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著名建筑
1. 蒙古国建筑简介
蒙古风格的建筑,多采用蒙古包式盔顶的屋顶结构,再添加很多,很繁回复的蒙古图案元素。当然答,无论是我们蒙古人,还是其他人看了,都会觉得这个建筑绝对跟蒙古主题是有关的。但表明这个建筑跟蒙古有关就是我们全部的目标吗?我认为一座优秀的民族风格建筑,应该是以民族的艺术,对充实世界的艺术宝库,做出了贡献。如果我们重审那些经常看到的蒙古风格建筑,觉得做到这点的很少。
再提这个上传的案例。我们就假设这个建筑师真的受到了蒙古包骨架的启发吧!那么他首先发现了蒙古包“哈那”的木网的可伸缩性,轻巧性,菱形网格的肌理美感等特点。接着他已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怎么发展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更符合时代的审美特点,符合客观的功能要求等问题。最终他已非线性的设计手段塑造了建筑的曲面外墙。顶上也留出了像“套脑”一样的圆洞。设计师只是着重发掘了“哈那”的艺术特点。还有很多蒙古包的优秀特点都没有碰。但我们能从这座建筑中发现美。又能联想到民族艺术的某种元素。我们何必要拼命地证明这是“民族的”这一属性呢?与赤裸裸的民族符号的堆砌相比这种更具创造性的,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的,让观者在少许的想象后发现民族艺术的魅力会让更多的人感动吧?
2. 蒙古建筑都有哪些特色啊
1、迁徙与草场恢复。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识。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地域性。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的认识的直接体现。
5、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2)蒙古著名建筑扩展阅读:
蒙古包建筑技术:
从民俗学、建筑学还是其它角度,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涉及到其结构、材料、形状。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
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3. 兴蒙蒙古族乡的建筑名胜
乡镇后面是凤凰山,镇中心有一座“三圣宫”,内供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缩象,并有元、明、清时期碑刻10块。三圣宫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还有蒙古族祠堂建筑。
普家祠堂:
普家祠堂位于中村的西部,紧接凤凰山,坐北朝南,前高后低,始建于清朝,经过几次加建和修建。房屋结构沿袭了兴蒙乡建筑的一贯风格:土木结构,木架,立柱,土坯墙壁和瓦顶,瓦顶还有翼角向上伸开。祠堂的堂屋由三个宽14、16和14沟的房间组成。堂屋、耳房与倒八尺之间围城一个天井,形成这里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尺”的建筑风格。祠堂前有一戏台,大门在祠堂左侧。新建的门外也挂起了“兴蒙乡中村老年学校”和“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中村老年人协会”的牌子。
期家祠堂:
白阁的期家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位于凤凰山脚下三圣宫的左侧,是兴蒙蒙古族乡幼儿园所在地。整个院子的房间被连成一体,分为上下两层。院子中间有十五级的楼梯通向堂屋,上层和耳房相连,房檐下的房梁被用原木的木雕装饰还清晰可见。整个房梁的木雕被分为三段,中间由鹦鹉头形的圆雕隔开。楼梯左右两侧各有一根木质的灯笼柱,石质的底座形似灯笼。堂屋的左右两层各有一道门通向耳房。
华家祠堂:
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已成为兴蒙乡第二村民组的办公所在地。祠堂同样坐北朝南,院子大门开在整个院子的中间,大门顶的三条边形成两个翼角向上方延伸。祠堂是“三间四耳倒八尺”的格局,堂屋由三间宽分别为16、18和16沟的房间组成,四间比堂屋稍矮并被分为两层的耳房。天井里通向堂屋的台阶有六级。耳房的上层堆放着队里的桌椅板凳,下层右边新修了一个很大的灶台,左边是两间生产队的办公室。
4. 蒙古名胜古迹
希望对你有帮助: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中部伊金霍洛甘德尔草原上,占地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四周围护着红色高墙,三座相互连通为一体的蒙古包式穹庐金顶大殿巍然耸立。中华民族史上威震天下、征服世界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长眠在这里。成吉思汗陵园坐北朝南,殿宇飞檐,金碧辉煌。主体建筑陵宫由正殿、后殿、东西殿和东西过厅6部分组成。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设有单层屋檐。大殿东西总长100米。正殿中央是一尊高大的白玉石雕成吉思汗坐像,像前是酥油长明灯与各种祭品。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缎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古台和哈撒尔、四子托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柩。西殿内供奉着象征成吉思汗战神的苏鲁定(长矛)和战刀、宝剑、马鞍等。大殿内绘有大型彩色壁画,形象地描绘了成吉思汗非凡的一生与元帝国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其时的风土人情。现在,成吉思汗陵园旁边,还建有成吉思汗行宫,仿照成吉思汗1206年即大汗位时的行宫布局而设,人们又叫它元代村。行宫由迎宾牌楼、大宫门、金顶大帐、左右侧殿、选汗高台、射猎场、赛马场等部分组成。 据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的时候,曾途径今伊金霍洛地方。当他立马观望、留恋这块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草原时,手中的马鞭突然失落。他似有所悟,当即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后来,成吉思汗去世后,当灵车拉着他的遗体准备返回蒙古故地安葬时,走到他当年吟诗的地方,车轮突然陷入泥淖之中,即使用五个部族那样多的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后来,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在此为他建起了陵寝,并称这里为“伊金霍洛”(蒙古语,意为“君主的圣地”)。传说是神奇而有趣的,但实际上成吉思汗并未真正葬于此地。由于按照当时蒙古贵族“国制不起坟茔,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中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的秘葬习俗,成吉思汗真正的安眠之地已无法确定。但子孙后代为了祭祀他,便把他生前的八座白色的斡耳朵(鄂尔多,宫帐)安放在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的高原上,作为他的陵寝加以奉祀,“八白室”。