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著名作家
❶ 莫桑比克有哪些葡萄牙语文学的作家作品
在莫桑比克,诗人路易·德·诺罗尼亚(1909—1943)的诗描写了莫桑比克人民的灾难与不幸版。他的作品有《十四行诗权集》(1943)。女诗人诺埃米亚·德·索乌扎和若泽·克拉韦里尼亚的诗颂扬了她们的祖国和非洲人民,抨击了殖民主义者。
莫桑比克的作家奥尔兰多·门德斯的小说《关税》(1965),描写殖民者闯入非洲后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的灾难。路易斯·贝尔纳多·洪瓦纳(1942—)的短篇小说集《我们打死癞皮狗》(1964),揭露了殖民主义对非洲人民的残酷压迫。
作家维尔吉利奥·希德·费朗(1947—)的《北方》(1975)暴露了殖民军队内部的厌战情绪,并赞扬了解放区游击队与居民的融洽关系。
❷ 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相关信息
韩少功在他自己由英文转译的费尔南多·佩索阿的随笔集《惶然录》(又名《不安之书》 )译序中介绍说:“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们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以及‘杰出的经典作家’、‘最为动人的’、‘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写作者等等。”译者“决定翻译这本书,是因为两年前去法国和荷兰,发现很多作家和批评家同行在谈论费尔南多·佩索阿这个人,谈论这个欧洲文学界的新发现”。中国书刊报章很少提及佩索阿这位作家的名字及作品。笔者见到的,出现在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西班牙记者采访的一篇谈话中,在回答记者的一个提问时,萨拉马戈认为,代表20世纪精神的作家有卡夫卡、佩索阿和博尔赫斯(《文艺报》,1999年1月21日第2版)。此外,1994年至2001年,澳门文化司署先后与花山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联合出版了“葡语作家丛书”总计二十七部,在“编者的话”中,提及的葡语作家只有佩索阿一人,并引用了他的《葡萄牙海》一诗的片断。仅从以上少而又少的提及这位作家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佩索阿是在当代葡萄牙乃至欧洲都享有盛誉的一位作家,值得我们介绍和关注。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佩索阿是位险些被埋没的文学天才。像不少天才人物一样,佩索阿生前一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去世若干年后才为世人所“发现”,并显示出他对葡萄牙现代文学的巨大影响,确立了他在葡萄牙现代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且渐渐在整个西方文学界受到推崇。
这位被称为“诗坛怪杰”的文学天才1888年6月13日出生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父亲是政府普通公职人员兼《新闻日报》音乐评论撰稿人,母亲出身于亚速尔群岛一个小贵族家庭。佩索阿五岁时,父亲因染上肺结核而病殁。1896年母亲再嫁葡萄牙驻南非德班领事,第二年佩索阿由亲戚送到南非,与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他在南非读完小学和中学后,进入一所商业学校。佩索阿曾通过卡伯大学入学考试,但他放弃了在南非就读大学的机会,于1905年毅然只身返回葡萄牙。在南非所受的教育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在那里他写出了最初的一些英文诗。少年时代的佩索阿喜欢狄更斯的小说,更酷爱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等人的诗作。回到故土里斯本定居时,他已经完全掌握并能流畅地运用英语,并谙熟英国文学,其程度不亚于对葡语的运用和对葡萄牙文学的了解。回国后的第二年,他考入里斯本大学文学院,攻读哲学、拉丁语和文学课程。后中途辍学,开始潜心自学古希腊和德国哲学,并大量阅读葡萄牙古典及现代文学作品。