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设计 » 机制设计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

发布时间: 2020-11-20 20:11:16

❶ 机制设计理论的详细内容

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有观点认为,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假设人们的行为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最接近那个社会目标。

详见网络
http://ke..com/view/1203217.htm

❷ 城市机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城市更新”是一个源于西方的 概念,初始意义上的更新源自从诞生之日起,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断进行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源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了强大的科技 和物质推动力,使人们对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人居环境的改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的认识都超过了以往,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城市更新的概念在上世纪 5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适应,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实践的不断检验和推动下,城市更新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摆脱了当初的 对于城市更新简单化的定义后,城市更新被认为是城市内部多种因素复合驱动的过程,其中既有政治、经济也有文化、社会因素。而城市更新的内容也从单纯“硬 性”的物质和形体更新扩散到社会文化网络、邻里关系乃至人们的心理认同等“软性”更新。 本文在过往城市更新研究的认识和总结基础上,以机制设计理论为理论工具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除去绪论外,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机制设计理 论的思想渊源、其基本理论概括以及机制设计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城市更新运行机制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接下来,本文通过机制理论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当前中国城市更 新运行机制中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过程。具体来说,主要就利益主体及其互动关系、城市更新现象下的驱动力以及城市更新的决策及执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说 明。第四章,以当前城市更新运行机制的失衡问题为出发点,就当前我国城市更新运行机制中暴露出来的信息失衡、激励问题、利益分配冲突、评估过程失效、以及 其他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揭露城市更新运行机制失衡的原因,为以后的优化管理找到根源。第五章,本文在上一章节机制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优 化管理的策略,主要从社区参与、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城市更新目标的设定、辅助手段、城市更新规划方案以及对于“公共性”的回归这几方面提出了相关的 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分析城市更新的运行机制。以新的理论工具作为方法论,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机制的特性并有能力将具体的问题进行 深层次的分析。其次,立足于我国城市更新中出现的实践情况,通过原因要素分析,指出城市更新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共性的缺失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漠视。

