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案例
『壹』 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中设计和实施评价环节
一、 新课改形势下必须面对现实,实施有效教学。 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学校竞争日益激烈,老师学生每天拼时间、拼题海、拼消耗,靠延长时间、增加习题总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学生学的苦,老师教的累,家长心疼又抱怨。这种考试使学生逐渐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就使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唯一做的就是积极寻求师生脱离“苦海”的办法,:那就是教师在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掌握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技术。否则,即使有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得不偿失的。 新课程的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通过这种行动研究,把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习得的课程,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将新课程现实化、制度化,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从这个角度讲,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将是不完整的课程改革。因此,我们应努力打造以唤起学生认知欲求和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课堂。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积极探求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下面我浅谈一下这些年来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二、新课改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 说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等。课堂有效教学要有效果,讲求教学质量;要有效率,讲求教学速度;要有效益,着眼于“师生共同成长”。 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性,主要看四个方面: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 1)准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2)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3)适度: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适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目标过高,通过教学难以达到,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目标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索然无味。 (4)分层: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扎实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少要抓住“读、思、练”这三个环节,通过“读、思、练”的携手合作,学生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不断地运用语言、创造语言。这样,积累促进了运用,运用又更新了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得到了丰富与充实,言语能力也会跟着节节拔高!1、注重朗读,自主感悟。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是启迪思维、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门。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应该是文本阅读的主人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上,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只顾着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环节,常常成为束缚老师手脚的绳索。上课时,不等学生仔仔细细地将文本读深读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进入条分缕析。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老师的催促,或者有时象征性的读书,也只是一个走过场,学生的读书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惜,由于没有阅读,这些内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 2.启思导疑,放飞思想。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始终紧紧地维系着。”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这一理念说明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当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没有空间,学生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并且还要鼓励学生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优势互补中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朱先生这句话的实质也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有效训练,夯实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重视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的“训练”,很快遭到了口诛笔伐,似乎以前语文所有的问题都是“训练”惹的祸。现在,人们谈及“训练”一词,往往是讳莫如深,几乎是避而不谈。我们要看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机械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的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这其实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犹如游泳,如果不把学生抛入水中去呛几口水,去实际训练,只在岸上指手画脚,任你如何比划,恐怕几年下来,学生还是一个旱鸭子。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三维目标”思想,语文课堂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们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的时候,把语文学习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一样泼掉了。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学生字写得七歪八扭,书读得支离破碎,说话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词不达意、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些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否则,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拿“小组讨论”来说,它可谓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扎实有效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程序:(1)出示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或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的贯穿全文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各自安静阅读文本,思考。(3)小组展开低声讨论,先由组员轮流阐述自己观点,组长记录,再由组长组织讨论修订代表本组的观点写好发言提纲。(每一次教师只选择其中一组全程参与和指导)(4)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5)教师点评、总结。这当中的论题,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养成的。其次“说”要“说”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听明白了他人的观点之长才得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听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据理力争。再者是“写”,将小组观点有机结合简练概括下来,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词句。这一过程要落实到位,至少要用上半节课的时间,而绝非花个几分钟流于形式热烈吵闹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学习效果的。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一个称职的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那么,教学状态才能达到更优化,学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长征〉节选》,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到警卫员大喊“不!……不!……”阻止彭德怀杀马时,由于扮演的同学读得有些生硬变调,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这样的朗读给课堂带来了负面影响。课后思考,如果课堂上多补充搜集到的资料,多引导学生去体会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险惨烈,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怀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欲忍痛枪杀爱马的悲壮气氛。朗读时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总之,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节课,使备课发挥实效。课堂应是一泓活水,学生应是快乐游鱼,课堂应成为学生成功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是否关注学生求知进一步升华的身心特点,取决于是否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的实际行为,取决于是否把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特点,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会一蹴而就的,我们既要为之进行持续不断地努力,又要时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头脑。
『贰』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
1、定义不一样: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专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属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设想。
2、包含的内容不一样: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个是针对已经发生过且有解决方案的,一个是设想的方案。
3、写的时间点不一样: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教学设计一般写在教之前,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和计划。
『叁』 怎么评价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教学案例指包含着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景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从总体上看,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
1.典型性
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
指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
指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丰富感人的材料和富于动态的描述必定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么“严谨”,但其形式要简洁,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如何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感受和分析,学习、领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对教师而言,教学案例分析要重在“分析”,力争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1.分析教学案例中的理论要素
教师要注重从教学案例中分析出理论观点,要认真研究哪些教学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质量观、学生观,哪些教学行为注重了从认知的角度或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去展开教学。要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从中学习和体验从教学实践经验“如何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促进教师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从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2.分析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景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分析要着重于其对教学的启示,即有何成功之处,闪光点是什么;不足又在哪里,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使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地运用这种逐步培养起来的思维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关注案例中教师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脉络,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
3.提出对案例中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
分析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师要对案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师独到的改进意见,这应该成为教学案例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教师一旦将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可以增进教师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基础,并以此达到理解这些教学案例背后更为深远的教育教学意义的目的。
坚持撰写教学案例分析,坚持长期的学习、积累,不仅能厚实教师的专业基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记载,对今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也是造就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
『肆』 教学系统设计的案例
借助文本,表达心声,入情入境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中有一篇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文语言平实,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给小朋友讲述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便自以为是,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透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一棵自以为是的小松树在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帮助下,知错就改,变成了一棵谦虚、懂事的小松树。这不正是小朋友自身成长过程的写照吗?