佩索阿先后在数家进出口公司担任“外联人员”,这一工作既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又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1912年,佩索阿在文学刊物《鹰》上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评论《从社会学角度看葡萄牙新诗》。当时,葡萄牙文坛正处于停滞僵化状态,受英、法等国新文艺思潮影响,一批葡萄牙文学青年发起了一场倡导现代主义文学的运动。佩索阿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对周围的人几乎有着一种超然的魅力。从1912年到1924年,他与友人先后创办了《流放》、《葡萄牙未来主义》、《俄耳甫斯》等文学刊物,宣传现代主义。这些刊物虽然都属昙花一现,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还招致了一些守旧人士的讥讽与非难,但至二十余年之后,人们才发现了它们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其所代表的新的文学思想和形式,对后来的葡萄牙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佩索阿的诗歌创作之路上,1914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年,似乎他长久以来积累的广博知识和丰富阅历使他步入了成熟时期,进入了收获季节。伴随着青春的激情,滚滚而来的天才诗句汹涌而出。3月18日这一天,他用阿尔贝托·卡埃罗这个笔名,在数小时之内,一气呵成写出了组诗《牧人》四十九首中的大部分诗句。此后,他又以一发而不可收之势,采用阿尔瓦罗·德·坎波斯和里卡尔多·雷斯两个笔名,创作出了许多思想和风格各异的诗歌及散文作品。佩索阿这三个常用笔名的出现,标志着他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系统和别具一格的风格。
佩索阿生活的年代是葡萄牙极为衰败的时期,因此他不可能像16世纪葡萄牙伟大诗人卡蒙斯那样,以一首壮丽的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放声颂扬葡萄牙人撼动世界的“航海大发现”。恰恰相反,正因为佩索阿心中深深地烙印着葡萄牙黄金时代的那幅恢宏的图景,这反而更加衬托出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对现实感到强烈的不满。佩索阿生性孤僻、内向且又十分敏感,从本质上说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扭转乾坤,然而他本人却并非一位精神抖擞的勇猛斗士。他真诚地寻找真诚的世界,真诚地追求美好的梦想,结果却总是深深的失望。在怨恨个人与社会对立的同时,他又憧憬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但这种憧憬几乎从一开始就被现实的强力压迫所扭曲变形。佩索阿对现实不再抱有希望,他彻底地否定了现实,同时也否定了自我改变现实的能力。于是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始终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绝少与人来往。他更多的时候不是面对现实,而是面对自己;不是趋于行动,而是趋于内省。他曾说,他是个“不动的旅行者”,除了深夜独自一人任思想遨游之外,连里斯本以外的地方都很少去过。除极少几位他的亲密诗友外,他认为没有人能做他的知音。佩索阿终身未娶,爱情也不能成为他精神上的一根支柱。至于名利,他更是无动于衷。“无论爱情还是荣誉/对我都一文不值/财富是块烂铜/荣誉是阵回响/爱情是个影子。”孤僻的性格使佩索阿与他所从事的职业格格不入。自身的限制使他想要改变现实的理想不可能通过从政得以实现。真诚使他在生活中不愿而且也不善于投机取巧,随遇而安。在现实面前,他感到自己是个伤痕累累的失败者,于是便拼命地吸烟喝酒,竟至发展到自我作贱的地步。佩索阿一生之所以不得安宁,全在于他的敏感与真诚,否则他便不会感到孤独与忧郁。这是一个具有美好理想,却感念于人生之渺小而壮志难酬的知识分子的孤独和忧郁;这是一位爱国志士寻觅不到治邦兴国之略而产生的孤独和忧郁。佩索阿的孤独和忧郁蕴含着极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容。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摆脱人生烦恼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佩索阿逃往了这两处地方:他狂热地迷恋上哲学,从亚里士多德一直读到黑格尔和叔本华,写下了大量的有关哲学的论述;与此同时,他把内心的孤独和忧郁化作诗篇,只有在向缪斯的倾吐中,他才感到心灵的净化,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
