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眼中
Ⅰ 在设计大师眼中,哪些东西是好设计
做设计不难,难的是让很多人使用它,为其买单。德国工业之父 Dieter Rams 提出过著名的设计十戒:创新、实用、唯美、让产品说话、隐晦、诚实、坚固难用、细致、环保、极简。这是金科玉律吗?是,但不局限于此。
在“设计单品”系列短片中,Tom Dixon、Marcel Wanders、Gijs Bakker等全球顶尖的产品设计师通过焊枪、玻璃杯、铅笔等告诉你,好设计的通关密码就藏在你的日常用品里。
Famous Designers on Their Favorite Objects
01
“好的设计在于完善”
Tom Dixon
从切尔西艺术学院辍学,投身乐队当贝斯手,交通意外终结乐手生涯之后转而经营酒吧,并开始研习焊接工艺,又因为焊接作品而在设计界展露头角,完成这一连串的人生经历时,Tom Dixon 才20岁出头。作为英国设计界的领航人物,他的身上散发着满满的老牌工业强国的工业感。
“我第一次拿起焊枪的时刻,是要去修理一辆老式摩托车,”谈到这一至关重要的工具时,Dixon 回忆到,“那时我就意识到对它的热爱”。点燃火焰,金属融化,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我每天醒来,将不同的东西焊接在一起,到了晚上将其卖掉,如果没有火,我不会成为一名设计师。”
对我而言,焊枪就好比一种神奇的胶水,
将破铜烂铁转换为黄金。
金属风格是 Tom Dixon 的一张名片,但绝不仅限于此。“工业精神”是一切的创作前提,而将工业技术与手工艺结合,就会更具情感。从最初的家具,到广受欢迎的文具系列,再到与 Adidas 的合作和之后的各种跨界,这些未曾尝试过的领域,都被 Dixon 作为目标。
▲ 吊灯系列
▲ 文具系列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 Tom Dixon 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却又不失自己的风格。在他看来,好的设计在于完善。不仅完善产品本身的设计、细节和工艺,也要完善运营、管理、团队概念等商业链条知识的积累。 他毫不避讳,且一直迎头向前。
02
“用好设计唤起亲密感”
Ilse Crawford
如同很多演而优则导的伟大演员,Ilse Crawford 原先是名建筑记者,之后作为英国《ELLE Decoration》 杂志的创始编辑,在设计行业内历经十几年。带着极为强烈的“将人们的需求回归设计本质”的愿望,她在2001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很多人形容她为亲切,然而隐藏在设计背后的关怀才是 Crawford 的厉害之处。早在2016年成为 Maison & Objet 的年度设计师之前,她就已经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且是为数不多、多元跨界的女性设计师。
站在设计行业的观察者角度,Crawford 认为人们过多地、甚至盲目地关注高耸的建筑、时髦的椅子,在我们日常使用、经常接触的物件上,却甚少用力。
03
“懂得并感受材料”
Gijs Bakker
如今,大家可能对模特身上出现“炉灶管”走秀习以为常,但在1967年,荷兰先锋首饰设计师 Gijs Bakker 就已经用一场颠覆性的走秀来诠释他心中的设计。他不局限于所谓的功能性、商业性,始终扮演着拓荒者的角色。
▲ Gijs Bakker 1967年设计的首饰
而 Bakker 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 Droog Design 的创始人。1993年,他联合艺术史艺评家 Renny Ramakers 创立了这个荷兰最重要的设计品牌。比起品牌的定位, Droog Design 更像是一个设计平台,它将荷兰的设计师、品牌相互连结,通过设计对文化、生活提出批判和反思,同时将荷兰推向了国际设计舞台。设计鬼才 Marcel Wander 的成名作绳结椅便是从这里走向国际。
▲ 由 Tejo Remy 设计的 Chest of Drawers (1960),是 Droog collection 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对他而言,来自过去的物件,如同从孩童到大学接受的手工艺教育,让 Bakker 乐此不疲。它们贮存在你的大脑中,却又似乎无迹可寻。
如果具备了一项技能,
能够懂得并感受材料,
与材料进行交流并随心所欲地掌控它。
提到手工艺设计的本性,Bakker 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他感到自己受过的传统训练如同一场循环:“我的人生可以简单分为三部曲:受教于手工艺、排斥手工艺以及置身于这个被电脑统治的世界——现在我们需要回归,去专研工艺的制作技巧。”
04
“激发想象力和好奇心”
Marcel Wanders
无论在哪里,这位来自荷兰的鬼才设计师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早年他曾被世界首屈一指的设计院校 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逐出校园,并被认为是“不可教的”。特立独行的他甚至在个人网站上发出“设计已死”的声明。直到33岁那年,Marcel Wanders 为 Droog Design 设计的绳结椅(Knotted Chair)将他带到了世界的舞台。
