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协议 » 新华网合同

新华网合同

发布时间: 2021-02-03 06:12:18

A. 新华网是事业单位吗工资待遇如何

事业单位招聘工资待遇一般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体分为编制人员和非编制人员(非编制人员就是本单位自行外聘的人员,就象企业聘用一样,由单位自行规定其待遇,付给其工资,与地方财政没有关系)。所以,非编制人员的待遇不一定比编制人员差。目前多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对新进的人员,包括事业编制的人员在审查档案后,交给人才中心保管。另外国家也在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员雇佣制这将逐渐改变事业单位编与企业编的差距。
事业单位待遇怎么样这应该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总的来说事业单位的整体待遇水平不低于甚至要高于公务员。具体的就要分类别说了,比如参公的各项待遇就和公务员完全一致,医疗系统的整体工资待遇还要高于公务员,教育系统呢?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当然,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事业单位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待遇,比如:
在2013年11月14日刚刚出的“2013年鞍山市公开选聘75名高层次优秀管理人才的公告”里面,有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人员被聘用后的待遇是
(1)给予20万元住房补贴,签订合同后首次补贴5万元,其余15万元分5年按月等额发放。
(2)享受局级干部每年一次体检等医疗待遇;发放干诊人员医疗补助(45周岁以下800元,45周岁以上1100元);
(3)子女就学,小学就近安排,中考按归国华侨待遇降10分录取;
(4)随迁家属按原身份安排工作。

B. 新华网贴吧 最牛的保险欺诈合同: 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镇津塘公路南茶金路的‘邦德-富士达’以逼骗等‘冷暴

预告登记与开发商担保有本质的区别,二者几乎是不相干的事情。
预告登内记实质上是一种信息容公示行为。通过预告登记,在房地产主管部门的见证下,开发商公开销售信息,接受社会及政府部门的监督,避免开发商违规销售,损害购房人利益。预告登记制度从本质上说对开发商并不具有有很强的约束力,更多的是一种程序或者形式。
担保是一种法律责任,在被保人违约的情况下,担保人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强制性的,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开发商担保,是开发商以自己的资产(包括土地、未售在建工程或其他有价证券等)向第三方提供履约保障的一种法律责任。

C. 请问新华社分社的人员编制是事业编制还是合同编制待遇怎么样呢稳定么平时工作忙不忙

要看分社设在哪个城市,一线城市要忙些,当然也看职位了。新华社是事业单位编制,如果你是合同制的入职比照事业制享受待遇。

D. 看到新华社分社的一则招聘,但是没有说明用工性质。打听了一下,貌似是劳务派遣用工。请问这和合同工有什

这样的企业应该就是为了规避用工风险所以才采取这样的形式来招聘。其实就是你是合同工,当企业不想用你了劳动合同跟谁签订都一样。

E. 在新华社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新华社的历史概况之类的就不说了,那些新华网上都有。目前新华社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当然因为算是我党一手创办的,所以级别稍微能比其他国务院直属的部委高一些,与中南海和中宣部联系得都比较紧密。新华社社长是正部级。因此在新华社最小的领导级别就是副处,相比地方,如果想当官的话,优势在于起点比较高,但是新华社职工很多,目前总社就有三四千人,因此竞争也比较激烈。

具体部门和职位

看了一下新华社的招聘计划,2012年的招聘基本涵盖了新华社总社的各个部门。根据我的感受,如果按照部门分的话,采编部门(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参编部、体育部、中国证券报、信息编辑部、新华网、参考消息、半月谈、了望)要好于管理职能部门(如办公厅、技术局等,包括营销部门)。如果按照职位来分的话,个人认为记者最好,其次是编辑、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新华社记者的地位很高,特别是在地方,很多市委书记、市长都怕新华社记者三分,但是记者的工作比较累,经常需要出差,而且按照目前的考核办法,记者的待遇与其发稿量直接挂钩,因此记者也是很累的,不过我个人非常想成为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编辑的工作跟一般报纸期刊不太一样,因为是发新闻稿件,所以没有报纸编辑那么大的灵活性,基本是对记者发回稿件的简单编辑,因此个人认为编辑工作比较无聊,但是好处在于比较轻松,如在国际部当编辑,基本上是上六个白班再加六个夜班就可以了,一个月其他时间都可以休息,而且工资也不比别人少。

