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设计 » 分饼教学设计

分饼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1-03-05 01:53:04

㈠ 如何围绕新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1整合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2交互性
课堂师生交互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在同一时空中共同参与的传授活动,双方互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以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3开放性
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的不唯一开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4实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实现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2、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别具匠心地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教师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老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在教师引导下,大家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后,教师风趣地激活学生的思路:“现在你们知道猴王是用什么规律来分饼了吧!”“如果猴丁要4块,你们想猴王该怎么办?要5块呢……”学生们信心十足地回答出来,此时老师充分表扬大家:“你们真比猴王还聪明!”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整个40分钟学生始终在愉悦、欢乐但又紧张的气氛中学习,体现在“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2.3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可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㈡ 幼儿中班数学 熊妈妈分饼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用重叠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能找出一组物体多出的部分,并从左至右摆放物体。 3、幼儿喜欢参与数学活动,并能从中得到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大圆片4个,小圆片3个。 2、图片:小熊4个,饼干 3个,老鼠、猫头饰若干。地上圆圈4个,每个圆圈能容纳幼儿7人。 三、活动过程: l、问题倒入:出示图片小熊和饼干,师:我们给小熊分饼干吃,1只小熊只能分1个饼干,小朋友看看,是小熊多,还是饼干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将小熊卡片逐个放在黑板上,让幼儿注意老师是怎样摆放小熊卡片的,(手的动作从左至右)然后将饼干逐个放在小熊上面,每放—个,说一声:“给你一个饼干。”并让幼儿注意教师手动作的方向,师:小熊和饼干哪个多,哪个少?请把多余的拿出来。 2、幼儿操作。让幼儿两手各拿大小圆片,看一看,大小圆片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然后逐—将大圆片摆在桌子上,将小圆片逐一放在大圆片上,(注意手的摆放方向)说出大圆片和小圆片,哪个多,哪个少?将多的拿出来给大家看。 注:教师再提问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幼儿参与回答,并及时表扬表现积极的幼儿。 3、游戏:猫抓老鼠。 给幼儿戴上头饰,音乐响,每4只猫、3只老鼠围着圆圈跳舞。音乐一停,每只猫迅速抓住一只老鼠,然后说出猫与老鼠,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让多的站出来。 注意:猫和老鼠只能在各自的圈内活动;重新玩游戏时老鼠比猫多一只。 四、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操作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㈢ 跪求,大班数学教案《整理好,留下来》

课时内容:整理好,留下来(数学)
活动目标:
1、 根据物品的数量,按2个、3个、4个、5个一组进行计数。
2、 知道离园之前要将活动室里的物品整理好,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标记并记录数量。
活动准备:
1、 各种整理盒、收纳盒,标签贴纸若干;雪花片若干;记录笔。
2、 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39页《和伙伴分饼》。
活动过程:
一、 为什么整理
1、 出示离园倒计时牌,请幼儿一起数数还有几天就要离开幼儿园了。
2、 在离开幼儿园之前,我们应该为幼儿园里的弟弟妹妹们做些什么?
3、 幼儿讲述要做的事情,并说出为什么要做,如:整理活动室,把有用的图书、玩具等留给弟弟妹妹们。
二、 活动室里有什么
1、 幼儿说说活动室里有什么,哪些物品的数量比较多。
2、 这么多的东西要怎么整理?幼儿分组交流整理的方法。如,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分组整理不同区域的物品。
三、 玩具大盘点
1、 教师出示雪花片,这里有一筐雪花片,我想知道雪花片的数量,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快数出来?
2、 每组一小筐雪花片,幼儿尝试各种方法进行计数。
3、 说说不同的计数方法,选择比较快的方式尝试计数。如:5个5个数,并说出总数。
4、 出示整理盒,将数好的雪花片装进去,引发幼儿思考:如果整理盒都一样,我想很快找到装雪花片的盒子,有什么好办法?
5、 幼儿说出自己想到的办法,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图标表示。
6、 分小组操作,小组长分配任务:每人整理若干种物品,将物品装入整理盒中,并在标签贴纸上画出物品的图示及数量。
四、 和伙伴分享
1、 翻开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39页《和伙伴分饼》,幼儿根据提示语,学习按2个、3个、4个、5个一组进行数数,看看哪盘刚好数完,哪盘还有剩或不够。
2、 在完成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幼儿能否根据小朋友的人数将相应数量的饼干圈起来。

