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诸暨著名风俗

诸暨著名风俗

发布时间: 2021-02-12 21:04:23

㈠ 求诸暨的风俗作文

你是诸暨的?我也是,老乡了~~有空联系

你要的文章参考诸回暨答风俗(系列)
http://www.dhorc.com/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2&ID=9984

㈡ 诸暨的民俗文化

直埠镇姚公来埠三村,位于朱公湖与下四自湖畈之间。俗话说,湖沿湖沿,草坡连片。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里的村民大部分居于草舍,故火灾频发,村民们身受火灾之苦。为了使村民们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当时三村的族长们联议,决定成立三村义务消防队,并从中挑选年富力强的村民百余,组织起三支水龙队,担负起三村义务救火消灾任务。为及时消除火患,在全体村民中提高孩子防火意识,经三村商议,大约从民国十年(即1921年)开始,确定每年的农历5月20日为水龙节。是日,三村的水龙(蜡制式或木制式),都要拉出来比武操练。其目的的有三:一是检查水龙性能是否良好;二是考验各队员是否拉得出,打得响;三是唤起全体村民的防火意识,遂形成传统的水龙节。

㈢ 谁知道诸暨的民风民俗

1、方言

诸暨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

2、婚俗

诸暨婚俗历史比较久内,很多东西保容存的好,一顶八抬花轿,两侧各有身着清一色长衫的六名行郎压阵保驾。行郎由男方延请,在吹吹打打的迎亲中,他们手提轿灯,前呼后应,显得特别招眼,把男方炫耀虚荣的戏唱足了。

(3)诸暨著名风俗扩展阅读;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邻杭州,东接绍兴,南界义乌--金华,区域面积2311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24个镇乡,常住人口在150万左右,是浙江省城乡体系规划和新型城市化"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环杭州湾城市群大城市培育对象。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0.7亿元,财政总收入92.6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107元,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十强。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秦时置县,历代未废,1989年撤县设市。

历史上,诸暨曾出过王冕、陈洪绶、杨维桢等书画名家;近现代以来,涌现出俞秀松、汪寿华、张秋人等一大批为革命献身的志士仁人,孕育了12位两院院士和130多位将军。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禀赋,造就了诸暨一方秀丽山水。

㈣ 诸暨节日的特色各种习俗,如清明节、端午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㈤ 诸暨风俗文化,谁知道阿

诸暨风俗文化
诸暨民间婚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婚姻习俗。
诸暨曾是越国故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可以说诸暨民间婚俗既有中国封建社会大体一致的礼仪定规,又有越地独特的地域色彩。
一、相亲 在诸暨旧时乡村中,男女青年到了十六八岁,甚至有更早的,前辈父母就要为儿女的婚事操心了。但这些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的之言”,须合“六礼”之仪。(所谓六礼,即: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迎接新娘。)《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曾有这样的记载:婚姻以媒说合,写红笺请于女家,女家以“允帖”答之,其开具生年月日者为“庚帖”,亦曰“日帖”。
诸暨乡问少有专事做媒的人物,人称作媒是“三十六行之外的行当”。但民间又认为做媒是做好事,能成人之美,故而牵线搭桥的人还是不少的。;日书上称媒人为“月老”。乡间俗呼“媒大”,戏称“吃三壶瓶”。解放后又称为“介绍人”。
做媒作伐的人,多数是受人之托去作伐牵线,频频奔忙于男女两家之间。待时机成熟,作媒人就向男女双方讨“庚帖”,又俗称“龙凤帖”,即将男女双方的姓名、籍贯、生辰上,经过媒人,互致两家。尔后请算命先生推命占卜,看两人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合即成。这桩姻缘佳事就迈出了第一步。
解放之后,这些繁褥的礼数基本革除,城乡间,单位间的男女青年交往日益增多。。但许多青年还有请”介绍人”牵线搭桥,认识恋爱的。在农村双方不甚了解互相情况,还有相亲的过程。所谓相亲,有“看姑娘”与“看人家”两种方式。
“看姑娘”是媒人陪小伙子去女家。双方见面,让男女青年互相看看人品相貌。由女方父亲叔伯或兄弟作陪,通过吃茶闲聊,观察小伙子的言谈举止,了解人品性格修养。新客人来自然要请尝小点心。这可不是一般意义的小点心。如果女方对小伙子满意,必定奉上甜汤圆,这就有祈祝这桩姻缘“团圆”的意味。如若不甚中意,那小点心是什么就说不准了。
“看人家”则是姑娘到男家去作客。一般由女方女眷陪姑娘一起行动。这实际上是对男方家庭经济、住房、环境、邻里关系的一次综合考察,婚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行动。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观念的改变,姑娘小伙接触越来越多,思想感情交流也日益活跃,如若恋爱,双方早知根知底。昔日“相亲”习俗已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九廿九”的由来

