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协议 » 合同赔偿

合同赔偿

发布时间: 2020-11-22 22:36:38

『壹』 合同违约怎么赔偿

去问公司是否终止你的合同,如果终止的话你可以得到以下经济补偿。

1,经济回补偿,就是按照你前面答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数额(解释:是之前十二个月的全部得到的比如工资,加班工资,津贴,奖金等各种形式的所有收入除以12计算的)乘以你的工作年限为经济补偿,不满6个月,补偿半个月的经济补偿,满6个月不到十二个月,补偿1个月的经济补偿。

2,社会保险必须从你开始工作开始就要帮你交,如果没交,可以要求你所在用工单位补交。

3,主张你和公司签订的合同上的违约金的补偿。

4,解决途径:和用工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到当地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可以起诉。

『贰』 合同欺诈赔偿问题

在生活中许多人签订合同是都不会仔细看里面的内容,这也让立合同的人有了空子在里面设立欺诈性的内容,而且在签订时也很难被人发现,往往都是在履行合同时才发现。 欺诈合同该如何进行赔偿呢? 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益,我国《合同法》设立了反欺诈的条款,合同中如果有欺诈行为的,除了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之外,受损方要求增加赔偿的也应当执行,增加赔偿的金额应当是受损方收到损害的利益的三倍,增加金额不够500元的,则按照500元为增加金额;如果造成当事人的身体损害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两倍以下的赔偿金;对于有欺诈行为的合同,是没有效力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相关的机构撤销、变更合同。 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合同无效:
1、 一方用欺骗、威胁等手段订立合同的,损害了国家利益的;
2、 串通他人损害当事人的权益的;
3、 通过各种手段来掩盖不合法的目的的;
4、 合同中有损害到公共利益的;
5、 其他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的; 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形的,该合同可以被撤销或者变更: 1、 因为误解而签订的合同的; 2、 合同中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条款的; 如果一方用不良手段让另一方签订了合同的,利益受损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相关的机构撤销合同、变更合同。 所以当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时发现存在欺诈行为的,应当及时存在欺诈的条款向法院起诉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变更该合同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有欺诈行为的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并且还需要向受损方赔偿相应的金额。 延伸阅读: 购房合同欺诈情形 欺诈订立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欺诈消费者行为有哪些,消费者怎么维权

『叁』 合同法赔偿原则有哪些

(一)平等原则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意味着合同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以及承担违约责任等方面地位是平等的,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对等的。在合同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中,当事人可能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例如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但两者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仍然是平等的,例如行政管理部门向其管辖下的企业采购物品,就不能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而凌驾于企业之上。
(二)合同自由原则
《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合同自由原则要求当事人通过自由协商来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预。合同自由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缔约自由,即自由决定是否与他人订立合同;自由选择合同相对人;自由决定合同内容,包括订立哪种类型的合同、订立哪些合同条款;自由选择合同的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以及其他形式;自由变更和解除合同,在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关系。
(三)公平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当事人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公平地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不能使权利义务显失公平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合同(《合同法》第54条);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需要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进行公平的考量,在此基础上作出裁判。
(四)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意味着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应当诚实守信,不得滥用权利和规避义务。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订立阶段,当事人之间应当相互承担忠实、诚实、保密、相互照顾和协助的附随义务。在谈判的过程中,不得采取恶意磋商、欺诈等不正当手段牟取不法利益,不得泄露和不正当地使用对方的商业秘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8条规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批准或者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成立后,有义务办理申请批准或者申请登记等手续的一方当事人未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办理申请批准或者未申请登记的,属于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规定的‘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对人的请求,判决相对人自己办理有关手续;对方当事人对由此产生的费用和给相对人造成的实际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合同履行阶段,当事人要依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按照诚信原则的要求履行通知、协助和保密等附随义务。在合约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需要遵循诚信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
3.在合同条款和用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时,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由此引起纠纷时,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对合同进行正确的解释。
案例1:签约谈判过程中泄露商业秘密,应否承担赔偿责任?
[案情回放]
王金城是一名制造厂的老技工。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发明创造,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装订器,并申请了专利。甲厂获悉后,与王金城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将这种多功能装订器投入生产。考虑到未来的市场风险,甲厂提出先生产一批,投入市场后销售情况好的话,双方再正式签订专利转让合同。王金城表示同意。在此期间,该厂的技术员孙某将多功能装订器的专利技术资料擅自出售给乙厂,乙厂批量生产后投入市场。甲厂发现后,借故拒绝与王金城签订专利转让合同。王金城查明真相后,遂提起诉讼,要求甲厂赔偿自己的损失。
[专家点评]
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双方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应当承担保密义务。我国《合同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的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的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甲厂虽然未与王金城正式签订专利转让合同,但在谈判阶段仍然负有对其专利技术保密的责任。甲厂的技术员泄露专利技术,给王金城造成损失,违反了订立合同的附随义务,应当由甲厂承担赔偿责任。
(五)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订立和履行合同的行为不仅要遵守法律规定,还要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要求。也就是说,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不得扰乱经济秩序,损害公共利益。如果当事人的行为显著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宣布合同无效。
(六)严守合同原则
《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这一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旦合同成立,当事人双方要受合同条款的约束;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合同,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