㈣ 公开课教案 识字 狐狸分饼

日常教案一般就是:1、目标 2、准备 3、过程 4、反思

公开课的教案一般是:1、对象 2、领内域 3、目标容 4、准备(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 5、过程
反思需要单独写在一张纸上。

对象是指你要带的班级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
领域是指你的课是健康、艺术、社会、语言还是科学;
目标就不用说了,指你这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教会幼儿什么,一般分为能力目标(就是幼儿能够怎样、学会什么)和情感目标(就是幼儿喜欢什么、感知什么)
准备是指你的课前准备,分精神准备(就是幼儿已有的经验)和物质准备(笔、纸等教具)
过程就要把你所上的活动的每一步都写清楚,从开始到结束,尤其是公开课的教案这一块几乎要写一到两张纸。
反思是指你上完这次活动后有什么体会,幼儿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以及你的处理。

㈤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饼教案

新世纪(版)数学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

本册教材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的,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使老师们能熟悉、用好本册教材,下面结合教学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 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主要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获得设计方案成功的愉悦。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与交通”、 “尝试与猜测” “数学与生活”三个综合应用内容,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能进一步认识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具体内容目标,本册教材在继承前面八册教材的编写特点的基础上,又研究了国内外大量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汲取了各种教材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充分考虑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力求形成以下几个编写特点:

1.提供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题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多种操作活动的安排,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全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通过“综合运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5.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学会条理化和系统化。

第二部分 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领域

核心目标是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二、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数的世界:倍数与因数

4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找因数
3

找质数

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
2

三、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

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象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体会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找倍数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时要向学生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分散编排,减少术语,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

本册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重新研究与整合,以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倍数和因数”知识内容多,概念多,安排在一个单元里学习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所以教材采用分段学习的安排。本单元先学习倍数、因数、2、3和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找质数、合数等知识。在第三单元中,将结合分数的约分、通分前,再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安排将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前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本册教材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适当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如找倍数和找因数都在100以内。又如与原来教材的内容相比,减少了一些数学术语,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教材没有呈现整除、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

3、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时,经过了鼓励学生猜想并尝试,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验证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也可通过直观学具的操作,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或3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又如在学习“找因数”、“找质数”时,都是先组织学生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逐步发现规律,这与原有教材相比应该说是一个明显的变化。

4.通过数形结合,理解质数与合数

教学时,可组织开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边拼边写,写出拼成的长方形数和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几个正方形拼在一起,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什么原因呢? ”随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这几个自然数分类,在分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再通过“筛法”寻找百以内的质数。

5、在活动中,了解数的奇偶性

教材提供了多个数学活动题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或游戏探索发现规律的策略,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并探索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案例片断与讨论:找质数

案例片断:

1、组织学生开展拼长方形的活动,边拼边记录。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几个正方形拼在一起,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可以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是什么原因呢?

3、把这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案例讨论:

为理解质数与合数,教学中开展了拼小正方形的活动,并列表观察,你认为这样做对概念的理解有什么帮助?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沟通数的特征与图形直观的联系。

——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归纳。

——有助于多种角度理解概念。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第三单元 分数
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二、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分数的再认识

6

分饼: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与除法

找规律: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
1

找最大公因数

3

约分

去少年宫: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

分数的大小:大小比较、通分

三、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n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

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大小不变规律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教材最后归纳呈现了规律,而没有给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术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直接记住规律的具体内容,而不是去记忆专门的“术语”。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去少年宫”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案例片断与讨论:分数的再认识

案例片断:

请两位同学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全部铅笔的1/2 ,结果两位学生拿的铅笔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 ,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台上的两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你的这盒铅笔的总支数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支。

师小结:真的是总支数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案例讨论:

1、在教学中,通过取1/2铅笔的活动,对学生理解分数有什么价值?

