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著名桥梁
⑴ 邢台大桥叫什么社
邢台大桥叫什么社你可以到邢台大乔的呃当地部门去了解一下他们可能会给你说他们那里到底叫什么社
⑵ 中国古代十大名桥
一、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李春设计建造。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敞肩坦弧石拱桥,公认的“天下第一桥”。
二、玉带桥
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栏雕工精美,形象生动,桥拱高耸,好似玉带。单孔净跨11·38米,高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显得富丽堂皇。
三、十字桥
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前,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汉白玉栏杆,十字型桥梁,如大鹏展翅,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构造奇特,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
四、广济桥
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潮州市东门外,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曾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初为浮桥,由浮船联结而成,后自两岸向江心逐墩修筑,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并于桥上建12座楼阁。后历经多次修建,形成目前十八梭船二十四洲风格。
五、五亭桥
位于江苏扬州,是瘦西湖的标志之一,形似莲花,又称莲花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亭桥结合,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联系,据说中秋之夜,可在每个桥洞看到满月倒影。
六、风雨桥
亦称花桥,是侗族独有的桥,此处是一种桥的统称,不专指哪一个。风雨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形成长廊式通道,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
七、五音桥
位于河北遵化县清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因都是取材于含铁量较高的铁矿石,敲击时能发出叮叮咚咚的悦耳声音,包罗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故名。
八、安平桥
位于福建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4年建成。桥长2700米,是我国古桥梁中首屈一指的长桥,它保持全国桥梁长度的“冠军”,达七八百年之久。刻在桥心亭后柱上那笔力雄劲的联句“天下无桥长此桥”,概括了它的最大特点。桥上有五座“憩亭”,以供行人休息,两侧有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
九、泸定铁索桥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建于清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13跟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跟作底链,4根作两侧扶手。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主要通道和军事要津。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使该桥闻名中外。
十、卢沟桥
亦称永定桥,位于北京丰台区永定河上,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多涵孔圆弧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后经明清两次重修。因马可· 波罗在游记中对该桥有详细的记述,卢沟桥在欧洲被称为马可· 波罗桥。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座古老的桥又增添了新的意义。
卢沟桥全长266.5米,护栏柱头上有大小石狮子501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千姿百态,数之不尽,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⑶ 中国的名桥有哪些
中国十大名桥
一、五亭桥:五亭桥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内,因其筑在莲花埂上,又名“莲花桥”,为我国桥亭建筑的典范,此桥上扬五亭,下支四翼,正侧有拱洞十五,每当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众月争辉。
二、卢沟桥:坐落在北京广安门西南约10公里之处,该桥因跨越在卢沟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卢沟桥。卢沟桥建于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桥长266.5米,桥栏杆上有501只石狮子(也有人说502只),桥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七百多年前,“卢沟晓月”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桥上有清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亭。
到1985年,卢沟桥还是北京西南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1985年后在旁边建了两座新桥后,旧桥才停止使用。
值得我们牢记的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既“卢沟桥事变”。
三、泸定铁索桥: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县西之大渡河上,修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五月竣工,距今301年。桥身共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底链九根,扶手四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77节铁环相扣,均由熟铁锻造,每根铁链重1300-1800km。桥身净空103.6m,宽2.9m。桥东西两端各有桥台一座,全用条石砌就,下设落井,并有生铁铸成的地龙桩与卧龙桩,用以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飞檐翘角、古朴大方。西端观音阁下有康熙题写之《泸定桥》石碑,桥东有《御制泸定桥碑记》。解放后。在桥东建有《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第一座稳固的大铁索桥,而一改以往依靠笮桥、溜索与牛皮船横渡的历史。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在这里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壮丽的篇章,毛泽东同志为此而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丽诗篇。自此泸定桥名扬四海。
四、广济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东民谣)
这"潮",指的是潮州;这"桥",说的便是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居闽、粤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等同居中国名桥之列,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桥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江古无桥。《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
康济桥经越3年,于淳熙元年(1174)夏,被无情的洪水冲毁。继任的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将浮舟增至106只,使"舳舻编连,龙卧虹跨",十分壮观。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其实,这个"杰阁"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创建,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旷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桥墩从淳熙元年至绍定二年(1228),历54年间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诸太守相继完成桥墩10座。又以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最著,西桥因此而称"丁侯桥"。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经陈宏规、林山票、林会诸公筑建,至开禧元年(1205),共筑成桥墩13座,命桥名为"济川"。开庆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至此,全桥格局始定。