▲ 绳结椅, Droog, 1995
▲ 鼻涕花瓶,2001
无人机让我觉得我又回到了童年,
让我觉得我可以穿越宇宙,
可以到达原本到不了的地方,
可以看到原本看不见的东西。
超前的洞察力和好奇心,是 Wanders 能持续高产的原因。也许你对他的乖张不感冒,觉得他的噱头大于本质,但不可否认的是,Wanders 总是在不断地追问和持续推进。钩针技艺制作的茶几如同蕾丝般轻盈却十分坚固;流鼻涕的花瓶、等比例大小的马灯、三人沙发调转90度成为单人座椅,这些疯狂的想法都在他的世界里,一一实现。
05
“原生想法的突破”
Edward Barber & Jay Osgerby
同为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 Edward Barber 和 Jay Osgerby 成立的事务所 Barber & Osgerby 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设计了火炬,总重量仅为800g,堪称史上最轻盈的火炬之一。两位设计师也自此蜚声国际。
▲ 由 Barber & Osgerby 设计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
▲ 为意大利瓷砖品牌 Mutina 设计的 Puzzle 系列
▲ Map table, 2011
铅笔是让人将心中想法
转移到纸张上的终极工具。
06
“人与物品之间的微妙关系”
Konstantin Grcic
来自德国的设计师 Konstantin Grcic,早在很多年前就凭借为 Magis 设计的“Chair One”一举成名,并在之后荣获诸多国际奖项。他如同一位恪守信仰的教徒,在日渐纷杂的设计界里坚持自己的原则——一种将实用性完美融入人文主义理念中去的设计风格。
▲ Chair One
精品设计与普通产品之间的一线只差,
就在于你和这个物品之间的微妙关系。
▲ MEDICI chair
“其实,座椅有知觉,同时又一无所知”,当设计师在创作一个产品时,需要学会在完美之时放手,以免为了赋予所谓的风格或者美丽,而毁了产品。
Ⅱ 一张图 将程序员 产品经理 设计师眼中各是什么样的
当然不一样啦,要不就只设置一个岗位了,二者的着眼点完全是不一样,产品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方向就是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只是一个过渡而已。
Ⅲ 设计师眼中的大气到底是什么
对“大气”的简答理解,好的设计要多从细节入手,即使简约的设计风格也要谨慎处理细节。比如小的阴影,光泽,质感等等。把握好全局,才能控制你的风格。试图和需求人良好的沟通,表达设计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Ⅳ 专业设计师眼中,什么是优秀的设计
其实在我国大陆的市场中,谈风格这件事类似的血泪还有很多。然而这并不是因为设计师的专版业知识匮乏权,而是现如今的软装市场,风格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间房子的设计里面可能会含有多种风格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设计师在和客户沟通上往往不直接谈风格的原因。
于是这就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很多客户往往不了解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风格。很多设计师和软装相关行业的人也很为难:“难道客户问我们什么是XX风格时,我们就说‘那都不重要’吗?”
所以如何跟客户就风格的事情上面沟通,同时还显得非常专业,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就开篇设计师遇到的新古典风格为例,细聊一下问题的解决方案。
风格的演变往往适应着消费者审美的变化
提到新古典风格,很多人会想到“美式”、“欧式”,但其实这是非常笼统的称呼,从专业层面上讲很不合适:美式到底是美式乡村还是美式经典;欧式就更加划分不细致了,是法式、德式还是意式,又或者是西班牙式?即便说得清美式与欧式的区别,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Ⅳ 国外设计师眼中的中式是什么样
何为中式?就是源于中国,具有代表性中国风格的艺术和造型元素。
Ⅵ 设计师的思路和眼中的风格是什么
不少设计师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都会很头疼,因为设计师眼中的风格和客户眼中的风格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矛盾。因为从专业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设计师的思路和客户是不一样的。
到底是设计师不会设计还是客户不懂风格?
