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证书 » 周易经象义证书评

周易经象义证书评

发布时间: 2021-02-16 20:05:36

⑴ 单位要搞个书评会比赛,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书籍吗要内容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 -谢谢了

修谱师冯志亮先生评《周易史诗》

这是一本并不难读懂的书,而且越读越使人兴趣盎然,倍感欢愉!
《周易史诗》,由杨广宏老师编著,作为献给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华诞的一份礼物。这本书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可以尊称为中华民族之根本的史诗般巨著——《周易》,用白话诗的形式演绎成一部人人可以读懂,能说能唱的叙事长诗。通读全书之后,必能感受到其用词造句之简洁凝练,故事描写之绘声绘色,层次脉络之清晰明朗。全景式的再现了《周易》史诗,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可读性,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可见作者在研究《周易》的时候,不仅通过强有力的学术研究去反复考证历史,更是通过艺术上的再现去营造史诗意境,力求让《周易》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到人民中间来。
《周易》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古往今来,对《周易》的研究也是流派纷呈,曾一时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大局面。最主要的两家当属象数、义理两派,尚有史诗派等。作者正是从史诗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周易》,并有新发现,新认识。
本书开篇作者向读者介绍史诗派的存在、演变及发展过程,也讲到史诗派遇到的困惑。后经作者考证研究《周易》的内在过程逻辑与其他典籍的联系得到重大发现,认为《周易》也可以还原为一部史诗,而且是能说能唱的叙事长诗。
作者重构《周易》文本所行成的史诗结构,发现与荷马史诗的结构有惊人的相似。《周易史诗》共分五篇,有序曲、结尾曲,中间的三篇:龙的传说、原始人类三部曲和邻邦之歌,前后一贯,彼此关联,曲折跌宕,动人心弦。《周易》同世界上的伟大史诗一样,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模式。《周易》也同古希腊荷马史诗一样,是世界上的伟大史诗。作者重构史诗结构之后,加以严谨的论证,赋予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白话诗的形式,给读者展现出史诗巨著不一样的一面。作者把《周易》史诗当做诗歌、音乐、舞蹈和戏剧四位一体的混成艺术品来加工制作,在结构上也大胆追求创新,采取篇、乐章、乐段和小节的形式,在一些乐章或乐段加了引子。通过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让我们近距离阅读欣赏这本书时,我们就会被作者巧妙构思的史诗意境所感染,被简洁有趣的文字魅力所慑服,这时候读者完全会沉浸在奇幻的史诗意境中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最后,正如作者自己所讲:“以史诗诠释《周易》,是解开《周易》的方向,也是一个持续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周易》史诗,博大精深,精美绝伦,没有一点儿肤浅、粗俗,是中华文化的精典,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块瑰宝。而且《;周易》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全面记述了史前文化的伟大史诗,它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宝库,它是史前文化的网络全书。但是杨广宏老师的这本现代白话诗版本的《周易史诗》不仅仅是送给北大哲学系百年华诞的一份礼物,更是开启了一种新的风范,引领了新的方向,启发我们更多的作者和读者运用新的形式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历史经典,让中华文化流传千古,延绵不绝!

⑵ 周易中的象数和义理

义理、考据、辞章
所周知,义理、考据、辞章是桐城派三位一体的论学论文术语。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三者作为构成“学问”、“文章”(“且夫文章学问一道也”,姚鼐《谢蕴山诗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价值,不可偏废;二是三者应该互相吸收和补充,以使各自更加丰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关系是有层次的,“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但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姚鼐谈义理以端正立言之旨,谈考据以充实作文内容,都是站在古文家的立场上,从如何写好文章的角度来说的,这是作为文章家(“辞章家”)的姚鼐与理学家(“义理派”)、学问家(“考据派”)相异的地方。但在论学层面上,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仍然没有超越汉学、宋学的藩蓠而上升到方法论层面,使之重新整合,交相为用,因此,在姚鼐和桐城派那里,义理、考据、辞章的意义还比较狭窄,没有根本的创新和突破。不过,姚鼐和桐城派古文家要求把鲜明的思想观点、确凿的事实材料、精练的文字表达相统一,实是一种严谨踏实的学风,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桐城派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的观点对于思考和总结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尝试借用这三个概念来探讨现代人文学术研究的理路范式。在现代人文学术研究方法论的视野中,考据指现代人文学术研究中的实证性研究方式,如校勘、考证、释义、定量分析与统计、中西比较等语言文献研究方法;辞章则包括定位学术研究的视界,建构其逻辑框架,调试其论证理路,权衡斟酌其表述方式等,这属于学术研究表述形式的层面;义理则主要是指学术层面上的文本内涵解读以及相应的人文批评与表达。三者之中,考据贡献材料,辞章设定方法,义理整合内容,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不含恋爱意味的巧克力,在日本称作”义理巧克力”.
收到” 义理巧克力”的人,一定非回礼不可.而给的对象通常是上司

