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网络暴力案例
Ⅰ 你见过什么被网络暴力伤害得很严重的例子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网络暴力的例子。
今年月,一部网络小说的粉丝因为一个网友发表了对该小说不满的言论,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竟导致该网友进行自杀行为,虽然随后被救下,但仍然令人心惊。
这不禁让我们思索,什么才算得上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12月3日20时24分,在连续发出“第一次面对河水不那么惧怕”“坐稳了”两条微博后,网名为“I-fore v e r L m”的琪琪跳入河中,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家人认为琪琪之死与一起“人肉搜索”有关。
据警方通报,琪琪曾经在某服装格仔店购物。没过多久,琪琪购物时的监控视频截图就被该服装店的店主蔡某某发布到了网络上,并配文称截图中的女孩是小偷,请求网友曝光其个人隐私。这则“人肉偷衣服女生”的信息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网友纷纷参加了这次“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信息遭到了曝光。同时,网络上也传出了对琪琪批评辱骂的声音。网友们未曾想到,他们不用负担责任的网络暴力导致了这花季少女就此逝去。
乔任梁自杀身亡消息震撼了所有人。自杀之前,他在微博中经历过两次网络暴力。第一次是天津爆炸,乔任梁发了条微博说“飞蛾扑火”,他其实想表达的是火势太大,再继续进行救援会牺牲更多人,也要珍视消防官兵的生命。这样的一句话就引来来许多不明真相者的谩骂,可事实上乔任梁为消防队捐100万。
第二次是乔任梁跟徐璐合作《我们相爱吧》时,2人关系亲密,有出假戏真做的传闻传出。乔任梁发微博正名没有合作以为的关系,却遭到又一波谩骂。
乔任梁身亡消息一传出,震撼了所有人。真相随着斯人逝去,但这大概与网络暴力脱不了干系。
还有澳大利亚的小艾米,一个六岁就开始接拍广告的童星,长得非常可爱,眼睛里像是有星星。
但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突然在网上收到很多陌生人的谩骂:只有你滚蛋,这样所有人才开心。我希望她可以自杀吧,讲真,还真的没人在意她是死还是活。你可以快点去死,割腕失血过多就可以死,这是你应该要做的事情。……
艾米曾经哭着问家人为什么会这样,但没有知道。网络暴力就是这样毫无依据。
她告诉父母:我想逃离这个世界的恶意。
不久以后14岁的艾米自杀身亡。
不论是普通人还是明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网络暴力都这样恐吓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陈凯歌导演的《搜索》中为我们展现了一次网络暴力事件。影片中,主角叶蓝秋因为在公交车上没有给大爷让座,被记者拍下视频公布于众,而受到了媒体与公众无止境的攻击。而这时她已经被查出了癌症晚期,得到老板的资助后,她在治疗与放弃之中徘徊,而接下来的一周中,媒体对她的攻击变本加厉,以至于她最后放弃了治疗,在医院坠楼身亡。
《搜索》在把集体网络暴力导致死亡的事件戏剧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帮助我们去思考我们的行为。
结语:我们要如何去理解网络暴力,如何防止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实质性伤害,又应该如何去界定网络暴力?这里小编无法给出一个答案,只是希望大家在网络发言中进行一些思考,切勿人云亦云,轮入乌合之众,在无意之中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希望文章能够唤起大家对网络行为的责任感,让网络暴力远离我们
Ⅱ 曾春亮案受害者家属遭到了网暴,网络暴力有多可怕
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网络暴力的伤害力非常大,现实中有很多此类案例,当事人受不了网络的攻击,最后患上心理方面的疾病,甚至走上绝路。
有一部叫做《3年A班》的日剧,主要就讲了网络暴力的问题以及被害者的生存状况,其中深刻的揭露了任性的“恶之花”,也在警醒着大众,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跟风行为就可能会成为一个帮凶,助纣为虐,最后甚至参与了一场谋杀,夺取了一个人宝贵的姓名。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请多一些包容吧,适时放过别人。
Ⅲ 有没有什么真实的网络霸凌或者是网络暴力的例子
这个例子感觉我就是,打王者被系统无限匹配一些低素质的人来恶意通过回一些方式影响我的游戏答体验,部分玩家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操控匹配机制达到匹配指定玩家,或通过一定社区诋毁某个人,例如你排到一个主播,而你正好心情好或者有事挂机,队友骂你很难听,然后你就跟他对骂,别人觉得你不对,然后带你节奏爆破你,然后通过排位机制去攻击你,例如故意让你输掉比赛,反正就是鼓动别人攻击你吧,或者骂的很难听,现在的人呐因为网络自由骂人可以说多么恶毒的言语都有,假如有个人偷拍你的丑照发到网上,然后跟别人一起嘲笑你,这就属于了,反正我现在打游戏心态好的一批了,都是拜这群货所赐,你还有要问的尽管问,我觉得我对这方面还是了解比较多的
