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唐朝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驳回
⑴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
三省六部制
裁兵减将
取消地方主官任命属官的权力,改为吏部任命
⑵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相同点: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都遵循着权力相互分散和制衡的原则。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都存对官员的制约、监督。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都成为后世学习的优良政治制度典范。
不同点:
1、三省六部制是为了,最终集权于皇帝,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
2、同时三省六部制上面有皇帝负责监督,不是绝对的分割,是为了皇帝集权的需要;三权分立体制则是相互制衡平衡国家权力,是有全体国民监督。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将权力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是将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三省唐朝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驳回扩展阅读:
三省六部都要对皇帝负责,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分散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三权分立理念中的三权是相互制约的,目的是削弱皇权。
西方的就是不断地削弱皇权走向民主所以强大起来,12世纪英国就有了自由大宪章,那时候就有了“王在议会中,王在法律下”的概念。
而中国则是不断地分散大臣的权利,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明、清两朝愈演愈烈,而西方的航海大发现、启蒙思想正是在大约明朝时开始发生的,西方实行三权分立,封建中国的皇权却不断加强,也就阻碍了我国的近代化进程,造成落后的局面。
⑶ 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和美国三权分立的异同
美国来三权分立与唐代三省六源部制的异同:
异:A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达到防止专制权力相互制衡的一种方式,使近代民主政治的体现.
B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加强专制皇权下的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目的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
同: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总之美国三权分立是符合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要求,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秩序而创立的一种体制
⑷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根本区别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目的是分割宰相的职回权。但是不久之后就由答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专管宰相的职权。三省制名存实亡。但这项制度的专业的目的是防止宰相专权。有一定的民主价值。我想这就是与雅典直接民主制的一点点相似之处吧。
六部制度找眼于行政制度的分工。分工部户部兵部刑部吏部户部。为的是加强庞大唐帝国的行政能力。我想在为了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上还是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有一点相似之处的
我知识有限就只能达到这里了。
⑸ 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1、政体:三省六部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
西方三权分立则是资产阶级民版主政体。
2:权力组权成:三省-决策,审议,执行(尚书省-下置六部)
三权分立:一般意义上是立法、行政、司法
3、与君主关系:三省长官是君主的下属,对君主负责,同时最高决策权在皇帝
三权分立,如果是君主立宪国家,那么首相名义上效忠君主,实际上和君主没有上下级关系
民主共和国家就不存在君王问题
4、意义:三省六部制,实现了权力分割与制衡,并最终集权于皇帝,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同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
三权分立下各个政权互不干涉,分权制衡,体现民主
⑹ 唐朝时期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是如何进行权利制衡的
中央
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此外中央还有掌帝室器物车马的殿中省、掌帝室经史书籍的秘书省、掌宫官内侍的内侍省三个职权较小的省。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本为尚书令,但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以左、右仆射为。中书省是皇帝颁布大政文书的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下有中书舍人六人,此外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等谏官。门下省则是审核大政文书之机构,长官为门下侍中,副手为黄门侍郎(又称门下侍郎),下有给事中四人,此外与中书省相似,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等谏官,也有掌符策印玺的符宝郎、掌起居记录的起居郎等官员。由于尚书权力太大,因此后来设立左右仆射代行大权。左右仆射就是宰相。后来,此二职要加同中书门下的头衔才是宰相。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名位很高,也不常设。于是,给其他管理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就为宰相。宰相平时在政事堂讨论朝政,政事堂会议成为协助皇帝统治的最高决策机构[52]:135。至玄宗,差遣制成为制度,特点是官位与职位的脱节。官仅代表官位与俸禄的高低,其实际职务完全由皇帝或上官灵活掌握。差遣官官衔中多有“使”字(如转运使、盐铁使、团练使等)。开元末年置翰林学士院,学士参与决奏议疏表,专掌内制,对中书省的权利产生少许威胁。
六部分管各种具体行政事务,下各设四司。六部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后行。其中吏部主管全国文官升迁,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民众、财赋,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管祭祀,下设礼部、祠部、膳部等四司;兵部负责武人选举、地图、车马、兵械等事务,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都四司。刑部主管律令刑事,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工部负责山泽、纸笔、屯田、工匠等事务,下设工部、屯田、虞都、水部四司。三省六部制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台就是御史台,其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管理,参与大狱的审讯。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是御史中丞。五监为国子监(掌文教);少府监(掌皇家工业生产);将作监(掌国家工程);军器监(兵器制造);都水监(掌水利建设)。九寺有太常寺(掌礼仪祭祀);光禄寺(掌皇室食物);卫尉寺(掌兵器和仪仗);宗正寺(掌皇室族谱);太仆寺(掌皇帝车马);大理寺(掌刑法);鸿胪寺(掌邦交典礼);司农寺(掌国家仓储);太府寺(掌国家财政)。此外,唐朝还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荣誉职务。在盛唐时期还设立过如节度使、观察使、枢密使等临时职务,后来则成为定职。