明朝时候,王家井小集市近旁有个叫灌湖的村子,住着一位精明能干的中年汉子。这位汉子整天挑着一副长菜篮,穿东村走西庄去兜售他那从外地批发来的“洋红洋绿引线顶针”或“千张豆腐干”等日用小百货。由于他能说会道,手脚勤快,生意着实勿错。
可是,时间一久,村妇们发觉与这个小货郎搞交易,一不小心会被他的花言巧语所欺蒙,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天,小货郎来到了杜泥岭下的小山村叫卖吆喝。有个村姑喜滋滋地跑去,乐颠颠地向他买9绞青棉线,每绞3个铜钱。村姑挑好线一一清点。然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人人都疑他贪小便宜,暗中捉弄。今天让我一试。于是村姑豪爽地叫道:“客人唉,9绞线,3个铜钱1绞。那么三九廿九对不对?”她边说边递过去叠成一截的25个铜板。小货郎一听满心喜欢,接过钱数也不数投进了藏铜钱的小竹兜里。走到巷口,村姑一把抓住小货郎的长菜篮,急不可耐地叫怨了,算错数,多给钱了。事实面前小货郎不得不退还了多收的2个铜板。当他退出自认为多收的2个铜钱时,村姑不禁 粲然一笑,郑重其事地说道:不必退了,我是特意试试你的,只给了你25个铜板,还得补你2个呢!因为贪小,你连我给你的钱数也不数,下次还是老实点吧!
自此以后,诸暨民间就以“三九廿九”一语去讥讽斥责那些想贪小利而结果搭错脑筋稀里糊涂的人,直至如今,流传不绝。
乡间的小习俗

诸暨向以文化积淀深厚著称,因而散布于民间的细小习俗,也蕴涵着耕读传家的韵味,虽不见经传,却也绵延不绝,流传至今。今择一二小习俗,以供识赏。
▲每当有亲戚送来一只成鸡(也可以是购买的)准备留下饲养。主妇定会一手提鸡,经自己的胯下绕缠三五圈,两手交替接送。据说如此一缠可免去陌生鸡东窜西钻而走失。
▲为灭鼠,家中引进猫,特别是大猫。不是将猫直接送到家,而是把猫连盛放的曲笼摆在后窗的墙脚下,再从楼上的后窗放下一条绳,缚牢曲笼,再慢慢悬空吊上去,然后提着曲笼,把猫放出来,让其美美的吃一顿。这么越窗而过的猫,就不会逃“娘家”溜西家了。

清明望囡

诸暨民间习俗,女儿新嫁作媳,次年清明,父母亲要担物品探视女儿。一则表示父母爱女情深,二则是为女儿抬抬脸面。
望囡物品相当丰盛,除一些普通的偃月果,团圆果外,有许多石榴果,代代果,其象征子孙繁衍,代代相传;有花轿果,双樱桃果,双头鸳鸯果,则是祝愿夫妻恩爱,白头皆老;有寿桃果,元宝果,是企盼家中老辈身体康健,福寿双全。这些礼果与糖果,炒米糕、荸荠、甘蔗等一起拼成篮头,由父母兄弟挑到女儿家。
随后端午节,娘家又要准备绿豆糕、茶叶蛋、五月桃、端午粽,还有数十把编织精巧的麦草扇去探望女儿。而婆家则将娘家挑来的礼品分赠给左邻右舍、至亲好友,以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真诚问候。

