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鱼丸店
1. 福州最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台湾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1997年福州市饮食(集团)公司美食园制作的“扁肉燕”和“太极芋泥”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老辈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遛八遛莫离福州”。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福州的风味小吃和名点在省内独树一帜。 1.鱼丸 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一般用鳗鱼、马鲛等鱼肉捣成泥糊状,调拌优质薯粉为皮,用精肉、虾仁等作馅,捏成丸子。煮熟后泡以美味高汤,加上葱花,浮于汤面,称“七星鱼丸”。它具有色泽洁白、质有弹性、肉馅香松、口味清爽等特点,素负盛名。据说这七星鱼丸是海上渔妇所创,被一出洋经商的商人学到手,返回福州后如法炮制,开了家“七星小食店”,独家经营“鱼丸汤”。后有一位进京赴考的举人进店就餐,食鱼丸后啧啧称奇,口占一诗曰:“点点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店主将诗裱于店堂上,从此食客盈门,生意日隆。“七星鱼丸”因此诗而得名。如今福州街巷到处都有鱼丸摊店。郊县的长乐、福清等地也有食鱼丸之俗。除店卖外,还有走街串巷肩挑叫卖者,他们以调羹敲打小碗招徕顾客。做为地方风味特产,外地人到榕也多以品尝鱼丸为乐。 2.太平燕 燕皮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将“扁肉燕”与去壳鸭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平安之意,故称“太平燕”,“燕”与“宴”同音,又称“太平宴”。“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庆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时鸣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长辈即席致谢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 3.锅边糊 称“锅边糊”或“锅边”。是福州独有的小吃。外地如上海、台湾、香港等地的锅边糊店,几乎都是福州人所开。其主料为米浆,锅汤烧开后,将米浆淋置锅边,稍干后用小铲刮入锅中,与鸡鸭肝杂、虾干、墨鱼干、香菇、黄花菜等配料煮成的汤合成。其特点是面薄而卷,汤清不糊,味美适口。旧时,福州南台、下渡一带百姓三月“迎大王”(土神)时,家家户户都做锅边糊。锅边糊至今仍为福州人习见并爱食的早点。由于锅边易熟,故福州俗语叫“锅边一煮就熟”。锅边糊也流传到福州以外地区,如莆田。 4.芋泥 以槟榔芋煮熟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芋泥中的上品称为“太极芋泥”和“八宝芋泥”。由于猪油蒙盖,制成后貌似冷食,实则热食。在酒宴上常在收席前做为甜点推出。福建东部沿海地区皆有做芋泥的习俗。其中尤以福州芋泥最为有名,是福州地区典型的甜食。福州民间盛传,当年福州籍爱国英雄林则徐曾在广州以家乡风味芋泥“宴请”洋人,让其烫破嘴皮而出丑。闽东福鼎产的良种大槟榔芋制成的芋泥,质地细腻,堪称一绝。 5.光饼 又称“征东饼”,其来历有段掌故。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部追歼倭寇至福清牛田(今龙田)。为减少炊时,戚继光布置各营以炭火烤灸用面粉做成的两种圆饼。一种小而干燥;一种大而松软,略带甜味。两者中间均打一小孔,用绳串背于身上,便于士兵携带作为临时干粮。由于它随处可充饥,增强了队伍的机动性,为平倭立功。此后,为纪念戚公,福清及福州、闽清等地人民仿制这两种圆饼,前者叫“光饼”,后者称“征东饼”。后有人在光饼上添上芝麻,成了“芝麻光饼”,又叫“福清饼”。