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
Ⅰ 黄鹤楼 古文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
Ⅱ 小班特色古诗黄鹤楼教案
活动内容:古诗《悯农》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理解大意; 2、使幼儿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幼儿教材 准备一些米和面 活动过程:一、谈话 爱惜粮食 1、提问:小朋友你们每天都吃什么呀? 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馒头等; 2、观察与体验,区分米和面 (1)、提问: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教师总结 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一粒米都应该...〖详细〗
Ⅲ 毛立业老师上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下面这节课是获得这次活动特等奖的海南的毛立业老师上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附一和附二),分析这节阅读教学课的有效教学体现在哪里?
Ⅳ (急急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
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
4、 初步走进诗篇。(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3、 理解诗意。、
4、整体把握诗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
(出示地图:黄鹤楼)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3、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
(1)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 。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诵读诗句。
(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背读。
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
五、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首诗。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利用学习上首诗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2、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在合作中学习。共同发挥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诵读诗句,整体把握诗句的意境。
三、 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友情让人生更加美丽。
3、初步总结古人是怎么样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爱。
四、布置作业。
1、写两句表达有情的话。(也可以是诗句)
2.查找有关友情的名句、名言。
Ⅳ 古诗黄鹤楼教案
你好 很高兴为你解答
朋友 建议你到网络文档去
里面关于中小学的教案
基本上全部有的
你可以去随便下载的
Ⅵ 幼儿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