庆生做寿

诸暨风俗中“过生日”和“做寿”是件大事。所谓“过生日”是1岁至30岁的称谓,而50岁之后方可称为“做寿”。
婴儿呱呱坠地,对父母长辈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待到周岁,外婆家挑着衣衫鞋帽、粽子糕点水果和鸡蛋前来探望。主人家将水果鸡蛋糕点、放在小盘中,分赠左邻右舍,客气的邻居则回赠小钱祝贺,俗称“百岁钱”。庆生一为将喜悦之情告诉大家,二为增进邻里间的友好情谊。此后,10岁、20岁时,由外公外婆或舅舅、姑姨送点衣穿鞋袜,聊表庆贺。30岁、40岁由于正值人生事业、家庭发展的黄金时段,一般较忙,生日就忽略了。
到50岁,如果做了外公外婆,女儿女婿会在49岁之年,提来篮头,送上衣衫鞋帽,以示孝心。60岁、70岁的寿庆现在还很流行。另有63岁,有“鲤鱼要过滩”之说,女婿女儿要买一条大鲤鱼送给父母。66岁,女儿要送66块红烧肉给父母,因诸暨古俗中有“六十六,阎王老爷要吃肉”之语。据说,只有女儿敬上这般孝心,老人才能度过命中劫难。
80、90岁的老人,村中称为长寿老人,子孙们当然也乐作庆贺,场面热闹。

新妇回门
已嫁的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这就叫“回门”。回门一为感念亲恩深重;二为问候父母安康。
我市新妇回门在新娘婚后第二天,由夫妻双双携带礼物探望岳父岳母。女儿回家,娘家人自是喜不自禁,再加上半子(女婿)伴同,岳父母往往要设便筵招待新姑爷。席间请几位长辈兄弟相陪,长辈往往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诫小夫妻应恩爱相待,白头到老。父母则教导女儿要相夫教子、勤俭持家。
按古俗,回门新妇女婿,得等天黑之际返家,但决不能在岳父家过夜。

过小年

在马剑、寨头等地流传着一种六月初头过小年的传统习惯。
小年节日来临前,各家主妇就忙着准备各类佳肴,杀鸡宰鸭、蒸米糕、作馒头、炒制瓜子花生等零食。节日清晨,举家赴田头带篮头谢田公田姆赐予丰收。早饭后,迎接老亲新眷,远朋近友,到家过节。中饭餐桌上,大家促膝谈心,互相问候,十分高兴。
过小年时,主人往往要邀请亲友各带相好朋友一起到家中过节。因为有谁家来客多,就是谁家路广人发之说,故每年此日,家家户户宾客盈门,少则一二桌,多则四五桌。
过小年是亲友相聚,共话家常的节日。它与春节一样,大人们吃酒会客,小孩子自由嬉闹,但它却少了春节的许多繁俗礼节,多的是亲友相聚时无拘无束的亲近。

