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不孝子
『壹』 子不孝父之过出自哪里
出自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子不孝父之过意思是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1)历史上著名的不孝子扩展阅读:
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三字经》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国际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年)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参考资料:网络-三字经
『贰』 请问中国历史上有不孝罪吗
中国古代对不孝之罪的严厉,我们可以从一个词语来认识:十恶不赦。
自秦汉以降,法律明确规定,有十类重罪,一律严惩不贷。其中,称为不孝的是一种,和不孝相关的有一种,称为恶逆。
简单地说,恶逆是指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这种杀人命案,而且是杀自己的尊长,放在今天,也是重罪。
不孝,是指对直系亲属有忤逆行为,比如控告或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和父母还在世时却将其分居不予赡养;父母去世,儿女丁忧期间脱去丧服改穿吉服,或是婚嫁,或是作乐;听说祖父母和父母去世却隐瞒真相不办丧事;谎称祖父母和父母死亡。
这些行为,都属于十恶不赦的重罪。
尽管我们现在看来,这里面有一些只能算个人小节,完全没有触犯法律。但中国历朝历代均宣称以孝治天下,把孝看得十分重要;因而,就要对不孝行为进行严惩,以彰显孝道。
举个例子来说,明末大文豪郑鄤,其庶母长期对使女施暴,常将使女打得半死,郑缦为了让她改正,就和巫婆串通好,说是神灵十分不满庶母的行为,要将她下地狱。然后郑鄤出面求情,改为由其父代神灵杖责几下,以观后效。
结果,郑被政敌以不孝之名控告,崇祯将其下狱,后来竟凌迟处死。虽然郑鄤之死,还有其它更为复杂的政治和人事原因,但不孝却是加在他头上的第一大罪。
『叁』 中国十大不孝之子
历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刘邦
刘子业
李世民
等等
『肆』 中国有哪些不孝子事例
古代以孝为先,不然无法立世。
个别的,就算心里有啥想法,也不敢忤逆父母内,特别是当官的,几乎明容面上没有不孝顺的,父母为了长远考虑,遇到不孝顺的儿子,也会隐瞒。
所以要说出名点不孝顺的例子,很少,反正我没听说过。
『伍』 中国历史上十大不孝之子
.......
公元前210年7月盛夏,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巡游来到了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寻找长生不老药。当然,世间从没有长生不老药。于是,秦始皇在路上就病死了。然而,秦始皇刚满二十岁的四儿子胡亥,没有公布父亲的死讯,反而把秦始皇的尸体藏了起来。因为,只有活人才能发布诏书。胡亥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自己继承皇位,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自己的大哥扶苏不孝,让他自杀……这招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世间最难的事。假造诏书,就绝不能让人发现秦始皇死了。然而,现实是父亲已经死了,而那个年代又没有冰箱,还TM是七月盛夏……而且,也不能立刻返程,这必然会引起怀疑。于是,在秦始皇死后,这趟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旅程依然要继续。但是,你想一想盛夏七月,一具尸体十天半个月后会是怎样的情景?我艹,一公里之外都能闻到那可怕的味道。于是,胡亥搞来了一大堆臭鱼烂虾堆在父亲早已化成豆腐脑的尸体上,来掩盖父亲的尸臭。直到这次漫长的旅程结束,回到阿房宫后,秦始皇才被下葬……估计不是被人抬着下葬,而是拿铁锹铲着下葬!当然,秦始皇还算不错,毕竟在他生前,孩子们至少表面上还是孝敬的。作为一个父亲,真正的悲哀是自己还活着时,就要给儿子磕头。(>_<)众所周知,刘邦就是一个流氓,身为农民的他却从不种地,整天游手好闲,还到处赊酒喝。他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父亲爱他,愿意养他这个啃老族啊。但是,这并不代表刘邦也爱自己的父亲。公元前203年,楚汉持续对峙,项羽把刘太公放到一个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把刘太公煮了吃。呵呵,刘邦回答:“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汤吧!”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分一杯羹”的出处。后来,项羽还是毫发无伤地放了刘太公。毕竟,楚霸王也不可能真把刘太公煮了吃掉啊。不过,他相信刘邦真能把自己的老爸愉快地吃下肚。毕竟,上一次他追杀刘邦时,刘邦为了减轻车子重量、加快速度逃跑,竟数次将马车上的亲生儿女太子及鲁元公主踢下车。幸亏,赶车的夏候婴多次违命救了刘邦的孩子。很多人总爱假设历史,假设项羽只要如何如何就能战胜刘邦,却忘记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就是,项羽能战胜刘邦的可能性从头到尾都为零!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永远无法打败一个能吃了自己父亲的人,更何况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呢?再者,项羽不是战死,而是自杀。自杀是一种绝望,就是说项羽认为刘邦太恐怖了,连和他继续争天下的勇气都没有了。(有爸爸的怎么可能玩得过没爸爸的?)当然,不管怎么说刘邦也没吃了他老爸,然而,后来发生的事,还不如当初把他老爸吃了。刘邦当上皇帝后,居然让他老爸给他跪下磕头!不过,即使是给自己儿子磕头的刘太公,依然不是最惨的老爹,唐高宗李渊才是……(>_<)◆◇◆ 李渊与刘太公不同,他不是个农民,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李渊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大都督;李渊的父亲更牛逼,官至唐国公。李渊的外公就不说官职了,他是皇帝的老丈人。所以,李渊的七姨丈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表弟就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杨广……SO,李渊从七岁那年起,就承袭了父亲唐国公的封号,你给我一个李渊谋反的理由?李渊不想谋反当皇帝,但他二儿子李世民想啊。李世民一直各种撺掇和运作逼李渊起兵,还设计让父亲酒后睡了隋炀帝的女人,气得李渊嘴炮要杀他。但是,李渊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父亲怎么可能杀儿子呢?这就是李渊悲剧的起源!