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高僧吸
① 近代佛教史上有哪些著名僧人
民国四大高僧:太虚大师,谛闲法师,虚云法师,印光大师。
还有如弘一大师、圆瑛法师。
1、释太虚
(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属牛,出生在清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于公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
2、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法师毕生幸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一生著述宏丰,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昧疏》等。
3、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一说肖),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
虚云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4、印光法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5、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师,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著名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弘一法师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代表作品《送别》、《南京大学校歌》等。
6、中国近代佛教领袖,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并连续数届当选主席,法师一生为团结全国佛教徒、促进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② 历代高僧有哪些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
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
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
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经常参议军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劝石氏施行“德化”、“不杀”、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以他的影响和智能规劝石氏止杀,从此二石将他视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达到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最高数,弟子达万余人,117岁圆寂。
(5)慧远(334—416)图:虎溪三笑
东晋杰出的高僧。东晋时代社会极不稳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谢绝官方荐举。他21岁从道安出家,坚持出家僧侣不跪拜帝王。同时首次主张同儒、道名教相调和,受到了帝王将相们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发展。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始祖,以超尘出世的“方外”姿
③ 中国历代得道高僧都是谁法号是什么
()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
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
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
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经常参议军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劝石氏施行“德化”、“不杀”、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以他的影响和智能规劝石氏止杀,从此二石将他视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达到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最高数,弟子达万余人,117岁圆寂。
(5)慧远(334—416)图:虎溪三笑
东晋杰出的高僧。东晋时代社会极不稳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谢绝官方荐举。他21岁从道安出家,坚持出家僧侣不跪拜帝王。同时首次主张同儒、道名教相调和,受到了帝王将相们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发展。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始祖,以超尘出世的“方外”姿态与社会各层交友。他深居庐山,从不过虎溪,即使晋安帝过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谢灵运等究考学问却不觉送过虎溪,三人开怀大笑,慧远极具政治眼光、活动手段和组织才能,是善于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称为“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宋代谥为“国觉大师”等。
(6)法显(约337—约422)图:1、万里西行 2、名垂千古