西施孝寓团圆饼

这是流传在我市五泄江一带乡村的一种美食——西施团圆饼。它以纯正精细的面粉和荞麦粉作皮子,用当地土产萝卜、葱、香椒、鲜猪肉拌和为馅,手工包制而成的一种扁圆饼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香鲜,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据当地百姓介绍,这饼源自我们诸暨人心中的女神——西施。
话说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兵败称臣,卧薪尝胆,积聚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为争取生息时间,勾践听取文种范蠡之计,动用美人计迷惑夫差,将绝色美女西施、郑旦送给吴王。
西施在吴国深受夫差宠幸,但却时时不忘家乡,想念家乡父母亲朋。一年冬日,冰雪满天。西施在灵山上遥望故乡,乡情难抑,忍不住抚琴遣怀。吴王闻之, 来为美人宽怀,并追问美人因何愁眉不展,玉容憔悴。
西施泪水盈盈,告禀吴王:时近冬至,她倍加思念在苎萝山下的父母,在五泄江畔的外公外婆。当年她未入吴时,每逢此日,她必与父母一起,烤制银丝圆饼,用以探望年迈的外公外婆。如今远离家乡,不知家中长辈是否安康,怎能不悲从中来?
夫差听得西施之言,欣然点头:“美人敬老之心,一片赤诚,令人敬佩。你尽可如期做好‘银丝圆饼’,我遣快马送去越国你老家,岂不既尽了你的孝心,又解了你的心头之忧呢?”
西施见吴王应允,不觉舒愁展眉。
数日后,西施的外公外婆果真收到了千里迢迢送来的“银丝圆饼”。老人在尝食时,竟在饼中发现一块小绫,上书一首小诗:“汪汪眼中泪,香香笼中饼;冬去春来时,共叙团圆情。”
后吴国被越国打败,泛舟五湖的西施曾回老家看望过外公外婆。西施寓孝心于其中的“银丝圆饼”也被称作“西施团圆饼”而流传了下来。
现在在五泄江畔一带的村庄,仍有人家逢年过节,婚嫁寿庆,仍做这道点心以待客。想必,这也是后人对西施一片孝心的嘉许吧。
酿 酒

酿酒是我们诸暨农民得心应手的技艺之一,即使如今瓶头酒、礼品装的商品酒铺天盖地般地充塞码头、街道、店铺、摊位,大有一统天下的态势下,那村村蔓延,家家酿煮的酒,反而成了人们的酒中最爱。
酒酿。是农户随时酿饮的软酒。特别是家有产妇,那更是非酿不可的传统习俗。据说这种名之曰酒酿的甜酒,系非常适合滋补产后妇女的珍品。因而用纯糯米先浸一昼时,再用特制的酒甑蒸熟,又浇冷水使其退热,再以热水(第一次淋过的冷水变热水)重淋,使其复原回热后,便将甑里的糯米饭倒进竹匾里,撒上事先研细的定量酒白药,搅拌均匀后,就装入大小适宜的陶罐或瓷钵里,抹平压紧,中挖一窟就可。冬季天寒,须在罐钵四周或围以燥稻草,或裹以棉絮以保温。夏季天热就无须麻烦了。经过一二天,甜美可口的酒酿就已制成,可一饱口福了。酒酿俗呼酒浆,因其味美,酒精含量少,为大众所喜爱。
白酒。因其色白如煮饭时的汤水,故名。白酒的酿制法与酒酿差不多,不过所用的白药有所差异。在酿制的后期须把酒米饭灌入坛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温水,封严坛口,压实揿紧,约10来天后就可取饮了。
老酒。老酒系我市湖畈地区的农户所常制。农家凭着粮食足、糯米多的优势,因此多以制老酒自饮与待客,酿制过程当然要多费一些功夫和心思了。
烧酒。烧酒现在市场叫它白酒了。烧酒也是我市农民自古以来不可或缺的常备酒,特别是山农。在夏日炎炎的酷暑天,不少瘾君子,反而喜爱这种酒精含量高,性猛的家酿烧酒。烧酒因原料不同,便有高粱烧、六谷烧、大麦烧、番薯烧。烧酒的制作大多数的操作都是由农户自己负担的。前期还有一种叫“麦露”的酒,据说“麦露”抵过老酒,有的甚至说比老酒还要好。烧酒蒸煮时有套特制工具,须由专人来操作。
句改进的俗语