2、除了教材提供的情境,你还可以利用哪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第四单元 分数加减法

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哪几个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1整合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2交互性
课堂师生交互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在同一时空中共同参与的传授活动,双方互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以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3开放性
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的不唯一开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4实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实现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2、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别具匠心地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教师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老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在教师引导下,大家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后,教师风趣地激活学生的思路:“现在你们知道猴王是用什么规律来分饼了吧!”“如果猴丁要4块,你们想猴王该怎么办?要5块呢……”学生们信心十足地回答出来,此时老师充分表扬大家:“你们真比猴王还聪明!”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整个40分钟学生始终在愉悦、欢乐但又紧张的气氛中学习,体现在“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2.3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可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㈦ 幼儿教案怎么写小班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我们选择教材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一节课的内容深了、浅了、多了、少了,都是不恰当的,只有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先发制人,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
目标的制定原则上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一个活动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

1、认知

2、能力

3、情感

如儿歌《过桥》的目标是:

1、学习口齿清楚、声音自然地朗读诗歌。

2、尝试简单地仿编。

3、体验活动的乐趣。

目标1:学习朗读、学习儿歌是知识层面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目标2:尝试简单地仿编是能力层面的,是能力的提高和锻炼;

目标3:体验活动的乐趣是情感层面的,是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当然,在确定目标时虽然基本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但也不是说每个活动设计都是这样三条目标,有时候也可以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根据每个活动的侧重点来安排目标的前后。如儿歌《太阳和月亮》的目标就是这样的:

1、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诗歌带来的乐趣。

2、尝试创编诗歌,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

目标1:中参与和体验就包含了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内容,参与活动就是在活动中学习儿歌,完成知识上的学习和积累;体验乐趣就是情感方面的感受。

目标2:中的创编和激发就是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创造精神也有了开拓。而且在两个目标中显然体验是更为重要的,因此放在第一目标中。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活动中,有时候是知识目标最为重要的,有时候是情感目标最为重要的,而有时候是能力目标最为重要的,可以在目标的排序中体现出来。如果是三者并重的,那就可以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来排列。

三、设计恰当的活动流程
流程的安排正如做菜的顺序,是先放主料还是先放佐料,放佐料时是先放姜蒜还是先放酒醋都是有讲究的,放得好放得适时则色美味鲜,入口回味无穷;若放料放得不好则食欲全无,再好的营养再好的材料也是付之东流,失去应有的价值。

一堂课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场的第一环节很重要。引题能不能先声夺人,对一堂课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第一炮一定要打响打好而且要打得准确,把孩子的注意力最大力度的吸引过来。

一般在引题后就是重点内容的学习了,这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教之有法,要让幼儿学得开心,学有所得。而怎么教、怎么学就看你活动过程怎么去设计。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老师的许多隐性因素渗透在设计中,自己的心中一定要明白这个环节要安排在哪里,要如何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只有做到设计时的心中有数,才能做到上课时的运用自如。

在活动的最后,我们很容易犯一个低级错误,即认为反正课已经完了,赶紧收场了事,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头重脚轻、牛头蛇尾的感觉,所以在最后的环节也一定要从容不迫、有始有终,最好能与开场相呼应,使整个活动有圆满的感觉。而且在整个活动设计中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使整节课条理清晰,不要中餐西餐满堂彩,一会儿用筷子一会儿用刀叉,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有一个学习、巩固、提升、迁移的过程。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在结束时也是留有悬念的,一节好课上完了也不应该是嘎然而止,而应该是余味无穷,意犹未尽。

四、准备适当的道具
教具是为教学服务,所以宜精不宜多,宜巧不宜花,每一件教具都要用在刀刃上。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即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要考虑课的需要。

教具的份量要足,但不要多了,多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教具的制作要精巧,但不要花俏。可以利用现成的实物,也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但绝不可粗制滥造,以免给人造成不负责任的感觉。但也不必太多花俏,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甚至有时候会中看不中用。

在写教案时只要把本课有关的教具写清楚就好了,当然,教案里写到的准备并不单单只是教具的准备,还包括幼儿的知识准备,如有一些特殊的活动还要有天气准备等等。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