纯粹的解析和几何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对物体作这种运动的物理原因可不考虑。亦即从几何方面来研究物体间的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涉及运动的原因。
【动力学】
讨论质点系统所受的力和在力作用下发生的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牛顿定律为基础,根据不同的需要提出了各种形式的动力学基本原理,如达朗伯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原理,正则方程等。根据系统现时状态以及内部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它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预言将要发生的运动。
【弹性力学】
它是研究弹性体内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或温度改变等原因而发生的应力,形变和位移的一门学科,故又称弹性理论。弹性力学通常所讨论的是理想弹性体的线性问题。它的基本假定是:物体是连续、均匀和各向同性的;物体是完全弹性体;在施加负载前,体内没有初应力;物体的形变十分微小。根据上述假定,对应力和形变关系而作的数学推演常称为数学弹性力学。此外还有应用弹性力学。如物体形变不是十分微小,可用非线性弹性理论来研究。若物体内部应力超过了弹性极限,物体将进入非完全弹性状态。此时则必须用塑性理论来研究。
【连续介质力学】
它是研究质量连续分布的可变形物体的运动规律,主要讨论一切连续介质普遍遵从的力学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动量和角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弹性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有时综合讨论称为连续介质力学。
【力】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当物体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后,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速度或动量发生变化)或者发生形变的都称为“力”。它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力学的范围内,所谓形变是指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所谓运动状态的变化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即产生加速度。力是物体(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直接接触物体间的力,还是间接接触的物体间的力作用;也不管是宏观物体间的力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的力作用,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力的作用与物质的运动一样要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而且,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量或物体形态的变化量,取决于力对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效应。根据力的定义,对任何一个物体,力与它产生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它的大小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且两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该两力分别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力是一个矢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表示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特征,称它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国际单位制(SI)中,规定使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为1米/秒2的力为1牛顿,符号是N。(1千克力=9.80665牛顿。1牛顿=105达因)
力的种类很多。根据力的效果来分的有压力、张力、支持力、浮力、表面张力、斥力、引力、阻力、动力、向心力等等。根据力的性质来分的有重力、弹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等。在中学阶段,一般分为场力(包括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弹力(压力、张力、拉力等),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
❼ 物理方程
F电=F洛
Eq=Bvq
E=Bv
F洛=F向
Bvq=mv*v/r
Bq=m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