《周易彖象义理探微》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名为“彖传义理”、“大象传义理”、“小象传义理”、“彖传、大象传、小象传之比较”。如作者所说“本书撰作之目的,乃是据义例以言象数,据辞义以明哲理”,故每章均包括“阐释义例”与“分析哲理”两部分。阐释义例,作者着力于“正诸家之误释”及“补旧说之未备”。以为,“上”、“下”、“往”、“来”之说实为反覆卦之义例,而旧说每以爻变或爻之升降说释之,误也!又以为,“六二”、“九五”居中得正,其应者每多以“凶”、“吝”,故所谓 “正”、“应”之吉,亦须视乎其他因素。此等均一一辨误以正之。又以为,“志行”之说,诸家多未有释,偶有论及,则率以“应”或“不应”释之。

⑶ 《周易》有价值吗

《周易》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易经》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司马迁称为《易大传》,以区别于汉代其他各家易传。《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释阐述《易经》。《彖传》是以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意义。《象传》是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的,分为《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为根据,故曰《象传》。《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系于经之后,故曰系辞。《文言传》是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说卦传》的前一部分很简要地说明《易》的卦爻为观变穷理,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说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传》将性质相对或其义相近的卦组合起来说明其卦义,因不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
[帛书《易经》]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旧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虽未可尽信,但并非毫无根据。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传》,虽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但传统的说法认为《十翼》皆孔子之作,则欠确切。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易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导源于孔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因其成书于战国,所以其中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了道家、阴阳家的影响。大体上说,《彖传》成书较早,《象传》次之,《系辞》《说卦》、《文言》又晚于《象传》,《序卦》、《杂卦》最晚,可能成于战国末。《易》的经与传原来各自别行,不相杂厕。郑玄注《易》将《彖传》和《象传》分隶于各卦之下,王弼注《易》又将《文言》分隶于乾、坤二卦之后,以便于阅读,今皆从王弼本。
关于《易》学的传授,据《史记》《汉书》儒林传说:孔子授《易》于商瞿,六传而至田何,田何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田王孙授施孟喜、梁丘贺。汉代《易》学有施、孟、梁丘、京氏立于学官。费氏《易》以《十翼》解说上下经,流行于民间。施氏、梁丘氏《易》衰而孟京《易》盛行,孟京《易》衰而郑玄王弼之《易》盛行。施氏 梁丘氏《易》亡于西晋。孟京《易》无传者,清代郑氏易微而王弼注盛行唐朝修《五经正义》,《易》宋王弼、韩康伯注而郑氏《易》衰,王氏独盛。
历来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不下千种,在群经中是最多的,大致可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汉代《易》学偏重象数,孟京《易》学以卦气阴阳灾变讲《易》,宋代刘牧作《易数钩隐图》,邵雍以图书数理解《易》,都属于象数派。汉代《易》学遗存者有《易纬》、《京氏易传》。清代治汉《易》的如惠栋之《易汉学》、《周易述》,江藩《周易述补》,张惠言之《周易虞氏义》、《易茵录》等,都是讲汉《易》的重要著作。《易》本卜筮之书,但孔子、荀子皆不重占筮而注重义理。魏王弼注《易》,晋韩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一扫汉《易》象数之学,《易》、《老》结合,以玄言解《易》,宋代程颐的《程氏易传》摒斥象数,皆属义理一派。也有兼取象数、义理的,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以玄学义理为主,但不完全排斥象数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象数为主,但对玄学义理亦有所扬弃,其中采集汉魏南北朝《易》注三十余家,荀爽、虞翻等汉《易》遗说赖以保存,颇为难得。朱熹的《周易本义》以义理为主,但亦不排斥象数宋代杨万里作《诚斋易传》参证史事以解《易》。现代学者以《易》考史,以史证《易》,郭沫若引《周易》卦爻辞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闻一多撰《周易义证类纂》,胡朴安著《周易古史观》,亦为近世治《易》学的新流派。
《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说明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不易是说事物相对的稳定性,简易是以一持万,执简驭繁之道。《易》以道阴阳,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易》理贯通天人,富于辩证法思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除哲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历数、乐律、兵法、炉火炼丹、医卜星相、堪舆数术,甚至现代的科学均援《易》为说。凡此皆可视为《易》外别传,《易》学旁支。

就近现代科学而言,有些人曾经津津乐道,说计算机的鼻祖、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因为《周易》的启发而发明了二进制。从现在公布的莱布尼兹和当时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的通信来看,莱布尼兹是因为掌握了二进制而能够读懂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他说:“即使我自己,如果未曾建立我的二元算数的话,对于伏羲图研究良久也未必能够理解。”莱布尼兹很希望当时的康熙皇帝和中国学者能够依据他所设计的二进制,了解“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真正含义”。他认为“这事并非无关紧要,它应能使中国人增加对欧洲科学的敬仰,进而增加对我们的宗教的敬仰”。实际上,他之前的利玛窦早就有这样的居心。而莱布尼兹的二进制也是在两百多年以后才借助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陶醉于《周易》是二进制鼻祖当中忘乎所以,的确是自欺欺人。但是,《周易》的二进制的关系说明人类的思维方式其实是相通的,但是因为外部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又是不尽相同的。任何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单独促进或者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难说一个民族只有某种思维方式而没有另外的思维方式,古代当代都是这样。

