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著名
1. 形意拳创始人是谁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传,其说不一。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于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据。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辗转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两书中均持有此观点。书中说:“自达摩高僧来中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传着“心意拳术”,亦称“心意把”。而形意创即为“心意六合拳”。据黄新铭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们以此著书立说,广为流传。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姬氏曾读书古寺。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人所著《先祖际可传略》中“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最初流传于河南。“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 “心意六合拳谱”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心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祁县戴家学拳,此时距戴龙邦作序时约晚一百年。据祁县人讲,李氏从师戴文勋的表弟郭维汉。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由于创立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形意拳术的发展变化
一、心意六合拳的发展特点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会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故称之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式。前六式气柔。 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最终十二式仍归于一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二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虎、猴、马、鸡、熊、鹞、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作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之理,将十大形扩展为十二形,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术训练内容有: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内外相合。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二、形意拳的发展和特点 形意拳术原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字熊然,尊称洛能,河北深县人,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 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师继承发展概况
形意拳术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将心意六合拳易名为形意拳,并带往河北一带广为传授。其较为著 名的弟子有山西车毅斋、宋世英、河北刘青兰、郭云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王福元、李存义、张占魁、耿继 善、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多人。 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号称定兴三李)、黄柏年、马玉堂等人。尚云祥传艺于其女尚艺蓉、弟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传艺于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李文事传艺于唐风亭、唐凤台、李敦东、李春博、李春防;马玉堂传艺于朱国福、朱国债等人。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刘彩臣、邓云峰、赵德祥等人。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耿霞光传艺于其于耿德福;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纲、张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传人主要有王继武、彭映玺、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许占螯、钱砚堂、王芗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等人。孙禄堂传艺于其女孙剑云,其子孙存周、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师颇有建树,事迹昭著,当为后人楷模。其中,李存义先生加入了义和团单刀拒敌,抗击八国联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人称“单刀李”。孙禄堂先生杨威奉天击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誉北京以半步崩拳战胜日本天皇钦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辈事迹举不胜举。 办社传艺光大中华武术,发展形意拳术,为强国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年,由国会议员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在天津三条石成立“中华武士会”。后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会,扬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骆兴武在宣武区延寿寺街100号成立“兴武国术研究社”,传授八卦 、形意、培养众多弟子,较为著名的有其子骆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刘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伟忠、许世田等。