Ⅳ 网络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言行,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和渗透。它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等对他人进行侵害攻击。
一、网络暴力带来的三种危害
1.道德绑架——谣言播种机和强制道歉术。
网络暴力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道德绑架。打开朋友圈、QQ空间或是微博,我们经常会在图文结尾看到“不转不是中国人”“不转发死全家”等“诅咒帖”或是“绑架帖”。这种带有明显强迫性的帖子,往往夸大其词甚至成为谎言、谣言的播种机。
造成一些网民沉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中提出:少数派会因为惧怕排挤,而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多数派则相反。媒体也通常会关注和传播多数派的观点(所谓主流意见),轻视少数派。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便是沉默的螺旋。[1]当初可能并没有什么人相信“水逆”说法,可是由于网民的大量转发,信息的多次洗脑,“迫使”很多原本不相信“水逆”的网民不得不相信它的存在,这是一种文化妄想症。
2.舆论嘲讽——破坏力极强的人格歧视。
网络暴力,使得一些新媒体上的内容变得粗鄙不堪。例如芙蓉姐姐、罗玉凤等人,在网络曝光之前,她们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低调地“丑”着;可是在网络曝光之后,她们在太阳底下张扬地“丑”着。舆论嘲讽式的网络暴力从本质上看,其实是群体对个体、人数多的群体对人数少的群体的言论围剿,在网络上的表现即是一种人格歧视。
3.虚假信息——“部分真实报道”的危害更具隐蔽性。
2016年9月16日晚乔任梁去世一事轰动微博。当晚某八卦微博账号还爆出了乔任梁吸毒、乔任梁SM死亡等虚假新闻来夺人眼球。一个人的去世可以被大张旗鼓地炒作,这就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暴力。这样的案例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Ⅳ 第二起因网络暴力而自杀的案例
网络暴力对人造成的伤害实在是无法抹去的,而另一个年仅13岁的少女选择自杀,再次暴露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巨大威胁。
Ⅵ 找几个典型的网络侵犯隐私权的案例
1、【艾滋女】事件是典型的互联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案例。、【死亡博客】案
2007年12月29日,留学海外多年的31岁的北京女白领姜岩从24层楼跳楼死亡。在自杀之前,姜岩在网络上写下了自己的“死亡博客”,记录了她生命倒计时前2个月的心路历程,并在自杀当天开放博客空间。之后的三个月里,网络沸腾,姜岩的丈夫王菲成为众矢之的。网友运用“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照片、住址以及身份证信息和工作单位等全部披露。王菲不断收到恐吓邮件;网上被“通缉”、“追杀”、围攻、谩骂、威胁;被原单位辞退……
2008年3月18日王菲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张乐奕、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赔偿7.5万元损失及6万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该案被媒体冠为“人肉搜索第一案”或“网络暴力第一案”。
2008年12月20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被告张乐奕停止对原告王菲的侵害行为,删除刊登在“北飞的候鸟”网站上的《哀莫大于心死》、《静静的》、《心上的月光》三篇文章及原告王菲与案外人东某的合影照片;在“北飞的候鸟”网站首页上刊登向原告王菲的道歉函;赔偿原告王菲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公证费用684元。大旗网和“北飞的候鸟”两家网站的经营者或管理者构成对原告王菲名誉及隐私权的侵犯,分别判处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赔偿王菲精神抚慰金3000元和5000元;天涯在线因于王菲起诉前及时删除了侵权帖子,履行了监管义务,经判决认定不构成侵权。
Ⅶ 著名网络暴力事件有哪些
这些问法,
Ⅷ 有哪些网络暴力的事例令你咋舌
227事件,其规来模和组织源能力令人咋舌。
其一对偶像进行日复一日的网络暴力,言语中不见良知。
其二思维逻辑也着实奇怪。"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如果一个人的不当行为能够让他人买单,世界便乱了套。再者用粉籍或按头粉籍来剥夺他人发言权等前所未见。
其三谣言传播给人以错误判断,蒙蔽真相。
其四我最反感的一点,跟风!日益凸现出大批网络愚民,真情实感不必,只会让人恶心。
总结:227事件是某些职黑有预谋带着跟风黑,无脑黑的大型网络暴力事件。
支持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