佩索阿一生主要是用葡萄牙文,也用英文,写出了大量的诗歌、文学评论、散文、书信,但生前除三卷《英文诗集》(1921)外,只出版过一本用葡萄牙语写成的自选诗集《使命》(1934)。《使命》塑造了葡萄牙的真实形象,反映了佩索阿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即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佩索阿最初为诗集取名为《葡萄牙》,出版前又改名为《使命》,因为诗人“不敢将作品与祖国齐名”。
1935年11月29日,佩索阿肝病急剧恶化,被送进圣路易斯医院。这一天,他在一张小纸片上用英文写下了他的最后一句话:“我不知道明天将带来什么。”也许他已预感到,第二天带来的将是他一生中多次用诗歌描绘过的死神的拜访。11月30日,一代天才诗人与世长辞,年仅四十七岁。
佩索阿去世后,他生前只在小圈子里流传的作品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1942年,由阿道弗·卡斯凯斯·蒙特罗搜集和整理的两卷本《佩索阿选集》问世。同年,路易斯·德·蒙塔尔沃和若昂·加斯帕尔苦心搜集和悉心整理的十一卷本的《佩索阿全集》开始出版。随着佩索阿作品的陆续问世,世人开始对这位天才诗人刮目相看,其在葡萄牙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得到了确立,被视为惟一可以与在葡萄牙文学史上受到独尊的卡蒙斯比肩而立的诗人。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对其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现已出版的佩索阿作品已达三十余卷,其中主要的有十一卷本的《诗歌作品集》(1965)、九卷本的《散文作品集》(1986,内容涉及文艺理论、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论述)、三卷本的《哲学文集》(1994)、两卷本的《惶然录》(1982—1983)等著作。此外,还有相当数量保存在国立图书馆的遗稿仍在发掘与整理之中。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主要西方国家文字,在西方文学界也引起极大反响,受到极高的评价。著名语言学家和文艺学家罗·雅各布森曾说过如下的话:“费尔南多·佩索阿应当与世界的大艺术家相提并论,如毕加索、乔伊斯、高尔比耶,因为费尔南多·佩索阿集这些伟大艺术家的特点于一身。
除自己的真实姓名外,佩索阿还常使用三个不同的笔名,即前面已提及的阿尔贝托·卡埃罗、阿尔瓦罗·德·坎波斯和里卡尔多·雷斯。一个作家使用几个不同的笔名本不足为奇,出奇的是佩索阿使用不同笔名写出的作品,竟各成体系,所体现的思想和风格彼此迥然相异。更有甚者,他还为这三个笔名所代表的虚拟作者编造了身世,似乎他们确有其人。佩索阿的笔名问题使不少人感到困惑,葡萄牙文学界对此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这种情况是绝无仅有的,批评家对此并无准备”。佩索阿本人曾谈及其笔名的来源。1935年1月13日在写给阿道夫·卡斯伊斯·蒙特罗的信中,他这样解释道:“从幼儿时代起,我就总喜欢幻想在我的周围有一个虚拟的世界。幻想出一些从来不曾有过的朋友、人物。自从我意识到我之为我的时候起,我就从精神上需要一些非现实的,有形象,有个性,有行为,有身世的人物。对我来说他们是那样的真实,就如在面前。”“我为他们编造出姓名、身世,想像出他们的样子——脸孔、身材、衣着、风度——我会立即看到他们就站在我的面前。就这样,我结识了几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朋友。”佩索阿的笔名之一,或者说他的“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朋友”之一是阿尔贝托·卡埃罗。