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知名文人
⑴ 中国古代十大文人书斋对联
有关的资料如下:
文人学士“唯有读书高”。试问读书何用?有求官的,有救国的,有创业的,也有消遣的。从他们撰写的书斋联语中大致能看出其旨意,略举数副以资谈趣。
南宋楼大防,孝宗隆兴进士,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其书斋联是: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他惜时如金,不愿“频来招惹那些俗气的客”聊天扯淡;但若有奇书异卷,必定要邀请同仁友好共赏。书斋主人对待客人的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正体现出楼大防读书求友的一片苦心。
比他稍晚的大诗人陆游的书斋联语是: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史载陆游自幼好学不倦,他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问他读书何为,回答十分干脆:“一身报国有万死!”晚年罢官家居,七八十岁了,还研读《资治通鉴》,蝇头小字,日课二万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为鬼雄”(《书愤》),真是一位读书到老不疲、爱国至死不渝的英雄豪杰。
与陆游的读书救国观所见略同的明朝末年崇祯进士金声,字正希,在未达时,极端贫困,题书斋联曰:
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死;
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练,文通即是运通。
写得刻骨铭心,悲愤至极。清兵入关,金声组织义师抗清,兵败被俘,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可惜他“文通”而未“运通”。
古人读书做官论者更多。朝廷科举取士,读书人若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则是梦寐以求的快事。清朝乾隆进士彭元瑞写的书斋联最有代表性: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原来各省乡试在八月,正是桂花飘香时节。礼部会试在二月,正是杏花开时。学而优则仕,靠废寝忘食读书而能中举,升官发财,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正道。彭元瑞一举得中,后步步高升,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果真如愿以偿,圆了书斋联语之梦。他是幸运者。
也有读书消遣论者。晚清徐照,浙江桐乡人,其书斋联:
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
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
可能是仕途不顺而流露出来的文化人士孤芳自赏的高傲神气。还有,与李鸿章同乡同学的道光秀才朱景昭也写过一副书斋联:“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所谓“不因人热”,委婉含蓄,即不愿攀援权贵,宁可躲在僻静的书斋读书自娱消遣。据说他后来还是做了两江总督李鸿章的幕僚,因人而“热”起来了。
有一书斋联很富韵味:
认天地为家休嫌室小;
与圣贤共语便见朋来。
廖廖数语便向人们展示了一片博大的空间,吞天地气,读圣贤书,联意与“室小乾坤大,寸心天地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题书斋联为:
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邓石如题的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集“日”、“霞”、“雪”、“云”、“月”、“烟”、“雨”、“峰”、“瀑布”等自然景观,描就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万里长卷;下联以“诗”、“画”、“文”、“史”、“笺”、“帖”、“经”、“赋”、“离骚”等艺术品类汇成中华文化的洋洋大观,气派非常,内蕴丰厚,可称传世佳作。
包世臣自题书斋联很有自己的风格:
幸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
语言朴实,说理性强,作者意在道破人生求知的艰辛。确属一副难得的佳联。
⑵ 古代著名被贬官的文人及其贬官历程
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生平:据考证,乃开元九年(721年)状元,时年21岁。
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
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辞去司法参军之职,离开济州。
开元十七年(729年)赴长安,在长安又闲居了几年。初到长安,他即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结识了诗人孟浩然。
虽则王维劝孟浩然归旧庐隐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死灭,或者因名臣执政,复又求仕。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
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进入中年,此后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阙、库部即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10年。
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军中,得罪了唐王朝。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
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上元元年(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苏轼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便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
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朔党夹杂其间,也纠缠不清,派阀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对私事的诽谤。
元枯四年,苏轼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便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
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作风激进的朔党的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而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元枯八年九月,苏轼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义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