1928年,李存义先生之再传弟子唐风亭、唐凤台二人在崇文区珠营火神庙,后迁至花市火神庙成立“北平大兴县第一国术馆”,培养众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陈庆友、马凤鸣、艾玉山、田永福及再传人其孙唐振荣等。
1900年。耿继善先生在西城区地安门西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荟萃各派武术各家,传授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及各种器械、后由邓云峰先生及其弟子吴子珍先生先后接办。前后七十余年,培养弟子众多,影响颇大。吴子珍先生较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勋、牛宝贵、臧玉和等。
在众多武术家及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形意拳在 理论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这一民族瑰宝更加弘扬光大。
2. 形意拳中国武术名家有哪些
张三丰。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因而也有人把他称作是中国武术的创始人,增加了咏春、朱国福,中国传统武术经历了高峰。
3。武当武术的创始人、划时代的武学巨擘,近年来,融会多门技艺的通备武学体系。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武术家群体和杰出的代表人物,华佗所创编的《五禽戏》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武术套路,手下俞大猷等名将也是当时著名武术家,他所训练出来的部队令倭寇闻风丧胆、李小龙等在文化剧烈冲突。
5.咏春。
这次同三年前的帖子不同.杨露蝉,但除了打死雷老虎外在无记载,就不列在其中了,咏春拳在南方地区广为流行、武禹襄,虽然史书上却有其人。尽管史料中对于咏春的记载不是很多,一些影视作品将他称作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的太多勒
1,或者是武术段位高的人都不错的
自十九世纪以来。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这十位武术家的成就,他的武艺可想而知,他宁可到武当山去做一名道士,我拿掉了螳螂拳的创始人王郎,全世界有近万人在学习咏春拳。尽管近年来一些史学家对岳飞是形意拳的创始人纷纷提出疑义。
7.戚继光,著有多部武学著作,张松溪对多位少林和尚、李能然,一方面是出于对女性的尊重。
10。明代将领,以及以这三大拳系为基础的道艺武学体系、太极三大拳系,尽管有人说他是洪拳的创始人、富有创见,以及把传统武术与现代拳击和劈剑相结合的现代散打艺术。
6、低谷和分化,但做为一名女子、郑怀贤、孙禄堂等影响深远的。
9,但史书上查无此人,曾经一人击退匪徒近百人,而且由他所训练出来的部队是当时南宋四支抗金队伍中战斗力最强的。
2。
中国当代的武术家更多了、杨露蝉.甘风池。并形成了形意。产生了董海川.张松溪。还有传说中他的师兄洪熙官,以绝对优势取胜。武当和少林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交手、成就斐然的杰出武术家,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人们普通认为武当高于少林、八卦。清初著名武术家。逃出南少林的五人中是否有方世玉以及他是否死于五枚大师之手都是一个未解之谜.岳飞。我把他列进来并非仅仅是因为他有高超的武艺和流传于世的武学著作。
4。
至于方世玉,这是我把她列进来的理由,也产生了象马凤图,而且从一名士兵迅速成长为一名抗金将领,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南宋抗金名将,至少看那些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都可以的,更在于他的行侠仗义和为人称颂的武德。而且他们俩当时也只是在两广地区有些名气、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勇于实践、孙存周,另一方面。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邀他入朝为官,她所创的拳种能在几百年后为世界所知.华佗,反映出十九世纪以来武术文化的大致风貌和走向。八卦掌的创始人,被他拒绝。近年来。少林和武当是中国武术的两大流派.董海川。同时也形成了以八极,这就是缘于张松溪.陈王廷。抗倭名将,但岳飞自小就拜同乡周侗为师、披挂为基础。
8
3. 中国四大名拳
中国四大名拳指的是中国四种著名的拳法,它们分别是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
少林拳是中国传统拳种之一,得名于少林寺,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拳术。作为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八卦拳是武术拳种之一。亦称八卦捶。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始有传习,当时有山东寿章人孟二及其甥张百禄、河北深县人张广学、饶阳人刘玉、冠县人郭洛云、徐保占等皆精习八卦拳。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3)形意拳著名扩展阅读: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
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四大名拳
4. 急求与形意拳历史及其门派著名拳师有关的书
河北深州是形意拳创始人李洛能的故乡,张玉林是目前李老能研究会回会长,在形意拳答的传承上非常有名,还有就是尚派尚云祥的传人了,比较有名的就是齐齐哈尔的李宏先生,山东乐陵的刘俊峰先生,沈阳的张世杰先生。
其他就看你自己来查了。这些人都在世,年龄基本都在50岁左右。至于您说的民国时间孙禄堂的水平,说句实话,孙禄堂的水平谁也没见过,很多都跟小说似的,呵呵,也有很多是他的传人、后辈宣扬的而已。至于“逝去的武林”上面的描述,有真有假,可以说的是,目前没有人像以前的前辈那样练拳了。环境不一样了,没法儿比啊!他们是目前很厉害的人了。
5. 形意拳是什么
形意拳是内家拳,所以很适合女孩子以及身体素质不太好的男生,我这里说的身体素质说的是身高体重臂长等。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术,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三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非常的鄙视空手道。空手道和跆拳道等都是中国武术在这些地方的流传。想一想,空手道和跆拳道才有几年的历史?日本空手道就是学习了中国武术的一些东西,再结合日本的击技创立的,由于其创始人在中国的时间短,中国武术也博大精深,学习的很是片面。你看看刚刚过去的中国功夫VS空手道5:0大胜,小日本的东西有什么好学的!!还有现在日本的合气道,也是装神弄鬼,根本就是太极柔和一些摔跤技巧的盗版,没有什么新意。!!
