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法家著名论述

法家著名论述

发布时间: 2021-02-03 04:29:49

A. 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不法古,不循今” – 与时俱进
①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时势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② 商鞅明确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③ 商鞅举例说:“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治国之道,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拘守古法。因此他主张变法要彻底革除旧制,与民更始。说得秦孝公颔首称善、决心变法。
④ 其后的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以现代的话来说,法家是主张创新精神的。
⑤ 改革要坚定:“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⑥ 改革要有铁腕,由上至下坚决推行。商鞅认为,识见高于世人者,难免为俗人非议;有超人见解的,必然遭人讥毁。愚者对于已成定局的事还看不清楚,聪明人对还没萌发的事已能预见。老百姓不足与之商量开创性的工作,只能与他们安享已成的功业。
商鞅变法造成了秦国的富强,但是后世历史也有许多改革失败的例子。的确,改革是一把双面刃的剑,所托非人,代价惨重。成功的改革需要规划者洞若观火的识见和魄力;配合坚持而且公平的赏罚 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治国之道,因时而变。法家反对一味因循、不思变革的惰性,那求新求变的精神,令人激赏。一个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民族,注定要被时代抛向落伍。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来看法家改革,那意义是历久弥新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法家的主张以法治国,以版富国强兵为己任,为后来权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自理官。”

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等。

C. 给一个法家代表人物对某一问题的精彩论述

韩非子名著《说难》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之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加,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进说的人所认为没有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进说人口才能够阐明自己的意见,也不是难在进说人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自己的说法适应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意图,如此就会身遭危险。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把这事猜测出来了,事情泄露出来,君主一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恩泽未厚,进说者谈论却尽其所知,如果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主张行不适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过错,进说者倡言礼义来挑他的毛病,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所以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议论大臣,就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被认为是拉关系;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被认为是搞试探。说话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聪明而笨拙;谈话琐碎详尽,就被认为是啰嗦而冗长。简略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谋事空泛放任,就被认为是粗野而不懂礼貌。这些进说的困难,是不能不知道的。 大凡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说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自耻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是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不能达到,进说者就为他举出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君主想自夸智能,进说者就替他举出别的事情中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从我处借用说法,而我却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进说者想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进说者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会遭到的毁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进说者称赞另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规划另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须对它大加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对它明言掩锦,说他没有过失。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这样之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伊尹做过厨师,百里奚做过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进用,他们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话看成像厨师和奴隶所讲的一样,而可以来纳来救世,这就不是智能之士感到耻辱的了。经过很长的时间,君主的恩泽已厚,进说者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据理力争不再会获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这样相互对待,是进说成功了。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因此,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但他在晋国被看成圣人,在秦国却遭杀害,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

D. 中国法律思想史 论述题 论述法家的“法治”理论

先秦儒家从荀况开始由主要代表封建贵族转向新兴地主服务。荀况适应战国末期的新形势,对孔子的思想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与孟子却存在明显的对立。荀况不死守“仁”、“礼”,也不排斥法家。他以“礼”为基础对法家之法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并在吸收中改造了孔孟之礼。因此,荀况思想主要特征与贡献是治礼、法于一体,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 荀况认为礼、法起源于两种前提:一是人类为了生存和战胜自然,必须组成社会,即“能群”;组成社会之后,还要必须有“分”,即区别职业和等级。礼法就是为了“明分使群”而产生的。二是人性恶,为了避免因为人性恶所造成的恶果,必须对人进行改造,圣人和礼法就是为了改造恶性而产生的。 引法入礼,礼法结合,荀况引法入礼,将体现贵族利益的旧礼改造成为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新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明分使群”的礼法起源论论证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必要和合理。荀况的“明分”实质就是要确立体现封建等级名分的新秩序。二是强调礼的实质和作用在于“分”、“别”,即区分等级。使高贵与低贱,尊长与卑幼有所区分。三是突出了礼的客观性、强制性和制度性。四是主张以礼“举贤能”,确立官僚制度。荀况否定“世卿世禄”,但并不反对宗法等级。 荀况强调教化与刑罚并用,即“隆礼重法”。他论“礼”比孔孟都要多,且把“礼”的地位抬提很高,同时他对“法”也最为重视。荀况提出了“隆礼重法”两手并用的方针,要求将“礼”的基本原则法律化。

