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设计
1. 汽车吸能设计真的起作用吗
结论:
1、吸能真的起作用,关键是车身的吸能装置不能软内,要韧!软了溃缩装置就不起容作用!,只有韧了才能更好的延长碰撞接触时间,减少伤害。
2、不高速行驶才是王道。吸能溃缩装置的确能起到减少冲击力的作用,但是代价是车毁了,从公式中看出:如果要更好地保护乘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速度。
3、一切安全装置都不能代替安全文明驾驶。
2. 连钢板都造假,这车的吸能设计还敢信么
如今社会,哪一种物品没有假的,你说的出来吗?我是说不出来。
3. 如何区分吸能设计与偷工减料
从外观上确实不好判断。诚如你说的,吸能设计中乘员区的强度、刚度一定要够,但这个从外观上也不好判断,结构强度是受设计、材料、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4. 汽车吸能结构设计的设计思想
这岂是一两句话抄能说清楚的,这是一门科学,还涉及很多专利,日本对于汽车的人性化设计,对汽车碰撞能量吸收研究比较先进,可以多搜集一些丰田公司的相关资料。
总的来说,吸能就是要在一定加速度下通过发生形变而达到加速度变化低于某种限制。
5. 车身上有吸能区设计的部件有哪些
车身上有吸能区设计的部件有哪些?
【1】前纵梁
【2】发动机罩
【3】后纵梁
6. 请问什么是车身吸能技术
通俗说
两个石头碰撞和两块海绵碰撞有什么区别
随着现代轿车技术的不内断进步和道路条件的容不断改善,轿车的速度越来越高,随之带来的就是发生碰撞意外几率的增加,给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带来的极大威胁。全世界不计其数的交通意外伤亡使人们不得不倍加关注汽车安全。为了在发生碰撞更好地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轿车车身的前后均应设计变形区,或者称为吸能区。以便保证在发生碰撞时,轿车车身的变形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向逐渐变形直至停车,从而尽量减小传递到乘客舱和乘客身体的冲击,减小乘客舱的变形,保障车内乘客安全。
设计变形吸能区时,需要在车身上设计一些强度比较小的区域。在发生碰撞时这些区域会断裂或者发生折叠,而不会向乘客舱方向挤压。经过精确设计变形吸能区的轿车,可以准确预测在发生碰撞时车身的变形方向和程度。长安福特高强度吸能车身也是吸能车身的一种,长安福特在车身及引擎盖内侧均设计有分力皱折设计,当车辆受到撞击时,能将撞击力道向上或左右分散,以减缓传至车舱内的力量,也可以避免遭受撞击变形的车身板件突刺到驾驶舱内而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7. 车身吸能措施有哪些具体设计
目前车身吸能我所知道的,车身前部采用铝制防撞装置,比如前杠用塑料是保护行人不让其受伤因为缓冲效果比较好,车屁股好点的车采用铝的骨架,中等车用铁外加泡沫,是为了防止追尾造成车身大面积损坏。
8. 吸能设计,难道真的是日系车的“专利”吗
时至今日,还在有人拿“吸能”来讽刺日系车的安全性,而且这种人还大有人在,实在是让人怀疑国人对于汽车的基础认知。说这个理论的,无非就是拿着一些日系车低速碰撞受损严重的情况,来试图给日系车打上不安全的标签。但是都2020年了,判断安全性的标准还是看车辆受损情况吗?
所以,“为什么还有人相信日系车的吸能?”的问题本身就有错误,因为所有的现代家用车都有吸能设计,与其问为什么相信吸能,我倒想问问,为啥还有人相信铁皮厚就是安全,还相信大锤敲保险杠、车门站人这种杂耍表演,还相信关门声厚实代表安全?汽车安全工程师可能会活活被你们气得吐血,发明溃缩式车身的奔驰工程师BélaBarényi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 日本车的吸能设计,这特么也叫吸能
吸能技术是BENZ最早发明的!!!脑补一下美国IIHS对碰撞的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