东晋人,是我国古代一位艰苦卓绝的伟大旅行家和杰出的佛教翻译家,他在已过花甲之年的62岁从长安出发,穿行大戈壁,经西域三十余国,过喜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历经14年,于412年到达山东半岛的青岛崂山。他不仅带回梵本佛经数十种,译经数十卷。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旅行记《佛国记》。后人评说法显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艰苦卓绝的旅行是因为:一来他有志,志在求法,有志必诚;二来他诚心,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三来他有胆识,虽临必死之境却能不顾安危,百折不挠,实为难能可贵,是为后人叹服。
(7)鸠摩罗什(343—413)图:通宵译经
古龟兹人,中国佛教四十译师之一。他7岁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对汉文修养很高。因此他译的经,特别为中土佛经所乐诵。对后来的佛教文学,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功不可没。他自公元401年到长安,先后译经300余卷。他所译的经典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并提供了开创“天台宗”、“净土宗”等的根据。
(8)菩提达摩(?—528)图:1、一苇渡江2、达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教。据禅宗史籍记载,他是释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国禅宗初祖。
他到金陵后同梁武帝谈禅,语不投机,决意渡江北上传教,据说达摩渡江时,西岸百姓想见识这位远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开离码头。达摩便向一位老妇借了一根芦苇放入江中,然后立足苇上,一会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妇施礼,并将芦苇推过江去。
达摩过江后,落迹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对石壁,闭目参禅,日复日,年复年,终于在面壁9年之后,领悟禅机。传说达摩结束坐禅时,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后人便将石洞叫《达摩洞》,壁石称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详)图:顽石点头
东晋僧人,聪明异常,15岁便能登座讲法。从罗什游学多年,对佛旨已深达玄奥。依据“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佛理。他提出“一阐提人皆可成佛”此创见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守旧之徒便说他邪说惑众,遂把他摈出僧众,逐出建康。据说他到了苏州坚信自己的学说没错,便在苏州虎丘上竖立石头作为听众,向石讲道。当讲到“阐提也有佛性”时,他问众石“我说的是否契合佛心呢?”众石皆点头首肯。这就是著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后来《涅盘经》传到南方,内中果然称“阐提悉为佛性”众僧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见识。
(10)智顗YI(538—597)图:梦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他弘法30余年,所创立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奉《法华经》为经典依据,因此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他一生造寺36所,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他的著作很多,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赤山法华院属天台宗)。
(11)吉藏(549—623)图:纵达论宗
波斯人(今伊朗),生于金陵,是“三论宗”的创始人,一代宗师。由于“三论宗”开宗明义的讲“八不”,就是“一切皆空”,而隋唐时代的帝王不接受这种理念,固而它不能像天台宗那样有影响,不久便衰微了。但吉藏的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帝王的尊崇。三论宗后来由他的弟子高丽人慧灌传入日本,在日本大兴其道,被称为日本三论宗初祖。
(12)道宣(596—667)图:南山究法
唐代高僧,中国律宗南山宗创始人。律,就是戒律,对于佛教来说,戒律是颇为重要的,由于他长期住在终南山,并在山中确立了他的律学规范。故世称他为“南山律师”,他确立的“四分律”成为后世沙门规范。他同时还是一位佛史学家,著书颇多。
(13)玄奘(600—664)图:1、孤行取径2、威服众贼3、丰碑
唐代高僧,是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之一,法相宗创始人。13岁出家。29岁西越大漠,万里孤征,历尽艰险,往返17年,行程五万余里,历138国,取经回国后将西域见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受业弟子数千人。他在印度时曾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与到会的18位国王,四千余僧众及2千多外道教徒辩论,无人能对他的教判提出异议,名震全印度,回国后创立唯识宗。玄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译家,他一生译经75部1335卷,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是东方著名的高僧,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闻名世界的旅行家。他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文化史、中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宫道场,唐高宗哀恸伤痛,为之罢朝。送殡者京城500里内达百余万人,京师道塞。
(14)开元三大士(713—741)图:密宗三大士