诸暨乡下,流传一句俗语:吃过清明饣果,百姓要叫苦。这在过去很现实。清明前后正好是春耕春播的最佳季节,是决定农作物一年收成的关键时刻。因此,吃过清明饣果后,农民们都会熬苦卖命投入山地田畈。
21世纪的今天不同了。乡亲们吃过清明饣果后仍很悠闲,老人们打红星搓麻将笑谈风云,青年着时装骑摩托潇洒一回。因目前故乡人大多注重于工商业或外出打工,山地农田已成副业。湖田也大多根据人们需求种植,并配备加工、促销等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一条龙生产。说明白点:现代乡村的农业也被工商化了。他们把大多精力放在高效益的工商业和外出打工上,因此,农家已没有忙闲季可分了。
如果一定要提到个节气,所谓过清明,就剩下上坟、踏青、吃清明饣果了。再因清明节后气温宜人,各行各业也带着新春的欢乐投入正常运转,农民们也就在惠风娇阳下步上经商治业或外出打工的财路。因此,故乡人已把“吃过清明饣果,百姓要叫苦”的陈年俗语,改进成:吃过清明饣果,百姓好发富。
大脚布

可以说,最富有会嵇山区特色的当推大脚布。
浙江绍兴,嵊州,诸暨三县相交处都有这东西,只是名称有叫“大面布”或叫“大脚布”的不同。
大脚布可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样子,一块长约两米宽五十公分的白洋布,因为制作简单,原料成本低廉,故市价也低到了极致。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它不是什么摩登的装饰品,却如大多数男人的烟斗一样是须臾不离左右的物品。
大脚布可派上很多的用场。在大热天里,它起的是毛巾的作用。同时系于腰间,在劳作的时候可以增加腰腹的力量。所以儿时的夏日,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腰系大脚布吭唷吭唷挑着几百斤重谷担的汉子,走一阵,就用“垛支”支起担子歇上一阵,同时又腾出手来撂上腰间的大脚布擦一把满头的确大汗。
经历了一天的劳累,男人都要去河里洗个澡,这个时候, 大脚布又变成了浴巾了。搓洗几下,再拧干擦尽身上的水珠,最后往臀部一围,俨然一副女人的围裙样,就这样径直回家去,省却换短裤头的麻烦。
到了赶集时,如果买了琐碎物品又没合适的袋子装,可以将它们分别裹在大脚布的两头,搭在肩上带回来,这个时候,它有点像北方的褡裢。
有不太计较脏的,当在山上劳动时收获一些鞭笋野果时,也可以裹进大脚布搭在身上。因为每每上山的人总要候便当背一些毛竹或树丫枝回家,往往腾不出手,这样大脚布便派上了用场。
友人不久前千里迢迢赶来看我,我们谈及儿时的大脚布,他悻悻道:“早消失了罢,现在没人务农了,大伙忙着赶经济大潮挣钱呢。”
大脚布,也许真的只能从儿时的记忆中去搜寻你的踪影了。
诸暨湖田熟 天下一餐粥(地方谚语)

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
泌湖年成熟,黄狗都好讨老嬷。
若要诸暨富,山上下功夫。
三夜月明来报早,一朝雷动好撑船。
三个太阳叫皇天,一场雷雨水来淹。
万田十三家,枫桥得七家。
天芝山戴帽,坑坞山穿袍。
低湖生在高山上,高湖跌落水中央。
平阔勿阔,狭山勿狭。
活着勿可过琴弦岗,死掉勿可见阎罗王。
仙师老爷灵,四圈落雨横里晴。
要吃香烟强盗牌,要吊膀子羊市街。
偷白鲞,咬奶头。
游过天下八百州,勿如陶朱山后一搭头。

㈥ 诸暨的过年习俗是什么

  • 诸暨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邻杭州,东接绍兴,南临义乌。诸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越国故地、西施故里,诸暨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越王勾践图谋复国之所,秦王政二十五年,设诸暨县,属会稽郡。诸暨是於越文化的发祥地。昔有钱塘名区之繁盛。中国百强县市。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市,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