福清一带每遇清明,用它作祭品。立夏时,孩童们将模仿各种飞禽走兽形象制成的光饼挂在脖子上,追逐嬉戏,增添节日气氛。将光饼掰开,夹入韭菜、鲜蛏、嫩笋、紫菜等即成“咸烧饼”;如加糖则为“甜烧饼”。老辈福州人倘忆起旧时“提(苔)菜饼,辣菜饼,猪油渣夹我福清饼”的叫卖声,倍感亲切。旧时这些叫卖人头顶“小店”,小巧别致,左右分书“闻香一尝三打掌,知味十步九回头”小联,里面摆放着甜酱、辣酱等。外地客走过福清,旅外侨胞返乡省亲,也都要买一串尝尝。 闽东的福安也产光饼,该市坂中村的光饼很有名气。当地光饼店附近,每有豆芽菜的摊点,因为光饼夹豆芽菜馅是福安风味小吃。 6.线面 采优质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食用方法有二:其一为高汤线面,即把线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二分钟,色变即捞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丝、煎蛋、香菇、黄花菜、青菜之类,再调以汤汁(肉汤、鸡汤等)即可食用;二是凉拌线面,煮法相同,但捞起后不放佐料,只调以适量的香油、味精、红酒等,风味独特。 福州线面拉开长度可达180厘米,细仅0.6至0.7毫米直径,挽面时在面头上扎上红线,由于线面是面类中最长的面,又叫“长面”和“寿面”。由于福州话“长面”和“长命”谐音,故福州人又叫它“长命”。 在福州地区,线面广为民众喜爱,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吃一碗线面,祝福健康长寿。线面还有以下别称:祝寿送线面称“寿面”,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酒、鸡汤而称“诞面”,结婚订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远离家门返归或远客入门煮线面加两个蛋款待,谓“太平面”。 7.粿 主要是糯米磨成浆,经过制作,依靠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时令和节俗不同,分为4大类。 1)为圆形,内有虚有实,油炸或流滚粉成,如油 、抱滚 。抱滚 外面滚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边揉边吃。 2)形扁圆,皮薄馅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 、菜丝 、豆沙 。3)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 、白八粿、糖粿。4)糕多圆形或三角,松软有弹性,以蒸为主,如盏糕、白发糕、荸荠糕。 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咸馅粿等是咸味的品种。 8.春卷 福州民间小吃。俗称春饼,选用精粉煎成,皮薄似蝉翼,“饼可映字”,又轻又薄。馅选鲜嫩的豆芽,佐以韭菜、笋碎、肉丝、豆腐干片等,炒熟备卷。食时,选摊开薄饼,自取包馅,先卷一边,两头覆紧,再卷成条状,便可入口。如果,把春卷投入油锅一炸,捞起便成油炸春卷,俗称炸春。近年有“迷你春卷”上市,便是已制成春饼,购回油炸,尤为方便。 9.肉丸 选上等薯粉、白芋丝、肥膘肉为原料,调入红糖拌匀,佐以五香粉,还有的加芝麻、豆腐皮等,制成粘剂,放在铺上荷叶的蒸笼炊熟。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油煎而食;也有圆状,入蒸笼时,有意捏成团状,炊熟可食。香甜可口,油而不腻。民间在春节期间自蒸;市上以“木金肉丸”为名牌,风味独特。 10.烰油 “烰”(音pu),福州方言,用大量的油炸食品称为“烰”。“烰油米时”色泽金黄油亮,皮馅分离、外香酥,内甜软。将糯米洗净浸泡4-6小时后,磨制成水磨粉团。红糖加水熬成糖浆,去渣待用。豆沙加入糖浆、精盐,制成豆沙馅。糯米粉团加入糖浆,反复揉和制成 坯。用 坯包上豆沙馅,成为油生坯,面贴花生仁1粒即成。把生 坯放入油锅,用铁勺轻轻翻动,等油 皮亮膨胀似球形,色呈焦黄时,即可捞起沥干油。 11.蛎饼 “蛎饼”扁圆形,色黄、壳酥香,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点之一,风行数百年不衰。