一种思维方式从文字符号形式的萌芽转化为生产工具和消费产品,往往会经历漫长的过程,它产生于某个民族,并不意味着这个民族就一定会因为它而兴盛或者因为它而衰落,东方西方都是这样。

有人说,蕴含二进制思想的《周易》被用来算命,而西方的二进制则是计算机发明的基础。实际上,计算机同样可以装载算命的程序,更可以成为犯罪的利器。近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没有产生,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可救药,我们还是有后来居上的机会———前提是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要怨天尤人。

⑷ 关于历史类书籍的书评 2000字左右不是读后感!!!求大神们帮帮忙不要转帖

《史记》读后感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以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实在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四周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往无回。固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往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往游说各国,终极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气力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
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尽唱。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著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
《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们将皇室贵族的丑陋的一面都不将记载或美观化,使得历史不真实,但司马迁却不是这样,司马迁不仅将汉武帝的功过逐一记录下来,还在《史记》中将汉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用自己对其的评价写下来,使得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正确的了解。
《史记》从文字上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明史》读后感

中华古籍经典按照经、史、子、集分四类。我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而其余三类几乎没有太多涉猎,仅在十余年前读过《周易》。当时,由《周易》而至南宋邵节康《梅花易数》,最后至当今易学大师西安邵伟华《周易预测学》、《四柱预测学》。孔子读《易》,纬篇三绝。可是,我却误入了周易预测学的迷宫,知其大学,未敢深窥,悄然早退。
然而,中国历史,却让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上。
记得还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自己每天从早饭钱和零花钱中省吃俭用,在高二的时候,就花58元买了中华书局的竖排繁体字版全套《资治通鉴》(20册)。当时,我母亲还向我要发票,说把这套书退到她们单位图书室,让后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来给我读。当时,我严正地跟母亲说,《资治通鉴》是我要读一辈子的书,不准她这么做。由此,《资治通鉴》成为我书柜中第一套史书。逐渐至今,又先后买了《史记》、《汉书》、《周书》、《宋书》、《南史》、《旧唐书》、《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刚买不久》。按照顺序,刚刚读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开始读《明史》。我的读史习惯是每天必读2页,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时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兴趣。我读史,也不是遍读:

本纪部分,由于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编年记述,因此这部分是通读;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职官志和兵志,其余像天文志、五行志、历志、礼志、乐志、舆服志、选举志、食货志、河渠志、刑法志、艺文志,由于这些太专业化,我又没有兴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个时间表,因此,也是迅速跳过。

列传部分,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讲述得比较详细,这也是我次重点看的篇章,特别是彪炳史册的人物列传,如陈友谅、张士诚、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刘基、宋濂、蓝玉、方孝孺、解缙、于谦、李东阳、胡宗宪、俞大酋、戚继光、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顾宪成、李成梁、杨嗣昌、袁崇焕、史可法、郑和、魏忠贤、胡惟庸、严嵩、李自成、张献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细致认真。

读完《明史》后,让我感叹和遗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开创性地建立了内阁首辅制,国家的日常性事务由内阁处理。嘉靖、万历两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内宫,不理朝政,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这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君主立宪制的一个很好尝试。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对内阁政府的常设检察机构。虽然说锦衣卫、东厂、西厂滥杀无辜,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的确对当时的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监督作用。只是,这样的特务机构所作所为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有些过头。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经济出现,甚至逐渐成为国库收入的重要依赖对象。这样的情况,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对农业收入的依赖。
第四,明朝末年,已经意识到火炮在战争中超乎寻常威力。只是,由于当时认识不充分,使得居然拥有先进火炮的热兵器部队,被冷兵器的清朝骑兵给打败。
第五,明朝人体现出汉人清晰的个性和气节。如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给推翻,当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挟,另立新帝,继续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面临李自成和皇太极的两面夹击,明知抵抗不了,也不迁都南京,或是暂时逃亡回避一下,而宁愿自尽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张献忠为患四川,《明史》记载:献忠性狡谀,嗜杀,一日不杀人,则悒悒不乐。川中自遭献忠乱,列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吃人死则弃去,不尽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体皆生毛。
如果明朝还能多存在100年,则中国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领先,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⑸ 书评的格式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编排格式
(A4型纸,默认页面设置)
标题
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如有副标题另排一行,三号楷体。
(空一行)
作者姓名
小三号宋体,居中。
(空两行)
摘要
五号宋体,“摘要”二字黑体,空两格,提行顶格。摘要应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用报道语式,不分段,要求在200字以内。摘要应避免出现“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用语。
关键词
五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黑体,空两格。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选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末尾不用标点。
(空一行)
正文
小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两格;小标题居中,宋体加粗或黑体;全文行距为1.5倍或适当调整。
(空两行)
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参考文献”四字黑体,单行,左顶格,文献按序分列,序号加方括号,左顶格。若有外文文献,按中文在前、外文在后的顺序分别排列,并以第一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及外文字母为序;外文书刊名用斜体字。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及引文出处等,参考文献的序号应与正文中标注的序号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末尾均以“.”结束。具体项目和格式如下:
1. 参考引用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类的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多个责任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15-16.
2. 参考引用期刊文章的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例:
[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3. 参考引用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原文献类型标志]//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
[3]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G]//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
[18]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4. 参考引用报纸文章的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例:
[5]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5.引用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文献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
[1]傅刚.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2002-03-06].
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0412/GB/4216%5ED0412B1401.htm.
6.文献类型标识方式:
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参考工具 字典及其它未说明的文献
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K Z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 MT,磁盘 DK,光盘 CD,联机网络 OL。
引文标注的格式:
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 ]内,上标置于右上角[ ];若一种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只引用一次,其页码只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注明。
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文后参考文献表中不再标注页码。例:
主编靠编辑思想指挥全局已是编辑界的共识[1],然而对编辑思想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故不妨提出一个构架……参与讨论。由于“思想”的内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2]1194,所以“编辑思想”的内涵就是编辑实践反映在编辑工作者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中国青年》杂志创办人追求的高格调——理性的成熟与热点的凝聚[3],表明其读者群的文化的品位的高层次……。“方针”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2]354。 ……
参考文献:
[1]张忠智.科技书刊的总编(主编)的角色要求[C]//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建会十
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1997:33-3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刘彻东.中国的青年刊物:个性特色为本[J].中国出版,1998(5):38-39.
注释的格式:
若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需要另作解释或说明,可在当页下或参考文献前加注释,标注序号用①②……。注释不能与参考文献重复,字号与参考文献同。