营销在新华社刚开展没有几年,因此营销人员在新华社的地位不高,而且目前的营销体系基本保持着官僚机构的模样,与那种大公司的营销相去甚远。

收入和待遇

目前新华社经过几年的改革后,各个部门的收入已经基本持平,国内部和参考消息略高于其他部门,不过据说也要调整为和其他部门一样。但是从工资的性价比来看,记者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灰色收入,不过主要是有资历的记者,年轻记者下去采访充其量是带点土特产之类的。编辑因为一个月大概可以休息半个月,所以收入也算高了。目前营销人员工作比较忙,与其他公司相比,待遇只能算是中下水平。

具体到每个人的待遇水平,目前新华社的职工目前大概有三种编制,第一种是事业编制,基本工资收入是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标准走的,每两年提一级,有住房公积金,没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而是有退休金、公费医疗,事业编制也基本不存在失业问题;第二种是企业编制,需要跟社里签合同,三险一金都有,收入水平和事业编制也基本没有区别;第三种是合同工,就和高校毕业生无关了。

以我本人为例,我是05年人大毕业的硕士,收入基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硕士毕业大约是595一个月,有工作经历,每两年提一级;各种补贴:补贴的种类繁多,不过估计十年提高过标准了,比如我每个月房屋补贴只有70,这部分加起来大约也就几百块钱;工资外收入: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工资外收入,包括奖金之类的,这部分收入基本是按照级别发的,也是每两年提一级。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目前我每个月工资卡里能拿到3100块钱,扣304块钱公积金,原来事业编制的每个月还有500块钱房补,现在可能提高到了700,但是这部分钱只能一年一取。另外到年终,各个部门还要根据考核办法有一笔年终奖,目前听说最多的有1万八,我们基本是1万3、4左右,这些就是新华社的基本待遇。

其他待遇

很多人都认为新华社的待遇肯定特别好,其实并不是那样。2003年以前到新华社的都有福利房分,但是从2003年以后就没有了,社里也不为新进人员提供宿舍,需要自己租房子住。在新华社食堂吃饭是要花钱的,和学校食堂差不多,自己用饭卡存钱,曾经提过要改为免费午餐,但是一直没有实现。待遇也就是这些了,再有其他的,像孩子入学等问题,新华社都有自己对口的中小学。不过这就离我们比较远了。

F. 如何进新华社

新华社总社是我国对外宣传的国家机构,主要负责对外进行新闻宣传,所以你想报考新华社英语必须好。现在报考新华社得英语专业要求英语国家六级通过,英语专业的要求英语专业八级通过。同时报考的时候还要提供你大学期间的主干课程成绩单。新华社每年的应届生招聘大概在11月左右,到时只要你符合基本条件就可以到新华社的招聘系统上注册报名。

但是我要提醒报考的朋友几点:
1、新华社招聘分成笔试、面试、实习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首先你要满足报考的基本条件,但是不是你满足基本条件就一定能得到笔试机会,因为从笔试开始新华社就在遴选淘汰,比率大概是1:8.对于京外的朋友们我不建议在本科阶段去报考(京外的一些名牌大学除外),因为被通知的去笔试的几率接近0.如果想考还是读完研究生之后再考概率会大很多。如果你有幸被通知了去笔试,那么我说下考试类型,主要是以新闻翻译和英文稿件写作为主,考试时可以携带纸质的英文字典(电子词典不行)所以说实话学英语的和学国际新闻考新华社真的很占便宜。