入行时间久的设计师会发现,无论什么风格,就算自己搞懂了,和别人沟通起来还是会发现没什么意义。因为风格就是很笼统的说法,客户也未必真的懂行,所以当和客户确定要什么风格时,还是直接用图片来得容易。
专业的设计师不谈风格
其实在我国大陆的市场中,谈风格这件事类似的血泪还有很多。然而这并不是因为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匮乏,而是现如今的软装市场,风格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间房子的设计里面可能会含有多种风格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设计师在和客户沟通上往往不直接谈风格的原因。
于是这就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很多客户往往不了解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风格。很多设计师和软装相关行业的人也很为难:“难道客户问我们什么是XX风格时,我们就说‘那都不重要’吗?”
所以如何跟客户就风格的事情上面沟通,同时还显得非常专业,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就开篇设计师遇到的新古典风格为例,细聊一下问题的解决方案。
风格的演变往往适应着消费者审美的变化
提到新古典风格,很多人会想到“美式”、“欧式”,但其实这是非常笼统的称呼,从专业层面上讲很不合适:美式到底是美式乡村还是美式经典;欧式就更加划分不细致了,是法式、德式还是意式,又或者是西班牙式?即便说得清美式与欧式的区别,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从尺寸上来讲,一个法式的床头柜做到了600也不能就变成美式了。
此外,“新古典”是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为何如此说呢?随着软装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大陆的新古典风格大都迎合了本土审美的流行趋势,几乎变了样。很多设计师也很无奈,“客户的要求,我们又不能完全不满足。”风格的演变繁多,那么如何和客户谈风格,就要对风格有深层次的了解。
风格的背后是文化
要了解一个风格首先要了解风格背后的文化背景。因为不论是何种装饰风格,追根究底都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概括,在某个时期,某种生活方式风靡一时,而后才被人称为“风格”。知道了前因后果,才明白为何这种生活方式会受人追捧。
如果清楚的知道美式风格的元素、材质和想表达的意境,它和欧式那种决定性的区别就自然显现了。这是一种类似“民族精神”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内设计师人做国外的风格形似却神不似,说到底是没意识到本质的问题。就连国外的知名设计师们都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前人的作品精神,我们想真的了解,更是得刨根究底才可以。
我们在和客户解释风格时应该这样说
还是拿新古典主义说例。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始于18世纪50年代,出于对洛可可风格轻快和感伤特性的一种反抗,也是对古代罗马城考古挖掘的再现。这一风格多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变化,到了18世纪90年代以后,变得更加单纯和朴素庄重。
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一丝不苟。新古典主义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又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设计要把握客户实际需求
即便览尽所有设计思想、所有设计风格,你会发现它无外乎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除了为业主设计适合居住,功能性强、造型优美的风格时,还要敏锐地把握客户实际需求,这对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家居行业的从业者要不断去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既做得出客户需要的方案,又答得上客户专业性的问题。有时候,介绍方案要比设计重要的多!这也是当今设计师的一个通病: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力可发”。所以关于软装的学问,你还需要学的有很多!
不少设计师在和客户沟通的时候都会很头疼,因为设计师眼中的风格和客户眼中的风格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矛盾。因为从专业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设计师的思路和客户是不一样的。
到底是设计师不会设计还是客户不懂风格?
入行时间久的设计师会发现,无论什么风格,就算自己搞懂了,和别人沟通起来还是会发现没什么意义。因为风格就是很笼统的说法,客户也未必真的懂行,所以当和客户确定要什么风格时,还是直接用图片来得容易。
专业的设计师不谈风格
其实在我国大陆的市场中,谈风格这件事类似的血泪还有很多。然而这并不是因为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匮乏,而是现如今的软装市场,风格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间房子的设计里面可能会含有多种风格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设计师在和客户沟通上往往不直接谈风格的原因。
于是这就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很多客户往往不了解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风格。很多设计师和软装相关行业的人也很为难:“难道客户问我们什么是XX风格时,我们就说‘那都不重要’吗?”
