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热线
⑴ 广州劳动纠纷打什么电话咨询
如有遇到法律纠纷,可以问黄丽霞律师 处理各类复杂的诉讼案件、在线询问 微加信 a159和1485和1147
⑵ 劳动仲裁部门的电话是多少
劳动仲裁部门的电话是12333。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劳动纠纷热线扩展阅读:
劳动仲裁需要准备的材料:
一、申请人是员工的,请提交下列材料:
1、劳动仲裁申请书(详细陈述申请事项事实理由,一式两份或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供。
2、申请人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3、有委托代理人的,需当面签定并提交《授权委托书》,注明委托事项,同时提交受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如委托人的代理人是律师事务所派出的执业律师,应提供执业律师的证件复印件:如委托人的代理人是公民,应提供与委托人签订的不收费代理协议书,以及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资料。
4、被申请人工商注册信息资料。
5、《提交证据材料清单》一式两份。
二、申请人是用人单位的,请提交下列材料:
1、被申请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2、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与第一类第(6)项要求相同)。
3、《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5、有委托代理人的,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注明委托事项)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6、《提交证明材料清单》(一式两份)。
⑶ 劳动仲裁部门免费举报投诉电话号码是多少啊
全劳动保障全国统一投诉的电话是:12333。 如果需要进行劳动仲裁,还需要到劳动仲裁部门进行书面申请,劳动仲裁部门才会受理仲裁申请。劳动仲裁是免费进行的。
(3)劳动纠纷热线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⑷ 有劳动纠纷打什么电话
一、有劳动抄纠纷打人袭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全国统一咨询服务专用号码为12333,12333主要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业务咨询、政务公开、投诉举报、社保账户查询等服务。
全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已开通了12333服务号码,其中80%以上设立了咨询服务机构。可以电话咨询投诉。
二、此外劳动纠纷最好到所在地仲裁委员会举报。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纠纷。根据争议涉及的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4)劳动纠纷热线扩展阅读:
劳动纠纷处理原则
1)在查清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原则。
2)当事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3)着重调解劳动争议原则。
4)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
⑸ 需要劳动仲裁时所拨打的劳动仲裁热线电话是多少
直接拨打“”。
12333电话介绍:
2003年,原劳动保障部申请开通了全国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专用号码“12333”,明确12333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12370用于公务员管理的业务政策咨询及公务员招考等服务。
在各地电话咨询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和核心业务系统的业务协同、电话咨询服务系统与12333网站的互动、“12333智询通”现已覆盖了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关系、劳动报酬、职工福利等10大类政策信息。
(5)劳动纠纷热线扩展阅读
劳动仲裁需要的材料,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类不同的人申请劳动仲裁需要的材料也不同:
第一类、申请人是员工的,请提交下列材料:
(1)劳动仲裁申请书(详细陈述申请事项事实理由,一式两份或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供;
(2)申请人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3)有委托代理人的,需当面签定并提交《授权委托书》,注明委托事项,同时提交受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如委托人的代理人是律师事务所派出的执业律师,应提供执业律师的证件复印件:如委托人的代理人是公民,应提供与委托人签订的不收费代理协议书,以及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资料;
(4)被申请人工商注册信息资料;
(5)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劳动合同、暂住证、工作证、厂牌、工卡、工资表(单)、入职登记表、押金收据、以及被处罚凭证和被开除、除名、辞退、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通知或证书等。申请人提交证明材料时,应附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审核后退回原件;
(6)《提交证据材料清单》一式两份;
第二类、申请人属集体争议的,请提交如下材料:除提交第一类(1)至(6)项资料外,申请人需推荐3或5名员工代表,并提交员工代表名单以及全体员工签名表,其中属欠薪的集体争议案件,申请人还需提交用人单位拖欠员工工资的人员名单和拖欠余额表。
第三类、申请人是用人单位的,请提交下列材料:
(1)被申请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2)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与第一类第(6)项要求相同);
(3)《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5)有委托代理人的,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注明委托事项)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6)《提交证明材料清单》(一式两份)。
⑹ 劳动仲裁的咨询电话是多少
各地劳动仲裁的咨询电话是不同的。
社会保障的咨询电话是12333,如果你需要仲裁的电话,可以打12333问问也可以打114.
北京市各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地址及联系电话(如果有不对的,以当地12333为准)
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宣武区槐柏树街2号 63021821
东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27号 64013667
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西直门南小街20号 66206127
朝阳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酒仙桥南十里居28楼(东风南路与酒仙桥路交汇处) 64632521
海淀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号 82071188转8605
丰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丰台区丰台镇东安街三条1号 63812538
石景山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石景山区杨庄村西口 68878254
大兴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大兴区兴丰南大街54号 69202199
门头沟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门头沟区新桥南大街13号 69843716
房山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房山区良乡西路5号 69311613
通州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运河东大街85号 81537028
怀柔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怀柔区开放路86号 89686060转1003
密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新西路32号甲 69042102
平谷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平谷府前西街9号 69962925
昌平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昌平区政府街3号 69741039
顺义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顺通路工商行路口西200米路南 89443131
延庆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延庆县高塔路80号 69174292
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15号 67880189
⑺ 怎么打劳动纠纷投诉电话
一、劳务纠纷打什么电话
有劳动纠纷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全国统一咨询服务专用号码为12333,主要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业务咨询、政务公开、投诉举报、社保账户查询等服务。
全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已开通了12333服务号码,其中80%以上设立了咨询服务机构。可以电话咨询投诉。
二、如何维权?
按相关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另外,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劳动者的相关维权我们可以提起法律诉讼在法庭上解决,或者可以通过到劳动检查部门进行申诉,而且企业必须给员工进行答复,这一点比较管用。所以建议到劳动部门进行相关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