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铭文
1. 中国古代著名的三种青铜器的名称
1、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2、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3、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1)中国著名铭文扩展阅读
形成早期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古老青铜器,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经碳14鉴定距今约5000年。此刀长12.5厘米,为单范铸成。没有槽及环首等成熟的后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古墓
西周
1. 西周大墓,即陕西省周公庙遗址,西周最高等级的陵坡墓地。发掘之初被寄予厚望的墓地中规格最高的32号大墓,由于被盗严重,甚至出土了2002年的矿泉水瓶,而出土文物寥寥。该墓此前即被认定是一个诸侯国国君级别的大墓,后又被怀疑是周公墓,可是最终由于出土器物没有确凿认定,而至今不知墓主身份。
春秋早期
2. 晋侯墓,位于山西省曲沃县羊舌村,墓地因被盗而发现。清理结束的两座大墓早期均曾被盗,专家推测,很有可能是一种与复仇有关的毁墓行为。由于被盗,墓中未出土有关墓主身份的印或铭文,墓主是否真的是晋文侯和夫人,可能永远是一个谜。
春秋
3. 秦公大墓,甘肃礼县永兴大堡子山,此墓的发现意义非凡,长期以来,我国考古学界一直探索的秦国四大陵区最早的西垂陵区遗址这一千古之谜终于揭晓。秦公大墓据专家考证是秦国开国国君或其子秦文公的夫妇陵墓。该墓为研究秦国的陵寝制度和历史提供了新资料。该墓15年前就已严重被盗,大量珍贵文物现仍流失海外。
战国早期
4. 郭庄大墓,这座大墓经历了至少17次盗掘,其中包括战国盗洞一个,东汉盗洞7个、现代盗洞9个,但由于拥有十分完善的防盗系统,墓地发掘后仍出土大量珍贵器物,可算一个奇迹。它有很多巧妙的防盗机关,是典型的积石积沙墓,深达17米。该墓主人应是一位地位显赫的楚国高级贵族。
战国(楚)
5. 九连墩古墓,由于墓地土质为沙土,屡发塌方险情,但也正是由于坍塌,使盗墓者仅进入南椁室,所以损失不大。楚墓很多,但十墓九空,多是被盗空。该墓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墓主人被认为是楚国高级官员。
汉朝
6. 徐州狮子山汉墓,早年间曾被盗,由于做贼心虚、过于匆忙,盗墓贼漏过了狮子山楚王墓甬道两侧密封着的几个耳室,这一失漏使大批文物珍宝躲过了劫难。该墓发现的金缕玉衣被认为是我国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玉衣。玉片共有4248片,均为玉中极品,遗憾的是金缕玉衣上的金丝被盗墓者抽走了。
汉唐之间
7. 老山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是在1999年底破获的一起盗掘古墓案中发现的。该墓被盗过于严重,墓主都被拽出棺外,墓中器物所剩无几,令人大失所望。通过人骨复原,墓主人容颜已被完整呈现,但他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
唐朝
8. 永泰公主墓,墓室的右侧有一盗洞直贴墓壁而下,盗洞正好打在前墓室与甬道之间。前有墓道填土所阻,后为墓室砖壁所堵,惟有此处可以进入墓室,选点之准令人惊叹。盗洞底部有一副骨架及凿子、锤子等,这意味着盗洞打通后,此人进入墓室盗宝,最终被地面见利忘义的伙伴活活闷死。
宋朝
9. 秦桧独子墓,即2006年备受关注的南京江宁“疑似秦桧墓”,墓主其实为秦桧独子秦熺,在3个墓室中共出土金、银、铜、漆、瓷、铁质文物100余件。该墓的墓室呈倒“品”字形朝向北方,中间的秦熺墓已被盗过,墓主已无处寻觅,而西北角的墓室为秦熺正室夫人墓,但因为没有墓志,不知道秦熺的正室夫人是何许人。
清朝
10. 东陵慈禧墓,慈禧太后生前酷爱珠宝、玉器及金银器皿,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其中包括织金的陀尼经被,经被上缀有的820粒珍珠全部被盗墓贼拆走;盗墓者甚至将慈禧牙齿撬开,盗走了她口中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3. 古代铭文代表作
《柳子厚墓志铭》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除《金文铭》(或《金人铭》),其余今已亡。
4. 被誉为“中国第一盘”的逨盘所铸的铭文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逨盘内底抄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袭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自周文王至周宣王12位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印证史书的记述,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
逨盘造型与纹饰优美,长篇铭文气势恢宏,铸造工艺精湛,的确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
显然,这篇铭文的内容主要是逨夸耀自己的家族史、并纪念周王的册命赏赐,其中不乏西周中晚期金文中公文式的套话。但弥足珍贵的是,在称颂列祖列宗的同时,也基本历数了西周诸王,并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轮廓。
5. 中国有哪些出名的鼎,简单介绍
司母毋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秦公鼎 [上海博物馆藏高47厘米,口径42.3厘米]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制品。立耳折沿,浅腹略鼓,平底,兽首蹄足,颈腹饰兽身交连纹,立耳外侧饰鳞纹,腹内壁铭文6字,记秦公作此鼎。
6.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方鼎
司母戊方鼎,小臣方鼎,大禾人面方鼎,司母辛方鼎,商代方鼎,西周厚趠方鼎等等。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量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后无法辨认,砸去一只鼎耳,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大禾人面方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
7. “铭文”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专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属做“座右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用的就是ing韵,有名、灵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做“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共分为两类。一类沿器物之铭发展为记功述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也就是墓志铭。虽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特色相同: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铭”的相同含义词是“策”,也同样具有警示作用。(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督促;使进步 。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8. 中国有哪个比较著名的文物上面有刻文字的要著名的哦``顺便把上面的内容也告诉我!一定要!!!
师旗鼎
师旗鼎,高15.8cm,口径.2cm,重1.92kg。
鼎圆浅腹,腹倾垂,二直耳,三柱足。颈饰一周长身分尾垂嘴的鸟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
唯三月丁卯,师旗众仆不
从王征于方雷。使厥友引
以告于伯懋父。在,伯懋
父乃罚得、 显、古三百锊。 今弗
克厥罚,懋父令曰:“义,
厥不从厥右征,今毋,
其又内于师旗。”引以告中
史书,旗对厥于尊彝。
(仆:指师旗管辖的一些人。友:这里指同事或下属。内:交纳、上缴。这里指交纳一定的罚款。)
铭文大意是:这是三月的丁卯日,师旗因为他属下的许多仆官不跟王去征方雷,派了他的属僚引把这件事告到伯懋父那里。说:“在的时候,伯懋父曾罚得、显和古三百锊,现在没有能罚”。伯懋父命令说:“依法应该放逐像这些不跟右军一起出征的人,现在不要放逐了,应该交罚款给师旗”。 引把这件事告知中史写下来。师旗对扬这个判词,铸这件彝器。(唐兰释文解说)
这件铜器铭文记录了西周中期军法处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制度,是研究法律史的珍贵资料。
朋友,这个我是转自故宫博物院的网站的,你可以去看看http://www.dpm.org.cn/
9. 中国古代铭文都有哪些
最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励志铭文莫过于
陋室铭
作者:(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蔓到。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没有奏乐的 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另外,像钟鼎文一类的古代铭文
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很有实际价值。
在此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