❸ 机制设计理论 详细内容

制设计理论起源于赫尔维茨1960年和1972年的开创性工作,它所讨论的一般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从研究路径和方法来看,与传统经济学在研究方法把市场机制作为已知,研究它能导致什么样的配置有所不同,机制设计理论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机制。即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
机制设计通常会涉及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两个方面的问题。信息效率(Informational efficiency)是关于经济机制实现既定社会目标所要求的信息量多少的问题,即机制运行的成本问题,它要求所设计的机制只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较低的信息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是赫尔维茨1972年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如果在给定机制下,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每个参与者按照自利原则制订个人目标,机制实施的客观效果也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
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分散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因而信息具有不完全特征。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参与者分散决策,依赖于供需信息的交换传递来做出生产和消费决策。机制设计理论从信息的观点出发,把经济机制看成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在统一的模型和信息框架下研究了经济机制以及各种经济机制的信息成本问题。机制设计理论认为实践中可以从一个经济机制信息空间维数的大小来评价机制的好坏。从这个角度出发,机制设计过程就是针对想要实现的既定社会目标,寻求既能实现此目标,又要信息成本尽可能小的设计过程。比如设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为社会目标时,竞争的市场机制就保证了此目标的达成。然而,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否是经济信息效率最高的呢?在给定的新古典经济环境下,是否存在其他的分散决策机制能够利用更少的信息成本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呢?赫尔维茨在1970年代的研究成果证明,在纯交换的新古典经济环境中,竞争的市场机制用最少的信息达到了有效的配置。在放松对新古典经济环境的假设之后,机制设计理论还对于商品不可分、偏好或生产可能性集非凸等并不满足新古典经济环境条件下,能够导致最优资源配置的分散决策的经济机制进行了探讨。赫尔维茨证明了这种机制是存在的,但却是以非常高的信息成本为代价的。
什么是激励相容呢?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每个人在主观上都追求个人利益,按照主观私利行事。机制设计理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将该假定进一步深化,认为除非得到好处,否则参与者一般不会真实地显示有关个人经济特征方面的信息。赫尔维茨(1972)给出了著名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他证明了即使对于纯私人商品的经济社会,只要这个经济社会中的成员的个数是有限的,在参与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就不可能存在任何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竞争市场机制)能够在新古典类经济环境下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每个人有激励去真实报告自己的经济特征。。当经济信息不完全并且不可能或不适合直接控制时,人们需要采用分散化决策的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或做出其他经济决策。这样,在制度或规则的设计者不了解所有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他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所制定的机制能够给每个参与者一个激励,使参与者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所制定的目标。这就是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假定机制设计者(委托人)有某个经济目标作为社会目标,比如资源帕累托最优配置、社会福利最大化或者是某个经济部门或企业主追求的目标,设计者采用什么样的机制或者制定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就能保证在参与者参与,并且满足个人自利行为假定的前提下,激励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企业、家庭、基层机构等)实现这个目标。
很显然,机制设计理论提出的激励相容概念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是一种常态,并且信息不完全、个人自利行为下隐藏真实经济特征的假定也是符合现实的。在很多情况下,讲真话不一定是占优均衡策略,在别人都讲真话的时候,可以通过虚假显示自己的偏好来操纵最后结果以便从中得利。赫尔维茨(1972)一般性地证明了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而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在很多时候就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这也决定了任何机制设计都不得不考虑激励问题。由此,激励相容成为机制设计理论,甚至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成为实际经济机制设计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机制设计理论就是在把机制定义为一个信息交换系统和信息博弈过程之后,把关于机制的比较转化成对信息博弈过程均衡的比较。在研究初期,赫尔维茨主要是集中在机制的信息和计算成本方面,而没有考虑激励问题,马斯金等(1972)提出的团队理论(theory of teams)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此外,1970年代显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的形成和实施理论(implementation theory)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深化。显示原理大大简化了机制设计理论问题的分析,在Gibbard(1973)提出直接显示机制之后,迈尔森(1979)等将其拓展到更一般的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上,并开创了其在规制理论和拍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显示原理没有涉及多个均衡的问题,马斯金(1977)从中引申出了实施理论,目前该理论已经在包括社会选择、不完全契约等多个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制设计理论不仅让研究者能够在相对不严格的假定下系统地分析和比较多种制度,而且可以将很多现有的研究,如拍卖理论、规制理论、社会选择理论等纳入到统一的现代分析框架中。如在拍卖理论中,Vichrey(1961)提出了常见拍卖形式的收入等价原理,而迈尔森(1981)借助显示原理,证明了一个更加一般化的拍卖形式的收入等价原理。再如,垄断企业规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针对原有理论对规制过程做出过多武断假定的局限,迈尔森(1982)等将规制过程看做是不完全信息的博弈过程,垄断者拥有管理者不知道的私人信息,从而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还有,在社会选择理论中,针对能否设计一个机制,或者说一个投票程序来诱使投票者真实显示自己偏好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总之,机制设计理论将制度定义为非合作博弈,根据这些博弈形式的均衡结果,比较了不同的制度,从而使经济学家能够相对于某个最优标准来评价不同制度的表现。
上述应用之外,机制设计理论还为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解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政策和市场制度。由于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把所有的经济机制放在了一起进行研究,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大到整体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某个经济活动的局部均衡设计;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以及各种混合经济机制。同时,机制设计理论中“设计者”的概念也是非常广泛的,既可以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或制度设计者,也可以是微观经济单位的主管领导。这使得机制设计理论具备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大到宏观经济政策、制度的制定,小到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对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比如对于实践中一些出发点很好的规章制度却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甚至参与者还利用既有政策来最大化个人利益,从而造成巨大效率损失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物质和技术等的约束,最主要的还是设计的制度不满足激励相容,因而无法保证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同时实现。

