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元数据
1. onvif协议是什么
一、什么是ONVIF?
形成
2008年5月,由安讯士(AXIS)联合博世(BOSCH)及索尼(SONY)公司三方宣布携手共同成立一个国际开放型网络视频产品标准网络接口开发论坛,取名为ONVIF(Open Network Video Interface Forum,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论坛),并以公开、开放的原则共同制定开放性行业标准。ONVIF标准将为网络视频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定义通用协议,包括装置搜寻、实时视频、音频、元数据和控制信息等。截止到2011年3月,已有279个公司加入ONVIF成为会员。2008年11月,论坛正式发布了ONVIF第一版规范。
2010年11月,论坛发布了ONVIF第二版规范。规范涉及设备发现、实时音视频、摄像头PTZ控制、录像控制、视频分析等方面。
2. 规范作用
ONVIF规范描述了网络视频的模型、接口、数据类型以及数据交互的模式。并复用了一些现有的标准,如WS系列标准等。ONVIF规范的目标是实现一个网络视频框架协议,使不同厂商所生产的网络视频产品(包括摄录前端、录像设备等)完全互通。
ONVIF规范中设备管理和控制部分所定义的接口均以Web Services的形式提供,设备作为服务提供者为服务端。ONVIF规范涵盖了完全的XML及WSDL的定义。每一个支持ONVIF规范的终端设备均须提供与功能相应的Web Service。服务端与客户端的数据交互采用SOAP协议。ONVIF中的其他部分比如音视频流则通过RTP/RTSP进行。
3.规范优势
协同性:不同厂商所提供的产品,均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语言”来进行交流。方便了系统的集成。
灵活性:终端用户和集成用户不需要被某些设备的固有解决方案所束缚。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质量保证:不断扩展的规范将由市场来导向,遵循规范的同时也满足主流的用户需求。
由于采用WSDL+XML模式,使ONVIF规范的后续扩展不会遇到太多的麻烦。XML极强的扩展性与SOAP协议开发的便捷性将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使用ONVIF规范。
ONVIF组织日益扩大,与同领域的PSIA,HDCCTV相比,占据了绝对的人员优势。会员企业不乏国内外著名的设备制造商与集成商。一套规范、协议的生命周期,与市场占有率是息息相关的。而ONVIF规范的发展则正是由市场来导向,由用户来充实的。每一个成员企业都拥有加强、扩充ONVIF规范的权利。ONVIF规范所涵盖的领域将不断增大。目前门禁系统的相关内容也即将被纳入ONVIF规范之中。在安防、监控系统急速发展的今天,效率和质量的领先所带来的价值不言而喻。ONVIF协议提供了这样的潜质。
2. 网络通信 ONVIF 协议 详细介绍
ONVIF致力于通过全球性的开放接口标准来推进网络视频在安防市场的应用,这一接口标准将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网络视频产品具有互通性。2008年11月,论坛正式发布了ONVIF第一版规范——ONVIF核心规范1.0。随着视频监控的网络化应用,产业链的分工将越来越细。有些厂商专门做摄像头,有些厂商专门做DVS,有些厂商则可能专门做平台等,然后通过集成商进行集成,提供给最终客户。这种产业合作模式,已经迫切的需要行业提供越来越标准化的接口平台。
为此,2008年5月,由安讯士联合博世及索尼公司三方宣布将携手共同成立一个国际开放型网络视频产品标准网络接口开发论坛,取名为ONVIF(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论坛),并以公开、开放的原则共同制定开放性行业标准。
ONVIF标准将为网络视频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定义通用协议,包括装置搜寻、实时视频、音频、元数据和控制信息等。网络视频产品由此所能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使终端用户,集成商,顾问和生产厂商能够轻松地从中获益,并获得高性价比、更灵活的解决方案、市场扩张的机会以及更低的风险。
据了解,目前有部分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已经制定了与之相关的业内规范,也有一些企业联盟提出了一些互联互通的企业标准。ONVIF则是面向全球,出发点是制订一个完全开放的标准。这项标准的主要目标在于推动不同品牌网络视频设备之间的整合,协助制造商,软件开发人员以及独立软件厂商确保产品的互联互通性,很适合于企业级市场。