佩索阿为他编造的身世是“生于1889年,死于1915年。他出生在里斯本,然而一生几乎都住在乡间。他没有职业,也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还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靠一点微薄的租金生活。”他对现实的态度是既不想抗争,也不想妥协,而是要超越现实的樊篱,升华到恬淡的田园生活中去,归隐于没有商业、没有城市的远古生活之中。但他也不时怀疑自己迷恋远古和田园生活是否符合实际,因为想让历史倒转本身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诗歌风格是不拘形式,笔力雄浑,极富感染力。佩索阿的另一个笔名是里卡尔多·雷斯。佩索阿称此人1887年生于波尔图,毕业于一所耶稣会教会学校,“是一位医生,从1919年到现在一直居住在巴西。因为他主张君主专制,所以自然而然地移居国外。他是受过正规训练的拉丁语言学家和自学的半个古希腊语言学家。”里卡尔多·雷斯追求闲适的田园之乐,把中庸和无为视为人生最高美德,极力摆脱世俗的烦扰,平静地看着生命之河缓缓流淌。其诗歌内容和风格都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十分相似。佩索阿的第三个笔名是阿尔瓦罗·德·坎波斯。诗人称此人1890年10月15日下午1点30分出生于苏格兰海港城市塔威拉,是位造船工程师,“但是现在住在这里,里斯本,无所事事。”“他是我的半笔名人物,因为他不是我的性格,又和我的性格无太大区别,不过是从我的性格中截取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他就是剔除掉理智和情感的我。”在阿尔瓦罗·德·坎波斯身上,既没有自我,也没有对生活的激情,只对机器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感兴趣,不过有时也会对内心深处的“我”反躬自问。佩索阿也以自己的真名从事写作,这时候其诗歌作品则音律和谐,优美的音乐感和匠心独具的比喻充满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佩索阿在其作品中多次谈到自己的分裂,谈到自己不仅仅是自己,自己是一个群体的组合,自己是自己的同时又是自己的异者,“我的内心是一支隐形的交响乐队……我听到的是一片声音的交响。”佩索阿的这三位性格不同的“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朋友”,都是从佩索阿内心走出来的,加上佩索阿自己,就互补成为一个完整的佩索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都是真诚的,因其真诚,所以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这正是这位自命为“灵魂的探索者”的诗人的作品被视为葡萄牙文学瑰宝的原因所在。以不同的笔名写出风格迥然各异的作品,分则自成体系,合则集各家之大成,这一奇异的文学景观不仅在葡萄牙文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似乎也前所未见,佩索阿因此而被视为诗坛上的一位怪杰。
葡语中的异名(heteronimo)源于希腊语,意为“另一个人”。佩索阿用这个词与笔名(pscudonimo)区分,笔名完全取代了的自己的本命(ortonimo),但并没有改变文学个性,而异名则不同,是作家自创文学上的“我之非我”(ser minhamente alhcias),具有与本名佩索阿迥异的风格、语言与题材。根据研究者特蕾莎·丽塔·洛佩斯(Teresa Rita Lopes)统计,佩索阿一生共创造了72个不同的异名。这72个异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活跃程度不尽相同,最主要的异名有三个:阿尔伯特·卡埃罗,阿尔瓦罗·德·冈波斯与里卡多·雷耶斯。他们与本命费尔南多·佩索阿共同构成了一个书写的“家族”。
闵雪飞在他翻译的《阿尔伯特·卡埃罗》中收录了《守羊人》等佩索阿用异名阿尔伯特·卡埃罗写的诗。
❸ [葡萄牙]作家米格尔· 托尔加简介
米格尔·托尔加(1907~ ),阿多尔福· 卡扎伊斯·蒙特罗(1908~1972)和托马斯·德·菲格雷 多(1904~1970)等。由于回1926年独裁政答权的确立,葡 萄牙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见量!!!!网上的太少!
