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文化
A. 文化设计是什么
“文化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就是在设计过程中,调动一种或多种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完善,并通过解构、重组等艺术手法来完成思想或情感初衷的设计。该理念是由王战强先生于2008年2月首次提出并积极倡导的。文化设计有别于传统概念下的艺术设计,对于设计本身是一个深度促进和改善,对于文化和设计两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如果能够很好的完善和推动文化设计理念,那么,无论是设计者、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理念还是设计作品的整体价值,其升华和拔越都将有个完美的体现。
“文化设计”在其表现范围内,同样受着各种制约,主要是文化的差异、艺术手法的多样、审美心理的不同,但其本质的体现是作品本身文化性的倾诉。文化设计的本体意向是借助设计手段达到传播文化,这样它不论在任何方面可供选择的空间都是极其广大的。例如,在取材方面,任何能够体现文化特色并且能够应用到设计这一领域的题材都可以采用,选好题材后可以在不失其本真文化体现上对其提炼、完善,或解构重组。在表现手法上,基本上遵循艺术法则和商业宣传目的,只要能够体现作品的文化性就可以了。 文化设计,在其表现方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完全没有强制的选择和分类,一般设计的表现方式对于它来说也照样适用。比如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等,只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主观、自觉的在作品中选择了文化元素或表达了文化倾诉都属于文化设计,文化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对于设计推动文化的较高体认。
文化设计的作用
“文化设计”的进入,使设计有了一个新的改观,在关于设计的一连串链接中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说,加深了作品内涵,提升了作品价值。一般设计当然也有着一定的内涵和价值,但设计作品有了一定的文化投入,势必会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文化信号堆积,变得厚实、凝重起来。
其次,就文化本体意义来说,“文化设计”提炼并总结了文化元素,而且,推广、加深了文化效应。文化的概念是形而上的,是不易把握的,但文化元素是具备可视性或可感知的,比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剪纸艺术、木雕艺术、糖人艺术等艺术形式,无不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元素进入设计,会经设计固有的表现形式重新解构、组合,由普通的文化元素转化为构成设计作品的重要设计元素和设计符号。这本身就是一个由审视到选择、由提炼到完善、由对比到总结的理论判断过程。对于文化的宣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内在的、自发的,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拓展性和宣传效应。另一种是外在的、人为强加的,比如文学作品、艺术鉴赏等都具有文化普及的作用,而“文化设计”作为一种可视化艺术表现形式,其直观、简洁、实用的功能对文化的宣传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再次,从观众方面来说,一件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设计作品,不但能够给其美的艺术享受,还能从心底感受的文化的魅力,对文化进行又一次的了解和深化,从客观角度来说,一件具有文化倾诉的作品不仅能够提升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在和观众默默对视中刺激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平,催化观众的文化悦纳,从而在整体上对观众的艺术感知和文化感应起到一个升华作用。
对于设计者,文化设计也在一定意义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将作品从重视商业目的和艺术表现手法转移到一文化倾诉为主、以商业服务为辅的层面上去,本身就体现出了设计者文化心理的成熟和完善。
一件艺术作品的最大魅力是文化的体现,一件作品的成功必然是无数件类似作品的积叠,然后产生一种整体性的效应,而这件作品有对产生这种效应做出了积极有效的价值投入。文化设计能够加深作品的影响和永恒性。影响不仅指作品本身因为底蕴、内涵的提升而造成的积极影响,也指通过文化元素的作用,刺激了观众心底的文化情结,从而对作品的强烈亲近感和皈依感。这两点一个是由内向外的能量释放,另一个是由外向内的推举、依附,两者没有前后、轻重,而是相辅相承、紧密相连的效应共同体。
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是一种对现在美感创造的认同和对以往美感依附丧失后的失落或怀念。所以表现在人们普遍接受能够给视觉冲击或情感回归的艺术作品。但这种“复古”并不是对已经失去的美感依附的皈依和崇拜,而是具有理性判断的调度和选摘。有些文化元素或符号,它们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不必想着将它们唤醒,因为它们已经失去了整体性的依靠。但我们可以将它们复原成一个个真正的象征性因素,投注到我们的时代。激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唤醒对生活的热爱。
文化设计的意义