直到元朝以后,蒙古族人民每年都要祭祀成吉思汗。一切重要的典礼也都在“八白室”前举行。北元中期(明朝天顺年间),鄂尔多斯(蒙古与语“宫殿”的复数形式,意即“护卫宫帐的部落”)部进驻于此,“八白室”随之迁来。达延汗还派他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为统领,率部负责守护“八白室”。清初设立伊克昭盟,“八白室”就供奉在伊克昭盟王爱召附近。1649年(清顺治六年)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额林沁郡王任伊克昭盟盟长,他为每年会盟之便,就“八白室”迁移到他辖领的左翼中旗,即今伊金霍洛旗境内。从此,成吉思汗的灵柩就被安放在今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并由达尔扈特人继续守护和祭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1939年,为了避开战乱和保护陵寝免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专员将成吉思汗陵迁往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安放。1949年又迁往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关怀下,1954年春,内蒙古自治区组成了迎接成吉思汗陵寝的代表团专程前往塔尔寺迎灵。4月1日,灵柩被运回到伊金霍洛。乌兰夫率自治区党政机关和各盟旗的负责人,与伊盟数万蒙汉人民,举行了隆重的祭陵盛典。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蒙古族英雄,中央拨专款80万元重新修建成吉思汗陵园。
5. 蒙古族的建筑特色。。介绍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
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5)蒙古著名建筑扩展阅读
演变发展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
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6. 蒙古国 中亚 建筑
蒙古因为战争毁掉了一些城市,但是,对宗教建筑保留的还不错,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就保留了下来。
7. 蒙古族的建筑。
蒙古族建筑文化大致由三个层面组成:
(1) 物质文化层
物质文化层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建筑文建筑文化构成
化事物。蒙古族建筑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要有先进生产力与之相适应,要生产适合人类追求的物质产品。
物质文化其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体现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最直接方式,凝聚积淀着制度文化和精 神文化的因素,是可感触到的人的文化观念的历史浓缩物。例如,的新旧建筑风格,是文化历史的缩影和文化心态的投射。从表面看来一组整体的建筑群,却可以十 分清晰地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文化历史层面。
马克思指出,精神在物资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正是崇拜的起点。
(2) 精神文化层
价值观念是建筑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在蒙古族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并决定着这个群体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方式 。
李约瑟在中指出,中国建筑贯穿着一种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从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观来看,蒙古族传统建筑尤其体现了这一特征。
(3) 制度文化层
制度是规范、标准、规则、法律、道德等,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蒙古族
建筑文化的形成就是从规范开始的,制度文化层具有强制性的要求。
蒙古包形制的"圆"。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文化层,例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蒙古族建筑是与其文化相契合的,其文化是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的。
简而言之,蒙古族建筑是"固化"了的蒙古族文化,并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作为民族历史与文明的见证,记载着民族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化演进历程。蒙古族建筑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是蒙古族文化的载体;蒙古族建筑与其文化相互作用,文化制约着建筑。
8. 蒙古最著名的建筑物是什么
根据居民分布情况,蒙古建筑大体分为两类:城市建筑和农牧区的建筑。首都乌兰巴托建起数十栋居民住宅,公共建筑物有:政府大厦、国立大学、公众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医院、科学情报中心、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大楼。这些建筑物装饰多采用壁画、泥塑花边、民间花纹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
以建筑物为主体的综合艺术得到一定的发展。1981年建成的列宁博物馆,由建筑师鲁布桑道尔基、画家乌尔日内等共同设计。博物馆正面墙壁上是乌尔日内设计的金属模压组雕,分别表现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蒙古人民革命和各族友谊等主题;加尔桑道尔基和乌尔日内合作完成巨幅镶版补花;阿尔维斯为博物馆作5幅玻璃画;馆内还有道尔基纳拉木作的《列宁雕像》和达瓦策伦作的《苏赫巴托雕像》;另一条240平方米的铜铸高浮雕带,名为《伟大道路的里程碑》,由蒙古艺术家与苏联艺术家合作制成。
蒙古人民大呼拉尔会议厅的建筑装饰具有特色。民族风格的木雕由贡博苏伦领导下的雕刻家小组完成。中央邮政总局主厅的壁画作者是桑达格苏伦;公众图书馆前厅的壁画作者是布德木基。
牧区可拆卸的蒙古包中,以挂毡画为主要装饰品,这种挂毡描绘的多是蒙古叙事诗中经常提到的鸟类和动物形象等。
9. 蒙古大帝国的鼎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
马奶树
一个雕塑,柱高三米左右,中央主柱顶部是一个欧洲带翅膀男人在吹喇叭,专柱侧成伞骨状均匀分布属6个龙头,龙头口中分别喷涌奶、奶酒、酒,水等,下有大缸对应盛接,以供贵族议事时随意享用。该雕塑当时立于蒙古帝都“哈拉赫林”中心广场(一说在宫殿内)。
10. 蒙古族的有趣建筑物
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