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评论
① 医患关系紧张是否是社会舆论导向的恶果
1、医院网络舆情的特点
医院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并已经或可能对医院的正常秩序及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涉及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的舆情危机。相比较其他领域的网络舆情,医院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复杂性,有些检查、用药、手术的选择确实超出了普通患者的理解范畴。因此,网民们动则定义的过度检查、滥用药物、医疗事件等难 免存在主观臆断成分,甚至可能为错误判断。其次,中国网民群体大,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因使得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声音经常容易占据上风。所以,一旦有事关医 院或医务人员的细小争议或事件出现,社会情绪就会出现空前的一致,几乎一面倒地站在患者一方。此外,近些年来,少数媒体为博人眼球,歪曲报道医院信息,挑 起网民起哄,甚至诱发和控制某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误导公众,给当事医院造成较坏影响。
(2)舆情的难控性
医疗问题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公众、舆论、媒体关注的焦点。“××医院草菅人命”、“××医生医德沦丧”等标题文章一经发布,便可马上引起网民围观,并迅速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群、手机短信等各种传播途径扩散,且极易煽动公众情绪,将当事医院、医务人员推向舆论浪尖。而 一旦网民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进行无限制、无控制的非理性舆情“自由”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就会给我们对涉检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带来更大 的困难和挑战。
(3)后果的破坏性
网络舆情一旦爆发,铺天盖地的评论、声援或者反驳便会接踵而至,甚至导致政府部门直接问责。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当事医院、医务人员的形象,更是影响 民众对整个医疗界的认识,有甚者,引发抢砸医疗设备、辱骂、殴打、杀害医务人员等恶性事件,进一步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其结果不但极大地挫伤了医务工作者 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患者自身。
2、医疗网络舆情应对建议
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针对不同平台、不同内容舆情,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舆情应对机制建设。
(1)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舆情事件发生后,患者最希望了解的是医院的整改措施、态度以及事件对病人的影响,院方第一时间的反应和积极正面的应对态度有助于减轻危机事件产生的影响。应急预案的建立可迅速调动医院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应急预案应强调第一时间发声,官方声明态度诚恳、言语措辞严密、内容客观,不回避网民质疑点。
(2)切实提高科室管理水平
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管理的直接负责人,他们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科室的管理水平以及医院各项政策制度的有力执行。因此,医院必须在提高中 层干部管理水平上多做功课,要改进完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要强化管理知识培训,帮助提高中层干部管理能力;要加强院际间交流,学习外院先进管理经验。
(3)以考核、评选活动为抓手提升医疗水平与质量
医疗水平与质量是患者始终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医疗机构只有切切实实地提高医疗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舆情事件发生率。具体操作中,可结合医院实际, 将医疗纠纷、赔欠款率、合理用药、服务投诉情况等纳入科室/个人考核,直接与奖金、评先、晋升挂钩。也可以“优质服务科室”、“四无科室”( 无服务投诉、无医疗纠纷及事故、无医疗赔款、无医疗欠款)、“医院文明服务之星”等评选活动为抓手,倡导优质服务良好氛围,全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此外, 还需加快人才队伍和学科群建设,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帮助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构建合理的人才梯度,努力打造优势、王牌学科。
(4)打造“一站式”服务
目前部分医院在投诉部门设置上仍为“各司其职”,即医务科负责医疗投诉,院办或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服务投诉,如此设置容易导致部门间推诿扯皮、效率低 下。据了解,很多网络舆情都是由于院内投诉未得到及时解决或处理结果未尽人意引发。“一站式”服务有利于删繁就简,优化流程,极大地提高病患满意度。所谓 “一站式”服务应包括三个一:一个部门、一个人员、一个制度。一个部门是指设立专门科室,目前很多医院都命名为医患关系促进办公室,负责院内所有投诉的接 待、登记、处理、反馈。一个人员是指每起投诉必须落实到人,实现专人接待、负责到底。一个制度是指首问负责制,即将首位接受咨询的首问部门/个人作为首问 负责部门/人,无论是否属于其职责范围,均应负责解答或指引对方提出的问题,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绝和搪塞,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满意为止。
(5)用好各种通信工具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实时通信工具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医院也都开始注册使用官方微博、微信。但是,各家医院在具体使用上仍存在“形式主义”。以国内 首屈一指的北京协和医院为例,截止2013年12月31日,协和官方微博注册已有916天,发布的微博数(包括转发)为1541次,发表的内容主要涉及新 闻资讯、讲座公告、健康科普、医院文化等,在医患关系引导,医患事件的评论方面很少涉及。因此,如何用好、用足医院官方微博微信,使之成为医患关系改善的 桥梁和纽带是当前各个医疗机构应该努力的方向。
(6)借力专业网络舆情监测公司
为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医院各类舆情信息,医疗机构可联合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之类的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公司。通过借力专业力量,确保及时知晓网民的各种需求、想法、意见甚至吐槽,并根据舆情内容筛选、反馈信息至相关科室,以督促科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② 面试如何看待医患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一方面经常有病人投诉、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多有抱怨。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服务行业秩序,已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而是全民的责任。
医患关系的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也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同时加重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个层面:一是院方,二是患方,三是媒体。