⑹ 有没有对<易经>的解读 详细点的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朱熹则深信不疑,现在已证明非孔子所作。吕绍纲先生说道:“《易传》已经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易传》研究《周易》,像汉人那样另搞一套,是一条绝路,没办法走通。”

《易经》包含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相叠构成八卦,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以及这八种事物内涵的特质,并借由以上特质可以取类比像万事万物。

《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绝非随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每卦的卦画也富有深意。首两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仅止于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状态中纯阳和纯阴的性质。接着阴阳相荡,化生万物,接下来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时混沌的状态......

至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其卦画是阴爻与阳爻均匀分布,并且阳爻居于奇数位(阳位),阴爻居于偶数位(阴位),意思是阴阳已发展至完全调和的平衡态,似乎世界归于静止了。但《易经》令人叹服的是以“未济”作为第六十四卦来结尾,在看似平衡的静止之后,体现出世界本质上是运动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顺序一样,每卦中六爻的顺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细节发展阶段的规律,这种规律因该爻所处的卦的主旨、该爻的具体位置(从下至上六个位置中的哪一个),以及该爻的性质(阴还是阳)等因素综合而决定。

易经六十四卦, 以自古流传的“上下经卦名次序歌”来简述为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⑺ 王振复的著作书评

经典阅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重建
——读王振复教授新著《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
文/王宏超
[内容摘要]
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应以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和阐释为基础。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乃是塑造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在当前时代对之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王振复教授新著《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以文化随笔的手法,从巫筮文化、人文根基、卦爻符号、命理文化、文化超越、当代启示诸方面拈出一百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说。该书既综摄历代易学研究之精华,又撷取时下易学之热点;既对《周易》基础知识有详尽之解说,又有对时下社会文化问题精辟之点评。它立据于作者深厚之易学修养,但又举轻而包重、以简言而达旨。经由严肃的经典解读之作使我们接近古人的智慧,从而重建中国文化之精神,乃是中国文化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作者简介]
王宏超,1977年生,河南新郑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2003-2009),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圣塔克拉拉大学耶稣会神学院等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美学、比较美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
知识分子与社会责任
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学术建制的形成,造成了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化,通识型的知识分子被专家型的知识分子所取代,知识分子的身份也从“立法者”转为“阐释者”[1],继而成为“零余者”。在现代中国,这一历程被概括为“知识分子的边缘化”[2]。专业化乃是学术进步的标志之一,但对于世道人心关怀意识的消退,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萎靡的表征。在《知识分子论》中,萨义德如此写到:“今天的知识分子很可能成为关在小房间里的文学教授,有着安稳的收入,却没有兴趣与课堂外的世界打交道。……这些人的文笔深奥而又野蛮,主要是为了学术的晋升,而不是促成社会的改变。”[3]所以,萨义德强调应以“业余态度”(即一种通识视野和责任意识)来取代“专业态度”,以唤起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意识。在我看来,比知识分子固守“专业立场”更值得忧思的乃是外在因素对于知识分子精神的侵蚀,借用班达的话来说,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背叛”[1]。揆诸时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化市场”,班达之言决非危言耸听。于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知识分子如何摆脱外在的干扰,独立承担文化薪火相传的重任?知识分子又如何在坚守专业立场的同时,兼顾“向大众言说”的责任?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王振复教授的新著《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之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王振复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易学、佛学、中国美学和建筑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每一领域都有多种专精的著述。王振复教授数十年淡泊自甘、寂寞自守,追求出世与入世、内心与外在的结合,其为人、治学深具古雅气质。《礼记·经解》言,“深于《易》者”之特质乃“洁静精微”,实在是王振复教授人格精神之写照。这里介绍著者的学术背景与人生哲学,乃是想让读者了解王振复教授写作此书的用意之所在。
该书以文化随笔的手法,从巫筮文化、人文根基、卦爻符号、命理文化、文化超越、当代启示诸方面拈出一百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说。该书既综摄历代易学研究之精华,又撷取时下易学之热点;既对《周易》基础知识有详尽之解说,又有对时下社会文化问题精辟之点评。它立据于作者深厚之易学修养,但又举轻而包重、以简言而达旨。较诸时下名目繁多的经典阐释之作,确有其特出之处。
经典的阅读
王振复教授指出,当下时代存在着“不阅读”(与“深阅读”、“浅阅读”相对而言。该书第24页。下文引述该书内容只标注页码)这一令人沮丧的现象,颇有警示意味。而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受到西潮的冲击,渐趋于边缘地位,近几十年又受到经济至上思想的侵蚀,遂更受冷落。虽说近年颇有“复兴传统文化”的说法,但多是资本主导下的“生意”,往往流于“精神按摩术”,少见真正的卓识之作,“干货”(第3页)太少。
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应以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和阐释为基础。经典乃是塑造一个文化传统的基本思想资源,有时我们感觉经典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那是因为经典已经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渗透进每个人的思维之中。每个时代当面对精神和文化危机之时,就需要我们转回到经典之中,重新思考时代问题,以重建时代的文化精神。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的特别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在文化延续性中有自己的位置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5]强调的就是经典在“文化延续”中的价值。
另一方面,经典解读者的知识背景也非常重要。时下不少“文化名人”,常会出现备受大众追捧、却受圈内学者批驳的尴尬。原因一是某些“大师”本不具“专家”的基础,却常发出“出位之语”,结果出现许多常识性错误,闹出不少笑话。二是这些颇通权势和资本之道的“文化偶像”常会为名利而故意迎合“上帝”的口味,而导致内容浅薄化、低俗化,丧失了一个学者起码的独立精神。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6]王振复教授即是自觉于“脱心俗谛”学者,他在二十年前的文字中就曾写道:“惟愿静静读书,思考与笔耕,无所滞累系碍,陶钧意志,澡雪精神。”[7]这也是他一直坚守的文化立场。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乃是塑造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在这个文化荒芜的“不阅读时代”,对之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四库总目提要》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见《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包含的知识门类广博,由是,正如该书所指出的那样,易学研究领域“可以说三教九流,良莠不齐,最为嘈杂。”(第1页)