唐玄宗开元年间创立密宗的三名印度僧人,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他们都是唐代来华的外国高僧,系统地将印度密教传到中国,故称为“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原为天竺人,是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做了国王后不久便让王位于其兄。自己出家为僧,到80岁他奉命来中国弘教,唐玄宗奉其为国师,九十九岁圆寂。在善无畏来中国后的第四年,另一位印度高僧金刚智携同弟子不空经广州。直达洛阳,被玄宗礼为国师。他的弟子不空是三大士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金刚智圆寂后,他奉遗命和唐朝国书,航海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精修密法,并搜集到密教经典一千多卷,天宝5年返回长安,一面译经,一面授法。七七四年以七十世寿圆寂。不空一生共译出密教经典七十七部,一百余卷。他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四大释经家”之一,并被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尊为国师。
(15)慧能(638—731)图:法力制杀手
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藉范阳,生于岭南。三岁丧父,仪风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承传弘忍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在我国佛教史上创宗立派的宗师只有慧能是清苦出身。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哲学思想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16)法藏(643——712)图:华严老祖
唐代高僧,俗姓康,字贤首,或号“贤首大师”,复号“康藏国师”。“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他于17岁从云华寺学《华严经》,历高宗、武则天、中宗,于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圆寂,年70岁。法藏一生为创立和弘扬华严宗做出了毕生的贡献。他的著作很多,系统地阐述了华严宗的思想体系。世称法藏为“华严三祖”武则天还将《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
(17)一行(683——727)图:夜观天象
唐代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生于高宗弘道元年。于玄宗开元15年圆寂,年仅45岁。卒谥“大慧禅师”。
一行本姓张,名遂,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代。幼即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21岁出家,参与善无畏译场,并作《大日经书》二十卷。他还着有《大衍历》二十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七政长历》三卷,《易论》十二卷,《心机算术》一卷等。一行还制成了浑天铜仪和黄道铜仪。利用这些仪器,一行发现了恒星的移动现象。这比西方恒星自行观点的提出早了一千多年。他发起在全国12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这比西方早了90年。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赞赏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一行在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
(18)怀海(720——814)图:百丈禅师度老狐
唐代禅师,因他在百丈山传教授弟,世称“百丈禅师”。以前禅僧多居律寺,怀海以禅宗和律宗习惯不同,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卒后,唐穆宗谥“大智禅师”。因怀海之力,马祖一派遂形成为“洪州宗”,门徒众多。由于他在传教中曾与老狐有一段奇遇,故后代的禅师他称之为“野狐禅”。
关于“野禅狐”的来历是这样的。怀海每次登堂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个老人混在众僧当中听讲。有一天百丈禅师说完了法,众僧也都散去了,只有这老人却留在禅房不肯离去。怀海近前问道:“请问老施主有什么指教吗?”那老人回了一礼说:“我不是普通人,我是野狐化身!”他断断续续地说到:“我原本是一个修行者,只因有一个年轻道人向我请教问题:‘一个大修行的人,是不是可能不落入因果轮回当中,做一个没有生死的长寿仙人呢?’我当时不假思索的告诉他:‘大修行的人当然不会落入因果轮回当中了’结果我说错了,刹时间天摇地动起来,在我坐禅的地方涌出一只野狐!它拿着手铐将我铐住,粗声粗气的说“你是我们野狐国的一个了。”我成了野狐,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还不得超脱,我到底错在哪里,请大师指点,弟子感激不尽!”
“不是不落入因果轮回,而是不昧于因果轮回!”怀海毫不犹豫地说。
然后他解释到:“圣者的伟大,不在他脱离因果轮回而成不生不死的仙人或神变万化的怪物。乃在他置身于因果轮回当中,却又不受因果轮回的愚弄。所以说。圣者是落入因果却不昧因果呀!”
“难道圣者不能超脱生死轮回吗?为什么还要生病、死亡呢?”老人满脸狐疑地问。
“这是圣人之所以为圣者的地方!”就佛陀来说,他原本可以遁入深山禅定自娱的,原本可以升上天堂安享清福的;然而他不肯。为了广度生死轮回当中的众生,他宁肯忍受疾病与生死的折磨,留在世间与我们同甘共苦。”
老人听到这里,干瘦的脸上透出一丝红光,跪了下去,老泪纵横地说:“感谢大师开导之恩,让弟子从此脱离野狐之身。明晨日出时分,弟子就蜕化去了,恳求大师,能为弟子收尸,并以僧人去世的礼节掩埋。”说完,就消失在庙后的一株古松下。
第二天,怀海召集全寺的禅僧,来到那株古松下,果然见有一只刚刚死去的野狐趴在地上。怀海命令众僧以僧人逝世的礼仪,将他埋在古松下,后来还托人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狐仙之墓!
有一天,一个名叫黄檗希运(后成为怀海门下的得意弟子)的和尚来问怀海:“大师,那修行人如果当时说对了,那他目前应该在哪里呢?”
