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著名战役
A.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3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全歼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麻之战、迦勒迦河之战、赛约河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这种战役以蒙古时期最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思想。
像即墨之战、赤亭之战、玉壁之战、太原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顺昌之战、六合之战、庐州之战、宁远之战为城邑防御战。这种战役对指挥员的要求有两条:一是沉着,二是智谋超群。此外,军民同仇敌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韦孝宽守玉壁歼敌7万、李光弼以不满万人守太原歼敌7万、张巡以3千守雍丘屡败叛军,以6800人守睢阳则歼敌12万,虽然最后寡不敌众,睢阳被攻占,张巡被杀,但这并不能否认张巡的军事才能。这样的战役,看后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像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第一——第四次反围剿、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九连山战斗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役。这样的战役,也是解放军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战斗,此战虽小,却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像鄗代之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为集中兵力,围歼敌军一部的战役。这种战役也是解放军的拿手本领。
此外,柏举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祝阿、临淄之战、唐平萧铣之战为连续灵活用兵的战役;夷陵之战、浅水原之战、嘉山之战为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役;赤壁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厓山海战、鄱阳湖之战为海战和水战;其他的战役也各有各的特点,像彭城之战、浑河之战、清征达瓦齐之战都是靠勇猛精神获胜的,特别是后两个战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此外刘裕曾一个追几千人满山跑,也同样是奇迹。
B.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战役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战役是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
1,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2,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3,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2)中国近代著名战役扩展阅读: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不少国外军事史学者对此反映“很难理解其中奥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挥人民解放军,通盘谋划战略、缜密部署方案,一环紧扣一环,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善于正确采纳前线指挥员的作战意图,使战役能很好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指挥员的积极性,谱写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敌军154万余人。三大战役中,从毛泽东、中央军委到野战军指挥部直到团营连等战斗单位,把“发挥军事民主”看成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一环。
在战役每个阶段,凡属重要决策和方针性问题,中央军委首先要求一线部队领导提出意见,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央军委同各作战部队来往的数百件电报,充分体现了在统一战略意图下进行军事民主协商的精神。集体谋略,是人民解放军同心协力战胜强敌、成就奇迹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条件。
C. 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战役及伤亡人数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参战19000,伤亡563(阵亡69);中国:参战专91680-200000,伤亡22790。
2、第二次鸦片属战争(1856-1860)。联军:参战17700,伤,405;中国:参战200000,伤亡21500。
3、中法战争(1883-1885)。法国:参战5000-20000,伤亡2100;中国:参战25000-35000,伤亡10000。
4、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日本:参战240616,伤亡13306;中国:参战630000,伤亡31500。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军舰约20艘,陆战队约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八国联军 :美利坚合众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及俄罗斯帝国的八国联军 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意军五十三人,奥军五十人。
D. 中国近代的四大战争
一、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从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开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结束,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南京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与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人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借口修约,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860年10月下旬,英法两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领土又遭到进一步劫夺,外国侵略者进一步从中国攫得了大量权益,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文化侵略。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其公使直接向清廷施加压力,操纵、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大批商埠的增开,从东南沿海一直扩大到沿海七省和长江中游,又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更为深入。外国侵略者还直接管理中国海关,更从财政上加强控制清廷,从而便于扩大其政治影响。中国的主权丧失更多,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朝鲜王室发生内乱,日本借口趁机出兵,战火从平壤延烧中国边境。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与日海军激战,北洋水师战败。
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海,坐守山东威海卫。日军分两路,一面侵占旅顺、大连,一边攻打威海卫,不久,大连、旅顺相继沦陷。在辽东大战中,日军在旅顺进行疯狂大屠杀,历史称(旅顺大屠杀),杀死居民18000多人,全城仅剩36人,据说还是为了叫他们掩埋尸体才留下来的。
最后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迫在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大清帝国之实。
侵华军队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
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大清帝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4)中国近代著名战役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E. 中国近代经典战争有哪些