笔试过后会有面试比率在1:4左右。面试比较轻松主要是面试官和你聊天为主,着重了解你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还有对新华社的认识和对新闻事业的认识。面试过后你就耐心等着,如果你被通知去进行实习那么你离新华社的工作更近了,因为通知去实习的比率是1:2,但是这也是最残酷的阶段,因为实习结束还要有一半的人被刷掉。剩下的一半才能正式签合同。

看完整个新华社的招聘过程,能不能考上大家自己心里衡量。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想考最好提前准备,否则几率很小,因为竞争很激烈,真的很激烈。

2、关于报考北京总社和各地分社的问题。相比较而言考总社的难度要高一些,考国内各分社相对容易些。但是相应的总社和分社之间的待遇和发展前景也相差也不少。

3、关于新华社的待遇问题,我想所有报考新华社的孩子们都天真的以为新华社的待遇一定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新华社的待遇只能算媒体里的中等水平,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我曾有幸看过一次新华社职工的工资单,我这个朋友是07年进入新华社的,在摄影部。刚进去的时候基本工资是2000,加上补助(饭补+房补+车补),加班费,稿费(编辑没有)等一个月拿4000多一点,工作第二年涨了不少每月能拿8000左右,现在每月也就在万元左右(当然当记者的都有些灰色收入,这个有多少我不清楚,我说的只是那些不灰色的收入)。

相比较外企甚至国内一些其他一些比较大的媒体这样的收入只能算中等水平,以北京为例这样的收入保证你的生活肯定没问题,但是按现在的房价房子你肯定是买不起的(不过我认识的新华社记者好像还没一个在北京没房子的),以前新华社有公房,现在已经没有了。不过每个月有1200的房补,但是对于北京的房价来说也是基本没什么作用,今年开始也没有事业编制了,全部改为聘用制也就是只有国有企业编制了,户口的问题也变的很复杂了,后面我会仔细说,而且我前面说的是总社的待遇,国内各分社的待遇肯定要比总社低一大截的。

给大家泼了这么多冷水,下面说说好的,当然新华社也是有很多优势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挤破头要进新华社了。首先新华社是一个正部级单位,正部级单位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现在新华社的社长是正部级的干部,新华社里最小的官儿都是处级干部,而且每年从新华社调到各部委去工作的人也不少。所以想走仕途的同学可以考虑下,但是新华社里想走仕途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也要看你的个人能力了。

其次新华社是国家四大宣传机构之一,新华社记者在国内的社会地位确实很高,一个总社的记者下到各级地方都会得到非常好的待遇,这是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再次,新华社的工作稳定并且想对而言工作压力要比地方媒体小的多。以北京总社为例。编辑的工作是上一周白班一周夜班,然后剩下两周就休息。记者相对来说要累一些,因为要出差,但是也没有地方媒体的压力那么大,收入要比编辑高一些。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也不存在下岗的担忧,而且这样的单位是旱涝保收的单位,如果你人际关系搞的好知名度高随之而来的还会有一些额外收入,这些就不需要我多说了。

4、关于新华社总社的编制和户口问题。首先国内分社新入职工以前也没有事业编制,至于户口除了上海、广州几个大的分社其余的基本没有解决困难,只要你愿意肯定能给你解决了所以不在此做过多讨论。主要说说北京总社的编制和户口问题。由于今年总社也已经没有了事业编制,那我说说事业编和聘用制也就是国有企业编制的差别的利弊。新华社的事业编制和其他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还不太一样,因为新华社的事业编制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取而代之的是退休金和公费医疗。这就和国企编制的五险一金产生差别。好处是养老和医疗都是由国家给你交钱的,你每月一份钱也不需要出,而国企编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需要你个人出一半企业给你交另一半,这是福利上的差距。