首先,从院方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院已经定位为服务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活动的商业化日益严重,许多医院运转的大部分经费需要从给病人提供服务中收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加之,在医疗过程中院方逐渐将病人物化,缺少人文关怀,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漠视病人的权利,只重视“病”不重视人,更是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
其次,从患方的角度来看,患者从之前的享受福利到现在的出钱买健康买服务,所以患者及家属对院方的期待会更大,以至于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而忽略了许多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对医学的特殊性和无奈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把所有出现的医疗问题归责于院方,所以才会出现一系列的暴力维权现象。
第三,从媒体角度来看,医患关系的持续演变恶化一定程度上与媒体的大幅报道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医患关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以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和事故进行报道,虽然一方面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但是许多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甚至偏激报道,所以更多一方面还是加大了患者对院方的不信任,激化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和消极的社会价值导向。
针对以上原因的分析,解决医患矛盾需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医院内部要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管,加强对患者的关怀,转变“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用尊重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和医务人员处在同等地位,用人性化的关心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还应该努力引进先进的医疗科技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切勿因了解技术落后造成误诊误治,从而为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第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机制,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以及对医疗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净化医疗环境,畅通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等,使患者与院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第三,新闻媒体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处理医疗纠纷与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与权限,发挥正面效应,以公正、全面的立场,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从而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
第四,患者应充分信任医务人员,尊重事实,尊重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学会用合理、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避免暴力冲突的发生。
总之,医患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维护医患这对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关系,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一项严峻课题。
③ 谈谈对学习医疗纠纷处理的体会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医疗纠纷的体会就是要医生在态度好的前提下,把医疗技术放在首位,技术第一,才版尽可能得权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人民教师也一样,要想育好学生必须自己有过硬的文化水平和教学经验,以身作则,必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热爱教育工作,在教学上很下功夫,不要想着课上不下功,课后搞家教,如何多挣学生的补课费。医生也是一样,要有治病救人的医德医风,不能老想着如何拿患者的红包,造成医疗事故还不承认错误积极赔偿,知错不改,甚至出现杀医案件上升,都与自身的种种原因有关。总之,不管医生教师,首先自己要找自己的原因,只有这样悲剧才会减少。
④ 医患纠纷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医患纠纷是医患双方之间发生的权益争议,其性质由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所决定。医患关系是在医院为患者提供的医科技术专业性服务活动中形成的、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亲属之间因诊疗护理行为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双务和有偿特征且属于医疗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
(1)医疗服务关系具有一般合同的特征。一是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性。患者对医疗机构具有选择权,不受任何单位和他人干预(享受公费的,就医单位受到一定限制),双方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二是医患双方意思表示的一致性。患者选择医疗机构,以先行挂号的行为作出希望医院同意其治疗的意思表示,相当于要约;医疗机构接纳患者并同意为其治疗,相当于承诺。三是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医方有向患者收取医疗费的权利,也有依职业道德及自身技术力量给病员诊断、施疗、护理的义务;患者有要求医院按一般操作规程给予治疗的权利和给付医疗费的义务。
(2)医疗服务合同又有其独特性。一是生命健康权的依赖性明显。由于医疗机构是特殊服务机构,患者到医院求医,作什么检查或用什么药均由医生决定。其作用的客体是病员的生命健康权,是一种人身权利。二是风险性较强。在医疗过程中因病体的差异、医疗过程的可变性和复杂性,使医疗行为又具有风险性和探索性。三是合同自由受到限制。在医患双方关系中,患者是弱势群体,由于医疗过程中的可变性因素的限制,患方对于合同条款只有整体接受或拒绝的权利,使得合同自由受限。