俗话说得好“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我要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想象——表演”,等活动,使语言得到锻炼,情感得以激发,道理得以明白,人格得以提升。为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反复研读,体会词语的妙用。
师:请小朋友们自读第二节,用“——”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生自读交流。
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师:请你好好读读这句话,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再次自读交流。
生1:(双手做喇叭状,拉长嗓音)喂——
师:为何这样读?
生1:因为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他们距离很远,所以要这样读。
生2:(用手指着大松树,拍着胸脯,趾高气扬)喂——
师:你为何这样读?
生2:我觉得小松树一点也看不起大松树,很没有礼貌。
……
生3:我从“长得多高哇!“看出小松树很骄傲,还有点自以为是。
师:说得真好,如果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怎么说?
生3:双手叉着腰,眼睛瞟了一眼,神气活现地样子。(把“多高哇!”读得特响亮,还把“很远很远”拖长了调子。)
师:我发现你的“很远很远”读得特别好,那谁能想像一下小松树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生:小松树能看到郁郁葱葱的大树,能看到红通通的太阳,还能看到弯弯曲曲的山路。
生:它能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能看到美丽的小村庄,还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汽车。
师:此时此刻,小松树完全陶醉了,它自以为是地说——(女生读)。
师:看到自己长得那么高,而山下的松树却那么矮,它骄傲地说——(男生读)
【反思1】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言语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自读体会,并用言语、体态、表情等方式把小松树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小小的语气词“喂”和“哇”在这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经过自读,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接着教师创设了宽松了环境,让学生好好读读,并加上了动作,把语气词“喂”读得惟妙惟肖,还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使学生对小松树的性格特点用语言表达了出来,真正体会到了小松树的自高自大、狂妄无理、目中无人。此外,“很远很远”这一词的点评,激起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把自己平时站在山顶上看到的景色描述了出来,那是发自内心的,自豪的感觉,正是小松树当时的心情。此时再读它所说的话,就能水到渠成、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了。
由于低年级孩子生活体验少,阅读量又不大,无法用丰富的词汇来表达所思所想,因而借助不同表情的读、借助表演来读,借助想象来读,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激发了孩子的朗读兴趣,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二、 拓展想象,感受人物的变化。
师:你现在就是那棵小松树,能学学它的样子吗?
(学生做动作)
师:这时,它会想些什么?
生:它想,我会这么高,原来是大山爷爷托起来的呀。
生:它想,我错了,我不应该骄傲。
生:它想,我要感谢大山爷爷帮我认识了错误。
生:它明白了,大松树比它高,大松树没有回答是谦让。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对大松和风伯伯各说句话好吗?
(带头饰分角色表演)
生:松树哥哥,我错了,你原谅我吧?(大松树微笑点头)
生:风伯伯,谢谢您帮助我认识了错误。(风伯伯微笑点头)
生:对不起,大松树。原来你比我高多了,我还看不起你,真是不应该。(大松树微笑)
生: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托起来呀!(风伯伯微笑点头)
生:大松树,你真谦虚!我要向你学习。(大松树微笑)
生:风伯伯,我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做一棵谦虚的小松树。(风伯伯微笑点头)
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出色,现在小松树变成了一个有礼貌、懂谦虚的孩子了,他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反思2】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新课程又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方位创设说、演、编的情境,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在本课最后一节“小松树听了,惭愧得低下了头。”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先采用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抓住“惭愧”一词理解含义,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明白“惭愧”就是难为情,不好意思。接着让学生换位思考,交流小松树的想法,弄清小松树思想认识的提高过程。然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以小松树的口吻来说话,从中学会了道歉、认错等行为方式,让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端正。最后,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表演欲望较为强烈这一儿童心理和特点,让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带上头饰进入角色上台表演,身临其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知错就改的品德教育。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每一个语言文字的背后都隐藏着育人的秘密。我们不能把道理直白地吐露,那只会像过眼云烟一样很快就会从孩子们的头脑中溜走,只能借助语言文字,通过反复朗读,潜心会文,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加上入情入境的表演,把文本语言内会为自己的口头语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伍』 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堂设计案例
注意力是可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
课堂上注意听讲,不仅能掌握好课堂知识,发展认知能力,还会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在课堂上要提高注意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暗示自己这堂课很重要
多想这些重要性,并以此引起我们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就能专心听讲。
(2)要自觉意识到老师讲课的重要性,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
同时还要认识到,没有老师的授课和指导,我学习的困难就会增大,甚至学不下去。要常提醒自己听好老师的讲课,不要错过学习的好机会!
(3)排除内外影响和干扰
当发现自己有轻视讲课内容的苗头,或教师讲课方式不合口味,或思想不自觉开小差的时候,当出现不安静时,就要排除干扰,保持集中注意力的心理状态。课堂讲援的各种科学知识有它的知识体系,概念系统,比较抽象概括,这需要借助意志力的帮助自我控制,去战胜分散注意的各种干扰因素,做到有意识的注意。
(4)有意追踪课堂内容和老师讲课理解,那么老师的声音就会变成催眠曲,使你慢慢进入瞌睡状态。因此,要一边听讲,一边很快地思考,弄懂所讲的意思,主动地记住它们,则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也就能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讲解的内容上。
(5)要善于分配注意
课堂不仅要听、看、记忆,而且还要记笔记。会听课的学生善于转移和分配注意,在听讲时还要快速地思考、去记,当听到重点的内容或老师补充教科书上没有的材料时就简要地记一下笔记。以理解内容为重点,兼顾各方面,结果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还培养了注意的转移和合理的分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