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著名
⑴ 苏洵、苏轼、苏澈、各三首古诗
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
作者:苏洵 年代:宋代
春入禁城怀旧隐,偶来芳圃似还家。番番翠蔓缠松上,粲粲朱梅入竹花。客慢空劳严置兕,酒多无用早成蛇。相公犹有遗书在,欲问郎君借五车。
従叔母杨氏挽词
作者:苏洵 年代:宋代
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几年赠命涵幽壤,当有铭文记德音。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
答陈公美四首
作者:苏洵 年代:宋代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春宵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体裁:七绝 类别:记时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阳关曲 中秋月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体裁:七绝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花影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体裁:七绝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次韵子瞻招王蘧朝请晚饮
作者:苏辙 年代:宋代
矫矫公孙才不贫,白驹冲雪喜新春。忽过银阙迷归路,误认瑶台寻故人。访我不嫌泥正滑,留君深愧酒非醇。归时九陌铺寒月,清绝空教仆御颦。
次韵毛君见督和诗
作者:苏辙 年代:宋代
新诗落纸一城传,顾我疏芜岂足编。他日杜陵诗集里,韦迢略见两三篇。
马上见卖芍药戏赠张厚之二绝
作者:苏辙 年代:宋代
春风欲尽无寻处,尽向南园芍药中。过尽此花真尽也,此生应与此花同。春来便有南园约,过尽春风约尚赊。绿叶成阴花结子,便须携客到君家。
⑵ 苏洵的文章有哪些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集》15卷
⑶ 苏洵有哪些事迹就是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最好有点哲理的....
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
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
苏洵忙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
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
⑷ 为什么说苏洵文章成就最高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人们把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称为二苏,把他称为老苏,也以他的号称他为苏老泉。
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散文家。他早年也读过书、学过诗,但都没有下过苦功,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在妻子程氏的支持下谢绝交游,发愤苦读,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器晚成的文学家。
苏洵不擅长声律对偶,因此多次在科举中落榜,这使他在古文上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高。苏洵的文章主要是议论,书翰和杂文,其中《几策》、《衡论》论政,《权书》论兵,《六经论》谈经,都是自成系统的专著。
苏洵的文章往往针对现实展开议论,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如《六国论》批评六国贿赂秦国,就一针见血地直指宋朝怯敌退让的政策。又如研究敌情的《几策·审敌》对敌我态势作出了具体分析,也能鞭辟入里,切中实际。
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笔老辣,析理精微,常常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管仲历来被认为是一代贤相,苏洵却在《管仲论》中批评他临死前没能识拔和举荐人才,导致了后来的权臣乱国,因此应该对齐国大乱负责。这是一篇翻案文章,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无懈可击,充分体现了苏文笔锋犀利的特点。
苏洵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不是以诗词而是以散文见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