李渊和隋朝两个皇帝关系太好了,远远不是一个女人就能反目成仇。然而,李世民已经找到了父亲最大的弱点,不敢杀他。所以,李世民很快又让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自称天子。刘武周是李渊手下大将,掌握jun权,这就不是皇帝杨广能原谅的了。于是,李渊迫不得已默认了李世民的起兵谋反计划。李渊的势力太雄厚了,两年后就干掉了隋朝,成为创建唐朝的唐高祖。于是,真正的悲剧开始了。李渊知道李世民心黑手狠,如果把皇位传给他,那么其他儿子就没活路了。再者,中国自古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把家产传给长子啊。所以,除了皇位以外,李渊已经把能给李世民的都给了他,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终唐一朝,天策上将只李世民一人),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这一切就是为了让李世民不要手足相残,但李世民依然在不断地集结兵力。李渊都看在眼里,但他又有什么办法?甚至,他还想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继承制,把唐朝一分为二,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人一半。呵呵,这当然不可能。于是,那场屠杀终究还是来了。公元626年的7月2日凌晨,蓄谋已久的李世民带着全副武装的武士和家臣,在玄武门外截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当然,李世民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包括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至此,李渊的后代就剩李世民一个了。SO,李渊彻底崩溃了,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 甚至,晚年的李渊搬出了皇宫,在大安宫默默度过了余生,再也不愿见李世民一面了。(>_<)◆◇◆ 毫无疑问,胡亥、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不是好儿子,虽然都把自己老爸搞成了最悲剧老爸,但他们在世时,都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而且,除了胡亥以外,刘邦和李世民还被后世崇拜!但是,这又有个毛用?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人,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要去哪里。不过,中国情况有点特殊,前两个问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去哪里。嗯,在我们的文化中,每一个人最终极的目标都是去找父亲,去找列祖列宗。那么,你让这三位如何去见自己的父亲你觉得胡亥死后,他怎么去见被他搞成一堆豆腐脑的父亲?刘邦死后,还能让老爸刘太公再给自己磕头吗?更别说,李渊在活着的时候都不愿见李世民……哪怕他们创造了历史,又如何?无颜去找父亲,那还是孤魂野鬼啊
..............您要准备好出名啦!!!!!!!!............难道不孝子不是您教育出来的吗??!...这就叫做"自作自受"..........哈哈!!
『陆』 中国古代十大不孝之子
历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刘邦
刘子业
李世民
等等
『柒』 古代不孝子女的故事
很多了,可是你一时这样提起我倒是想不起来了,嘿嘿。
『捌』 古人不孝的故事
倪九是浙江省青田县人,虽出身贫寒,但由于经商得法,薄有积蓄,渐渐成为当地的小财主了。他自幼丧父,早年母亲为生活重担的逼迫,曾在富户人家充当奴仆,才茹苦含辛的把他养大成人。照道理讲,倪九现在生活宽裕,应该知道如何孝养白发苍苍的老母,报答天高地厚的深恩。
可是倪九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对于老母很瞧不起,认为老太婆是奴仆出身,极为低贱。倪九听了妻子的枕边絮语,竟把老母深恩抛在九霄云外,视母亲像眼中钉一样。
夫妇二人的想法,老母本来是做奴仆的材料,索性就把老太婆当作下女看侍,一切家庭的打扫,厨房的烹饪,厕所的整洁等大大小小杂事,都要视茫茫而发苍苍的老太太独负责任,倪九夫妇却享受著安乐的生活。
有一天倪九家中准备宴客,早晨天色刚亮,倪九夫妇醒在床上,还不起身。倪九却在床上,高声大叫,呼唤隔房的老母说:“快起身!快起身!今天要宴客,怎么还不起身!”从大叫的声音中,可听出倪九对老母颇有怒意。
可怜的老太太正在好梦方酣的时候,给儿子大声叫醒,只好揉著昏昏沉沈的睡眼,拖著疲乏的身子,起身到厨房去烹鸡煮饭。忽然一霎那间,天空中狂风怒吼,接著疾雨倾盆,附近山上的大石。
在狂风暴雨中裂开,飞落在倪九寝室的屋上,顿时屋梁倒塌,倪九夫妇都被巨石压死。他母亲因为在厨中烧饭,幸而安然无恙,邻居的人,都认为这是倪九夫妇不孝的报应,证明因果的可畏。
(8)历史上著名的不孝子扩展阅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传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
有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并且大骂孟子泯灭人性,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孟子为赵歧无端地背上了黑锅。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玖』 中国民间故事中关于不孝子的故事有哪些
在一次评论辩论会上一位有名的演说家迈着大年夜步走上了讲台手里高举着一张钞票。版他面对会议室里的权200小我问:"有人要这20美元吗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计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吗"仍然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如许做又会怎么样呢吗"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踩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如今谁还要吗"照样有人举起手来。
『拾』 不孝之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和他的女人坐在家门口,面前摆着一只烧鸡,正准备吃版饭。这时那人突然瞧见自己权年迈的父亲向他们走来,便匆匆地把鸡收起来藏好,他不想与父亲分享这一顿美味佳肴呢!老人来了,只喝了口水便走了。儿子又去把烧鸡重新端上桌来,可当他去端时,发现鸡已变成了癞蛤蟆。蛤蟆猛地跳上他的脸,便粘在那里不再动了,谁要去赶它,蛤蟆就会恶狠狠地盯着他,大有要跳到来者脸上之势,从此便无人胆敢再去碰它了。并且这个不肖之子还得每天好好犒劳这只蛤蟆,否则它就会咬他脸上的肉吃,这样这个忘恩负义的儿子再无安宁日子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