从ONVIF的官方网站上可了解,从去年年底已经正式对外招收会员。同时为适应各种不同的参与级别,ONVIF还提供了不同等级的会员资格,可以选择高级、中级或用户会员级别。论坛目前接纳的会员已有近40家。其中,高级会员有12家,除了三家发起公司外,松下、三星、思科、西门子、TI等著名品牌位列其中,而国内的海康威视和浙江大华也是ONVIF论坛的高级会员。
推行标准的过程也是净化市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整合安防市场资源,减少大量重复开发的劳动,和无谓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消耗,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更大的互通和兼容性有利于产业的集体升级,最终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实惠。相信统一的开放型标准平台将极大促进安防监控业的健康发展。
3. MagNet协议的Magnet URL详细
Magnet 链接由一组参数组成,它们之间的顺序不是很重要。最普通的是 “xt”,下面是一个示例:
magnet:?xt=urn:sha1:
其它的参数初步是这样定义的:
“dn” (“显示名称”):显示此文件名
“kt” (“关键词”):指定搜索方式而非特定文件
“mt” (“其它文件列表”):用一个URI指向一个列表,如其它的一些项目
tr (“Tracker”):Tracker服务器URL
特定程序的参数,必须以“x.”开头
标准还建议2个同种类的参数最好在后面加上数字1、2等,如:
magnet:?xt.1=urn:sha1:&xt.2=urn:sha1:
在网页中,“磁力链接”的下载按钮,通常具有类似下面这样的图标
“磁力链接”的主要作用是识别【能够通过“点对点技术(即:P2P)”下载的文件】。
这种链接是通过不同文件内容的Hash结果生成一个纯文本的“数字指纹”,来识别文件的。而不是基于文件的位置或者名称
这就类似生活中消费品包装上常见的条码。不同的是这个“数字指纹”可以被任何人从任何文件上生成,这也就注定了“磁力链接”可以不需要任何“中心机构”的支持(例如:BT Tracker服务器),且识别准确度极高。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生成一个Magnet链接并确保通过该链接下载的文件准确无误。
magnet URI取代种子和Tracker模式是大势所趋,迟早成为主流的BT下载方式。
05年以后的DHT协议(序列式哈希表)的广泛应用就是MAGNET的雏形,电骡的EAD网络也是基于这个原理构造的。 DHT协议的存在,使得每一个机器在下载一个文件的时候能够获得一个ID,这个ID是通过对文件的元数据进行哈希运算得到的(类似现在的Magnet URI)。那么在下载同一个文件的两个机器的ID值应当是相似的,DHT协议允许机器通过查找与本机相似的ID来进行机器间的网络连接,从而避开了Tracker服务器但又保证了P2P下载的效果。 另外,DHT协议只允许记忆自己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机器ID值,这样即便其中一台机器的DHT协议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的继续使用。如果想要获得全局网络的信息,就必须一个一个机器的查询,这样类似连锁反应的连接方式构建的网络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心,与Tracker服务器相比,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Magnet URI,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Magnet值,是通过对文件内容进行哈希运算产生的一个类似数字指纹的东西,换句话说,Magnet URI表征了下载文件的特征。它的值,是基于对文件内容的运算而的来,而非具体的文件名和文件位置。 这一技术本来是为了对P2P网络中文件的可用性进行查询而诞生的。现在则在DHT协议网络中充当着相互鉴别的依据。
4. wcf tcpbinding能发布元数据吗
是可以复的
关于元数据的绑定类型制有以下四种方式,分别对应不同的访问协议:
对应于HTTP协议的mexHttpBinding
对应于HTTPS协议的mexHttpsBinding
对应于命名管道协议的mexNamedPipeBinding
对应于TCP协议的mexTcpBinding
在配置文件中元数据的终结点定义方式和我们的服务终结点定义方式完全一致,通过<endpoint>节点来定义,其中address属性指定元数据的地址,同样可以使用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binding属性指定元数据的绑定类型,即上述4种绑定类型之一,contract属性指定契约类型,元数据的契约类型固定为IMetadataExchange
5. http协议是什么意思
这是超文本传输协议
我们要访问某个网站的时候就要通过http协议
它将web服务器的网页代码传输过来,浏览器并将它翻译成相应结果的网页!