但是事业编制也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没法跳槽,将来如果你想离开新华社除非你跳槽到另一家事业单位,否则你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是没法和企业编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接的。所以从这方面说国企编制比事业编制更加灵活。而除了这点其他的事业编和国企编没有差别。

至于户口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很多外地的学生报考新华社很大的目的是为了弄一个北京户口。10年前报考新华社还是要有进京指标的,现在虽然不需要了,但是外地考生被总社录取的概率很低很大原因就是户口问题。如果你是北京院校的学生,学生户口在学校本来就是北京户口,所以总社解决时只是户口接收问题。如果你是外地生源而总社聘用你就要为你去弄北京的户籍指标,这个很困难的(虽然每年新华社在招聘时都介绍说外地受聘者的户口问题有多少北京市给解决多少)。所以一般外地的学生被录取后能解决北京户口的比率只有1/3。

5、这是专门写给想报考的朋友们的。我还是不建议北京以外的本科学生在这个阶段报考新华社。最好是换一所院校读研究生,而且最好是北京的院校,这样你努力之后才有机会,否则拿着外地本科学历(北京以外的一些知名大学除外)的同学恐怕连笔试资格都得不到。

对于考试的准备应该以英语、翻译、新闻英语写作为主。就算你要考新华社摄影部都一样是以英语考核为主的,面试里还会有一名英语专业的考官与你进行新闻英语的问答测试,所以你口语也要好。最后还是心态,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的实力,如果你真的有实力你可以去报考,新华社的考试还是非常公正的(因为找关系进去的根本不需要考试,而且所占比例是极其小的)。

G. 新华社和各媒体的关系

新华社是国家来通讯社源,权威消息如党的决议等都由新华社发布。

通讯社是专一的采集、发布新闻媒体,和报纸电视的不同就在于没有自己的载体。通讯社的运作方式,是将采集来的信息出卖给其他媒体,全方位采集和发布,所以特别注重新闻价值、时效、权威性。

报纸和电视的记者,都是采集发布适合自己定位的新闻,在“面”上不占优势。

H. 在新华社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新华社记者的地位很高,特别是在地方,很多市委书记、市长都怕新华社记者三分,但是记者的工作比较累,经常需要出差,而且按照目前的考核办法,记者的待遇与其发稿量直接挂钩,因此记者也是很累的,不过我个人非常想成为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编辑的工作跟一般报纸期刊不太一样,因为是发新闻稿件,所以没有报纸编辑那么大的灵活性,基本是对记者发回稿件的简单编辑,因此个人认为编辑工作比较无聊,但是好处在于比较轻松,如在国际部当编辑,基本上是上六个白班再加六个夜班就可以了,一个月其他时间都可以休息,而且工资也不比别人少。

营销在新华社刚开展没有几年,因此营销人员在新华社的地位不高,而且目前的营销体系基本保持着官僚机构的模样,与那种大公司的营销相去甚远。

目前新华社经过几年的改革后,各个部门的收入已经基本持平,国内部和参考消息略高于其他部门,不过据说也要调整为和其他部门一样。但是从工资的性价比来看,记者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灰色收入,不过主要是有资历的记者,年轻记者下去采访充其量是带点土特产之类的。编辑因为一个月大概可以休息半个月,所以收入也算高了。目前营销人员工作比较忙,与其他公司相比,待遇只能算是中下水平。

具体到每个人的待遇水平,目前新华社的职工目前大概有三种编制,第一种是事业编制,基本工资收入是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标准走的,每两年提一级,有住房公积金,没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而是有退休金、公费医疗,事业编制也基本不存在失业问题;第二种是企业编制,需要跟社里签合同,三险一金都有,收入水平和事业编制也基本没有区别;第三种是合同工,就和高校毕业生无关了。

I. 新华网职工转正后属于永久性职工吗

你的说法有点不当

转正是属于新华网的正式合同工,不存在永久性的职工。

不转正,你就是临时工或是劳务工,就没有正式工很好的待遇条件了。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