汉代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阴阳五行家、法家以及殷周的天命神权等各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因素,创造了一种新儒学。他提出了“三纲、六纪、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后来成为指导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则。董仲舒把《春秋》看成是治国理民的法典,凡是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难问题,他都从《春秋》中找到答案,并按照《春秋》的精神,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董仲舒的“一统”,就是“一统乎天子”,也就是要实行君主集权。为了维护和发展当时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局面,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要求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 董仲舒为了论证“君权神授”,创造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把天描绘成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神,人的情感、意识是与天相适应的。君主的统治是天意的具体安排,君主必须秉承天意来行事。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等说教,实际上是人间大一统专制下“神圣”君权的反映。 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董仲舒总结秦朝骤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汉朝必须改弦易辙,实行“更化”并提出“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则,用儒家的仁德代替法家的严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是由天道引申出来的。他主张德治,强调礼乐教化的作用,但也重视刑罚。在实施德和刑时,要根据人们不同的“性”而各有侧重。

近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它是随着孙中山思想的不断前进而逐步充实和完善起来的,并经历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名主义的巨大转变,它不但是孙中山政治、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而且是孙中山法律思想的指导原则。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中的第一个主义。在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指推翻满族通知的清政府,“恢复中华”指光复汉民族国家,“视满族为异类”。这种民族主义包含以汉族为本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当时清王朝已经成为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中国人民的代表,并在其通知中国的二百余年中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所以要求推翻把持国家政权的满族贵族的统治,显然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孙中山一再强调,民族革命的对象主要是残酷统治中国的满清皇帝和贵族,应既反对民族要破,也反对民族复仇。后因帝国主义列强日益瓜中华民族,他的民主主义愈来愈朝向反对帝国主义的方向前进,主张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领事裁判权,恢复关税自主,收回租借和失地等。这些对民族主义的诠释,体现了孙中山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对待帝国主义问题上认识的飞跃。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她的基本内容就是推翻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孙中山的旧民权主义基本上未超出西方的天赋人权的范畴,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决不能以少数人压迫多数人;人人有天赋之人权,不能以君主而努力臣民。在新三名主义时期,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已具有不同意西方的一些特点。侧重突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并鲜明的指出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性。这在近代宪政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创见。五权宪法也就是在保障民权的思想指导下出台并践行的,体现出当时宪政法制的民主性、科学性与前瞻性。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名主义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从民生主义处罚,把着眼点放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问题上,这与当时对农民革命采取敌对态度,根本默示农民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派具有完全不同的区别。他把土地问题的解决列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认为只要通过土地问题的解决便可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预防”资本主义的祸害。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用来解决“资本”问题的具体办法,是实行一种所谓“集产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并幻想能有一种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这充分显示出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许多弊端,但又低估了封建主义对社会的严重束缚,其理论带有一定的空想性。在旧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曾将他三民主义的一贯精神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具体来说,民族主义意味着自由;民权主义意味着平等;民生主义意味着博爱。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法律观也就是旧三民主义的法律观,即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的法律观。在为中国革命奋斗的过程中,他对清政府专制法律的批判和对中华民国法律的制定都灌注着这种思想。孙中山在反对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法律的斗争中,曾多次提出“大小讼务,伤欧美之法,立陪审之员,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不以残刑致死,不以拷打取供”,“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权”,身体力行的倡导公民权利平等观念;要求法院审理要充分重视证据,强调人道主义,批判腰斩、枭首、凌迟等酷刑;主张治理国家依靠法治,以“平等、自由、博爱”精神之法指导执法机关的活动。在重视法律的同时,孙中山也很重视作为立法机关的国会的重要性及其独立性。他曾反复指出:共和之根本在法律,而法律之根本在国会。他这种过高估计法律与国会作用的观点,在北洋军阀的教训下,在他向新三名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终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其晚年的法律思想中,他还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体现了他为追求平等互尊主权而奋斗不息的民族自爱精神。

E. 法家对人本质的阐述

法家对人本质的阐述:

1、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相关人性论的主张。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论观念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的承续。

2、荀子的性本恶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的无法满足状态,他在《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荀子·荣辱》中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3、同时还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利。《荀子·王霸》里谈到:“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认为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尽合理的,这就应该借助于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来矫正,即‘化性起伪’。

4、法家先驱及代表人物或先于荀子谈到了或在荀子之后拓展了这一人性论思想。《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