苏轼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
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因旅途劳顿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柳宗元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788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
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9((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nn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开垦的荒地nn重视植树造林)====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
白居易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穷苦)
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琵琶引》,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长恨歌》,《重赋》。”《轻肥》,《伤友》《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
刘禹锡
刘禹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王昌龄为开元十五年的(727年)进士。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他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出塞》《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芙蓉楼送辛渐》 。
⑶ 求古代著名文人的奇闻轶事
元朝书法家兼宋太祖后人赵孟頫和其妻子管道升的故事:在赵孟頫矛盾复杂而荣华版尴尬的一生中,管道权升整整陪伴了他三十年,在诗坛画苑中相携游艺,在险恶的宦海风波中荣辱共守,相濡以沫,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 在赵孟頫与管道升相濡以沫的三十年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赵孟頫在人过中年之后,有一次想置妾,又不好意思明说,就作了一首小曲给管夫人: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有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夫人也作了一个小曲,答道: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穴,通篇情重情浓、入骨入肉,不容人不动心性。几百年来,这首词被称作男女爱情的典范,广为传唱。可是又有谁知道,作者却是一个年过四旬的女子,而且是为了驳斥丈夫纳妾而作的呢。
⑷ 古代有哪些著名文人可称为圣仙
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诗仙李白
⑸ 在古代那些诗人本来就很知名吗
不一定,有一些诗人是在自己去世后才出名的。诗人不是天生就广为人知的,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⑹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文人
问题太泛了,说个具体朝代更可举,中国古代文明长河岂能用哪些一概。百家诸子,自秦统天下华夏文明风光无限,秦汉不乏治国之文客、三国不乏乱国安国之文客、西东晋闲淡温儒之骚客、……不胜枚举。
⑺ 中国古代著名文人,诗人介绍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济南人。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
辛弃疾是出生在沦陷区的。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而辛弃疾为什麼那样的忠义奋发,因为他是生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之时,就常带著一群儿童去游览,指划山河,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长的。所以说,稼轩词反映了南宋整个一代热爱祖国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歌词,从不同角度广泛反映自己的时代。当然,其中也有部份描写个人狭小生活情趣的作品。稼轩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
四类中爱国词的比重较大,爱情词分量最少。爱国词和乡村词算是稼轩词中的两项重要成就。是故,未来我们将针对辛词此两样成就,分别叙述之。
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地位。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统和豪放风格。所以,从南宋以后,元明清直到当代,不少文学家继承了辛词的豪放传统,在词坛中留下长远的影响。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复本姓。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上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宋仁宗赵祯亲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值江淮、京东大旱,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奏蠲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又是文学家,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广为传诵,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
纳兰性德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留有三子四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⒈柳永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曾巩
(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我想够了吧?好累
⑻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有哪些
有:李白、杜甫、李清照、王维、辛弃疾等。
1、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3、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4、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5、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⑼ 古代著名诗人有哪些