首先,扩大设计视野,加大取材广度,丰富设计手法,优化设计发展。设计需要创意,需要创新,但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有一定的广度和厚度的后备支撑。文化设计的提出,从根本上,可以扩大设计视野,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眼界和胸襟,更是对设计本身的一种有力的扩充。因为文化的指向是多元的,所以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进入设计本身就是对设计素材的一次有效填充和拓展,设计师可以选择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创作,也可以选择当前流行的文化元素用传统设计手法创作,文化元素的进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设计手法的一种催逼,要求着设计手法的变化和创新。文化设计能够调动如此多的设计层面,那么可以说,它从根本上优化了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对文化本身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推动民族文化,彰显民族气韵,体现民族特色。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每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经济都不尽相同,从而出现了不同国家的民族风格,而正是因为这些区别才构成斑斓的世界大家庭,是区分的标识,也是深刻的文化烙印。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使人们在看到设计作品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对作品和作品目的的认同感。纵观现代设计史,许多著名的有创意的设计无不在简洁、明了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一个企业、团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内质。文化设计正是这一时代精神和趋势下的必然产物,它使设计作品充分容纳文化元素和文化底蕴,从而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这样就使作品具有相当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界时下流行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件设计作品只有具有如此强烈的民族性才能进行一次有力的突破和升华,所以,“文化设计”理念影响下的设计作品在未来的时间里必将起到推动民族文化,彰显民族气韵,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再次,美化观众“心理视觉环境”,提升观众艺术审美和文化感知。在当前经济占领主导地位的时代,一些设计作品已经越来越媚俗、越来越杂乱,着重强调商业目的,不同程度的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观众的审美范围也被这样的作品所禁锢,陷入低迷的审美阅读阶段。文化设计的重要性就是从根本上扭转或改善这样的状况,进行美化观众的“心理视觉环境”,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作品的形势和内涵,才能真正提升观众的艺术审美和文化感知,才能在宏观上对民族的精神复兴起到推动作用。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B. 什么是设计文化
设计文化(Design Culture) 设计文化是一种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等。 根据现代学科回门类的划分,可以归答纳出 产品设计 涉及到的文化领域,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
希望采纳
C. 设计文化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潘鲁生:各位刚刚参加完在泰山举办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学术会议,大家提出了很有建树的学术观点,其实民间文化与当代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都是在研究和反映在文化环境下的生活方式。请叶涛介绍一下这次青年论坛的有关信息,或许对设计艺术界的同仁有所借鉴与帮助。
叶 涛:这次参加会议的有四十人左右,很多高校也都加入了。主要的高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加入本次论坛。会议就与会人员提交的论文及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如刘宗迪先生的《伏羲女娲兄妹婚故事的源流》、《大话<山海经>》、车锡伦先生的《东岳泰山女神——泰山老奶奶》等,同时就与泰山文化有关的其他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潘鲁生:我想会议的讨论一定非常精彩。今天到访的各位都是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这次能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指导工作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和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些意见和建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工艺美术院校。在学科设置上,我们的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省级重点学科是设计艺术学、艺术学,定位在国家级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我们选择了民艺学,这是因为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学都没有把“民艺学”列入二级或三级学科,但从现实学科布局来讲又需要,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把这一块做好,有关民艺学的资料、实物、文献都很多,但更多的是从民俗学这个角度来做,侧重民间工艺的很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我们把民族精髓的东西,包括设计方法、设计观念挖掘出来,完善这个学科。由中国古老的生活方式所积淀下来的种种设计观念是很值得研究的,特别是如何结合当下的设计,体现本土特色和民族的设计语汇。我们想把这个领域作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在这方面请各位专家给我们提些建议,肯定会对我们今后的学科建设有很大的帮助。www.dolcn.com