❹ “制度”与“机制”有什么区别

制度institution、机制mechanism在微观经济学中有时是通用的,但体制则是一个明显中国特色的词语。
通常认为,制度指比较根本性的规则,比如政治和经济制度;
机制则一般指较微观的制度,并且是可以“设计”出来的,故有“机制设计”理论。
比如,拍卖可以看作一种制度,也可以看作一种机制,是典型的可以设计的。
然而,即便最保守的经济学家,也会承认根本性的制度(如社会基本制度)是长期演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典博弈论适合解释机制设计,而演化博弈论适合解释长期制度变迁或非正式制度演变。非正式制度是不可以设计的,否则就“正式”了。

❺ 求教:中国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的牛人

机制设计理论属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范畴,它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方法.赫维茨是机制设计理论的开创者,机制设计理论的提出回答了应该制定怎样的规则和机制,使得由不对称信息所造成的成本能够最小化.马斯金和迈尔森则是在赫维茨的基础上将机制设计理论进一步发展,马斯金将博弈论引入到机制设计理论,而迈尔森则是将博弈论引入政治学领域,研究投票体制等.机制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有助于人们制定出最佳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
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哈耶克—米塞斯与兰格—勒纳之间的著名论战.后来赫维茨在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制度问题的一般化框架.近几十年来,机制设计理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有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简单地讲,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资源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由赫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迈尔森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分配机制属性、个人动机的解释、私人信息的理解.这种理论使我们能区分市场运作良好的市场和运作不好的市场.它帮助经济学家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规则体系和投票程序.机制设计理论今天已在经济学的许多领域和政治学的一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制设计理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成本问题,即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
二是机制的激励问题,即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讲真话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在别人都讲真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人,他可以通过说谎而得到好处.
按照瑞典皇家科学委员会在颁奖公告中的说法,机制设计理论“通过解释个人激励和私人信息,大大提高了我们在这些条件下对最优配置机制性质的理解.该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区分市场是否运行良好的不同情形.它帮助经济学家区分有效的交易机制、管制方案以及投票过程”.正是因为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才共同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殊荣.他们在这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包括赫维茨1960年的论文“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信息效率和最优化”和1972年的论文“论信息分散系统”,前者载于阿罗(Arrow)等主编、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的数学方法》,后者载于Radner和McGuire编辑的《决策与组织》;马斯金在1977年提交给夏季巴黎经济学会、后于1979年发表在《经济研究评论》上的论文“纳什均衡与福利最优化”;以及迈尔森于
1981年发表在《运筹学研究》上的论文“最优拍卖设计”.

❻ 机制设计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有兴趣的请阅读《机制:决定企业成败的铁血法则》一书,本书是世界第一部系统揭示机制原理和机制规律的原创著作,对于机制设计在企业经营管理、经济运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及其他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有详细的论述。读后相信你会有无穷的收获。