此后,该桥亦兴亦废,时毁时修,风风雨雨又经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完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统一全桥名称曰:广济桥。桥成后,"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又在桥墩上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的华丽称甲一方,令邦人李龄发出了"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的赞叹!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继修如制",复增一墩一楼,减去福州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后,广济桥又屡有兴废,历经沧桑,但基本格局没大的变化。直到1958年,因国道交通的需要,将中断浮桥拆除,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并对所有石墩进行了加固补强。1988年,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结构奇特,形式殊异,华彩夺目,不愧为潮州名城的表征,不愧为 我国桥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有起伏有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襄》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来年感开,以通舟楫。"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擎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第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盖秀"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凳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蘅、冰壶、小蓬莱、凤鳞州、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桥赋》中所云:"方丈一楼、十丈一阁,华棁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竟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凳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若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播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响遏行云,声振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 "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蓬中丝竹细语,真是"万家连一溪横,深夜如闻鼙舸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以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五、安平桥: 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位于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镇、横跨海滩,与对岸的南安水头镇相接。据《泉州府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赵令衿成之”。此桥工程前后历时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岗岩构筑的梁式长桥。安平桥落成后,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桥的东、西和中部、还建有五座“憩亭”,两侧设有扶栏,还有石塔、石将军等文物。桥中段的“水心亭”,俗称“中亭”,是从前五亭仅存的一座,但亦几经重修,现存为清代的建筑。亭的周围保存着历代修桥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无名氏所撰之对联,下联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概括了安平桥长度冠于古代桥梁之首。安平桥的桥墩有长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种形式、桥基则采用“枕木卧基法”,以砂为基底,枕木交叉相叠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桥墩,与洛阳桥筏形基础迥异,有所创新。
自南宋建桥以来,虽经十余次的重修,但旧的不断破损,桥板断折、桥墩倒塌、倾斜。 1980年国家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桥恢复了历史的面貌。
六、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七、十字桥:一种平面交叉成十字形的桥梁。位于山西太原城西南晋祠的鱼沼飞梁,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十字桥。该桥建造年代不详。飞梁直跨沼池,东西向正桥长约18米,宽约6米,南北向翼桥每翼长约6米,宽4.2米, 斜坡而下与正桥相交成6.5米方形场地, 供游人眺览沼内泉水。全桥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承,石柱用耐腐蚀的铁青砂石筑成,桥边缘敷设汉白玉石栏杆,整座飞桥显得和谐、美观。
八、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村边的林溪河上,全桥为石墩木面瓦顶结合而成。桥上建有五座宝塔形状的楼亭,可避风雨。整座桥无一铁钉,全用桁槽衔接,它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十分精致牢固。
九.玉带桥:此桥位于北京颐和园内,全桥用汉白玉石建成,拱圈为蛋形,两侧雕刻精美的栏板和望柱,通体洁白、线条流畅。远望犹如一条玉带点缀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游客赞为“海上仙岛”。
十、五音桥:位于河北省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此桥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时能发出叮叮咚咚的悦耳音乐,包罗我国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称此为“五音桥”。
⑷ 现代有名的桥有哪些具体地点(至少5个)
1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2 千古风流一名桥--广济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东民谣)
这“潮”,指的是潮州;这“桥”,说的便是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居闽、粤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等同居中国名桥之列,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桥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江古无桥。《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
康济桥经越3年,于淳熙元年(1174)夏,被无情的洪水冲毁。继任的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将浮舟增至106只,使“舳舻编连,龙卧虹跨”,十分壮观。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其实,这个“杰阁”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创建,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旷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桥墩从淳熙元年至绍定二年(1228),历54年间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诸太守相继完成桥墩10座。又以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最著,西桥因此而称“丁侯桥”。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经陈宏规、林山票、林会诸公筑建,至开禧元年(1205),共筑成桥墩13座,命桥名为“济川”。开庆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至此,全桥格局始定。