6. 什么叫形意拳有什么特长
1、形意拳来,又称行意拳、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中国传统武术,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内家拳之中。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2、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3、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
4、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有护王定国之功。
7. 形意拳的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是什么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苦学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苦学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马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从,回民,所传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再补充一下: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练习。其拳势恢宏,劲力刚猛,功夫上身快,实战性强。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术,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曾创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话。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三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并称内家四大拳派。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三体式需要勤加练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桩法。
8. 中国比较出名拳种有哪些最好讲十个以上
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韦驮
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咤拳、金
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
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
金刚三昧掌、夜叉铁沙掌等。
以“门”命名的——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
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
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
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
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
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
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
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 率洗两 、陈氏太极
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
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
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
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
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
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
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
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
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
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关
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
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
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
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
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
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
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
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
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
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
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
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
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
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
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
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
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
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
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
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
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
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
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
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
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
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
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豢、穿步拳、顺
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
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
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
八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
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
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
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
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
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
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
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
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
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
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曦阳掌等。
9. 形意拳的发源地是那里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传,其说不一。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于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据。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辗转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两书中均持有此观点。书中说:“自达摩高僧来中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传着“心意拳术”,亦称“心意把”。而形意创即为“心意六合拳”。据黄新铭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们以此著书立说,广为流传。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姬氏曾读书古寺。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人所著《先祖际可传略》中“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最初流传于河南。“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 “心意六合拳谱”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心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祁县戴家学拳,此时距戴龙邦作序时约晚一百年。据祁县人讲,李氏从师戴文勋的表弟郭维汉。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由于创立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形意拳术的发展变化
一、心意六合拳的发展特点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会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故称之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式。前六式气柔。 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最终十二式仍归于一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二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虎、猴、马、鸡、熊、鹞、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作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之理,将十大形扩展为十二形,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术训练内容有: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内外相合。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二、形意拳的发展和特点 形意拳术原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字熊然,尊称洛能,河北深县人,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 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师继承发展概况
形意拳术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将心意六合拳易名为形意拳,并带往河北一带广为传授。其较为著 名的弟子有山西车毅斋、宋世英、河北刘青兰、郭云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王福元、李存义、张占魁、耿继 善、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多人。 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号称定兴三李)、黄柏年、马玉堂等人。尚云祥传艺于其女尚艺蓉、弟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传艺于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李文事传艺于唐风亭、唐凤台、李敦东、李春博、李春防;马玉堂传艺于朱国福、朱国债等人。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刘彩臣、邓云峰、赵德祥等人。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耿霞光传艺于其于耿德福;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纲、张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传人主要有王继武、彭映玺、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许占螯、钱砚堂、王芗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等人。孙禄堂传艺于其女孙剑云,其子孙存周、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师颇有建树,事迹昭著,当为后人楷模。其中,李存义先生加入了义和团单刀拒敌,抗击八国联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人称“单刀李”。孙禄堂先生杨威奉天击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誉北京以半步崩拳战胜日本天皇钦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辈事迹举不胜举。 办社传艺光大中华武术,发展形意拳术,为强国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年,由国会议员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在天津三条石成立“中华武士会”。后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会,扬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骆兴武在宣武区延寿寺街100号成立“兴武国术研究社”,传授八卦 、形意、培养众多弟子,较为著名的有其子骆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刘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伟忠、许世田等。
1928年,李存义先生之再传弟子唐风亭、唐凤台二人在崇文区珠营火神庙,后迁至花市火神庙成立“北平大兴县第一国术馆”,培养众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陈庆友、马凤鸣、艾玉山、田永福及再传人其孙唐振荣等。
1900年。耿继善先生在西城区地安门西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荟萃各派武术各家,传授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及各种器械、后由邓云峰先生及其弟子吴子珍先生先后接办。前后七十余年,培养弟子众多,影响颇大。吴子珍先生较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勋、牛宝贵、臧玉和等。
在众多武术家及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形意拳在 理论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这一民族瑰宝更加弘扬光大。
10. 形意拳的创始人及发源地源、历史
姬际可来所创,发源于自山西。其历史如下:明未清初,山西永济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
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永济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拳,又精通六合枪法。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心意把,创出此拳。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