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其他: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近现代战争史如下: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前期)(1851年1月—1856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1856年9月—1866年2月);中法战争(1883年12月—188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10月);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1900年6月—1901年9月);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战争(1903年12月—1904年9月);辛亥革命战争(1911年10月—1912年4月);天地会起义战争;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战争;收复新疆的战争(1876年7月—1878年1月);讨袁战争(1913年7月—9月);白朗起义战争(1911年10月—1914年8月);护法战争(1917年7月—1918年11月);反对沙俄侵略蒙古的战争(1911年8月—1915年11月)
参考网络:http://ke..com/view/1437517.htm
F. 中国近代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啊
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将领:马占山 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 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 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 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 热河抗战:1933年2月 主要将领:张学良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 [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 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党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将领:薛岳、罗卓英 日军动用10万兵力,却在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日军承认“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在中国军队反击下,日军伤亡达2万人,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伤亡3万多人。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将领:白崇禧、杜聿明(昆仑关) 日军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后,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 冬季攻势: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将领:蒋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这次攻势中,中国军队直接参战兵力约71个师,55万余人,与敌作战1340次,其中主动出击1050次,毙敌九万多人,我军伤亡七万多人。冬季攻势是中国军队继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主动出击,改写中国百年来基本上只有“挨打”的历史,日军亦承认这次作战中我国军队的英勇。更为重要的是,抗日战争从被动挨打转入主动进攻,一扫全国民众之颓丧之气,树立起抗战必胜之决心。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张自忠 张自忠上将殉国于南瓜店,宜昌失陷。枣宜会战是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 主要将领:彭德怀、左权 中方损失约一万七千人;毙伤日方两万余日本军人、约五千伪军;拔除据点2900多个,缴获各种火炮50多门、各种枪5800多枝。 豫南会战: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 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伤亡9000人后,日军最终撤退。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将领:罗卓英、王耀武 为保证南昌及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发动试图消灭赣北中国军队主力的上高会战。日军在三路围攻、其中两路受阻的情况下,形成一路孤军深入,被中国军队包围而仓皇撤退,伤亡高达1.5万人。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将领:孙连仲、余程万 在日军3万优势兵力进攻下,中国57师9000余人孤军誓死抵抗长达16天。最终中国军队收复常德等阵地,毙伤日军2万人。 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将领:汤恩伯(洛阳)、李家钰 日军试图通过豫中会战围歼第一战区主力,并打通平汉线。由于国民党军指挥失当,洛阳沦陷。日军实现最初的作战计划。 长衡会战:1944年5月-8月: 主要将领:薛岳、方先觉(衡阳) 豫中会战同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打通粤汉铁路。中国军队在衡阳进行了长达48天的抵抗,最终没有支援而遭到失败。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将领:白崇禧(桂林)、张发奎 日军为摧毁大西南的空军基地发动桂柳会战。中国军队在明显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导致桂林和柳州仅数日即遭到沦陷。 第二次缅北会战: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主要将领: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 在历时两年的缅北会战中,中国驻印军全歼日军第18、第56师团,重创日军第53师团、第2师团、第33师团和第49师团,共击毙日军3.3万余人,伤日军7.5万余人,俘虏323人。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辆和汽车552辆。中国驻印军伤亡1.7万人。 滇西作战:1944年5月—1945年1月 主要将领:卫立煌、宋希濂、李弥(松山) 我军攻克腾冲、松山、龙陵地区,远征军和驻印军会师芒友,结束了滇西战役。滇西作战,自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历时8个月零16天,日军共伤亡、被俘21057人。远征军伤亡、失踪67364人。 豫西鄂北会战:1945年3月-5月 主要将领:刘峙、胡宗南 此次会战,日军虽然达成进占豫西鄂北控制老河口空军基地的目标,但伤亡惨重,多达1.5 万余人。 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主要将领:何应钦、王耀武(雪峰山) 中国军队在战役中对日军进行了包围,创造了雪峰山大捷,毙伤日军1万多人。最终在中国军队的反攻下,日军伤亡2万余人,被迫撤退。 桂柳反攻战役:1945年4月-8月 主要将领:张发奎、汤恩伯 此役为国民革命军对日最后一役,中方死伤不详, 日军4000人死亡, 5000人被击伤。
G. 中国近代史中的比较著名的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
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既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之后再遭强盗劫掠,终成废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四、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近代史
H.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几次战争
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而此时朝鲜政府与东学党人达成协议,双方已休战,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军队撤回国内。清军准备撤兵的同时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撤离朝鲜,然而心怀鬼胎的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鲜,并于7月23日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李应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军队假借朝鲜政府“授权”,驱逐中国军队,开始向中国军队进攻。8月1日,中国向日本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电影《甲午风云》所描绘的海战是甲午战争开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抗,事实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力量并不比中国北洋水师具有明显的优势,虽重创北洋水师,却未能实现“聚歼清舰于黄海”的计划。而至二战时,日本海军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几乎与美海军不相上下。