❼ 什么是制度设计

是一本书名

内容提要:
一直以来,政策学者十分关注对政府可以用来实现其目标的各种基本工具或用具的理解。他们的兴趣从最初的归纳性创建有关通用性工具的广泛列表以供政策分析者使用,转移到对工具的各组成元素的更节剑的、但仍然有用的规范的发掘努力上。从通用性工具到完全规范化政策的转移,需要设计者不仅仅了解基本的组成元素。例如,使外部性内部化的庇古税至少应该规定该税收适应的税基和税率,以及征税所依赖的行政性工具,等等。设计者也许要设定用以指定这些细节如税基、税率的准则,而不是直接地规定它们。这些规则和规格的创建就可以看做是制度设计。我期望政策分析者通过更好地理解制度设计是这个问题的最初原动力,从而能够知晓如何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
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这项工程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依赖于其嵌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这些背景因素提供了一种为制度设计提供机会和制造障碍的现有制度环境。对制度设计的根本性理解需要有关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近年来,随着社会学者对制度的兴趣复燃,不断涌现出了大量的可能的理论来源。
本书的贡献者利用各种资源来确认理解制度设计的意义。尽管它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贡献远不如我原先预期的那样大,但我仍然认为,无论对政策分析者还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学生业讲,它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并迈出了比较谨慎的一步。
[编辑本段]目录
企业理论:合同论视角的回溯(代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制度设计:概述
1.1 引言
1.2 制度研究的议程
1.3 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
1.4 结论
第二章 制度设计:代理理论的角度
2.1 引言
2.2 基本模型和承诺问题
2.3 隐藏行动和风险分担
2.4 额外信息的价值
2.5 团队生产
2.6 结论
第三章 购者自慎:制度、合同和俄罗斯的商品交易所
3.1 引言
3.2 新制度主义和合同强制执行
3.3 苏联和俄罗斯的商品交易所
3.4 制度设计与合同
3.5 第三方强制执行
3.6 制度和可信的承诺
3.7 俄罗斯交易所的现状
3.8 结论
第四章 制度的理性选择理论:对设计的意义
4.1 引言
4.2 有变化的重复博弈及其对制度设计问题的适用性
4.3 制度中的合用: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
4.4 制度中的协调:性别战博弈
4.5 更复杂的模型:变化和交流
4.6 更复杂的模型使博弈适合于真实的政策问题
4.7 结论
4.8 附录:有变化的重复博弈的正式模型
第五章 制度设计中的惯例和规范
5.1 引言
5.2 惯例、习惯和文化
5.3 规范、品德和团体
5.4 规范的阐述对制度设计的意义
5.5 结论
第六章 贸易纠纷的解决制度:加拿大——美国自由贸易协议的案例
6.1 引言
6.2 纠纷解决制度和贸易政治
6.3 FTA下的纠纷解决制度结构
6.4 NAFTA下的小组审议议程
6.5 结论
第七章 制度设计的两种惯例:对话和决策
7.1 引言
7.2 理性和设计的概念
7.3 道德前提和制度
7.4 制度设计的两种惯例
7.5 结论
第八章 政策网络系统和治理
8.1 引言:制度主义和网络系统
8.2 政策网络系统:主要特点
8.3 战略治理
8.4 网络系统管理和重建的方法
8.5 结论

❽ 运用激励机制设计原理解释为什么大锅饭会被代替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所包含的思想与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解释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比如公有制下国营企业生产公共商品的成本分担、在所谓“大锅饭”体制下如何调动国营企业厂长、职工积极性、医疗改革、国企拍卖、产权判定甚至包括国家干部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均可以通过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解决。但是,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激励问题在中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中国仍有许多经济政策与制度无法满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我国的许多改革制度如医改制度都是在市场体系尚未完善的条件下引入的,激励与竞争机制的缺乏使很多改革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而,提高我国经济机制激励相容度,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构以调整成员目标使其与制度目标相一致,对我国目前的各项经济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改革,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任何激励机制都难以发挥效用。而随着产权改革的深入,强化经理人的声誉激励,如建立企业家业绩档案、资质认证制度等,完善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等等也就成为了必要,这些措施符合“激励相容”原则,可帮助我国的诸多经济改革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❾ 机制设计理论的理论代表人物

罗格·迈尔森1951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曾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取学士学位,回后于1973年和1976年分别获哈佛大学答应用数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为“合作博弈理论”。毕业后进入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担任管理经济学和决策学的助理教授,1979年升为副教授,1982年成为教授后到2001年一直在该校任教。在此期间,他曾于 1978~1979年在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做访问学者,并于1985~1986年和2000~2001年两度进入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迈尔森正式进入芝加哥大学,成为芝大的经济学教授。迈尔森对博弈论有极为深入的研究,著有《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以及《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等著作,目前他还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成员。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