由于医患关系的这种特殊性,学术界对于医疗事故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医疗事故是合同违约的民事责任。理由是患者与医院是一种医疗服务关系,患者到医疗机构就医所产生的是一种事实上的合同关系。患者享有及时、正确得到医治的权利,负有支付医疗费的义务;医疗机构享有收取医疗费的权利,负有及时、正确地为患者医治的义务。从医疗服务合同的角度分析,医院一方的医疗行为造成人身损害事故的,属于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第二种认为医疗损害赔偿是双重属性的民事责任。理由是医疗行为所损害的权利是人身权这种绝对权,不仅可以发生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如因对急、重、危病人拒绝治疗等。由于发生医疗过失并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法律事实,在法律上同时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侵权和医疗合同的违约。医患之间的医患关系具有双重属性,是一种请求权的竞合。受害人不能同时兼有两项请求权,也不能就两项请求权选择,只能以民法通则的规定为依据,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我们认为,如果从医疗过失行为侵害公民健康权、生命权的角度分析,医疗事故是一种侵权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理由有两点:一是《条例》将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性质确定为侵权责任。《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可见,《条例》强调“过失”在医疗事故构成要件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我国侵权行为法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最基本归责原则的精神。二是《条例》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了赔偿范围。《条例》在医疗事故赔偿范围中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抚慰金”,即精神损害赔偿。依据合同法规定,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立法和司法均未承认违约责任中包含有精神损害赔偿。从这些规定不难看出,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性质应为侵权责任,其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
二、非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及其类型
医疗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但不构成医疗事故的,称为非事故性医疗损害。从审判实践看,这种非事故性医疗损害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医疗过程中的故意行为。根据《条例》规定,医疗事故只能是过失行为,故意行为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不构成医疗事故。从医务人员的职务角度来说,患者到医疗机构就医,是与医疗机构形成的一种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务人员的行为应当是一种职务行为,故医疗机构应对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务过程中给患者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医务人员故意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的,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医疗机构并不能免责。医务人员故意行为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显然是一种违法行为,医务人员应当对其行为负责;构成刑事上的伤害或故意杀人的,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⑤ 求助一篇,医疗纠纷的议论文2000字
2012新作文素材:医患关系
2012新作文素材:医患关系
人民日报:医患关系再也“伤不起”
2012-03-27 来源: 人民日报
一起恶性的医患冲突事件,让许多人无法享受周末的轻松。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持刀行凶,致一死三伤。遇害的实习医生刚刚接到香港一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
舆论一片唏嘘。骂行凶者丧心病狂者有之,叹医生没有沟通技巧、不谙患者心理者有之,怨医生已成低收入高风险职业者有之,盼医生有尊严地活着者有之,忧未来病无所医者亦有之……甚至竟有零星的叫好声,让行医者更添痛楚,身心受伤。
尽管我们大力提倡医患和谐,但医患冲突在近年来依然时有所闻,医患关系紧张的忧虑依然挥之难去。“医者父母心”,中国传统曾最受人尊敬、并与人伦至尊父母相提并论的职业,屡屡因冲突事件受伤,令人深思。
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总有病重不治者、铤而走险者,也总有缺乏沟通技巧的医者,医患冲突何以在今天令人震惊?这次哈尔滨被杀的医生,和凶手并无直接接触,受伤的医生在替谁挨刀?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积累了不少欠账,而“教育”和“医疗”就是被拖累的两个大户。今年,我们终于有望实现一个承诺近20年的目标——教育投入占GDP的4%。然而,政府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也是一个长期低迷、至今仍未引起重视的指标。2011年,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而发达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为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
投入偏低,造成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城乡与东西部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医药不分家带来的“以药养医”、大处方等乱象,医药市场监管不力带来的医托作祟、假药横行……这一切恰与国民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裕形成反差。百姓在温饱之后,健康长寿的欲望激增,求医问药时却殚精竭虑。人命关天,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将怨气宣泄到了一线临床医生头上。
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水准绝不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数都是医者仁心。对13亿人而言,这是接触最多、依赖最深、受益最大的职业之一。绝大多数医生护士,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支撑着13亿人的健康大业,为了治病救人,他们拿着低工资,“白加黑”地工作,承受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心理压力,以及被一些无良同行倒出的、泼向这个职业的污泥浊水,甚至还得挨上虽然个别、却令人痛心的无妄之刀,承受直接伤害。
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处于对立的两极,只会两败俱伤。因此,请将手术刀对准制度之弊,请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样,为提升医疗投入而呼吁努力。
这,才是让医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
2012新作文素材:医患关系
实习医生命丧患者刀下医患冲突何时休
来源:青年导报网 2012-3-27
3月23日下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来该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后因对医生医疗建议不满,手持水果刀闯进医生办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伤。(03月25日《广州日报》)
又是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造成一死三重伤的恶性伤害事件。3月23日下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来该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后因对医生医疗建议不满,手持水果刀闯进医生办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伤,这恐怕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新闻。然而,这样的悲剧却时常是我们的生活中上演,为此,笔者想问:是谁让我们这个社会布满了“戾气”?又是谁让患者走极端将怒火撒在医生的身上?这背后到底是谁惹的祸?是医院、医生太“黑”,逼患者过度防御丧失理性,还是我们的社会风气和医疗体制要需要反思?
