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刘备手下有多少著名的武将谋士
1. 刘备手下最著名的两位谋士的合称卧
卧龙凤雏还真没听过合称,就叫卧龙凤雏嘛,难道合称【卧凤】???
2. 刘备手下的谋士
刘备手下的话,那就只统计221年以前的了。
刘备的命在初期真的很悲惨,在河北,徐版州,汝南都没有遇到权能保全事业的谋士。手下武将除了赵云外,都能被曹操的谋士设计打败。
直到来到了荆州后,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谋士——徐庶。后来被曹操以徐母做人质拐走了,徐庶临走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
3. 你知道有孙权手下著名的谋士和武将都有谁呀
甘宁 周瑜 太史慈 吕蒙 陆逊 周泰 韩当 潘章 诸葛恪 丁奉 张昭 程普 鲁肃 凌统 黄盖
1.张昭(156年 - 236年),字子布,出生于彭城,是三国时期孙吴的一个重要的大臣。在《三国志》中张昭排列在吴国所有大臣之首。
《三国志》对张昭的评价是“昭容貌矜严,有威风……举邦惮之。”。
2.程普(生卒年不详),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孙家三代元勋。
《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
3.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荆州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孙家三代元勋。
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
4.韩当(?? - 227年),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孙家三代元勋。
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5.朱治(155年—224年),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三国时代东吴重要将领,孙家三代元勋。
三国志评曰:“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闻,吕据、朱异、施绩咸有将领之才,克绍堂构。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终,至于据、异无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时殊也。”
6.吕范
(二)五大丞相
1.孙邵(163年 - 225年),山东昌乐西人。东汉未年,他在北海太守孔融手下任功曹,后来,孔融投曹操,孙邵便随振武将军刘繇南下江南,后孙权封他为卢江太守。222年,孙权封为吴王,孙邵为宰相。
2.顾雍
3.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大臣和主力军师。自孙权赋予大都督以来,曾是多次率领吴国军队抵御北方的魏国及西方的蜀国的核心人物。后任吴国的丞相 (244年至245年)。
陆逊最著名的战役则是防御刘备来袭的“夷陵之战 ”(222年)。在这场战争中,刘备的军队于密林扎连营三百里,陆逊趁机以火攻大破之,大败刘备于夷陵,使刘备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更死在那里,也以致于蜀国后期一蹶不振。
顾雍死后,陆逊被委任为丞相,但不久因支持孙权的太子孙和而被孙权多次谴责。陆逊于245年去世,享年62岁。据《三国志》记载,陆逊是被孙权反覆的责备气死的。
4.步骘
5.濮阳兴
(三)超级大将
1.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省庐江县东南)人,东汉末年群雄孙策、孙权的重要将领。
三国志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2.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国三国时代人物。孙权手下一谋士,为人宽厚,甚得孙权重用。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东吴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3.吕蒙(178年—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市东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要将领。
三国志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四)十二名士
1.张纮
2.诸葛谨(174年 - 241年),字子瑜。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人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胞兄,供职与孙吴政权,也是孙吴太傅权臣诸葛恪的父亲。
3.虞翻
4.严畯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文臣之一。据《三国志钬一惔涔︹?寮犱弗绋嬮槡钖涗紶銆嬩腑镓?浇钬滀弗鐣?瓧镟兼墠锛屽江鍩庯纸鐜版睙鑻忓緪宸烇级浜轰篃銆效皯钥藉?锛屽杽璇椼?涔︺?涓夌ぜ锛屽张濂借?鏂団?锛屼笌璇歌忆鐟俱?姝ラ獦鏄?ソ链嫔弸锛岃?寮犳槶鎺ㄨ崘缁欏瓩鏉冧綔楠戦兘灏夈?浠庝簨涓?儙銆?