施爱东:我曾在广告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结合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谈一下。前几年靳埭强的作品为什么可以在国际上获奖?还有这几年在设计界很有影响的王受之等先生,他们为什么能够拿到国际上的奖项?他们凭什么与世界知名设计师竞争?我觉得他们在做设计时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他们的设计作品包含着中国的元素,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在里面。我们看到一些中国和韩国毕业生的作品,如果不标注学生国籍的话,我很难分辨出哪些是中国学生的作品,哪些是韩国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些学生的作品没有体现出各自文化的特征。DOLCN.com
潘鲁生:是的,现在社会的确存在几个大的文化走向—— “西化”和所谓的“现代化”、“全球化”问题,学生受这些东西的影响很大,当然这与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有关系。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当不同国家的学生作品放在一起时,我们自己的特点在哪儿?设计最终落实在视觉语言上,视觉语言的表现要靠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和艺术的表现,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很多设计作品仅从创意或造型上来看很完美,我们不能说它不好,但是缺乏自己的特色,或者说缺乏具有原创性语言的表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引领生活。
施爱东:关于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让我想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铁路上铺设的枕木,它的排列方式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包括它的大小和承重能力等等,但是这个间距的设置却刚好是人迈出一步的距离,所以总有人在铁路上行走,这样就经常发生事故。后来把枕木的间距设计成一步半,人在上面走起来就不那么舒服了,这样就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这就是个很巧妙的设计,设计里面除了我们常说的美观、大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实用功能。
潘鲁生:对,“以人为本”应该是设计的最终原则,这正应验了田自秉 先生的观点:设计应该“经济、实用、美观”。实用这点对于设计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消费者更看重设计的实用性。比如刚刚我们在民艺博物馆看到的那把烧水用的水壶,是日照两城文化演化而来的黑陶。看似简单的一把壶,外形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当我们把水壶反过来的时候,可以看到壶底被设计为凹进去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拢火,水开的就比较快,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约柴火。老百姓从来不知道何谓“节约型设计”,但民间的“设计师”们关注生活,早在没有“工业设计”概念的时候,就已经在生活中使用了自己设计的“节约型产品”。这些优秀的设计恰恰来自于我们所忽视的“民间”。而且,我们越是深入的了解民间文化,就越能体会到它的博大和深厚。我们会在民间发现许多巧妙的设计,它的巧妙之处有很多确实是现代人所想象不到的。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积淀了太多优秀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将中国传统的、民间的文化作为我们设计灵感的源泉,一定会产生更多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包含中国元素的现代设计。
D. 设计文化的介绍
设计文化是一种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等。根据现代学科门类的划分,可以归纳出产品设计涉及到的文化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
E. 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
有谁听过对名画《蒙娜丽莎》这样的评价:“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这是傅雷的观点。
以“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来说明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的构成,这真的让人震动,忽然像明白了,中西方美术作品中关于女人以及她们身体的描绘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肉体”的态度。