“你过来,我告诉你!”怀海招招手说。
只见黄檗走近百丈的跟前,箭也似地给了百丈一个耳光!那怀海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拍手大笑着说:“原本要给你一个巴掌,没想到你这家伙却比我厉害。”说完这师徒两人竟笑成一堆。
这则故事也就说明了他的禅门机巧和禅风,因为真正的解脱,真正的佛是没有形相的,因此也没有方位,不能问他在哪里。黄檗知道这点,却故意问了师父这个没有道理的问题,所以怀海说原本要给他一个巴掌。然而,正是因为黄檗已经知道问题的荒谬,也知道师父会给他一个巴掌,所以他就先下手为强,打了百丈一个耳光!禅门中虽有师徒间的峻厉,却也有怀海、黄檗间的幽默。
(19)道济(1148-1209)图:济公活佛
南宋僧人,原名李修缘,世称“济公”。生于南宋初年,浙江台州人。世寿61岁。佛教徒把他神话为罗汉,称为“降龙”。由于他一生惩恶扬善,救济世人,后人便将这位不守戒律的罗汉编写成各种传奇故事,现流传于世的即有六七种之多,故济公活佛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20)弘一(1880—1942)图:以佛救国
李叔同,法名弘一,中国近代著名的文人、僧人,是一个经法、书、画、印、音乐、戏剧无一不通的才子。1905年留学日本,1910年回国后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918年在杭州出家,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李叔同不以身在佛门而忘记国家命运,他响亮地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口号,并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宗教界产生巨大影响,此后许多佛门子弟不仅宣传抗日,有的还脱下袈裟,直接走上抗日杀敌的战场。1942年,李叔同圆寂于泉州,寿66岁。佛门尊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
(21)鉴真(688—763)图:鉴真东渡
唐代高僧,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自幼出家,45岁成为南方戒律的权威。由他授戒的门人达四万之众。唐天保元年(742)应日本留学僧之邀东渡弘法。这样鉴真就以55岁高龄开始了他那光照史册的东渡壮举,并为此奋斗了12年。12年间,鉴真一行六次东渡,前5次均遭失败。其中第5次东渡时,因遇风暴,竟被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前后共有36人献出生命。200多人因挫折而离去,鉴真自己也双目失明了,然而鉴真东渡弘法的信念依然未动摇。753年他又一次东渡,经过一个多月的漂泊,终于抵达日本九州南部的鹿空岛,把当时盛唐文明全部介绍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使日本佛教界发生了根本变化,经鉴真及其弟子的努力,日本律宗正式成立,他是日本正式进行佛教传戒,首创日本律宗的始祖,并被日本天皇授以“传灯大法师”位。为中日文化、医学、建筑,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 中国历代得道高僧名字,法号
有星云法师,还有那个净空法师,这二位非常的仁爱,心平气和,一点浮躁的感觉也没有,给众生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⑤ 历代高僧(菩萨)的法号
千山:历代高僧
李氏 贞懿皇后李氏,金世宗之母,辽阳人,在辽阳清安寺削发为尼,法号通慧圆明大师,后迁千山灵岩寺(今祖越寺)为尼。 雪庵 元代香岩寺高僧。创建香岩上夹峰庙宇,雪庵洞,炼魔石、西仙人台、雨花台、钵盂石等著名景点都是雪庵修建。被誉为得大道祖师。 深文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大安寺高僧。被誉为大安寺开山祖师。 续澄 明代祖越高僧。元末明初,祖越寺大部殿宇不存,隆庆六年(1572年)续澄选址重修殿宇,为祖越寺重兴奠定了基础。 宗赟 明代高僧。隆庆五年(1571年),宗赟于罗汉洞旧址改建如来堂三楹,万历六年(1578年)同弟子惠聪修殿宇五间。龙泉寺兴建起步于宗赟,被誉为龙泉寺祖师。 惠勇 明代高僧。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中会寺遭火灾,殿宇无存。万历八年(1580年)惠勇主持重建中会寺,恢复了中会寺香火。 普庵 明代高僧。嘉靖年间出家于龙泉寺,隆庆元年(1567年)隐居滴水洞禅修,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创建位于千山北部高峰的西明庵,修建著名风景点五佛顶,被传为千山得大道的高僧之一。 函可 清初高僧。出生于明代末期官宦家庭,自幼出家于曹山,为曹洞派后裔,工诗善文,坐文字狱。后戍边沈阳,活跃于沈阳、铁岭龙首山和千山,作了大量的诗,并成立千山诗社“冰天社”。顺治年间,其弟子将诗编成《千山诗集》20卷诗中,直接描写千山风景名胜有200余首,是反映千山风景名胜诗篇最多的诗人。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太虚法师(1889―――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俗姓吕,本名淦森,祖籍浙江崇德(今桐乡市),生于海宁,父亲为泥瓦匠,5岁时依外祖母,寄于大隐庵,自小受到佛学熏陶,植下了“善根”。他早岁出家后,师事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南京扬仁山居士等,研究佛学。中年时,他在普陀山闭关自学,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主张革新佛教制度,被称为佛教新派代表人物
⑥ 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为弘扬佛教只生意人去取经
佛教本身就是只为那些生意人服务的
⑦ 中国古代十大高僧都有哪些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本博文为大家讲述我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名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4.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536年),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5.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於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6.饮誉华夏,西游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7.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夏卢村,后与朗传奇村女子李氏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名扬海内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这已够传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识丁,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8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9.