❹ 葡萄牙作家萨玛萨拉马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哪一部
《修道院纪事》萨拉马戈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获诺贝尔奖的葡萄牙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售超过350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的《修道院纪事》和《失明症漫记》。据葡萄牙一家出版社透露,萨拉马戈的这部新书名为《死亡的间隙》(The Intermittencies ofDeath),但具体内容目前尚无法得知。萨拉马戈1922年生于里斯本北部一个小村庄,由于经济原因,还在念高中的他就被迫放弃了学业,辗转于各个服务行业,最后一份体力工作是做焊机销售员。194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罪恶的土地》出版,它让萨拉马戈一跃成为某文学杂志的编辑。真正令萨拉马戈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82年《修道院纪事》的出版。这是一个丰富的多义的文本,包含了对历史、社会和个人的种种看法。最能代表萨拉马戈创作风格的则是《里斯本围困史》和令他夺得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盲目》。对专制制度始终如一的抨击,使萨拉马戈的很多小说读起来都更像政治寓言。他的无神论思想和强烈的左翼政治倾向,亦使他素来不受西方主流媒体的欢迎。评论家伊恩。布鲁玛就曾不无讽刺地将萨拉马戈称为“我们时代的左拉”,意指萨拉马戈继承了左拉开创的作家干预传统。从写作风格看来,《里斯本围困史》的句子和段落像一个永无止境的滚动着的背景,允许过去和现在、小说和历史在纸上被来回涮洗。《盲目》则像一个失落、迷茫的寓言,道出了人类最丑陋的欲望和不可救药的脆弱。而对于即将推出的《死亡的间隙》一书,萨拉马戈表示,写作风格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将与以前那种诗意的超现实风格大相径庭。
❺ 葡萄牙有甚麼著名作家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11.16 – 2010.06.18),葡萄牙文坛巨匠,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失明症漫记》。
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葡萄牙有哪些文学作家作品
19世纪末叶以来,葡萄牙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流派繁多,新的作家大量涌现。最早有受回法国文学影响的答象征主义派,代表人物是欧仁尼奥·德·卡斯特罗(1869—1944)和卡米洛·德·阿尔梅达·佩萨尼亚(1867—1926)等。1910年,以《鹰》杂志为中心,形成了“萨乌达德”派,它的代表作家最主要的有特谢拉·德·帕斯科艾斯(1877—1952)和阿方索·洛佩斯·维埃拉(1878—1946)等。1915年,以《奥尔甫斯》杂志为中心,出现了第一批现代主义作家,主要的作家成员有费尔南多·安东尼奥·诺格拉·佩索阿(1888—1935),马里奥·德·扎·卡尔内罗(1890—1916)以及若泽·索布拉尔·德·阿尔梅达·内格雷罗斯(1893—1970)等。
❼ 安徒生一生有巨作
〖安徒生简介〗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这个笔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这是一部富于幽默感的游记,颇有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文风。这部游记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此后他继续从事戏剧创作。1831年他去德国旅行,归途中写了旅游札记。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代表作:《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事迹〗
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
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
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
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
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发表诗歌,受到 上流社会 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
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
1830年,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份,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8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安徒生作品〗
长篇小说6部:《即兴诗人》(1835),《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运儿》(1870)。
剧本25部:诗剧《阿夫索尔》(1822),《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1829),歌剧《拉默穆尔的新娘》(1832),歌剧《乌鸦》(1832),诗剧《埃格纳特的人鱼》(1834),轻歌舞剧《离别与相逢》(1835),歌剧《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儿》(1840),《摩尔人的女儿》(1840),《幸福之花》(1844),独幕诗剧《国王的梦想》(1844),《梨树上的鸟儿》(1845),《小基尔斯滕》(1846),《科莫河边的婚礼》(1848),四幕喜剧《比珠宝还珍贵》(1850),歌剧《北欧的女神》(1850),《新房产》(1850),《睡魔》(1850),喜剧《海尔德摩尔》(1851),喜剧《接骨木妈妈》(1851),喜剧《出身并非名门》(1863),喜剧《长桥》(1863),三幕剧《西班牙客人》(1865),独幕剧《初来者》(????),《罗斯基里达之夜》(????)。
游记6部:《1828年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1829),《瑞典纪行》(1851),《西班牙风光》(1863),《访问葡萄牙》(1866)。
自传3部:《小传》(1832),《我一生真实的故事》(1847),《我的童话人生》(1855)。
诗4部:《诗集一》(1829),《诗集二》(1830),诗集《幻想与现实》(1830),诗集《一年的十二个月》(1832)。