2 三国东吴名将
5.阚泽(170年~243年),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的学者,性谦恭笃慎,孙权称尊号后为尚书,嘉禾时为中书令、侍中,赤乌时为太子太傅,去世后孙权曾因痛惜感悼而食不进者数日。《三国演义》描写阚泽是第一个识破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后自告奋勇向曹操献诈降书,曹操识破后人面不改色,哈哈打笑,妙言让曹操相信了诈降书,是苦肉计中的关键人物。
6.程秉
7.薛综
8.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东汉末年孙权麾下官吏,官至郁林太守、偏将军,为《二十四孝》中怀桔遗亲的主角。
三国志评曰:“虞翻古之狂直,固难免乎末世,然权不能容,非旷宇也。陆绩之于扬玄,是仲尼之左丘明,老聃之严周矣;以瑚琏之器,而作守南越,不亦贼夫人欤!张温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备,用致艰患。骆统抗明大义,辞切理至,值权方闭不开。陆瑁笃义规谏,君子有称焉。吾粲、朱据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二十四孝》诗曰:“孝顺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事堪奇。”
9.骆统
10.张温
11.陆瑁
12.吾粲
(五)十二战将
1.太史慈(166年 - 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东汉末年群雄孔融、刘繇将领,后投靠孙策。
三国志评曰:“刘繇藻厉名行,好尚臧否,至于扰攘之时,据万里之土,非其长也。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士燮作守南越,优游终世,至子不慎,自贻凶咎,盖庸才玩富贵而恃阻险,使之然也。”
2.朱然(181年—249年),字义封,本名施然,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
三国志评曰:“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闻,吕据、朱异、施绩咸有将领之才,克绍堂构。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终,至于据、异无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时殊也。”
3.蒋钦
4.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中国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的武将。
5.陈武(?? - 215年),字子烈,庐江松滋人,东汉未年群雄孙权麾下将领。曾任别部司马,最后官至偏将军。
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6.董袭(?? - 215年),字元代,会稽余姚人,东汉未年群雄孙权麾下将领。历任别部司马、扬武都尉、威越校尉,最后官至偏将军。
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后汉书对于董袭的评价:“慷慨志节、武毅英烈”
7.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三国时期的人物,通晓诸子,少有气力,好游侠。少年时是混帮派的不良少年。后来成为黄祖部下将领。经周瑜、吕蒙推荐后,在孙权帐下为将,立下数功。
据《三国志》记载,“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
8.凌统(189年 - 237年,一说为217年),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
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9.徐盛
10.潘璋(—234年),字文圭,东郡发干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 。
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11.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
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12.朱恒
(六)中期四大要臣
贺齐、吕岱、潘浚、陆凯
(七)孙权的两个女婿
全琮、朱据
(八)名门之后
张休(张昭子)
顾谭(顾雍孙)
韩综(韩当子)
陈表(陈武子)
太史享(太史慈子)
周循(周瑜子)
陆抗(陆逊子)
诸葛恪(诸葛谨子)
吕据(吕范子)
薛莹(薛综子)
朱异(朱恒子)
4. 曹操,刘备,孙权手下各有多少谋士他们都叫什么名字
对于这个问题,要分清演义和史实。
在演义中,并没有提到曹操的五子良将,倒是曹操手下有八虎骑:许诸,张颌,典韦,张辽,夏候渊,夏候敦,曹洪,曹仁。
在《三国志》中,也就是史实中,确有刘备的五虎上将和曹操的五子良将。刘备麾下的五虎大将按照史实顺序是关张马黄赵,《三国志 蜀书》里面有关张马黄赵列传,由于关张马黄都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唯独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可见在历史上赵云的地位并不高,甚至还不及魏延。这就相当于刘备拿赵云当成自己的亲卫队,保护自家老小。
关于历史上的曹操的五子良将,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张郃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张辽果敢沉稳,徐晃却以严谨著称。附:戏作蜀之“五虎上将”与魏之“五子良将”比较:魏之良将,五子为先,此五子即:张辽(文远),张郃(俊艾),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