1、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
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3、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晚唐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夕阳楼》等。
4、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5、杜牧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代表作品有《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等。
⑽ 现代和古代的中国文人有哪些(著名的)
现代:
鲁迅: 理性的成分更多。看问题深刻,一针见血,揭露的也深。 为民族的问题痛心不已!这方面代表作<<阿Q正传>>。 同时也是个很会保护自己的人!不然他写那些文章,在那个年代,早被…… 理性的成分绝对大于感性。可见其<<伤逝>>。
胡适 :大学问家。文采也好。 当然他与鲁迅文风不同。 要说的是,如果他也那样,他就不是胡适了郭沫若等。。
太多了中国古代的十大文人 他们分别留下的千古名句
苏轼: 这位中华文化史上最富于天才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实在是文化史上一个无法形容的奇迹。他在诗词文书画这些当时最主要的主流文化领域都获得了一流的成就,任何人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达到他这样的成就,就足以永垂不朽,苏轼居然凭借一人之智兼而有之,实在令人叹服!尤其是他的散文,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散文的最高成就,与西汉司马迁的史传散文形成双峰并峙。我想,五千年文化史中,比苏轼勤奋读书,比苏轼阅历丰富,比苏轼命运坎坷的人不乏其人,但是他们能有苏轼成就的十分之一,就可称得上五百年一遇的天才。所以,苏轼的成就,天赋占99%,勤奋及其他占1%,这种天才,五千年来只有一个,可算是万年一遇了。天才指数100
李白: 这个狂人、酒鬼,凭借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人天赋,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苏轼是文学史上最富于童真的天才,而李白则更加显得天真烂漫和自由放荡。“诗仙”一词真是对他的最正确的称呼,他就如神仙高居太空吟咏那些曼妙的诗句,让五千年的诗坛成为他惟我独尊的乐园。《蜀道难》、《梦游天姥》、《将进酒》、《古风五十九首》以及那些天籁般的七言绝句,简直都是他随手摘到的天上的星辰。借用曾巩的话来形容李白:“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天才指数98
曹雪芹: 这位写下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的伟大小说家,尽管距离现代只有两百多年,但是发掘出来的生平资料不及一千多年前的李白的十分之一。然而这一点并不影响他成为继李白之后的最罕见的天才人物。毫不夸张的说,《红楼梦》这部小说不止是中国文学史,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托翁的三大名著加在一起,都不会有《红楼梦》的一半伟大。假以一两百年之时日,当中国复兴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第一显学,汉语成为世界最通行语言之后,《红楼梦》的世界小说颠峰地位一定被世界所公认。《红楼梦》简直就是一部人物全谱,一部文体全编,一部生活网络,一部历史全书,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到世上多活过一回。以一部小说而成为两百年不衰之显学,古今中外,唯曹氏一人而已。天才指数97
屈原: 屈子本不想当诗人,却被逼成了伟大诗人。这个不小心成了诗人的政治家,因为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于是发了几句牢骚,从此开创一个伟大民族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许许多多的文学家处心积虑想要开宗立派,最终不过昙花一现;而这个因为整日忧国忧民,形容枯槁的老头,一篇牢骚话,几句问天语,数首忧伤歌,却篇篇成为文苑恒星。尤其是《离骚》,至今仍是诗坛最伟大的作品。他的身前身后五百年,都找不到一个象样一点的诗人,而他却在文学的童年时期就能够写下整个文学史最伟大的诗歌,这种功力除了用天才来解释,别无他解。天才指数96
徐渭: 这是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也是苏轼之后一个真正的全才艺术家。其诗文书画和戏曲,涉猎之广,成就之高,几可与东坡并肩。尤其是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画风,扭转了花鸟画在画坛的地位,并最终成为这四百多年来的中国绘画的主流品种。郑板桥自称徐渭“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而他的一生一直与穷困、病态、奇计、猜忌、死亡和暴力纠缠在一起,生活坎坷,命运多舛。中年开始学画,53岁杀妻案刑满释放后才开始潜心文学艺术创作,在那几间东倒西歪屋中,一个南腔北调人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成就艺术史一座巍峨的高峰。读袁宏道《徐文长传》,每每掩卷长叹:才高天妒,自古而然啊!天才指数95
李贽: 如果中国在明清时期与世界同步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那么李贽无疑将成为中国的卢梭,东方的伏尔泰。这位四百年前大胆提出“侯王与庶人同等”的平等思想,指出“忠君”的实质是“愚民”,要求自由发展人的“自然之性”的伟大思想家,是秦汉时期开始的思想禁锢以来两千多年中中国唯一跟得上世界思想潮流的思想大师。天才指数90
司马迁: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搜集宏富的的历史资料,后世许多史学家并不逊于他。但是要写出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非有卓绝天赋不能做到。当司马迁惨遭宫刑之后,本欲一死雪耻。并不是撰写历史的工作非他不可,但是他清楚的知道惟有自己的天才才能完成一部万年不遇的史学名著。天才指数85
杜甫: 近体格律诗最终在杜甫这里成熟,也最终在这里达到颠峰,又最终在这里获得突破。当七言律诗成为古典诗歌的最高级形式时,杜甫凭借他那善于带着镣铐跳舞的绝世天才,坐上了近体格律诗的最高殿堂。杜甫的天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天才,但是文学史早已证明,没有谁可以凭借艰苦努力而在格律诗领域达到杜甫成就之十分之一。天才指数80
汤显祖: 读过汤显祖的戏剧之后,再去读翻译过来的沙翁戏剧,便觉得那语言味同嚼蜡。我不懂英语,无法阅读沙翁原著,但是如果说沙翁是英语世界最有天才的戏剧大师,那么,汤显祖无疑是汉语世界最有天才的戏剧大师。如果当年沙翁读到《牡丹亭》,也许他要羞愧得从此搁笔。天才指数75。
曹植: 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文学史上最善于描写美女的大诗人,浪漫之诗写得极浪漫,凄苦之诗写得极凄苦。“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只这一句,盖过所有描写美女的诗文。天才指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