童话共计160余篇
〖安徒生资料〗
他的第一部《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Fairy tales, Told for Children)包括《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于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第2卷于1842年完成,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访问了挪威、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小亚细亚和非洲,在旅途中写了不少的游记,如:《一个诗人的市场》(1842)、《瑞典风光》(1851)、《西班牙纪行》(1863)、《访问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国会见了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1847年在英国结识了狄更斯。
安徒生写过三部自传:1832年写的《小传》(1926)、1847年在德国出版的《正传》和后来写的一部《传记》(1855),他的小说和童话故事也大多带有自传的性质,如《即兴诗人》、《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活还是不活》(1857)、《幸运的贝儿》(1870)等。他在《柳树下的梦》(1853)、《依卜和小克丽斯玎》(1855)、《她是一个废物》(1853)等作品中,还写了鞋匠、洗衣妇等劳动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认识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挚的情谊成了他创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个人生活上不是称心如意的。他没有结过婚。他晚年最亲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尔彻。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尔彻的宅邸去世。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安徒生童话意义〗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丑小鸭》(The Ugly Duckling)《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The Nightingale)和《豌豆上的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❽ 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是哪一部
因为《修道院纪事》,萨拉马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十八世纪葡萄牙国王修建马弗拉修道院为背景,运用无尽的想象力,把读者带进一个似真似幻的境界。
❾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文学有哪些作家作品
由于1926年独裁政权的确立,葡萄牙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以阿尔维斯·雷多尔(1911—1969)在194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雇农》为起点,主张通过揭露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索埃罗·佩雷拉·戈梅斯(1909—1949),还主要有若泽·马尔梅洛·埃·西尔瓦(1913—),费尔南多·纳莫拉(1919—),曼努埃尔·德·丰塞卡(1911—),若泽·罗德里格斯·米格伊斯(1901—),若泽·戈梅斯·费雷拉(1900—)以及若阿金·纳莫拉多(1914—)等。1927年,又出现了以《现场》杂志为中心的一批现代主义作家,最主要的有若泽·马里亚·多斯·雷斯·佩雷拉(1899—1969),米格尔·托尔加(1907—),阿多尔福·卡扎伊斯·蒙特罗(1908—1972)和托马斯·德·菲格雷多(1904—1970)等。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所发展。近代葡萄牙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安东尼奥·诺布雷(1867—1900),著有诗集《孤独》。小说家阿基利诺·戈梅斯·里贝罗(1885—1963),以写农村题材小说见长。他的长篇小说《魔鬼的土地》,对农民的苦难生活作了逼真的描写。特别是小说家若泽·马里亚·费雷拉·德·卡斯特罗(1898—1974)的早期作品《侨民》(1928)和《原始森林》(1930),描述了他侨居巴西时的遭遇,这是葡萄牙文学中最先描写工人阶级苦难生活的作品。
❿ 安徒生作家的资料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丹麦语: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通称安徒生,丹麦作家暨诗人,因为其童话作品而闻名于世,童话中带出含义,哲学家。
其笔下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国王的新衣》等。安徒生生前获得皇家致敬,被高度赞扬为给予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
他的作品被翻译为超过150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及动画的创作。
(10)葡萄牙著名作家扩展阅读:
安徒生是一位伟大的旅行者,他最远的一次旅程是在1840年至1841年,穿越了德国(旅途中他第一次乘坐了火车)、意大利、马耳他和希腊,到达了君士坦丁堡。途径黑海和多瑙河返回。
而他的重要著作《一个诗人的市场》(1842)就是根据这段旅行经历创作的。1851年,旅行手记《瑞典风光》发表,受到了广泛的赞誉。1866年《访问葡萄牙》发表,描述了其造访葡萄牙友人Jorge和Jose O'Neill时的经历。
1872年春,安徒生从床上摔下并受重伤,后来一直未能完全康复。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靠近哥本哈根一所名为Rolighed(意为“平静”)的房子中逝世[15]。其遗体下葬于哥本哈根Assistens墓园。
安徒生逝世时已经享誉世界。他被誉为丹麦的“国宝”,享有丹麦政府的定期津贴。在他逝世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准备为他树立起大型的雕像。这座雕像现在竖立在哥本哈根罗森堡宫花园(Kongens Have)的显著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