6. 网络摄像头的通用协议ONVIF是工作在七层OSI的第几层
2008年5月,由安讯士(AXIS)联合博世(BOSCH)及索尼(SONY)公司三方宣布携手共同成立一个国际开放型网络视频产品标准网络接口开发论坛,取名为ONVIF(Open Network Video Interface Forum,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论坛),并以公开、开放的原则共同制定开放性行业标准。ONVIF标准将为网络视频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定义通用协议,包括装置搜寻、实时视频、音频、元数据和控制信息等。截止到2011年3月,已有279个公司加入ONVIF成为会员。2008年11月,论坛正式发布了ONVIF第一版规范。
2010年11月,论坛发布了ONVIF第二版规范。规范涉及设备发现、实时音视频、摄像头PTZ控制、录像控制、视频分析等方面。
7. 什么是协议共存
协议对通信来说是必须的。有时候一些协议被定义成标准,其它一些时候协议只是人们遵循的事实上的标准。口语就是一种事实上的标准的典型例子。尽管没有正式的文档定义说话的规则,但是人们一般都能够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听者是沉默的,但是它可以找到机会给出回答。同样,你不会没有理由地简单地走到一个人面前滔滔不绝讲出你的名字、住址甚至其它至关重要的个人信息(更不会说出你的生日和身份证号)。相反,个人信息需要以元数据(metadata)开始。例如"我的名字是John Simith,我住在Cambers大街345号"在这些信息中,说者和听者都应该遵循一种有意义的数据通信方式。在计算领域,协议绝对至关重要。计算机本身并没有智能。更不能奢望它还有直觉。因此,严格地定义协议对通信和数据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网络全书对协议的定义是:"在两个计算端点之间建立或控制连接、通信或数据传输的约定或标准"1。这些端点可以是两个单独的计算机,也可以是一个计算机中两个单独的点。例如,从内存读取数据时,计算机必须访问硬盘上的存储区,通过数据总线将数据转移到内存,然后在将其传送至处理器。在每个端点,数据必须具有某中形式,以便发送方和接收方都能够恰当地处理数据。在最底层,数据不就是一堆比特位的集合。只有在某个上下文中理解,这些比特集合才具有含义。如果发送方和接收方端点不能就上下文达成一致,那么被传输的数据就是无意义的。
机器间的通信也依赖协议。这种通信协议的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Internet。Internet是许许多多个分层的协议集合体。位于美国的一台家用桌面计算机可以通过连续的协议对数据进行包装,然后将数据通过Internet传送到中国的另一台桌面计算机。只有理解了相同的协议,接收方计算机才能解包数据并解释它。在上面的特定场景下,中国政府很可能中途拦截了被传输的数据,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除数据的包装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这是因为参与通信的两个机器都能理解这种协议,从而使得双方的通信成为可能。在两个端点之间存在数量众多的路由器,这些路由器也必须理解协议的某些方面以便合理地对数据执行路由转发。
尽管协议起到了一个非常通用的作用,但是却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一些协议是人可读的,并且以简单文本形式表达。其它一些协议则是以二进制形式传输数据,这些协议的数据格式不适合人们直接理解。诸如表示GIF图象或Microsoft Excel表单的文件格式便是二进制协议的典型例子。
而所谓的共存就是两种不同的协议相互兼容
8. WCF调试错误:添加服务失败。服务元数据可能无法访问。请确保服务正在运行并且正在公开元数据。
[ServiceContract]
public interface Service1 ( IUser1)
可能是你将服务契约下面默认的Service1改为了其他值,并且改的不回规范,例如改答为IUser1时是直接改的,
如果是直接改的就不行,需要在编辑——>重构——>重命名里面改才行。
或者保持默认值不变。
9. AWS如何允许您将元数据添加到EC2实例
首先,你的问题比较隐晦。