所以如何跟客户就风格的事情上面沟通,同时还显得非常专业,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就开篇设计师遇到的新古典风格为例,细聊一下问题的解决方案。
风格的演变往往适应着消费者审美的变化
提到新古典风格,很多人会想到“美式”、“欧式”,但其实这是非常笼统的称呼,从专业层面上讲很不合适:美式到底是美式乡村还是美式经典;欧式就更加划分不细致了,是法式、德式还是意式,又或者是西班牙式?即便说得清美式与欧式的区别,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从尺寸上来讲,一个法式的床头柜做到了600也不能就变成美式了。
此外,“新古典”是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为何如此说呢?随着软装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大陆的新古典风格大都迎合了本土审美的流行趋势,几乎变了样。很多设计师也很无奈,“客户的要求,我们又不能完全不满足。”风格的演变繁多,那么如何和客户谈风格,就要对风格有深层次的了解。
风格的背后是文化
要了解一个风格首先要了解风格背后的文化背景。因为不论是何种装饰风格,追根究底都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概括,在某个时期,某种生活方式风靡一时,而后才被人称为“风格”。知道了前因后果,才明白为何这种生活方式会受人追捧。
如果清楚的知道美式风格的元素、材质和想表达的意境,它和欧式那种决定性的区别就自然显现了。这是一种类似“民族精神”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内设计师人做国外的风格形似却神不似,说到底是没意识到本质的问题。就连国外的知名设计师们都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前人的作品精神,我们想真的了解,更是得刨根究底才可以。
我们在和客户解释风格时应该这样说
还是拿新古典主义说例。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始于18世纪50年代,出于对洛可可风格轻快和感伤特性的一种反抗,也是对古代罗马城考古挖掘的再现。这一风格多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变化,到了18世纪90年代以后,变得更加单纯和朴素庄重。
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一丝不苟。新古典主义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又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设计要把握客户实际需求
即便览尽所有设计思想、所有设计风格,你会发现它无外乎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除了为业主设计适合居住,功能性强、造型优美的风格时,还要敏锐地把握客户实际需求,这对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家居行业的从业者要不断去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既做得出客户需要的方案,又答得上客户专业性的问题。有时候,介绍方案要比设计重要的多!这也是当今设计师的一个通病: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力可发”。所以关于软装的学问,你还需要学的有很多!
Ⅶ 设计师眼中的设计和普通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设计师眼中的设计:
1、系统的吃透了设计理论
2、深刻理解设计理论
3、在这专两点基础上通过长期创作属形成了个人的设计风格
普通人眼中的设计
1、没有系统的了解过设计,更扯蛋得是一大堆以为学了PS,CDR设计软件操作就是设计。
2、对设计理论等相关内容,不愿去吃透去理解,更热衷于速成的方法论,大师案例之类对设计一点帮助都没有的投机取巧法子。
3、没有系统的框架,更没有基于系统框架而形成得个人设计风格,所谓的设计就是凭个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意进行得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进行的软件操作。一种沉溺于个人创意思维包装中的伪设计行业,有点像设计的外形,毫无设计的实质。很像而已,可惜是假的。
Ⅷ 在外人眼里设计师是不是很廉价
