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著名碑版
A. 黄庭坚行书长枪大戟受南朝名碑什么影响
书法成就
行书
黄庭坚书法作品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B.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那些著名书法家和碑帖
魏,晋,南北朝。魏有钟繇,宣师表。晋有王羲之,王献之二父子,帖就多了,代表作有兰亭集序,圣教序,十七帖,中秋帖,南北朝著名帖有张玄墓志,郑文公碑,六朝墓志等
C. 中国古代著名的碑简介(急!)
1976年在今河南安阳县段墟遗址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批用于宣享和祭把的青铜器,其中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商朝巨型炊器,据上刻有“妇好”铭文多处。据此可见,妇好生前受命主持祭把盛典的规模之大,以及参与祭把活动的频繁。
在已往段墟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刻有“妇好整治的龟甲。这表明妇好还是高王朝的一个卜官。商朝人占卜,是取整治好的龟甲用火烧灸,使龟甲兽骨烧裂出焦纹。占卜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定向,判断凶吉,决定事情能不能做。并将占卜的结果和以后发生的情况刻写在同一块甲骨上。占卜前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整治龟甲兽骨。龟甲兽骨不经整治是烧灸不出焦纹来的。所谓整治,就是将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等除去,洗净削乎,待干燥后再用特制的青铜钻在上面钻出一定数目和一定间隔的小圆入以备占卜时用火柱烧灸,使甲骨上呈现裂纹。当时能够胜任整治甲骨和占卜工作的只有卜官。卜官不仅要亲手整治甲化还要将此事做为记事刻辞,刻写在经自己整治过的甲骨人以示郑重。妇好主持条记时朗诵读祭文,身为卜官又能刻写甲骨文字,无疑,她具有当时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妇好在商王朝奴隶主统治集团中,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活动家。
商朝的国家大事不仅仅是条幅与占卜,还有保卫边防和开拓疆土、掳掠奴隶的征伐战,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相与戎”。武丁时期向制对外的一系列征战中,妇好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当时的文献里,对她参与的军事活动,都有颇为详尽的记载
从事战争需要大量兵员。一般说来,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交战双方印哪一方投入的兵员多,哪一方取胜的把握就大。因此,商王朝每次进行战争前,都尽可能地多动员一些兵员以充实军队。妇好作为军事将领,经常为商王出马征兵。她不仅在国内征集,还到对商王朝有义务的部落与方国中去广泛征集
妇好每次出征,韧带有成千上万的人马,有一条卜辞写着:“登妇好三干登旅万乎伐羌”,意思就是商王征发妇好所属三干人相其他士兵一万人,命他们去征伐羌国。妇好带着一万三千多人的队伍在当时来说,真是一支沦浩荡荡的大军。她不仅自己握有重兵,有时还指挥其他军事将领征战。妇好墓中曾出土了四把铜钱,两大两小,上面部刻着“妇好”二字的铭文。两把大铜锚,每把都重达八、九公斤。这两把巨大厚重的钢缄象征着商王朝极高的王权,而铭刻在上面的“妇好”二字则显示出她在军事方面至高无上的权威距商朝都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正北一千多里外,是强悍的上方部族,他们常常任意侵入商朝边境的田猎区,掠虏入口财物。商王曾对土方进行过多次战争,但都未能制服敌人,土方仍连年不断地南下侵扰。武丁即位,命妇好率兵出战,只一仗,就打退了入侵之敌。妇好接着眼踪追击,终于彻底挫败了土方。从此土方再也不敢市侵,势力逐渐衰落下来
夷国位于商朝的东南方向,国力并不强盛,但偶尔也突发奇兵侵袭何朝疆土,杀人掠物。武丁又命妇好带兵迎敌。妇好来到前线,按兵不动,暗中窥探敌军动态,把握住有利时机,猛然全线出击,也只打了一仗,就使夷国再也不敢滋扰生事了。在西北方队妇好还打退了羌国的入侵。
商朝西南的巴方,与商朝时常发生战争。一次武丁亲自出兵,战前他与妇好议定计谋,让妇好率兵在巴军退路方向预先没化武丁自己则带领精锐部队去偷袭巴军军营。巴军遭到突然打击,惊慌失措,不及应战就纷纷溃逃,妇好指挥伏兵迎头截杀,结果巴方的这支军队全数被武丁、妇好所歼灭
妇好早于武丁死去。妇好死后,北部逐渐强大起来的吾方部落就成了商朝的主要劲敌。武丁每每为自己征服不了否方而忧心仲仲。他不时地占卜,恳求妇好的在天之灵帮助自己战胜吾方。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妇好生前作为军事将领的威名之盛。
妇好,这位商王朝的奴隶主贵族,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她与其他贵族、功臣一样,自己完全独立经营商王颁赏的封地和属于私人的一块田地。此外,妇好还拥有私人的两种动产:一是象征权力与财富的青铜器、玉器和货贝。在妇好墓中发现了上千斤重的精美青铜器、六百余件玉器相七千多海贝,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另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妇好通过商王赏赐和亲自征伐掳战获得了大批奴隶,迫使他们为自己劳动。妇好死后,武丁还杀了十六名奴隶为其殉葬。
妇好生时武丁对她十分关心,时常占卜行间她的起居、健康、生育等方面的情况。妇好死后,在历代商王心目中她仍享有祟高的地位。武丁死后,他的后人没有把妇好作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将其尸体移入大墓与武丁合葬,而单独保留了妇好自己的墓穴;祭袍祖先时也单独为妇好举行祭祀。