对于EC2来说, 所谓的元数据,实际上是指的从这个ec2上去访回问169.254.169.254这个网站答获取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其实记录的是这个EC2实例的IP地址,实例类型,系统镜像信息,实例绑定角色信息等等这些这个实例特有的属性信息,简单来说,就好像是一个人的性别,身高这些信息)
默认实例启动后,这些信息就已经可以通过169.254.169.254这个IP访问到了。 所以你问题中的”将元数据添加到EC2实例“其实有点不太说的明白。(看这个行文的方式,八成这句话是直接翻译过来的)
如果硬要来解释的话。把元数据”添加到“EC2的方式,其实就是使用浏览器或者自己写的程序,使用HTTP协议向169.254.169.254这个地址发送请求,然后接受HTTP 回复就好了。
10. 网络传输协议除了TCP、UDP还有什么
1.HTTP(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它是Internet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协议之一,上网用户用到的WWW程序都需要遵守这个协议标准。如果用户要对某个资源服务器的文件进行访问,包括对该服务器上指定文件的浏览、下载、运行等,都可以通过HTTP访问Internet上的WWW的资源。
2. FILE:本地文件传输协议。是从用户自己计算机上获取文件的一种方法,用户通过它可以将保存在自己硬盘上的文件显示在导航系统的屏幕上。
3.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该协议是从Internet上获取文件的方法之一,它是为用户与文件服务器之间进行相互传输文件服务的。通过该协议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查看远程服务器上的文件内容,同时还可以把所需要的内容拷贝到自己所使用的计算机上。另外一方面,如果文件服务器授权允许用户可以用该服务器上的文件进行管理的话,用户就可以把自己本地计算机上的内容上传到文件服务器上,让其他用户共享,而且还能自由地对上面的文件进行编辑操作,例如对文件进行删除、移动、复制、更名等。
4.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此协议允许用户把自己的计算机当作远程主机上的一个终端,并且可以登录到远程服务器上,使用基于文本界面的命令连接并控制远程计算机。用户一旦用TELNET与远程服务器建立联系后,用户所使用的计算机就可以拥有与远程计算机本地终端相同的权限,同样使用服务器的CPU、硬盘及其他系统资源。
5. GOPHER:一种信息查询系统协议。该协议定义了Internet上的一种信息查询系统,此系统类似WWW的菜单系统,只不过它是纯文本形式,使用其菜单可以搜索到有关的网络信息。另外用户还可以方便地从一个GOPHER服务器转移到另一个GOPHER服务器上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拷贝。
6. WAIS(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广域信息服务器协议。该协议是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深层方式,提供与广域信息服务器数据库有关的超级链接。打开超级链接,用户可以从Internet上的任何一个数据库中查询或获取信息。
7. MAILTO:电子邮件协议。该协议是通过Internet来邮寄电子邮件,我们可以利用MAILTO创建一个指向电子邮件地址的超级链接。通过电子邮件用户既可以把文字发送给对方,同时也可以发送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文件。
8. NEWS(news group):网络新闻组协议。此协议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所有新闻组,也可以写信给这些新闻组,并且信息会存储在名称为“USENET”新闻服务器的计算机中。网络新闻组讨论的话题内容广泛,包括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用户可以方便地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组,并发表自己对某些事情的观点及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