说实话,看过这则报道后,只能说是这位患者太不理性了,做出如此非理性的暴行,实在是让人痛心!要知道,你这样针对医生个体的非理性的暴行,只能是挫伤年轻一代医生服务病患的热情,最终受损的还是普通公众,因为咱百姓的健康最终还是要托付给有尊严感的医护人员。但是,如今“医患冲突”事件的频发,总还是事出有因的!曾几何时,在我们的记忆里,医生和病人之间是那么的融洽,而今天,造成年轻医生王浩之死的原因,不仅是患者的极端自私,可以说也是国内医疗体制改革不健全带来的恶果。
针对此案的发生,可以说是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任惹的祸。大家也知道,人类在社会的交往中,做任何事情70%靠交流,就更不要说“医患之间”了。如今在医患之间的纠纷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医患缺乏沟通造成的。医生和患者可能就差了那么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一句解释,可能是一句安慰,也可能是一句道歉……然而有很多的医生觉得医学知识很复杂,很难也没必要向患者解释得太清楚。正是由于医患信息间的不对称,再加上一些医生高高在上的态度,让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生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
另外,医患冲突还有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根源。笔者在网上看到,有专家针对此事的总结:“如今的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要求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之间存在矛盾;医学技术发展的有限性与患者期望值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与缺乏有效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之间存在矛盾;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不完善与人民群众的诉求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日积月累,才造成今天“医患矛盾”紧张的局面!
其实,医患关系的实质应该是“利益”的共同体,是共同对抗病魔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大家知道,我们到医院看病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但现在医患为何水火不容?多年来“医疗市场化”的体制改革,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把医院推向市场,医生要创收谋利,而病人看病也从以前的“政府全包”变成“自己掏钱”,医患的利益冲突越来越直接,矛盾冲突也就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监管,让医生不再为创收苦恼,让病人看病基本能报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
由此看来,这次事件的发生,虽说尤其偶然性,但事实上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暴露出社会公德与法律的欠缺,事实上患者不能以牺牲医生的身体来换回自己的利益。同时,笔者认为,社会各界关注当前严峻的医患矛盾和医院工作者严峻的职业环境。院方和患方都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可以维护,院方有正常工作不受干扰的权利,医护人员有身体和健康不受侵犯的权利;患方对治疗方案、可能发生的后果以及医疗事故的处理规定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但是,不管哪一方都应采取合法的方式和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我们在为这28岁年轻的生命逝去感到悲痛的同时,我们的社会是不是需要彻底反思?究竟是谁惹的祸?如今,在这“医患冲突”中,年仅28岁的实习医生,能否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唤醒社会的良知?医患之间的和谐之风何时能吹到?我们翘首以待……
2012新作文素材:医患关系
哈医大医患冲突酿命案65%网友“高兴”怜悯心何在?