王振复教授将该书的写作理念归结为:思想深度、知识准确、当下关怀和通俗生动。他尤其注重前两者,“力求通俗生动,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通俗生动,而没有什么思想深度与准确知识的含量,那是不可取的。”(第32页)这其实也是本书与时下许多通俗著述的区别。
文化易的路向
王振复教授把当代易学研究总结为七种路向:传统易、考古易、历史易、思维易、科学易、预测易和文化易。而他的研究路向为文化易学:“‘文化易’是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术的理念与方法,对《周易》的象数、义理及其繁复的人文联系、丰富而深邃的人文内容,进行综合的文化学意义的研究。‘文化易’在理念上,打破现代新儒学所谓‘《易》乃哲学之书’的治易域限。不是从《易传》开始研究《周易》本经;而是从《周易》本经开始,研究《周易》巫筮文化及《易传》的文化内容与意义。”(第15页)这可谓是王振复教授对自己易学立场的简要概括。
把《周易》归于原始巫术文化,乃是恢复经典原初面貌的做法。古典学家思想家列奥·施特劳斯曾说:“思想史家的任务是恰如过去思想家理解自身那样去理解他们,或者依据他们的自我阐释令其思想再现生机。一言以蔽之:相信自己的或自己所处时代的进路高于过去的进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具有致命性。”[8]以其所是地去理解经典,乃是经典研究的通则。长期以来《周易》的阐释被笼罩在《易传》的影响之下,过分地强调其中包含的哲学与理性,避免涉及其“迷信”和“落后思想”的巫术文化,这种“以今度古”的做法实在是曲解了《周易》。
其实,贬传尊经的做法在晚明以降来华传教士那里就开始盛行,例如白晋[9]、理雅各[10]等人,但他们的作法乃是希望在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中找到“上帝”的信息。而在文化人类学影响下的“文化易学”,则是揭开了覆盖在《周易》身上的层层神秘外衣,达到了对《周易》趋于本真的理解。“巫术被界定成了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它无疑曾以纯粹的状态存在过,以巫术的方式思考是人类最初的思考方式。……巫术是原始人整个神秘和科学体系的基础。它是人类自己选择的——或者甚至是自己想象的——人类思维进化的第一个阶段。”[11]作为原始巫筮文化的代表之作,《周易》无疑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近年来诸多学者都开始通过巫术向人文转型的研究,来理解中国思想文化形态的起源[12]。王振复教授的易学研究,即是这一学术潮流的早期探索之一[13]。
历史与当下
王振复教授的学术研究,处处体现着逻辑与历史、专精与广博、传统与当下的统一。《周知万物的智慧》一书出版后,《文汇报》发文曾对该书有如下评述:“作者浸淫易学数十载,以文化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研治易理之学,同时运用批评的利器,剖析和点评当下的中国社会所涌现的文化现象,精彩处,入木三分,不让时评。”[14]此论颇为精审。该书在考索《周易》义理的同时,特别注重于对时下社会、文化现象的评论。
比如针对民众特别重视的“预测”功能,该书就在多处指出要弄清哲理与迷信、游戏功能与精神迷失之区别。“‘预测’之所以捕获人心,并非是它本身有什么‘神通’,而是因其适应了人们由于处境不佳而勾起的对于未来、对于命运的神秘向往、企盼或者恐惧心理。”(第14页)“信”的发生乃是主体意识之迷失(第156页),其逻辑乃是“因果互逆互顺”。(第135页)“《周易》巫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信’文化”(第136页。)作者曾沿此理路进而推衍出,在真、善、美的人类心理三结构中,还应增加“信”的维度,即真善美信,其分别对应真假、善恶、美丑与吉凶。[15]作者还进而指出,“《周易》的巫筮之目的,是趋吉避凶,实际上则是‘趋生避死’,这是原始巫学意义上的‘易’的根本意义。”(第209页)把吉凶观引申到生死观,进而与《周易》重“生”思想相联结,实际上也是为中华文化的生命意识找到了思想源头。“《易传》所说的易理,存在多个方面与层次,《易传》讲变化、讲阴阳、讲时位、讲仁义、讲美丑,其中的人文思想与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可谓一言难尽,但贯穿其间的只是一个字,那就是‘生’,指人的生命的无限历程。”(第209)学者谓中国人“淡于宗教”(梁漱溟语),注重“内在超越”(余英时语)而非西方的“外在超越”,不能不说是中华原始巫筮文化影响的结果。
该书还特别提到《周易》重“时”的问题。如果说时间的内涵经历过神性时间、巫性时间和人文时间的话,《周易》的时间意识就处于巫性时间向人文时间转型的过程之中[16]。《周易》中的“时”,“最显在的意义是指天文学上的时令、四时;其次是指巫学意义上的人的时运;而最深层的意蕴,是属于文化哲学层次上的时机、时势,是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中最独有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哲学。”[17]《周易》“因时而变、循时而化”(第250页)的时间观念,已成为中华文化智慧中重要的维度。
其实,也可以用这一时间观来看待《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作用,每个时代都可以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它也从而能一直存留在中国人的思想和现实之中。如同本书所言:“《周易》不仅仅是老古董,其实,它也顽强地‘活’在当代及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周易》原巫的人文之魂,它那繁复、深邃的易理,依然在当代中华的大江南北、田头街巷游荡不已。”(第4页)
要之,这是一部“浅入深出”的睿智之作,既有专精的研究又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对易学史的精熟的了解,又有对学界新知的敏锐把握,足以启人开悟之处所在多有。在这个一些人崇尚“浅阅读”甚至“不阅读”时,经由严肃的经典解读之作使我们接近古人的智慧,从而重建中国文化之精神,乃是中国文化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注释:
[1][英]鲍曼(Bauman,Z.)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见:二十一世纪.总第6期,1991
[3][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陆建德校.知识分子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63页
[4][法]朱利安·班达著.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译.见氏著同名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7页
[6]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246页
[7]王振复著.周易的美学智慧.“后记”.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500页
[8][美]施特劳斯(LeoStrauss).如何着手研究中古哲学?.见:潘戈(Thomas L. Pangle)编.郭振华等译.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79页
[9][德]柯兰霓(Claudiavon Collani)著.李岩译.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10]TheI Ching(The Book of Change),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Preface”,Dover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1963
[11][法]马赛尔·莫斯著.杨渝东译.巫术的一般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页
[12]如李泽厚、陈来的研究。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见: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
[13]见诸“智慧二书”——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晚近的研究见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周知万物的智慧》一书对此也有所阐发。
[14]书评.文汇报,2011-4-2
[15]另见王振复.论崇拜与审美.见:中国美学思问录.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16]关于《周易》时间问题的探析,见:王振复.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学术月刊,2007(11)
[17]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107页
(《美与时代》,2011年7月下旬刊。)