成品皮香酥,馅鲜美,色金黄。将大米、黄豆,分别用水浸3-4小时,掺水磨成浓浆,加入精盐搅匀后待用。猪肉剁成肉馅,葱切珠状,用酱油调成馅料,牡蛎肉洗净,沥干。将特制铁勺在油里加热后,取半汤匙料浆倒入热勺内,在米浆上放肉馅、牡蛎,再盖上一汤匙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饼面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 12.千页糕 千页糕”为选用中筋面粉制成的甜点。多层美观,油香软润,入口溶化。将面粉加入酵母、白糖、清水和成面团,饧面约2个小时,加碱水再揉匀。肥膘肉切块放入汤锅,用旺火煮熟捞起,然后切成细肥肉丁。将面碾成薄面片,对折,一边撒上1层肥肉丁,再撒上1层白糖,形成1层面馅,如法制作可得4层面3层馅。千页糕一般做成8层~12层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
2. 福州最出名的小吃是什么
个人觉得 鱼丸是最值得推荐的。然后 锅边 肉眼 海蛎饼 也都值得推荐
3. 三坊七巷最著名的是什么
三坊七巷的著名景点
杨桥路(古杨桥巷):86号林觉民故居(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故居,现在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开放时间同正式机关单位的上班时间,有夏冬令之分,长年陈列辛亥革命史及林觉民烈士遗物,一封《与妻书》是参观的重头戏。
郎官巷:20号严复故居
坊间故老相传这并非严复自己的家,而是严大师岳母的宅第,不知道怎么阳错阴差套上了“严复故居”的名头,也许严复的确在这里住过,也许还翻译过《天演论》的某些章节,如今已不可考究;解放后作过一阵子公安部门的办公场所,现在正翻修准备辟为纪念馆。
塔巷:26号二梅书屋
原主人是民国初福建盐运使林炳章,现在是民居,院内只保留了一株百年荔枝树,其余建筑装饰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木结构老屋。
塔巷:30号王麒故居
王麒故居可能是塔巷里最幽深的老屋,进门是几米阴暗的甬道,转过木照壁是小小的天井,前后三进大屋全住着人,相当友好。
塔巷鱼丸:永和鱼丸店
鱼丸是福州最有代表性的小吃之一,用鲨鱼皮肉混合番薯粉裹猪肉馅,皮洁白有弹性,馅香嫩多汁,有鱼香而无鱼腥味;永和鱼丸自1934年开立,是福州做鱼丸做得最好的一家,一碗鱼丸5粒两元。
黄巷:36号小黄楼
小黄楼曾经是黄巷的标志性建筑,清初毁于大火,后来御史梁章矩、鳌峰书院山长(院长)陈寿棋都曾在这里住过,小黄楼花厅假山等还保存完好,目前是省文化厅幼儿园,想看花厅假山却要等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来找老师开门。
黄巷:6号“二宜轩”裱褙店
“二宜轩”裱褙店在南后街裱褙店中不算历史最悠久的,但却可能是环境最幽雅的一处,黄巷6号老宅走进第二进左手边门内才是,小小的一个天井种着几株腊梅,主人对来参观的很习以为常,抬头笑笑算是打过招呼,又低头忙别的事去了。
黄巷:4号郭柏荫故居
郭柏荫是大学者,宅第门口却很不起眼,转过照壁是大天井,头进现在是居委会的老人活动点,高大的厅堂内摆开十来张麻将桌,“翻水泥”的声音不绝于耳,后进地面还依旧是原来的木地板,只是年月已久,腐朽破损的有些晃晃悠悠。
安民巷:53号新四军办事处
这里原来住的是林则徐的后代,1938年初到1939年3月新四军在这里设立福州办事处,现在是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宫巷是三坊七巷里名人故居最多的一条巷,这些名人多少和林则徐都有点关系,也许因为这原因被保护得最好。
宫巷:26号沈葆祯故居
沈葆祯是林则徐的长女婿,当过两江总督,这所老宅是典型的明清福州豪门,前后总共四进,第一进大厅现在是宫巷幼儿园;大院内木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但窗花门扇都已经遗失了。
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
林聪彝是林则徐次子,宅第规模与26号沈葆祯故居规模相当,也是四进两厢带花园的大院,头进正照壁上麒麟浮雕毁于“文革”,现在只留下模糊的影子。