应该跟你设计的东西有关 设计的东西越小越普通 设计本身就变得廉价
另外不知道你是不是想走设计这条路 多说一句 设计师很辛苦熬心血 谨慎考虑
Ⅸ 以我心目中的设计师是什么样子为题写一篇
我的书架有四层。复 天气冷的制时候我希望我的房间像温暖的南方,第四层是我妈妈的了,有时候我希望我的房间跟现在的不一样,还要跟小企鹅一起玩,我的书有大有小,这一定比安装了空调的房子还要凉快,就能看见那神秘的宇宙和许许多多的星球,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和玉兔,有水星。我希望我的房间像火箭一样能飞上天空。妈妈帮我收拾得干干净净、土星,我希望我的房间跟南极一样、地球等,真叫人目不暇接,只要把头往窗外一探。 但是,爸爸常常在这里教我做功课、天王星。我爱我的房间,我最盼望的就是想看到太阳有多大。天气热的时候,我要乘着它环游宇宙、画画设计我的房间 我的房间是一间有窗户,在这里我可以看书、火星,第一层是我的,花花绿绿的。 想完这美丽的情形后,我还是喜欢我自己的小房间,这样、小床和写字台的房间,第三层是放我的书法作品的。 我有一个大书架、学习,第二层是我爸爸放CD碟的,而我是一只过冬的燕子。我更希望我的房间是一颗海蓝色的海王星、金星
Ⅹ 别人眼里的UI设计师是什么样的
很多时候,当别人问及你是做UI设计,会随口说:“哦,美工!。”像这样的称呼很多,当然现在大多公司都已经改变了认识,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诸多对UI设计的工作的误解和轻视。
在此仅举例谈一点日常生活中对UI设计误解的现象,并给出说明来,目的在于能更好的与软件开发的各部门协调。
自己的认识
一个做UI设计的新手,当参与产品前期的策划时,面对产品经历或者策划师的构想,几乎插不上嘴,理解这些构想就很困难,更不用说提炼出自己的任务。
一个做UI设计的新手,当与程序员沟通时,发现自己完全不懂编程原理,以至于认为自己根本不懂软件,只好任由程序员摆布,甚至嘲笑。自己也懊恼不如程序员,程序员对软件什么都懂!自己后悔不会编程,甚至产生要做程序员的想法。
一个做UI设计的新手,只为了作图而作图;大部分的UI新手让大家感觉UI的苍白无力!
老板眼中的UI设计师
当前很多老板谈及软件开发,认为编程序才叫开发,UI设计就是画皮罢了,根本不把UI设计纳入开发流程。但开明的老板开始意识到UI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在商业上的成功,于是开始注重UI设计,但很少有了解到具体工作的,只是直观地说就是设计的好看,好用。老板嘛,开明就很不错了!
策划、产品经理眼中的UI设计师
策划和产品经理很少关注编程的质量,他们用业务逻辑和形象描述来表现产品,进而实现商业模型;他们关注的是软件使用效果及软件的形象;虽然他们自身并不做具体的软件交互及GUI的具体工作,但把大部分的期望都交给了UI界面设计师。所以在做软件交互之前策划师和产品经理会把业务逻辑及产品的样子描述出来,随后便对UI设计体现充满童憬!
程序工程师眼中的UI设计师
入门级程序员说,我要实现软件,要编程序,让美工(指UI界面设计师)配合我画几张来。在与UI界面设计师的沟通中,认为UI界面设计师,太弱智,不懂程序,于是就根据具体的实现随意窜改UI设计,到头来认为自己很牛气!殊不知自己颠倒UI设计的程序序,UI设计应该来指导或者约束编程才对。
高级程序工程师在做编程之前会找UI沟通,索要需要的UI元素,实现时尽量减少产品和设计的误差。产品获得用户的喜欢,程序工程师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大家是协作的不可分割的团体。
UI在工作中给同事的感觉
因为UI的工作结果基本上不是文档就是设计图,所以给不太了解UI的同事感觉UI就是画图,也没什么的嘛!编程序多牛!UI也就是画几张图给程序用。同事都直观的认为UI是画图的,那么在社会上流传起来难免会认为UI=美工了。
用户眼里的UI
对于用户来说,UI是他接触的全部。因为UI是前台表现,所以用户看到的只有图形界面。使用软件的过程实际就是根据UI表现与计算机交互,以达到操作软件的目的。用户会根据使用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而不去关注代码是否写的优化,实际根本看不到代码,也看不懂。一般意义上,很多用户认为图形界面也是编程,会忽略设计的过程。但不管怎样,只能看到界面、体验界面。
虽然UI设计总是遭遇各种尴尬,但是亲爱的UI设计师们千万别懊恼,你我都知道UI设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1、UI设计是用来平衡用户需求与产品实施之间的矛盾的,它在开发的工作中贯穿整个过程。
2、UI设计表现了策划师的构想,编程实现并支撑着UI表现。
所以,UI界面设计师们,走自己路让别人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