⑻ 帮忙推荐几本解释周易的书

易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自然之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河图: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洛书: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后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取象歌: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解: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
《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
,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
发挥《周易》之著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其渊博的易理
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
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
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
,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
为闪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
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
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

第一节《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
《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
象数派及义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
,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
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在汉代以
《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
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
以一阳陷二阴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
,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
意义。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中医
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著名的《医易义》便是
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
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
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
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元明以来,象
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
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
、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
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
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

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
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
,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
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
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
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
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
《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
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
《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
.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
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
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
《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
、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
易往》、《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其影响都很大。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
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
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
魏晋时期易学的主要功绩是大易学家王弼《周易注》择重取义,对易理派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弼的《周易注》还保留了汉代费直及郑玄的象数观点,并把经
传合为一册,对《周易》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唐代易学又称唐易,其主要影响是孔颖达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观点,著《周易正义》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汇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批研究《周易
》的书涌现于世,对《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义》之外
(该书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还有程颐的《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
》,赵善举的《易说》,林粟的《周易经传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温之《
易学辨惑》,吴沆的《易璇玑》,项世安的《周易玩辞》,周以夫的《易通》,蔡渊的
《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义》、董楷的《周易博义》、丁易东的《周易象义》
等对《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代.邵雍《皇极经世》,承接了陈抟道士的学术。并有了新的发展,邵氏注重图
说,故又称图数之学。邵氏并奉献了先天图(六十四卦序图)。北宋遂以图说易之风盛
行,这和邵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义理派以程熙为代表,其著《易传》为《周易》杰作
之一。宋.大 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数派入《周易本义》为宋代以来易学之集大成,乃
象数易合著之杰作。明.《五经大全》,采用了程、朱之说,一直沿用至清代。
另外,清朝也是易学研究的辉煌时期,研究易学的书籍辈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见地
。如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杭辛膂的《周易笔谈》,朱轼的《周易傅义》,查慎行的
《周易玩辞集解》,惠栋的《周易述》,谢维狱的《易象数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
尚氏学》,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李光地的《周易观象》,黄宗义的《易学象数论
》,任启运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述除了汉、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
(记载于《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义》,明朝
.胡广的《周易大全》,蒋士龙的《周易心灯》。明朝还以图解《周易》为著称,如刘
定之的《易经图解》,吕怀的《周易卦变图传》,都说明了历代研《易》之著层出不穷

此外,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首载河图洛书,以及宋元时期对《周易》的考校
,训估等,如宋.蔡渊的《周易经传训解》,元朝.赵访的《周易文诠》,明.董守谕
的《卦变考略》都说明历代对《周易》研究极为重视。
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冯友
兰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刘大钧的《周易概论》等
都是研究《周易》的杰作,其中有不少新的发挥。
总之,《周易》历代名著甚众,说明炎黄子孙对《周易》是极其注重的。进一步发
掘和探索《周易》,是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周易》历代重要著作
一、《周易》研究,侧于注释的历代著作选列
《子夏易传》 为说易之书最古老,真本已佚,春秋.卜商撰。
《易传》 相传为春秋孔子所撰。
《周易注》 郑康成注一卷,汉.郑玄撰。
《周易注》 魏.王弼。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周易口诀义》 唐.史徵。
《周易释文》 唐.陆德明。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易传》 宋.程颐。
《温公易说》 宋.司马光撰。
《周易新讲义》 宋.耿南仲。
《周易本义》
宋.朱子撰。
《易说》 宋.赵善誉。
《周易经传集解》
宋.林栗。
《周易祥解》
宋.李杞。
《周易浅述》 清.陈梦雷。
《周易函书约注》 清.胡煦。
《周易傅义》 清.朱轼。
《周易玩辞集解》 清.查慎行。
《周易述》 清.惠栋。
《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
《御纂周易折中》
清.康熙五十四年。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
《周易尚氏学》 清.尚秉和
《周易解故》 清.丁晏。
《周易姚氏学》 清.姚配中。
《周易古经今注》 近代.高亨。
二、《周易》研究,侧于发挥的历代著作选列
《易纬.乾坤凿度》 汉.郑玄注。
《易纬.乾凿度》 汉.郑玄注。
《易学辨惑》 宋.邵伯温撰。
《易小传》 宋.沈该撰。
《易璇玑》 宋.吴沆撰。
《易原》 宋.程大昌。
《周易义海撮要》 宋.李衡。
《周易玩辞》 宋.项安世。
《周易总义》 宋.易祓。
《易通》 宋.赵以夫。
《易象意言》 宋.蔡渊。
《周易要义》 宋.魏了翕。
《易说启蒙小传》 宋.税以权。
《易学启蒙》 宋.胡方平。
《周易傅义》 宋.董楷。
《周易象义》 宋.丁易东。
《易原奥义》 元.宝巴。
《周易衍义》 元.胡震。
《周易爻变义蕴》 元.陈应润。
《周易大全》 明.胡广。
《易用》 明.陈祖念。
《易象》 明.黄道周。
《易象解》 明.刘濂。
《六交原义》 明.金瑶。
《周易生生真传》 明.俞国人。
《易灯传》 宋.无撰名氏。
《易解心灯》 明.蒋士龙。
《易学象数论》 清.黄宗羲。
《周易洗心》 清.任启运。
《读易辨疑》
清.李开先。
《易象数理分解》 清.谢维岳。
《周易现象》 清.李光地。
《周易笔谈》 清.杭辛斋。
三、周易图解选列
《周易钩隐图》 宋.刘牧。
《易图说》 宋.吴仁杰。
《易图通辨》 宋.雷思斋。
《周易图说》 元.钱义方。
《易纬.坤灵图》 汉.郑玄
《周易旁注图说》 明.朱升。
《易经图释》 明.刘定之。
《周易卦变图传》 明.吕怀。
《伏羲图赞》 明.陈弟。
《易图亲见》 明.来集之。
《易芪图说》 清.潘咸。
《易图疏义》 清.刘鸣坷。
《周易后天归图》 清.黎由高。
《易图明辨》 清.胡渭
四、河洛专著选列
《太极图说》 宋.周敦颐。
《易数勾隐图》 宋.刘牧。
《河洛定仪赞》 明.俞国人。
《河洛真传》 明.俞国人。
《河图发微》 明.陈士槐。
《河图洛书原舛编》 清.毛奇龄。
《河洛先天图说》 清.刘天真。
五、周易考略、训诂、占筮选列
《周易经传训解》 宋.蔡渊。
《古易音训》 宋.吕祖谦。
《周易文诠》 元.赵访。
《卦变考略》 明.董守渝。
《古周易订估》 明.何楷。
《读易考原》 元.萧汉中。
《卦变考略》 明.董守谕。
《周易象训》 清.姚球。
《周易校勘记》 清.阮元。
《周易策辞考》 近代.李镜池。
六、周易占筮之书
《易林》 汉.焦延寿。
《京氏易传》 汉.京房。
《玄珠密语》 唐.王冰。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
《皇极经世》 宋.邵子。
《周易筮述》 清.王宏。
《春秋占筮书》 清.毛奇龄。
《周易古占法》 宋.程迥。
《奇门遁甲符应经》 宋.杨维德。
《易塞通变》 宋.雷思。
《遁甲演义》 明.程道士。
《奇门遁甲占验》 明.程道士。
《星学大成》 明.万民英。
《星占三卷》 明.刘孔照。
《星命总括》 明.耶律纯。
《奇门遁甲》 明.无名氏。
《黄帝奇门遁甲图》 明.无名氏。
《通占大象历星经六卷》 明.无名氏。
《易学筮贞》 清.赵世时。
《六壬大全》 郭御青著。
《六壬指南》 陈公献著。
《六壬大全》 无撰著人名氏