宫巷:14号刘齐衔故居
刘齐衔是林则徐次女婿,现在是居委会办公场所,宅第也只剩下两进。
宫巷:11号刘冠雄故居
民国初期海军总长的老宅,两进大院,刘家人已经不住在这里;头进两厢木窗花衬着原装南洋进口的玻璃,看出原主人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头进左手和二进左手都有小便门通向左厢花园和小楼,现在住满了人堆满了杂物风韵不再。
衣锦坊:54号欧阳花厅
关于欧阳老宅的故事不少,关于欧阳花厅的传说有很多,但几乎所有的游客都在欧阳老宅面前吃了闭门羹;虽然这里被列为保护单位,但还是私人产业,主人在无力整修无人理睬的窘境下只好闭门谢客。
衣锦坊:洗银营巷14号郑孝胥故居
郑孝胥是个大书法家,但他还当过伪满洲国总理,算得上是个汉奸,所以洗银营巷14号门口没有挂“名人故居”的白牌子,但这所老宅结构独特:进门后走廊左边是个大池塘,塘边几颗大榕树将池水映得一片碧绿,现存厅堂前有池塘的老宅可能只此一家。
文儒坊:47号陈承裘故居(“六子科甲”府第)
这所古宅是最有代表性的福州官绅府第建筑;五代主人出过十几个进士,其中一位还是当过帝师的大儒,三进穿斗式土木结构,风火山墙,左侧是花厅。
文儒坊:42号张经故居
明朝时七省经略史张经曾住在这里,看着现在破败的样子想象不出当年象戚继光、余大猷等名将都曾在这里聆听过上司的教训,倒是二进左厢“文儒画室”的青年老师经常教训他的学生。
文儒坊:19号林则徐母家故居
所谓“母家”,对林则徐来说就是外婆家,这样叫虽然不正式但却很亲切。现在这里也成了老人活动中心,门口厢房里还有个易学研究所。
三坊七巷最著名的两家小吃,永和鱼丸、同利肉燕
秋官郎鱼丸可以了解一下,创下世界纪录的。
5. 福州最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福州最有名的小吃有捞化、芋泥、爆炒双脆、锅边、鱼丸等。
1、捞化
捞化是福建福州著名的小吃,享誉中外。捞化”其实应该叫捞米粉,那米粉是原产莆田的“兴化米粉”,很细很细的细米粉,一捞就熟,故俗称“捞兴化”,后顺口简称“捞化”。
捞化配料丰富多样,汤底鲜浓,细细的米粉很好入口,却又很有嚼劲,在福建当地也算独树一帜的小吃。口感细腻,品类丰富。
鱼丸又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特色小吃,亦名“水丸”,古时称“氽鱼丸”。通常用鱼泥加入适当淀粉制成。鱼丸味道鲜美,可作点心配料,又可作汤。煮熟的鱼丸色泽如瓷,入口质地富有弹性,脆而不腻,为宴席和家庭饮食都常见的菜品。
福州小吃相关文化: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台湾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
老辈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遛八遛莫离福州”。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福州的风味小吃和名点在省内独树一帜。
6. 台湾有哪些著名的小吃
台湾到处充满美食的诱惑,最有名最集中的当属九份了,九份老街各色小吃应有尽有,保你吃个“油嘴滑舌”。
如今的九份老街充斥着观光人潮,成为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有夜晚时分挂上红灯笼的老街和山间景致,九份老街里,美食也是游客的重点的之一喔!老街鱼丸、烧仙草、肉圆、草仔粿、阿婆鱼羹等等,都是人气小吃呢!
1、金枝红糟肉圆
价钱:人均8元
九份“金枝红糟肉圆”的美味,是台湾人来到九份公认且必尝的小吃之一。老板对于内馅红糟肉的制法绝不马虎,从制作、发酵红糟到包肉丸,不仅要确保每一块肉都要被红糟浸泡入味,更要注意其口感的细嫩,另外加入新鲜的山笋也是由老板严选出,最后再搭配三种面粉黄金比例调制而成的外皮油炸,直窜出的浓烈香味绝对让你无法控制早已分泌旺盛的唾腺!
2、鱼丸伯仔
价钱:人均5元
鱼丸伯仔自1946年营业至今,从第一代老板挑着担子、打着铁碗沿街叫卖到现在的店铺,六十多年的传统味是九份居民的记忆,而店内只卖鱼丸汤、干冬粉、豆干包和鱼丸冬粉四种菜色,每到假日肯定挤满饕客准备品尝鱼丸汤那口感扎实的鱼丸及撒上胡椒后更加鲜美的汤头,除此之外的滑顺冬粉和夹有肉馅的豆干包同样是老饕的最爱,简单却不简单的美味绝对值得一尝!