再做个比较,魏五子似乎更适合领兵打仗,而五虎则适合阵前单挑。张辽800骑兵破东吴10万雄师,关羽却大意失荆州是很好的证据。张郃带兵更比张飞强应该没人否定,赵云多半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就只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黄忠只有在被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比不成乐进,于禁威风(虽然于曾降关羽,但是其识大体始终受人称赞的)。蜀国的魏延颇有将才,可惜没能进五虎却最终由于诸葛的排挤落个叛将的名声,实在冤枉.关羽太傲,张飞过于霸道,马超降刘后失去武将风采,黄忠太老,赵云过于稳重。只能说蜀多武夫,曹魏多将才,所以蜀只经历60年被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后几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马手中。魏五子的贡献总是多于五虎上将的。即使这样,我个人认为五虎还是更有潜力的,只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抑或是他们运气不好,以至于没能充分展现其才能,若是依靠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五虎可以把曹魏翻个底朝天。带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单挑五虎却可以称霸天下的。
东吴有四大都督 即(按时间顺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周瑜:火烧赤壁在历史上大部分是他的功劳 而且实施着与诸葛亮的隆中计相等的天下二分之计(长江南北)只不过英年早逝 即生瑜 何生亮是假的
鲁肃:一向稳重、主张与刘备同盟共抗曹操、虽然没什么大战役 但在政治上还是值得认可的
吕蒙:以前是个猛夫 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刻苦学习 最终有了一翻知识 这就是有名的 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的出处 后又听取陆逊的计谋 装病麻痹关羽 从而夺取荆州 这又是有名的白衣渡江
陆逊:一副书生样 但却是一个难的的将才 夺取荆州没使他在当时出名 使他成名的一役是 夷陵之战 火烧连营 打的乱世枭雄刘备一撅不正 可于当时火烧赤壁的周瑜媲美
5. 孙权手下著名的谋士和武将都有谁呀
甘宁 周瑜 太史慈 吕蒙 陆逊 周泰 韩当 潘章 诸葛恪 丁奉 张昭 程普 鲁肃 凌统 黄盖 此接乃人才也。
6. 刘备手下有三国里最厉害的武将和最厉害的谋士,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
其实完成统一,或是达到一定的程度,真的是各种因素交叉的累积起来,且朝着正面发展。有时一个小小的决策就能改变整个大局,一个小小的意外也能使结果全然不同。
第三,没有新生力量,后继无人。
前面谈到人才匮乏,不只是当时,没有资源,自然影响长久发展与人才的更迭。东吴都督都换了好几代了,而诸葛亮如果早去世,蜀汉都撑不了这么久。
其实,说到最后,实现统一真的需要非常多的因素,不只表面实力,还有长久实力,运气也要占很大的因素。魏国不也没到最后吗,一个司马懿熬了好几代,篡魏为晋。
最后一句戏说——刘备对身后的卧龙凤雏,五虎大将说:“遇见你们已花光我所有运气……”
7. 刘备识人能力如何 刘备手下谋士都有哪些人
刘备既能清楚的知道一个人的才能所在也能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性格,这也是刘备最了不起的一项本领。很早的时候刘备就知道关羽、张飞各自的优缺点,他知道关羽虽然能够在士兵面前表现的很和善,但是在其他的将领大臣面前却是非常的傲气,而张飞虽然尊重那些才能卓著的人,但是对于手下的士兵却是非常残暴。所以他在夺取了汉中之后,没有让张飞镇守汉中,反而是让小将魏延坐镇汉中。
早在赵云还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刘备就看出了赵云的能力,知道赵云也是一个才能卓著的人,而且他对于赵云的为人非常清楚,在赵云二话不说单骑前往曹营的时候还是深信赵云不会背弃他,果然,赵云愣是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杀敌无数,救出了阿斗。刘备除了能够识人之外,还有着非常不错的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也知道自己比起曹操还是要差了不少,也正是如此他才能放权给手下的人们,让一干人才大放异彩。
对于像君主来说,在那种群星璀璨的年代,自己的才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德行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刘备这种清楚识人的能力、大胆用人的胸怀,也是因此刘备才能成为一方霸主,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刘备手下谋士都有哪些人
刘备手下能人辈出,文臣武将都非常的多,但是相比起刘被手下的那么多的武将来说,刘备的谋臣阵容就差了不少,比较出色、有名的也就是徐庶、孔明、庞统、法正、姜维这些人。
先说说徐庶,这人也是一个奇才,原来也是一个武力不俗的江湖侠客,后来因为犯了事认识到还是有文化比较重要就弃武从文,结果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学有所成,要知道那些个其他的顶尖谋士哪个不是从小就开始学,学了十多年才出师的,而他这么点时间就能成才可见他的天赋非常不错,但是不幸的是后来因为曹操的计谋不得不来到了曹魏阵营,后来再也没有什么显眼的战绩。
诸葛亮自然不用多说实在是太有名了,被称为千古智慧的化身,是刘备最为器重的谋臣,也是刘备能够崛起的第一功臣。庞统和诸葛亮齐名,江湖人称为凤雏,但是或许是因为太过着急立功了,结果在一场战争之中,竟然意外的成为了刘备的替身被大将张任杀死,只留下了落凤坡上杀凤雏的传说。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法正,其实法正才是刘备手下军事才能最卓越的人,比起诸葛亮来说他在军事谋划上更加优秀,也是因此每次打仗刘备都要带着法正,正是他敏锐的看出了刘备夺取汉中的可能性,并且巧施妙计拿下了汉中,帮助刘备奠定了大好的局势。但是可惜在刘备汉中称王的第二年法正就病逝了,也是因此才有了后来刘备的夷陵惨败,一举将蜀国的生力军耗尽,自此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姜维则是蜀汉后期的支柱,在诸葛亮逝世之后支撑着江河日下的蜀汉,最后因为刘禅无能,重新光复汉室的梦想破灭,在反叛魏军的时候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