在经历了海上陆上的几场战役失败后,清政府中主降派战据上风,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场,与伊藤博文签署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全鸟、澎湖列鸟被割让;战争赔款达2亿两白银;并要求中国政府不得惩治间谍和汉奸……前面所提日本海军的发展难道不是用这2亿两白银中的一部分养壮的吗?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开始了半个世纪中日两国侵略与反侵略的纠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然而经过明治维新,这个从苦难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却把这种苦难转移给其他国家,尤以朝鲜、中国为甚。由于巨额的战争赔款,其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迅速发展起来,并继西方列强之后,在进入二十世纪,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1905年在中国东三省,与俄国为强占中国领土发生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三省;1932年发动一二八上海战争;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已使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达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其后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这其实算不上一次完全意义的战争,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点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历史的变革,在这之后的不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秦始皇赢政开始到清宣统溥仪止,无论朝代更替,无论外臣宦官专权,皇帝始终是封建政体的主要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级军官发动的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却为推翻帝制吹响了号角。这既是清王朝腐朽没落到极限,也是孙中山数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结果。这之后虽有人费尽心机恢复帝制,只不过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笑柄。
4.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将蒋介石的北伐战争列出,是因为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以后北伐战争成为新兴军阀与旧军阀的一场内战。蒋介石虽在北伐战争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党内汪精卫分庭抗礼,国内派系林立,张学良盘踞东北;阎锡山坐镇山西;西北冯玉祥、桂系李白黄;更小的有粤系、滇系……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却维系着表面上的统一,也继续着内战不断的传统。
然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领导者不是过去的农民或者小资产阶级,而是中国共产党。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两支起义失败后的只有数千人的队伍,22年后夺取政权。这其中的曲折、艰苦、磨难、牺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韧的意志,如何能在这样的斗争中坚持下来。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8月)
开始的时间真的没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从它开始变得强大就始终不忘侵略中国,即使当权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抗日情绪却愈来愈烈,终成燎原之势。从台湾“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到东北的抗日民主联军,从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军到七七事变的第29军,从坚持敌后的共产党八路军到下面战场上浴血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与日本半个多世纪的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终以中国的全胜而结束。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宣布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反帝斗争的全胜。
可以想象1945年8月中旬的那个夜晚,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彻夜狂欢,歌声、笑声、哭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渲泄着一种情绪,一种被压抑了一百年的情绪。
I. 中国近代的主要战争年表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鸦片战争
近代史开端,历时两年多,签《南京条约》。“初办外洋交涉,多不得当,丧失权利,在在皆是”。如记载,二鸦前两广总督耆英与英人订条约,本人从不出面谈判,他“派家人张禧偕首府某公出而协定”。后被赐自尽。君臣文武儿戏军国大事
1856年至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签订后12年,各国要求修改《南京条约》等既有条约,提高要价,遭清廷拒绝,列强酝酿挑起战争。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 中法战争
中法争夺越南宗主权,中国失去东南亚藩属国。这一战中国损失相对不大, 开战近半年,法占领越南的山西、北宁、兴化等地。6月,法国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将清军逐出越南。
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 甲午战争
争夺朝鲜控制权,战争持续10个月,战前大部分预测中国将胜,不料金玉其外的中国陆海军皆惨 败,失去朝鲜藩属国,割地赔款。
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 第一次护法战争
段政府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联合滇桂实力派陆荣廷、唐继尧宣布护法,持续近一年。陆唐竟然可任命其它省督军,孙却被架空回沪。吴佩孚首登历史舞台。至24年国共合作“一大”改称国民革命前,“护法”一直是孙中山的号召口号 。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在南昌,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8月1日成为建军节。当时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刚出南昌不久第10师长蔡廷锴驱逐该师共产党员脱离起义军
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2月 九·一八事变
关东军栽赃中国炸毁满铁沈阳柳条湖路轨。炮轰沈阳北大营,次日占沈阳,当时相对独立的张学良 误判形势奉行“不抵抗政策”和平移交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随后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开始14 年殖民统治。
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 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9)中国近代著名战役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参考链接中国近代历史_网络
J. 中国近代著名战役地点
1、甲午海战:山东威海黄海海域,2、淞沪会战:上海。3、南京保卫战:江苏南京。4、徐州会战:江苏徐州。5、武汉会战: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