3、阿云传统切仔面店(阿婆鱼羹)
价钱:人均8元
自1950年开始以煤炭煮出一碗碗美味鱼羹的阿云婆婆,如今高龄的她仍然不辞辛劳掌厨,坚持六十多年来不变的味道;阿云婆婆数十年如一日的,采买瑞芳渔港新鲜鲨鱼肉制成鱼浆,亲手揉捏出那爽脆的口感与咬劲,再搭配上萝卜与独门秘方熬出的汤头,让许多顾客每每到来总要先吃下三碗才肯罢休,如今依旧使用煤炭做出的鱼羹和同样为招牌的干面,当天一卖完可就吃不到啰!
4、阿兰草仔粿&芋粿
价钱:人均4元
最具台湾传统点心代表的“粿”,不仅可掺入各种天然植物增添它的色泽及香气,依照个人喜好更可选择甜、咸两种内馅;而九份的阿兰草仔粿和芋粿,老板多年秉持传统手工制法现做现包,Q弹外皮结合满满内馅的美味之作,不只要让你咬下去的每一口都是最实在的台湾美味,扑鼻的天然草仔香气也肯定成为你对九份最深刻的旅行气味!
5、九份烧仙草
价钱:人均8元
它应该是九份最有名的小吃没有之一了吧。九份烧仙草早已自成招牌,九份烧仙草的美味和历久不衰,如今让烧仙草俨然成为九份地方小吃的主要代名词;摊位前手工现场制作的美味,以真材实料的阿里山仙草叶经道道程序制成,除了主要的芋圆及椰果粒,又增加了葡萄、鲜奶、花生碎、珍珠果等口味,不添加任何色素防腐剂的天然Q弹口感,让每个人吃得健康安心的同时,也能从老店里的旧照片看见九份的兴衰和九份烧仙草背后的成长故事。
7. 温州最有名的小吃
鱼丸汤
作为沿海城市的温州,它的小吃中自然不会少了鱼制品,鱼丸和敲鱼可以说是最广为人知的了。温州的鱼丸不是圆形的,以鱼肉或海鳗肉为主料,切成细条,用酒、味精、盐渍片刻,加白淀粉,用手揉透,然后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吃的时候连原汤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葱花,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唇齿间溢满一股淡淡腥味的鱼鲜味道,用力一嚼,还会发现这“鱼丸”颇有劲道,弹性十足。温州大街小巷设有许多鱼丸店摊。1998年12月,温州酒家的鱼丸以其风味佳,有特色,同县前汤圆店麻心汤圆一起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为什么常喝鱼丸汤,可远离心脏病?很多好汤,对身体都有好的补益作用。为什么鱼丸汤有这样独特的作用呢?这要从鱼的营养价值说起:通过对鱼肉进行成分分析和研究,发现鱼油,含有一种独特作用的必需脂肪酸——N-3脂酸。研究表明:N-3脂酸具有影响人体脂质代谢的作用。 N-3脂酸可使血中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喝鱼丸汤能积极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换言之,常喝鱼丸汤,就可以拥有一颗年轻强健的心咯。
来到温州,鱼丸汤是无人不晓的,大街小巷好多的鱼圆店,在美乐游甸大酒店、溢丁香大酒店、天一角食街、朱氏新丁香等名店都是温州特色小吃的主力品种。
8. 中国最美的渔村厦门,有哪些著名美食,让游客源源不断的涌来
有沙茶面、土笋冻、鱼丸。
厦门是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除了有鼓浪屿,白城等等景点,而且美食更是让人赞不绝口,所以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著名的美食吧!
1.沙茶面
鱼丸其实并非不常见,基本全国各地都可以吃到。但是渔村厦门的鱼丸更正宗,而且与众不同。鱼丸又称"鱼包肉",用鳗鱼、鲨鱼或者淡水鱼剁蓉,加甘薯粉(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制成的丸状食物。一口咬下去汁多馅香,且老少皆宜。天气凉时来碗鱼丸,一口吞下去,瞬间整个人都暖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