2012-03-27 | 来源:福音时报
核心提示:黑龙江某医院发生了一起医患冲突恶性伤害案件。案发后,行凶者自杀未遂,被赶到的警察抓捕当场。消息传出举国震动,主流媒体均对悲剧中逝去的年仅28岁的实习医生表示哀悼,亦对该未成年人行凶杀人的行为给予谴责。
(福音时报) 3月23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了一起医患冲突恶性伤害案件:一名年仅17岁未成年患者因不满医生的治疗建议,持刀闯入医生办公室砍人,最终造成1死3重伤的惨烈后果。案发后,行凶者自杀未遂,被赶到的警察抓捕当场。消息传出举国震动,主流媒体均对悲剧中逝去的年仅28岁的实习医生表示哀悼,亦对该未成年人行凶杀人的行为给予谴责。
然而主流之下暗藏逆潮,某网调查,6000多人次参与,竟有4000多人次选择“高兴”;23日下午悲剧发生,当晚23点多有网友发帖“应该举国欢庆啊,喝点小酒,放起鞭炮……”而3万多人参与此帖评论,转发量5000多次。
知名节目支持人白岩松对此几欲掉泪,表示“这社会病重了”。
著名音乐人李光平先生对此沉痛地说:“哭吧,没有信仰的社会,让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对生命的尊重、爱与宽恕;只有仇恨、凶狠与残忍!”
诚然当前我国社会在医患冲突中有紧张之处,这是国家和民众都在努力改变的一个事实。只是在本案之中,舆论不当成为扩散仇恨的道具,人之所以为人,就当有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无论是死去的,还是活着的生命,都当有一种本能的敬畏之心。
生命因爱而存在,若是失去了爱,那么我们就算社会再如何的发展完善,人活着什么意义呢?对于失去的年经医生,每一个国民都当秉承良心表达自身的哀伤,这不是一种强加于众的情绪,乃是同为人者的一种同悲之情。缺乏这样的心者,谈何去解决处理其他的现实问题!
古人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自有历史来进行最终评议,我们要确信的是都有其解决的时候时期,无须把自我一时的情绪宣泄在个别事件之上以表达自己对整个现实社会的不满,这是非常不明智和不可取的作为。当问题出现,不是情绪表达的时候,而是在信心和爱的层面上,我们的理性要真正发动起来的时候,这样才有利于推动并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没有慈悲心的人和社会最终只能走向毁灭与倒退。圣经劝勉世人说:“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圣经·路加福音》6章)”
一网友为此呼吁说:只求主怜悯这世代,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说的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不是足够让他们知道谁是真理和生命呢?悔改吧,耶稣是神!
2012新作文素材:医患关系
南方日报:没有权利保障,医患都是弱者
洪 丹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患者捅死1人、致伤3人事件,一名前程似锦的实习医生无辜惨死于患者手中。这是一起让人悲哀的事件,但更悲哀的在于,腾讯网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占到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
很多人都认为把这起事件归结为“医患矛盾”是不正确的。确实,在这起悲剧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当事医生太多的过错,而受伤死亡的医生亦非就诊医生。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人性格偏执、冲动易怒,恰如那个拿着尖刀胡乱挥斩、完全丧失理智的17岁少年,残忍夺人性命只因为自认为医生“故意刁难”自己。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震惊,如今的医患关系到底对立到了何等地步?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竟成了紧张医患关系下的牺牲品,实在让人诚惶诚恐。而这种让平常人感到惶恐的新闻,居然成就了某些人心中的“高兴”,幸灾乐祸之情溢于言表,让人震惊!
一些医生收回扣、收红包、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黑幕早已被轮番曝光,莫说一些精神偏执的人容易走向极端,就是普通人来到医院、见着医生,对于医生开出的各种处方用药检查,都总不免作出戒备、以疑惑之心看待。钟南山院士日前公开批评一些医务人员“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网上支持者众。许多医疗纠纷表面上看是患者对就诊医生不满,但实际上已超出对具体医疗人员的意见,他们是对医疗行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甚至整个社会体制不满意。于是,那些“没有基本道德底线”的医务人员咎由自取,即便医患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但患者也绝不是傻子,任你摆布;而另外那些心怀医德的医务人员就为这些害群之马的恶行以及整个不完善的医疗制度埋单,甚至付出血的代价,成为“替罪羔羊”。
医患矛盾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双方都“抢着”表明自己是弱势一方。站在专业知识的层面上,医生一方无疑是占领高地的,正因此,一些无良医生才有可能凭借各种大处方大赚昧心钱。这就涉及医生群体自律与他律的问题,包括医生真正济世救人、心怀父母心,主动排除各种金钱利益的干扰;也同样包括监管部门对这种黑暗现象决不姑息,遇一例严厉查处一例,坚决把害群之马清除出医疗队伍。目前看来,一些医院与监管部门对于一些“没有道德底线”的医务人员仍然睁只眼闭只眼,放任、纵容甚至同流,大有大贪,小有小贪。
事实上,没有相应的权利保障,医生与患者注定都是体制下的弱者。要做一个有医德的医生,意味着必须恪守清贫、耐住寂寞。在现有体制下,医生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处于一种被严重低估的状态,因此,一些医生才会耍各种小动作,自甘堕落。除了政府对于医疗系统加大投入以改变现状之外,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医疗行为的安全性、医疗流程、医疗事故的鉴定、赔偿都应该有规范的法律体制来保障,而这些同样是政府责任。目前看来,政府所做的仍不足够。但如果任由医患关系紧张,必然导致弱者继续相残,最终结果便是“丛林规则”——谁拥有暴力,谁“赢”。
⑥ 如何撰写医疗纠纷剖析材料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 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 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 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 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鼗毓讼钟械难芯课南?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基础,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后续研究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三,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表1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导论
开头段落
◇简介主题;◇主题的重要性;◇理清首要问题;◇简介各篇(例如A.B.)文章与作者,及其不同或互补之处.