此后,该桥亦兴亦废,时毁时修,风风雨雨又经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完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统一全桥名称曰:广济桥。桥成后,“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又在桥墩上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的华丽称甲一方,令邦人李龄发出了“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的赞叹!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继修如制”,复增一墩一楼,减去福州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后,广济桥又屡有兴废,历经沧桑,但基本格局没大的变化。直到1958年,因国道交通的需要,将中断浮桥拆除,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并对所有石墩进行了加固补强。1988年,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万安古渡洛阳桥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阳桥上,仿佛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与碑亭也平添几分生动,石塔上飞翘的莲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变得灵性盈盈,连筏形桥墩也活脱起来,用同一种古老的语言,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桥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汇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阳镇南侧,夹裹着山野之气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称“万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两岸只得望天兴叹。
然而,万安渡的区位又至关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宋代中期泉州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商贸经济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也成必然态势,但洛阳江却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趋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将其带入闽中,与这里石雕工艺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药的发明和能熟练地利用火药,开采巨大岩石已非难事,天时地利、万安渡造侨已成大势。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规制独特,工程宏大,创梁式跨海大石桥历史之先,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以至神宗朝,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晋献皇上,也博得龙颜大悦,慷慨封赏。之后,泉州地区兴起造桥之热,在150年间,竟建桥200多座,总长度达50余里,故赢得“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洛阳桥之所以与石拱型赵州桥、多孔石拱型芦沟桥、舟梁型潮洲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除其造势宏大,还因结构独特,技艺高超。
古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造桥者的智慧表现在,根据潮大流急,创造了两头尖形的船筏式分开水势,即“筏型基础”;又运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 ”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对其这样评价:“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脑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超前运用。
如今,在洛阳桥北端已竖立起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须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谦和,不轻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独。
历史上一直把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编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让后人也认定洛阳桥系蔡襄所为。历史有点误差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间对督视桥役可说是尽职尽责,虽说只有23个月,仅占整个造桥时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沥血却有口皆碑。况且蔡襄在其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并不自诩其功,只简记造侨之始末,而大书王实、义波等造桥之人的史实。可见蔡襄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清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为合情合理,并无特别之处,人们如此排编也反映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一种呼唤。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着自己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见不到那壮烈的造桥场面,后人的敬意也给他带来几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雕塑的是一组普通建设者移石架桥的群像,也许更好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所产生的文化国徽。自桥建成之后,各种风格造型,与山水秀色融为一体的与桥有关的祠、庙、庵、堂等纷纷兴建,把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得淋淳酣畅;连篇累牍和各领风骚以桥为题的历代记文和诗题吟咏,大大丰富了这声土地的文化底蕴;众多或遒劲或飘逸或排放或细腻的关于桥的碑记石刻、诗题碑刻和摩崖石刻,其传统的书法与雕刻艺术则营造了隽永的意境,而无数以桥为素材杜撰编排的传说故事和地方戏曲,更是充满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这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324国道上那座洛江桥闸,已车流如水,贯通南北。它与近在咫尺的古桥共同构成“洛江双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现代的,但它们折射出的都是我们民族创造与文明的太阳之光。
4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景区位于北京西南丰台区境内,景区内卢沟桥、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纪念地。1987年这里新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始建于金代,因跨卢沟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的修建与北京城的兴起密切相关。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渐兴起,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卢沟桥是连接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卢沟桥气势雄伟,它长266.5米、宽9.3米,有桥洞11孔,桥墩10个,桥墩的设计十分科学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长4.5-5.2米,尖端垂直安装三角形铁包柱,以减缓水流冲击力和破碎初春解冻时流过的冰排,俗称“斩龙剑”。卢沟桥装饰华美。桥身的望柱饰有石狮、栏板饰有花纹。石狮子是卢沟桥一绝,俗称“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以形容其多。狮子的总数在500个左右。东、西桥头分别有一对石狮和一对石象。西桥头别有华表四座。桥两头的四座石碑分别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卢沟桥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卢沟桥碑、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和乾隆视察永定河诗碑。卢沟桥建桥至今逾800年,声名远扬。“卢沟晓月”是金章宗皇帝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时,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称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近代,因“七七事变”爆发于此,这里成为全民族抗战争的重要纪念地。
中国十大名桥:
卢沟桥、广济桥、五亭桥、安平桥、赵州桥、十字桥、风雨桥、铁索桥、五音桥、玉带桥
外国:
明石海峡大桥、享伯湾大桥、韦拉扎诺海峡大桥、麦基诺海峡大桥、博斯普鲁斯大桥、乔治·华盛顿大桥、塔古斯河大桥、福斯洛大桥、塞文桥、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大贝尔特桥、厄尔松海峡桥、联邦桥、奥克兰港湾大桥、澳凼大桥