地方
唐朝行政区大体上继承隋朝晚期的郡县制,
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唐朝的州继承隋朝制度,然而有时改郡为州,有时改州为郡,并且对州县进行整并。唐朝的府有三种,共有府、都督
府与都护府,地位均不同。府是将京都、陪都及行在的州提升其地位的特别第二级行政区。最早是开元元年升长安、洛阳与太原三都所在的州为府,之后陆续升各地
陪都和皇帝避难的州为府。都督府有时又称总管府,主管军事,不理政事,多设于国内要冲之地,每府督统数州。贞观年间,全国共有四十一个都督府,除了京畿九州外,其余隶属都督府。都护府用以统理、册封归顺外族的行政单位,算是外族的自治单位,共有六个以上的都护府。有些因为地位重要,升级成大都护府以统管其他都謢府。其下有若干都督府和州,称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刺史,大致上由外族酋长担任,而都督府和州的长史则由内地人担任。
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是为贞观十道。武后时设立十道巡察使、十道存抚使和十道按察使等监察官,当时为临时派遣、没有固定治所。开元廿一年又从关内道分立京畿道,从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为开元十五道,每道设立的观察使,有如汉朝的刺史,也设立固定的治所,正式成为十五个监察区。
主要行政区分布:
1.监察区的十五道: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
2.六个主要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旧称燕然、瀚海)、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旧称金山)与其他时间较短的都謢府: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东夷都护府、保宁都护府
唐朝后期的行政区划形成节度使、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节度使最早于唐玄宗前期设立,以驻守各道的武将称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开元、天宝时期共有十镇。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为了安抚拥有兵权的安史降将,唐室册封他们为节度使。而为了防止他们叛乱,又在各地设置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掌控地方军事、政事与财政,又被称为藩镇。当中央衰退时,这些藩镇都呈现半独立的状态。唐德宗时期,河朔一带的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唐德宗逃到汉中,最后是与藩镇妥协才平定乱事,这也使全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加深。唐宪宗年间平定一些藩镇,使得各地藩镇继归顺中央,当时共有元和四十八镇。唐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又再度叛乱,但是中央系的藩镇大致上是服从中央。直到晚唐时期,唐朝因为黄巢之乱已经彻底崩溃,除京兆府和河南府外,其余都分成四五十个半独立的藩镇。最后唐朝就亡在新兴藩镇朱全忠的手中。而后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而已。
地方行政区方面,州级政区多称“州”,有刺史,少数称“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县级政区以下按照乡里制设乡与里。百户人家为一里,由里正管辖;四家为一邻,由邻长管辖,五邻为一保,由保长管辖,五保为一里,由里正管辖,五里为一乡,由耆老管辖。一自然村为一村,设村正。在城市聚居区域以坊代替村,设坊正,和村正同级。在边疆、京畿、军事要塞等重要地区设立都督府,由武官都督兼管多个州郡的军事和民政。
⑺ 唐朝时期三省中可以审核并驳回政令的是
中书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政策。中书省有审核的权力。
⑻ 唐代中央政治制度是如何体现制衡由于集权的
唐朝政治制度,来指源唐朝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关的制度。唐朝前期的政治机构基本上承袭了隋朝制度,但有所调整变化。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制度采用的是中书门下体制(或中书门下使职差遣制),变化的关节点为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该制度在权利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唐朝前期,三省分工制衡,共同组成最高政权机关。三省六部制的决策与行政分离,,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集体宰相制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唐朝中后期,使职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对于三省六部体制来说,使职是体制外的差遣性的职掌。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以跨越尚书六部,并直接向皇帝汇报。或通过中书省进呈。中书省的地位上升,三省平等制衡的机制在使职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的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深远的影响。
⑼ 唐朝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有何异同
三省六部是皇帝独揽大权下的制衡,分化事权,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专体
西方三属权分立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权力组成:三省-决策,审议,执行(尚书省-下置六部)
三权分立:一般意义上是立法、行政、司法
与君主:三省长官是君主的下属,对君主负责,同时最高决策权在皇帝
三权分立,如果是君主立宪国家,那么首相名义上效忠君主,实际上和君主没有上下级关系
民主共和国家就不存在君王问题
意义:三省-分化事权,实现了权力分割与制衡,并最终集权于皇帝,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同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另外唐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古代中央机构的模型,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权分立下各个政权互不干涉,三省六部中以尚书省为首,尚书省有权管理他人
⑽ 唐朝的三省六部和美国三权分立有什么异同点
美国三权分立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异同:
异:A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内,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不同部容门,达到防止专制权力相互制衡的一种方式,使近代民主政治的体现.
B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加强专制皇权下的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目的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
同: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总之美国三权分立是符合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要求,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秩序而创立的一种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