过年习俗:

  1.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2.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

  3.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4.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5.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

  6.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

  7.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

  8.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

  9.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

  10. 按旧习,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11. 喜口彩:每逢过年,温州一带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

  12. 送元宝:初一日,有人把红糖元宝用红绳缚在万年青的树枝上,沿门挨户送吉利话,由一人打着竹板,现编俚语,一人摇春柴(樟树枝叶)专门应“好”,这叫“送元宝”或“喊元宝”。

  13. 卖技:在苍南、平阳一带,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卖技队提着灯笼,上人家门口高声颂吉祥词,俗称“卖技”或“卖奇”。

  14. 新年鼓:元旦期间,民间还有文化娱乐活动,如新鼓和吹打乐。

  15. 舞龙灯:春节民间有舞龙习俗。

  16. 迎年:元日午夜人们设香烛于室,并在神前放爆竹,谓之“迎年”。

  17. 点岁灯:从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寝室中燃灯,直到天明,名曰“岁灯”。

  18. 迎灶神: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习俗。谓“灶神于腊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归,故祈此迎之”(《平阳县志》)。

  19. 收珍:正月初五日,每户人家把除夕摆在中堂上的祖先画像及各种珍品和字画等物收拢藏放起来,这叫“收珍”

㈦ 诸暨最有地方特色的东西

诸暨特产:香榧 珍珠
小吃:西施月饼 西施豆腐 西施
诸暨的香榧是很出名的
香榧中含有铁、锌、钙、磷等1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还含有VA、VB2、VE、烟酸和-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

㈧ 有甚么诸暨的传统风俗

诸暨风俗文化诸暨民间婚俗10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1个民族,1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婚姻风俗。诸暨曾是越国故都,至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

㈨ 诸暨的春节习俗

诸暨的春节其实和北京的春节是大同小异的.这里的春节也差不多在腊月初八开始了.我们这儿并不是家家都熬腊八粥,可是我家却秉承着古老的传统.听外婆说,腊八粥原来是为了纪念十八罗汉,里面有十八种干果和各种米豆熬成的.现在外婆又往里加了一些干果,使粥的味道更加香甜.
我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山核桃、瓜子、杏仁等干果盘材料。家里都喜欢摆上一些,客人们也很爱吃。第二件事是买年菜,特别是有好几口人一起过年的家庭,年菜更是丰盛。第三件事恐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买鞭炮,大人们领着孩子一起去购买,来爆竹店买鞭炮的人真是络绎不绝。
一到过年,孩子们高兴,大人们也紧张麻利地忙着。老人们也嘻嘻哈哈,准备着儿孙们的到来。到处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气象。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天也是大人们争分夺秒的春节“演练”。一到这天,浓浓的年味就在我们身边弥漫开来。人人穿新衣,家家真热闹。孩子们也会到街上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家长们也就爱管不管了,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放松自己。
大年三十除夕夜,欢欢喜喜真热闹。这一天是小孩们日盼夜盼的日子,也是大人们忙碌后能休息的日字。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大街小巷鞭炮声震耳欲聋,大家忙忙碌碌就等这一天。晚上,大家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看春晚,男女老少都要守岁。
正月十五之前,大家都走亲戚,这里可不像北京,只有男人才能拜年。大家都拎着大包小包来到长辈家、朋友家拜年,小孩们也一蹦一跳分外高兴。孩子们的压岁钱也是源源不断。可以说,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乐意干的一件事情了。
我们这里的铺户大多数在正月初七、初八开张,不过并不很忙,晚上总是早早地关门。
元宵节到了,过了这天孩子们该去上学了。正月十五到处都是红灯笼,整条街的大树被林业工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可漂亮了,好像是有人在办喜事。那些灯也是形色各异的,有的是多姿多彩的形状像菠萝的纸灯,有的是鲤鱼灯,有的是正方体的灯笼,好不热闹。
元宵节的重台大戏就是——舞龙灯,各个镇的龙灯表演队为群众表演,桥上人山人海,大家看到精彩处,不禁拍手叫好。这一天真是高兴、欢喜的日子。
转眼间,到了开学的日子,元宵节一过,就是为春节画上完美的句号,大人们依旧去上班,孩子们又回到了学校。诸暨的春节,虽不如北京热闹,但在我们看来却是一点都不逊于北京的春节。