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10.和尚军师,袈裟谋臣——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苏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腥风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不可胜数。这也不足为奇。但能够将超凡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集于一身者,却极为少见。而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位神秘的和尚军师,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⑧ 当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有哪些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磨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中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之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限于达磨宗;唐中叶以降,达磨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磨宗而言。
本宗传承,中国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其滥觞。盖此说虽无史实根据,然为强调六祖以来之禅‘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故特重此迦叶付法相承之说。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罗、那伽阏剌树那、迦那提婆、罗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阇夜多、婆须盘头、摩拏罗、鹤勒那、师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传本宗入我国,故亦为我国禅宗初祖。
达磨初来中国,谒梁武帝,然不契机,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神光(慧可)立雪断臂,志求佛法,终得达磨所传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祖。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本宗渐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杰。法融之下有智俨、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于金陵牛头山之故,世称牛头禅;以‘欲得心净,无心用功’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蕲州(湖北)黄梅山,阐扬金刚般若经奥旨,门下俊秀辈出,有玉泉神秀、大鉴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资州智侁等。
五祖之门人中,以神秀为第一上首,称‘秀上座’。五祖示寂后,神秀于北方振锡,故亦称‘北秀’,门下俊秀辈出,被尊为北宗禅之祖。北宗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法运昌隆约一百年,主张以笃践实履之精神修行禅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传四、五世即告断绝。此外,嵩山慧安开出‘老安禅’,资州智侁开出‘南侁禅’。大鉴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传衣钵,继为第六祖。其后避难南方,住韶阳(广东)曹溪,大振禅风,是为南宗禅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风之异,遂有‘南顿北渐’之说。慧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余人,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阳慧忠、永嘉玄觉、荷泽神会为著名。其中,荷泽神会开出‘荷泽宗’,极力提倡顿悟法门,而以‘一念不起’为‘坐’,‘了见本性’为‘禅’。
南岳怀让从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达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马祖道一居首座。马祖于江西龚公山举扬禅法,机锋峻烈,开喝棒竖拂之禅风,世称‘洪州宗’。主张起心动念、扬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动皆为佛性,而有‘见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说。马祖门下百余人,以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怀晖、大珠慧海为着。
⑨ 近代有哪些高僧
民国四大高僧:太虚大师,谛闲法师,虚云法师,印光大师。
还有如弘一大师、圆瑛法师。
1、释太虚
(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属牛,出生在清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于公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
2、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法师毕生幸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一生著述宏丰,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昧疏》等。
3、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一说肖),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
虚云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4、印光法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5、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师,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著名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弘一法师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代表作品《送别》、《南京大学校歌》等。
⑩ 当代著名的高僧有哪些最好是台湾的
释忏云(1915年10月18日-2009年3月7日),俗姓曹,法名成空,东北人。精持戒律,宣扬净宗,创建莲因寺。是台湾佛教界享誉盛名的法师,信众皆尊称他为“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