世界著名的桥
明石海峡大桥:全长1780米,连接日本的本洲与四国,1997年建成。
享伯湾大桥:全长1410米,位于英国享伯湾,1980年建成。
韦拉扎诺海峡大桥:全长1298米,位于美国纽约,1964年建成。
麦基诺海峡大桥:全长1158米,位于美国密歇根州,1957年建成。
博斯普鲁斯大桥:全长1074米,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73年建成。
乔治·华盛顿大桥:全长1067米,位于美国纽约市,1931年建成。
塔古斯河大桥:全长1013米,位于葡萄牙里斯本,1966年建成。
福斯洛大桥:全长1006米,位于苏格兰福斯湾,1964年建成。
塞文桥:全长988米,位于英国塞文湾,1966年建成。
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位于波斯湾,全长25公里,一度为世界最长。
大贝尔特桥: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全长17.5公里,1998年竣工通车。
厄尔松海峡桥:连接瑞典和丹麦,总长16公里,世界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2000年通车。
联邦桥:位于加拿大,总长12.9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穿过冰覆盖水域的桥,1997年通车。
奥克兰港湾大桥:全长1079米,有8条平行车道,是新西兰唯一的港口桥。
澳凼大桥:澳门半岛与凼仔岛间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全长2569.8米,引桥长2090米,桥面宽9.2米,由6个桥墩支撑,最大跨度为73米,高度35米,1974年通车,为澳门八景之一
⑸ 著名的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⑹ 写出10座著名的中国桥名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五亭桥 瘦西湖在全国园林中独树一帜,五亭桥又是瘦西湖的标志,在全国园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所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还是因为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确实,该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龙亭五亭临水而建,中日龙泽,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西为涌瑞、浮翠,涌瑞为方形重檐,浮翠为方形单檐;东为澄祥、滋香,澄祥为方形重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
扬州五亭桥无北海开阔水面,当然无法把五龙亭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桥亭秀,桥基雄,两者如何配置和谐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桥基建得纤巧,与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难怪后人把桥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
铁索桥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铁链铺以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安两根铁链当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150米左右,重约一吨。
泸定铁索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 ",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 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泸定桥自此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玉带桥 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
⑺ 我国最有名的桥是什么桥啊
小时候有篇课文叫 赵州桥
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至于你说的 中国最有名的桥现在可以说没有定论:下面介绍几个有名的桥
1 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
2 千古风流一名桥--广济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东民谣)
这“潮”,指的是潮州;这“桥”,说的便是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居闽、粤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等同居中国名桥之列,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桥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江古无桥。《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
康济桥经越3年,于淳熙元年(1174)夏,被无情的洪水冲毁。继任的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将浮舟增至106只,使“舳舻编连,龙卧虹跨”,十分壮观。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其实,这个“杰阁”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创建,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旷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桥墩从淳熙元年至绍定二年(1228),历54年间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诸太守相继完成桥墩10座。又以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最著,西桥因此而称“丁侯桥”。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经陈宏规、林山票、林会诸公筑建,至开禧元年(1205),共筑成桥墩13座,命桥名为“济川”。开庆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至此,全桥格局始定。
此后,该桥亦兴亦废,时毁时修,风风雨雨又经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完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统一全桥名称曰:广济桥。桥成后,“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又在桥墩上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的华丽称甲一方,令邦人李龄发出了“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的赞叹!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继修如制”,复增一墩一楼,减去福州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后,广济桥又屡有兴废,历经沧桑,但基本格局没大的变化。直到1958年,因国道交通的需要,将中断浮桥拆除,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并对所有石墩进行了加固补强。1988年,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结构奇特,形式殊异,华彩夺目,不愧为潮州名城的表征,不愧为 我国桥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有起伏有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襄》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来年感开,以通舟楫。”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擎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第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盖秀”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凳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蘅、冰壶、小蓬莱、凤鳞州、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桥赋》中所云:"方丈一楼、十丈一阁,华棁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竟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凳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若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播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响遏行云,声振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 "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蓬中丝竹细语,真是"万家连一溪横,深夜如闻鼙舸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以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经历八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广济桥,虽已失去昔日的华丽英姿,但至今风骨犹存。人们坚信,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今天,广济桥重著风华的时日将不会是太远的了。