㈩ 诸暨的节庆习俗

诸暨婚俗
诸暨婚俗历史比较久,很多东西保存的好,像现在绍兴和杭州都没这么讲究了。十分讲究行郎的威仪。一顶八抬花轿,两侧各有身着清一色长衫的六名行郎压阵保驾。行郎由男方延请,在吹吹打打的迎亲中,他们手提轿灯,前呼后应,显得特别招眼,把男方炫耀虚荣的戏唱足了。
因此,主人在遴选行郎时条件苛刻得像在招收仪仗队员,要求标准是小伙子必须高大剽悍,仪表堂堂,又能说会道善饮酒,具备公关能力。这样的要求当然也有其理由的,特别是那时的“黄道吉日”,迎亲队伍“撞车”情况多,谁的实力强,谁就获得抢先权。
然而,最难煞行郎的是那身要求绝对整齐划一的“行头”——长衫,在当时可算是高档次、“大腕级”的乡间服饰。平日衣不遮体的庄户人家,无奈只有向富户借用。虽是小心翼翼,但仍难免闪失,在“行头”上留下油渍或香烟焦洞什么的,招来“吃赔”的麻烦。
随着花轿的消失,行郎也慢慢绝迹。不过,诸暨乡间仍把迎亲队伍中扛嫁妆的小伙,称作“行郎”。如今的农村小伙,大都拿得出一二套西装来,他们潇洒入时,嘻嘻哈哈无所顾忌,迎亲动辄乘车舟,已无半点前辈劳顿之苦。
诸暨婚嫁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做“关牛团”。当地人将牛棚称之为“牛团”,因此,“关牛团”就是关牛棚。“关牛团”的习俗始于何时,因无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亦无从查考。但是从诸暨民间众多的传说中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认为媒人就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关牛团”之习俗恐怕与媒人这一绰号不无关系。
与其它地方不同,诸暨媒人都是“业余”的,信奉“做成三对媒,阎王见了也要拜”的古训,帮人牵线撮合从来视为一种积德善举,从不收入分文。因此,在这里媒人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特别是在迎送嫁娶时,入席则上首,长辈作陪,敬茶点烟,受到男女双方特有的礼待。不过“关牛团”却是媒人在女方难过的一道关。
心情开朗、喜闹好事的诸暨人,向来认为婚嫁迎娶“吵吵会发”,女方也不例外。于归吉日,安顿好迎亲的人马之后,这时女方家不论长幼,甚至连厨师、小工都会上阵,死死缠住媒人不放,向他索要糖果香烟和红包,但数字不大。碰上“抠门”、“小气”的媒人,一般人们就叫他“关牛团”。不过,此时来的是“文气的”,并不将他驱入牛团,与牛为伍,而是捧上的一碗点心中放上三截稻草芯,让人戏谑取笑一阵,人们也就达到了目的。
旧时社会,不少家庭嫁女如泼水,少不了有在出嫁时候横敲竹杠的。诸暨民谚“轿到门前要头牛”,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碰上这些主儿,媒人自然难逃“关牛团”的厄运。女方扣下媒人一再索取追加彩礼,如果不允可就要动真格来“武”的了。这就是将媒人驱之牛棚,严加看管,直到松口才放人发轿。
在异彩纷呈的各地婚俗中,诸暨地域以媒人作为主要角色,成为取闹、调笑、戏谑的对象,其至被暂时作为人质,关进牛棚、这样的习俗恐怕在他处比较少见吧。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