5、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的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要。《商君书·算池》里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由于人有这种生存需要,因此,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商君书·算池》:“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商鞅认为,人的本性与生俱来,人的一生就是追逐名利的一生,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制于好利的本性。这种人本性论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追求爵位,经济上就是追求田宅。《商君书·错法》中指出了统治者恰恰可以利用此人性论实现自己的统治,“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6、韩非的人性论,部分的受了荀子的性恶论的影响,同时,也继承了商鞅的人性好利的观点。韩非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他以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每个人都有欲利之心,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好利的本性支配,即使是父子、君臣之间,也是计利而行的。韩非举出了社会上的溺婴习俗说明这一已经演化为自私自利的思想。《韩非子·六反》:“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韩非认为,儒家所说的君臣之间以忠信仁义相待,是不可靠的。《韩非子·难一》:“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重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7、总之,法家人性论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等价交换在人们利益上的反应,也为法家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历史进步性。

F. 论述:法家的主要法律思想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于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有人认为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意识形态。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由柳洪平创建。

b]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也就是韩非的作品《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有人说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ž 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ž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ž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 ž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ž 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ž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ž 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ž 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

“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

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

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

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

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G. 请问儒家、道家、法家各自对于战争有哪些论述谢谢!

楼上说的对.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经济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基本上形成了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的治国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H. 简述法家历史观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版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权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3485027-1-1.html

I. 法家经典言论

法家名言
1、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忙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2、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因此就应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持续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6、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7、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8、以智说愚必不听
9、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就应表露自我的喜好)
10、虚静无事,以暗见疵。(持续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11、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2、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13、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4、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思考成本与实际功效)
15、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样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我的马呢?)
16、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恶来选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广博)
17、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18、因可势,求易道。(根据能够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19、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20、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者)
21、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2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2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样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我的马呢?)
24、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25、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26、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7、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因此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因此经常有人淹死)
28、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优美文章)
2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30、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忙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31、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32、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因此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因此经常有人淹死)
33、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正因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4、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3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能够明察,不显贤能能够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3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37、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3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9、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40、小利为大利之残
41、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我的人才是明智的)
42、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恶来选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广博)
4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正因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45、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男人伤感签名)
46、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一旦任职),则烛重人(当道权臣)之阴情。
47、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49、君人者释其刑?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50、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长处,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显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业)
51、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5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53、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4、巧为?,拙为鸢。(做车?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思考成本与实际功效)
55、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56、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正因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57、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58、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59、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6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xi),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61、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62、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但是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6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持续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6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必须要让人明了,而术必须不能被人觉察)
6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描写菊花的句子)
66、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钟爱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期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67、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因此就应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68、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6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持续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70、因可势,求易道。(根据能够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1、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72、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73、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74、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忙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7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76、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77、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因此就应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78、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但是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79、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正因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80、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8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82、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83、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84、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8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就应表露自我的喜好)
86、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8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88、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透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8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90、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91、故势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就应逞强的)
92、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93、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因此就应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94、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95、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必须要让人明了,而术必须不能被人觉察)
96、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97、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必须要让人明了,而术必须不能被人觉察)
9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持续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99、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100、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透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101、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10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0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10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钟爱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期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05、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正因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106、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0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0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09、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110、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112、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113、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114、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115、小忠乃大忠之贼
1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1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能够明察,不显贤能能够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18、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钟爱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期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19、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因此就应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120、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21、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22、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23、故势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就应逞强的)
124、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样的才能有不一样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
125、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126、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长处,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显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业)
127、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正因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2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2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30、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31、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32、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33、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样的才能有不一样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
134、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13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137、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就应表露自我的喜好)
138、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能够明察,不显贤能能够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39、虚静无事,以暗见疵。(持续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140、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14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42、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4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J. 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

“不法古,不循今” – 与时俱进

①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时势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② 商鞅明确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③ 商鞅举例说:“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治国之道,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拘守古法。因此他主张变法要彻底革除旧制,与民更始。说得秦孝公颔首称善、决心变法。

④ 其后的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以现代的话来说,法家是主张创新精神的。

⑤ 改革要坚定:“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⑥ 改革要有铁腕,由上至下坚决推行。商鞅认为,识见高于世人者,难免为俗人非议;有超人见解的,必然遭人讥毁。愚者对于已成定局的事还看不清楚,聪明人对还没萌发的事已能预见。老百姓不足与之商量开创性的工作,只能与他们安享已成的功业。

商鞅变法造成了秦国的富强,但是后世历史也有许多改革失败的例子。的确,改革是一把双面刃的剑,所托非人,代价惨重。成功的改革需要规划者洞若观火的识见和魄力;配合坚持而且公平的赏罚 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治国之道,因时而变。法家反对一味因循、不思变革的惰性,那求新求变的精神,令人激赏。一个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民族,注定要被时代抛向落伍。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来看法家改革,那意义是历久弥新的。

参考资料:《史记•商君列传》+ 自己的大脑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