D. 历史上著名的碑拓有哪些
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现在还有一些残块保存在西安的碑林里。
E. 北朝的碑刻哪个朝代成就最高 代表作品有哪些风格特征是什么并对相关内容作介绍!
北朝的书来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源来,盖其族望质朴,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像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世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记尤其如此。故猥琐鄙恶者不少,但好的也很多。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往往至今尚存。
北朝的碑版很多,以造像记来说,当以龙门造像为最多,其中以二十品为精品,世称“龙门二十品”,尤其以杨大眼、孙秋生、始平公、魏灵藏为最佳,是龙门造像中的最精品,并最有代表性,世称“龙门四品”,以外,北魏尚著名的碑版有《张猛龙碑》、《贾思伯碑》、《杨碑》等。北魏著名的墓志有《张黑女》、《李超》、《刁遵》、《元显隽》墓志及《石门铭》等,它是北魏墓志的杰作。东魏著名的碑志有《李仲璇碑》、《程哲碑》、《高盛碑》、《敬显隽碑》、《司马升墓志》等。
F. 黄庭坚的行书受南朝什么名碑的影响最大
黄庭坚的行书受南朝《瘗鹤铭》石碑的影响最大。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
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6)南朝著名碑版扩展阅读: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
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
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
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
G. 石碑的南朝石刻艺术
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竖石”。大约在周代,碑便在宫廷和宗庙中出现,但它与现在的碑功能不同。宫廷中的碑是用来根据它在阳光中投下的影子位置变化,推算时间的;宗庙中的碑则是作为拴系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柱子。
史载:“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窆(音贬,意为埋葬)用木。”(《仪礼.聘礼》郑玄注)碑还有一种用途,就是用作举行葬礼的葬具。
唐朝孔颖达疏:“下棺以缕绕者,缕即绋也。以绋之一头系棺缄,以一头绕鹿卢。”用今天的话来说,“丰碑”是砍大木头做成的,形同石碑。棺停下葬 时,在墓穴四角各设置一个,碑上有圆形穿孔,孔中系绳,绳子一头绕在轱辘上,一头系在棺停上,将棺停平稳地放人墓穴之中,殡仪结束后,这种木碑往往就埋葬在墓穴中。
墓碑便起源于古代用作牵引棺停下葬用的“丰碑”。最初是木质,没有文字,后来人们为缅怀逝者生前的业绩,利用现成的木碑,在上面书写逝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歌功颂德之辞,碑首中间仍凿有圆孔,叫“穿”,这样,墓碑便正式形成了。
东汉时期,重视厚葬,墓碑风行。前面曾引《宋书.礼志》的记载:“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南朝梁时刘勰《文心雕 龙》也写道:“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不仅王公贵族墓前树碑,就连一般的庶民百姓乃至童孩墓前也树碑,如《隶释》卷9有《故民吴仲山碑》,《蔡邕集》有《童幼胡根碑》。这一时期墓碑已由木质发展到石质,而且铭有碑文,制作精致,大多经过磨光。
三国两晋时期,一改东汉的厚葬之风,崇尚薄葬,禁碑之风盛行。帝王陵墓之前不设石碑。门阀土族经过皇帝特许,方可在墓前树碑,如王导、温峤。郗 鉴、谢安等人均树有石碑。在《全晋文》中,仅东晋著名文士孙绰书写的碑文就保存有7篇,它们是:《丞相王导碑》、《太宰郗鉴碑》、《太尉庾亮碑》。《太傅褚褒碑》、《司空瘐冰碑》、《颖川府君碑》和《桓玄城碑》。遗憾的是,这些墓碑无一遗存。到了南朝,虽有碑禁,但已成一纸空文。帝王陵墓神道石刻中,石碑 与石柱、石兽均成对出现,成为一项固定的制度。
古人认为龟是灵物,耐饥渴,有很长的寿命,所以用它托碑。五代以后,我国开始流传“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并且根据每个龙子不同性格、爱好等特点,把它们装饰在不同的器物上。
它们是:敝屣,善于负重,形象是驮石碑状;鸱吻,喜欢眺望,装饰在屋檐上;饕餮,习性贪馋,装饰在食具上;睚眦,性凶恶,喜杀戮,装饰在兵器 上;狴犴,憎恨犯罪,装饰在监狱门上;狻猊,喜好烟火,装饰在香炉盖上;叭夏,喜欢水,装饰在桥栏杆上;椒图,讨厌生人,装饰在大门口;蒲牢,爱好音乐,装饰在钟纽上。明代杨慎《升庵集》也有此说法。
