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协议 » 口头合同诈骗

口头合同诈骗

发布时间: 2021-02-08 02:55:05

合同诈骗有口头合同这个种类吗

合同诈骗有口头合同这个种类。
依据《合同法》第十条之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内书面形式、容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从此条文可知,合同有多种形式,口头合同只是合同的一种形式之一。利用口头形式以及利用邮购、电子商务等非书面合同形式实施诈骗犯罪与利用书面合同一样,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财产所有权以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当前经济交往活动中实际存在着大量的非书面形式的合同,利用这些合同形式实施诈骗犯罪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口头合同应该是法律的保护范畴,将利用在签订、履行具有合同性质的口头协议过程中进行诈骗他人财物的行为,定为合同诈骗罪,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反之,如将其一概排除在合同诈骗罪之外,不仅与现实情况脱节,也有悖于新刑法确立合同诈骗这一罪名的立法。
因而,行为人利用口头合同或书面合同进行诈骗,其法律性质和法律责任都是一样的。

㈡ 口头合同,是否构成合同诈骗

业务员涉嫌诈骗罪,建议报警。

㈢ 只有口头约定的合同诈骗应该如何取证

1、把口头的约定用录音等形式记录下来;
2、报案;
3、由公安机关调查取证。

㈣ 有口头合同诈骗案吗

没有来“口头合同诈骗案”,自“诈骗罪”倒是有。
你的朋友和别人达成了口头协议,但是这个协议(也就是合同)是以诈骗为目的的,就有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首先你朋友和别人达成口头协议,要有证据:比如第三人的证言、证词;协议过程的录音等。
其次,合同造成了对方的经济的或者其他方面的损失的事实。处罚结果会根据主观故意或者过失、危害结果、危害程度来决定。

㈤ 口头约定能成为合同吗,口头合同构成合同诈骗罪吗

口头约定能成为合同,口头合同一般不构成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㈥ 合同诈骗罪的合同包含口头合同等非书面合同形式吗

一、全面考查有无非法占有的目的。所谓合同诈骗罪,是指利用签订合同而进行的诈骗犯罪。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此罪进行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所谓合同纠纷,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签订各种合同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各种纠纷。上述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二者之间的相同点,是均签订了合同,均存在了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但二者之间是有原则上的区别。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构成合同诈骗犯罪不可缺少的主观要件,是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纠纷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重要标志。因此,行为是合同诈骗,还是合同纠纷时,必须从行为人有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个重点问题入手,全面分析考查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和真实目的。在考查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为目的时,要通过行为人的各种具体行为来考查。同时,行为人究竟有无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约或履约过程中会具体表现出来。因此,对行为人在签约或履约的各个阶段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从而验证有无非法占有为目的。本人认为,应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考查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欺骗行为,看行为人有无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即有无《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的几种情形。二要考查行为人履行合同有无积极的态度。如果行为人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有履行合同义务的决心和态度,虽然合同不能履行,也不能以此认定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应以合同纠纷处理。相反,如果行为人只是在口头上承诺履行,而实际上没有积极履行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这种情况,就应认定有诈骗的嫌疑。三要考查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条件。行为人在合同履行条款中,要求对方先履行全部或部分义务,而对方按照合同履行了义务以后,行为人有条件履行而故意不履行合同,并且没有正当理由,说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以合同诈骗论处。如果行为人原来有履约条件,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失去了履约的条件和能力,并有正当理由证明失去履约的条件和能力的,说明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因而对这种情况,应以合同纠纷处理;四要考查行为人获得款物后的款物去向,有无暗中转移处理所获财物。如果行为人暗中转移所获财物,则行为人具有明显的非法占有之目的,对这种情况,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二、要客观地分析当事人有无履约能力。全面客观地考查分析当事人有无履约能力,是分清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重要区别点之一。既要考察当事人在履约前是否取得了履行能力的各种途径,还要考查事后是否对履行合同作出一定的努力,同时还要考查未能按时履行合同的真实原因,还要看无法履约的原因是形成于合同之前,还是形成于合同之后。首先要从行为人有无履约能力上考查。如果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根本无履约能力,也根本未打算履行合同,就是以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为目的,则应为合同诈骗罪。如果行为人在签约合同当时虽有一定的履约能力,但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者市场变化的影响,致使盈利计划无法实现,未能按时履约,或者由于行为人对自己的履约偿还能力估计过高,以致于未能按时履约,或者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虽无履约能力,但其为在履行前通过一定途径取得履行能力,尤其是事后进行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时履约的,则应认为当事人有履约能力,按合同纠纷处理。三、要分析行为人占有方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精神,行为人在占有方式上,一般表现为有偿占有和无偿占有两种。占有方式的不同,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合同纠纷中,当事人双方就某种约定而产生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关系,双方在占有方式上,很明显均表现为有偿占有的法律关系。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在占有方式上则与此不同,受害人在受欺骗过程中,根本上或基本上不存在合同关系的情况下产生错觉,误认为存在合同关系,仿佛“自愿的”交出自己的财物,行为人诈骗犯罪的目的才能达到。如果没有受害人交出财物的过失行为,诈骗犯罪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合同诈骗犯罪中的欺骗行为,旨在使受害人陷入错觉,从而无偿地把财产交给犯罪分子。因此,合同诈骗中的行为人在占有方式上表现出的突出特点,就是以有偿掩盖无偿。而合同纠纷中双方当事人之间既不存在陷入错觉,也不存在一方将财产无偿的交给对方,双方在占有方式上始终是有偿的,根本不需要什么掩盖。总之,从以上有无非法占有为目的、当事人有无履约能力和占有方式的不

㈦ 口头约定算不算合同诈骗

口头约定的合同,也是合同。
如果用合同进行诈骗,属于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的,依法应追究法律责任。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