⑼ 周易讲的是什么

《周易》是一部古抄老而袭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⑽ 任选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籍,看完后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书评,最好是史记

给你提供 二个 历记和明记
《史记》读后感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以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实在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四周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往无回。固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往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往游说各国,终极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气力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
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尽唱。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著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
《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们将皇室贵族的丑陋的一面都不将记载或美观化,使得历史不真实,但司马迁却不是这样,司马迁不仅将汉武帝的功过逐一记录下来,还在《史记》中将汉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用自己对其的评价写下来,使得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正确的了解。
《史记》从文字上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明史》读后感

中华古籍经典按照经、史、子、集分四类。我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而其余三类几乎没有太多涉猎,仅在十余年前读过《周易》。当时,由《周易》而至南宋邵节康《梅花易数》,最后至当今易学大师西安邵伟华《周易预测学》、《四柱预测学》。孔子读《易》,纬篇三绝。可是,我却误入了周易预测学的迷宫,知其大学,未敢深窥,悄然早退。
然而,中国历史,却让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上。
记得还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自己每天从早饭钱和零花钱中省吃俭用,在高二的时候,就花58元买了中华书局的竖排繁体字版全套《资治通鉴》(20册)。当时,我母亲还向我要发票,说把这套书退到她们单位图书室,让后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来给我读。当时,我严正地跟母亲说,《资治通鉴》是我要读一辈子的书,不准她这么做。由此,《资治通鉴》成为我书柜中第一套史书。逐渐至今,又先后买了《史记》、《汉书》、《周书》、《宋书》、《南史》、《旧唐书》、《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刚买不久》。按照顺序,刚刚读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开始读《明史》。我的读史习惯是每天必读2页,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时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兴趣。我读史,也不是遍读:

本纪部分,由于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编年记述,因此这部分是通读;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职官志和兵志,其余像天文志、五行志、历志、礼志、乐志、舆服志、选举志、食货志、河渠志、刑法志、艺文志,由于这些太专业化,我又没有兴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个时间表,因此,也是迅速跳过。

列传部分,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讲述得比较详细,这也是我次重点看的篇章,特别是彪炳史册的人物列传,如陈友谅、张士诚、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刘基、宋濂、蓝玉、方孝孺、解缙、于谦、李东阳、胡宗宪、俞大酋、戚继光、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顾宪成、李成梁、杨嗣昌、袁崇焕、史可法、郑和、魏忠贤、胡惟庸、严嵩、李自成、张献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细致认真。

读完《明史》后,让我感叹和遗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开创性地建立了内阁首辅制,国家的日常性事务由内阁处理。嘉靖、万历两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内宫,不理朝政,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这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君主立宪制的一个很好尝试。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对内阁政府的常设检察机构。虽然说锦衣卫、东厂、西厂滥杀无辜,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的确对当时的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监督作用。只是,这样的特务机构所作所为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有些过头。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经济出现,甚至逐渐成为国库收入的重要依赖对象。这样的情况,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对农业收入的依赖。
第四,明朝末年,已经意识到火炮在战争中超乎寻常威力。只是,由于当时认识不充分,使得居然拥有先进火炮的热兵器部队,被冷兵器的清朝骑兵给打败。
第五,明朝人体现出汉人清晰的个性和气节。如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给推翻,当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挟,另立新帝,继续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面临李自成和皇太极的两面夹击,明知抵抗不了,也不迁都南京,或是暂时逃亡回避一下,而宁愿自尽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张献忠为患四川,《明史》记载:献忠性狡谀,嗜杀,一日不杀人,则悒悒不乐。川中自遭献忠乱,列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吃人死则弃去,不尽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体皆生毛。
如果明朝还能多存在100年,则中国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领先,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望采纳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