===========================
3 万安古渡洛阳桥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阳桥上,仿佛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与碑亭也平添几分生动,石塔上飞翘的莲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变得灵性盈盈,连筏形桥墩也活脱起来,用同一种古老的语言,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桥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汇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阳镇南侧,夹裹着山野之气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称“万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两岸只得望天兴叹。
然而,万安渡的区位又至关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宋代中期泉州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商贸经济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也成必然态势,但洛阳江却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趋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将其带入闽中,与这里石雕工艺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药的发明和能熟练地利用火药,开采巨大岩石已非难事,天时地利、万安渡造侨已成大势。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规制独特,工程宏大,创梁式跨海大石桥历史之先,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以至神宗朝,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晋献皇上,也博得龙颜大悦,慷慨封赏。之后,泉州地区兴起造桥之热,在150年间,竟建桥200多座,总长度达50余里,故赢得“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洛阳桥之所以与石拱型赵州桥、多孔石拱型芦沟桥、舟梁型潮洲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除其造势宏大,还因结构独特,技艺高超。
古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造桥者的智慧表现在,根据潮大流急,创造了两头尖形的船筏式分开水势,即“筏型基础”;又运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 ”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对其这样评价:“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脑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超前运用。
如今,在洛阳桥北端已竖立起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须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谦和,不轻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独。
历史上一直把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编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让后人也认定洛阳桥系蔡襄所为。历史有点误差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间对督视桥役可说是尽职尽责,虽说只有23个月,仅占整个造桥时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沥血却有口皆碑。况且蔡襄在其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并不自诩其功,只简记造侨之始末,而大书王实、义波等造桥之人的史实。可见蔡襄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清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为合情合理,并无特别之处,人们如此排编也反映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一种呼唤。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着自己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见不到那壮烈的造桥场面,后人的敬意也给他带来几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雕塑的是一组普通建设者移石架桥的群像,也许更好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所产生的文化国徽。自桥建成之后,各种风格造型,与山水秀色融为一体的与桥有关的祠、庙、庵、堂等纷纷兴建,把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得淋淳酣畅;连篇累牍和各领风骚以桥为题的历代记文和诗题吟咏,大大丰富了这声土地的文化底蕴;众多或遒劲或飘逸或排放或细腻的关于桥的碑记石刻、诗题碑刻和摩崖石刻,其传统的书法与雕刻艺术则营造了隽永的意境,而无数以桥为素材杜撰编排的传说故事和地方戏曲,更是充满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这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324国道上那座洛江桥闸,已车流如水,贯通南北。它与近在咫尺的古桥共同构成“洛江双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现代的,但它们折射出的都是我们民族创造与文明的太阳之光。
=========================
4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景区位于北京西南丰台区境内,景区内卢沟桥、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纪念地。1987年这里新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始建于金代,因跨卢沟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的修建与北京城的兴起密切相关。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渐兴起,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卢沟桥是连接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卢沟桥气势雄伟,它长266.5米、宽9.3米,有桥洞11孔,桥墩10个,桥墩的设计十分科学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长4.5-5.2米,尖端垂直安装三角形铁包柱,以减缓水流冲击力和破碎初春解冻时流过的冰排,俗称“斩龙剑”。卢沟桥装饰华美。桥身的望柱饰有石狮、栏板饰有花纹。石狮子是卢沟桥一绝,俗称“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以形容其多。狮子的总数在500个左右。东、西桥头分别有一对石狮和一对石象。西桥头别有华表四座。桥两头的四座石碑分别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卢沟桥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卢沟桥碑、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和乾隆视察永定河诗碑。卢沟桥建桥至今逾800年,声名远扬。“卢沟晓月”是金章宗皇帝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时,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称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近代,因“七七事变”爆发于此,这里成为全民族抗战争的重要纪念地。
===================
另附:桥梁专家茅以升