主文部分(3个示范)
1.1分析A与B的理论/观点
1.2分析B的理论/观点
1.3比较A与B的理论/观点
2.1找出A与B的共同性
2.2找出A与B的差异性
2.3探讨出一个中心议题
议题1:探讨A&B
议题2:探讨A&B
议题3:探讨A&B
结论
提出一个比其他更好的理论与立场
提出一个优于每一个理论与立场的部分的摘要
4. 文献综述的第四步:建议
通常一个文献综述是以比较性评论的方式为主,分析两个以上不同的思想学派,议题或者不同人所持的不同立场.香港大学建议的模式[2]如表1所示[3].可以看出,这个模式有三个选项:导论,主文与结论.
文献综述的最后步骤是在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根据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现状,以及其他专业,领域可能给予本专业,领域的影响,根据在纵横对比中发现的主流和规律,指出几种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案等,并说明成果的可能性等.
还要指出的是,阅读和分析已有的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的文献综述,可以高效率地获得有益的观点和建议.但是,这类集中介绍研究成果的综述性文章只能作为新的研究的基础或参考点,不能被用来替代自己的独立研究.总之,要做好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必须重视资料概览,认真写好文献综述.
⑦ 面试:1,如何对待医患纠纷2,如何看待现在很多医生跳槽事件!
1.回答如下:
医患之间存有问题,医患关系紧张不应成为医务人员不良行医行为、社会公众与患者不良就医行为的理由。患者对医务人员表示信任的接近一半,而医务人员认为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更低。抛开一些技术上的客观因素,本调查结果证实,医患关系并未到非常紧张的状况,相反是社会公众及医务人员在认识上有所夸大,特别是医务人员对医患相互信任的比例较低显示出这一点。
另外,医务人员包括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表示出了比患者群体更多的恐慌和担心。这种心态会影响到他们对待患者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可能引发新的医患纠纷,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2.回答如下:
针对医生频频跳槽的现象,我认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医生跳槽甚至改行都不算新鲜,当年孙中山、鲁迅也都是从医生改行的”。现在医生跳槽有一个新动向,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因对大环境不满意而跳槽。我认为,医疗行业需要精英,需要创造一个能留住人才的环境。医生转行短期内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医生跳槽有利于人才的合理分配。在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院,每个科室的人才梯队往往呈“金字塔型”,住院医生位于金字塔底层,人数较多,而教授位于塔顶,只有一个。而我国很多大型综合医院是“倒金字塔”,教授一大堆,年轻医生很难出头。因此,他们跳槽到其他医院,有益于医疗人才的合理配置。对病人来说,不必挤到大医院排队,就能享受到高质量服务,无疑也是件好事。我更认同这个看法。
⑧ 如何看待医患关系
众所周知,看病难看病贵,早已成为近些年来的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甚至谈虎色变,普通百姓害怕得病、害怕进医院,害怕得病以后倾家荡产,害怕站着进去躺着出来。
我们病痛时盼望着医生。可有点怀疑就怒目而视。把开始的盼望转向敌视。这样的不理解和愚昧无知的举动也是病!当然不排除个别不良医生的误导。但多数是好的,是尽职尽责的。我说的可能有人理解为在医生立场说话。可想想医生在压力下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效吗,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⑨ 什么才算公开道歉,医患纠纷中公开道歉应该是怎样
当面道歉
⑩ 怎么写医患纠纷的新闻评论
客观描述纠纷的事实,不要妄加议论,保持中立,不能站在某一方的立场讨伐另一方,引导双方按法律途径处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