即使是被傅雷认为更重“轮廓”的波提切得,在他的代表作木板画《春》中,人们看到的仍是骨肉丰润的女神,波提切利确实用了纯熟巧妙的线条勾勒她们身体的每一处起伏,但是,画家并不放弃使用阴影的渲挚和逼真的肉色,在不论画家技巧高低的前提下,人们必须承认,波提切利使人们看到了是比《蒙娜丽莎》更醒目的女人的肉体。
有理由相信傅雷作出如斯判断只是相对比较,在中国的美术作品当中,线条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表现工具,即便是感性的女人也只有凭单调的勾划来展示。
在以丰腴为美的唐朝,代表人物杨玉环在《长恨歌》中被形容为“温泉水滑洗凝脂”,可见其肉感慑人。但从当时的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以看到,美人们固然有满月般的面庞、圆润的下腭、肥白的前胸,但就看不出层次感而难以激发更深的想像力,盛唐之后的历朝历代,非人性的理学像绳索一样把女人勒得越来越紧,女人是不允许有欲望的,长得稍微丰满一些恐怕都会遭到道学家的谴责,于是从仕女图中看到的是更为干枯的线条和平板的面容。
是让女人长“肉”还是连“肉”也不许长?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其实在微妙地表达男人是否自信。因为人们常常这样评价男人的能力:男人以征服世界来证明自己,女人则以征服男人来证明自己,这个两性的世界本来已经有了完美的分工。
比如,女性裸体画在西方美术作品中很常见,男人表明的至少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并将之堂而皇之地发展成为艺术,女人也不以展示为耻,反而很乐意让自己的身体流芳百世;而女性裸体画在中国除了作为秘密相传的《藏春图》之类,在正大光明的美术作品中则非常鲜见。直至民国年间,曾是风尘女子。自学成才的潘玉良,自画裸体几乎遭到了男性社会的封杀,改变不了世界的男人往往以压制女人为荣。
中西方关于女性身体的认识差异使好莱坞在描述中国传统故事——木兰从军时不可避免地与东方视角产生了不小的冲突。中国仕女中的女人总是长着一个大得弱智般的脑袋,那身子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如弱柳扶风,多半垂着眼。日本艺伎的形象就是这类仕女图的再现,她们小心翼翼地顶看乌云般的发髻,白白的肉身被华丽的衣饰压着,眉眼都淡没了,只有唇是樱桃似的一点红着,留着等别人嘬,表明其玩物的身份大过其他,而在好莱坞动画片《花木兰》那个眼神忽闪、神采飞扬的女子绝非源自中国,她从来不肯低眉俯首,单看那协调的体形和饱满的身躯,你就知道既不能小瞧她的智商,也不能禁箍她的情欲
F. 设计文化的文化功能
文化情调是文化设计最直观的要素,但是同时也是最表层的要素。如果像时下专某些所谓的“罗马风格”属的商场设计那样,以为只要弄几个裸体洋人来看门,就可以增加“文化色彩”吸引顾客,那就失之肤浅,大谬不然了。事实上文化设计更为重要的是产品的文化功能。任何产品都是为人服务的,都是一定的文化产物,因此不但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而且有文化功能。这种功能在某些产品中也许会体现的很明显,但在多数工业产品中也许会体现得很隐秘。比如按键,它实际上满足了一种“轻轻一按就能实现自己愿望”的文化需求。
文化设计要求设计师对此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在进行设计时,首先考虑产品的文化功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特异。比如“服”与“饰”其文化功能本来意义上便正好相反,服装的功能主要是遮蔽、遮羞、蔽体、御寒、防晒等:装饰的功能则主要是显示,显示魅力和财力,权力或武力等。如何将这两种正好相反的功能集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彩,便正是现代服装设计的文化学课题。又比如住宅,它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满足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文化心理:“我想有个家”。如何把住宅设计的更像个“家”而不是噪声充斥于其间的夸阔斗室的场所,也正是我国目前室内设计所考虑的问题。
G. 设计文化的文化心理
一定产抄品的文化功能总是对应着一定文化心理。文化心理和文化功能一样,有的表现的很明显(如穆斯林喜爱新月形、禁忌猪和类似猪的熊猫,法国人厌恶会联想到纳粹军人的墨绿色等)有得则表现的很隐秘,是一种必须通过分析才能认识的“文化无意识”。比如冰箱之所以多半是白色和豆绿色,则因为前者意味着洁净,后都意味着生命。如果把冰箱设计成蓝色,便很可怕。因为世界上绝对没有蓝色的食品,只有药物和化学品才有可能是蓝色的,它会给人以一种“吃错药”的感觉。如果设计成黑色,则会有一种坟墓里取食物的感觉了,要知道任何产品的造型和色彩,都会对人产生一种心理暗示作用。因此设计师们不可不考虑文化心理的问题。
H. 设计文化的文化情调
文化情调是文化设计中最为感性直观的要素,因为任何情调总是体现于一定的形式,而形回式又最能直观地将此答类产品与他类产品区别开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甚至许多消费者之所以购买此类产品而不购买他类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情调考虑。这一类在民用产品服装、家具等销售中体现尤为突出。比如中国消费者之中爱牛仔裤以及一些带“洋味”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品起一个“洋名”,或在产品及其包装上打出“MADE IN CHINA',的英文字样,用意也在于此。因此,当设计师们试图用注人文化要素的办法来改进设计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文化情调。比如,使用蜡染或扎染面料来设计时装,使之富于浓郁文化情调;又比如,用古色古香的陶杯、瓷瓶、铜爵、木盒、竹筒等来做贵州茅台和陕西西凤酒的包装,使之富于浓郁的古代文化情调等。显然,这种是增加产品文化魅力的最为便捷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它有可能是设计进人文化设计的一个切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