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生于1896年,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在美国留学获得了加里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1921年他饱学回国,以满腔的热情,希望在桥梁建筑上贡献自己的学识。可是那时的旧中国,要想在建设事业上为祖国做一番贡献是不可能的,整整十三年,茅以升教授也仅仅当过几次修理桥梁的顾问,如1929年修理济南黄河大桥。
1933年秋,任北洋大学教授时,他突然接到老朋友从浙江的来信,邀他去杭州商议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事。经过茅以升教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在参与工作的同事们和工人们的努力下,用“射水法”、“沉箱法”和“浮运法”解决了技术上的重重难关,“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让一座雄伟的大桥在钱塘江上建立起来了!”这是我们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为我国桥梁史揭开崭新的一页,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55年起茅以升教授又担任了另一座更大规模的现代化桥梁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天堑变通途”的功绩是与茅以升教授的技术指导分不开的。
茅以升从事教育、桥梁工程及科学界的领导工作六十年,不仅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引进并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新技术,几十年来,茅以升教授著述颇多,在中外报刊上发表文章约二百篇,有的被选进了教科书。代表性的著作有:《钱塘江大桥》(1950年出版)、《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出版)、《中国桥梁———古桥与今桥》(1973年日文版;1978年英文版)及《力学概念》、《科学体系》、《教育制度》等书;发明了供乘除运算用的简易计算器;还整理出了《桥话》十册,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文学书籍中少见的作品。
茅以升教授与天津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曾几次回到天津,在天津大学八十五年校庆时回校与师生同乐,天津大学九十年校庆时又发来贺信,表达了他与天津和天津大学的深厚感情。
⑻ 我国有那些著名的桥梁,那些桥梁的名称的由来
第一个: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1189年六月,金章宗开始修建芦沟桥,三年后建成。初名“广利桥”。后因桥身跨越芦沟,人们都称它芦沟桥。早在战国时代,芦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浮桥相连接。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车水马龙,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都城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才诏命建桥。
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第二个: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第三个: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
第四个: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佑五年(公元186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42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建桥8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允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424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对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诗歌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华镇)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
故事和传说:
1.风雨桥的传说
进入侗乡,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别致的风雨桥。说起风雨桥,可有一段神话传说。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2.会仙桥的传说
会仙桥在渝中区民族路上,就在如今会仙楼前面那广场的中心。会仙桥消失得早,笔者伯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来到重庆做工,也没见过那桥。不过,会仙桥的地名却存在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古时,重庆城内人烟并不多,大梁子(今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从大梁子流下一条小溪,大约是顺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会仙桥就是这条小溪上的一座桥,长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会仙桥,是传说有人在此遇到过神仙。不过,传说有多种版本。
一种说法是: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经常有个南岸老君洞的道长来他馆里喝酒。那道长便邀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老头去了,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总是吃不完。下午,老头回到酒馆,老婆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昏了哟,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镜子,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老头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长是个神仙。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便把这酒馆门前的桥叫作会仙桥。
还有一种说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个姑娘,经常到嘉陵江边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冲跑了。江边有个单身的打鱼郎见了,划着渔船就去给她捡了回来。于是,二人就熟悉起来。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生病去世,姑娘没得钱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鱼郎把她救了起来,对她说:“我网到一挑金甲鲤鱼,马上挑去卖,卖了就去买寿衣和棺材。”哪知,他挑着鱼进了城,刚走到那桥上,那活蹦乱跳的金甲鲤鱼全都死得硬邦邦的,还卖啥子钱哟!急得打鱼郎在那桥上跳起脚哭。这时,他听见土地庙里传来一个声音:“快点让路,八洞神仙来了!”他抬头一看,来的却是八个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帮忙。领头的是个拄着根铁拐子的瘸子老头,说:“我们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没吃的,哪里帮得了你的忙哟!”那身背宝剑的叫花子捡了一砣石头丢进打鱼郎的鱼箩筐里,说:“你的鱼全都活了,还不快点拿去卖?”打鱼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头丢进另一个箩筐,鱼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见了。于是,打鱼郎卖了个好价钱,安葬了姑娘的母亲,然后和姑娘结成夫妻,在这桥头安了家。这桥也就取名会仙桥。
3.赵州桥的传说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象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洨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妹妹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 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
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 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象雪花一样白、象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 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象流水一样。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膘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