龟的名声,到宋以后才逐渐不雅了。南朝陵墓石碑的碑座刻物,可以理解为龙子之一。其形状似一只大乌龟,凸目昂首,一足前迈,作负重匍匐爬行的姿 态。元代翰林传讲学士袁桷曾参与朝廷很多勋臣碑铭的撰作,他有诗咏道:“龟跌负穹石,浮语极褒多。”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石碑的碑首。碑身为一块整石雕琢而成,碑座是用另一块巨石雕琢而成,两者之间以神卯结构相连,浑然一体。
南朝陵墓石碑与神道石柱一样,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变小变窄,但肉眼是无法观察出这种微小变化的。“收分”既增加了石碑的稳定性能,又增加了整个石碑的美感。
梁始兴忠武王萧谵墓石碑
南宋曾极《金陵百咏.没字碑》咏叹道:“漫漫荒地浸绿芜,残碑一丈载龟跌。当年刻画书勋伐,雨打风吹字已无。”可见,早在南宋时期,墓碑已面目 全非。目前,梁代陵墓石碑共有12通,4通石碑较为完整,全部在南京境内;8通石碑仅剩龟跃座,其中6个角跌座在南京,2个龟跃座在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前。这些现存的梁代石碑中,以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碑数量最多,以梁始兴忠武王萧谵墓石碑文字最为完整,以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碑雕刻纹饰最为精致华美。今 人歌咏六朝石碑形象地写道:“六百座碑,胜迹犹堪论兴废;三千行字,遗迹自可作文章。”
H. 南朝时期的碑首是什么样的
碑首呈圆形,碑身呈长方形,碑座为角趺形,又称龟趺坐。碑首顶部圆脊上,两侧各浮雕着相互交结成辫状的双龙;碑首正中有一长方形额,额内刻有与墓主有关的朝代、官衔、谥号之类的文字。
I. 南北朝的北碑有哪些
代表为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是指在龙门石窟中发现的北魏时期二十内方造像记,这容些作品被认为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清朝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首先提出了龙门二十品的篇目:
《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
《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
《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
《一弗为亡夫张元祖造像题记》
《北海王元祥造像题记》
《司马解伯达造像题记》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
《云阳伯郑长酞为亡父母等造像题记》
《高树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题记》
《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像题记》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贺兰汗造像题记》
《马振拜等卅四人为皇帝造像题记》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题记》
《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
《安定王元燮为亡祖等造像题记》
《齐郡王元佑造像题记》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题记》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此外还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瘗鹤铭》《根法师》《张玄》《高归彦》等
J. 南北朝时期的碑刻珍品有哪些
南朝著来名的碑刻有:宋《爨自龙颜碑》(此碑与东晋大亨四年,即:405年的《爨宝子碑》并称“二爨”。爨龙颜活了六十三岁称“大爨”,爨宝子活了二十三岁称“小爨”),齐《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梁《瘗鹤铭》、《太祖文皇帝神道阙》等。其中以《爨龙颜碑》、《瘗鹤铭》为最著名。前者是楷书,带有隶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后者刻在山崖上,随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严谨有法度。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另外,还有墓志:《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
北朝:风格雄强一类:《太武帝东巡碑》、《中岳嵩高灵庙碑》。龙门石窟书法以《牛橛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等最著名。在太和以后又出现了象:《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曹恪碑》等著名的碑刻。
北朝的摩崖石刻著名的有北魏的《石门铭》、《论经书诗》等,北齐的《泰山金刚经》、《天柱山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