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协议 » 职务侵权行为的表现

职务侵权行为的表现

发布时间: 2021-01-18 08:48:02

① 职务侵占罪的主要法律特征是什么找高人回答!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来司、企业或者源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嘎巴感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特征: 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2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3 ,本罪的主体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即在本单位中担任一定的职务而主管、管理或者经手财物的人员 4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目的。

② 如何界定职务侵权行为

2.侵权行为的发生必须是执行公务所致。如果不是在执行职务中或是与执行职务无关的侵权行为则不适用职务侵权行为的规定。但如果法律规定有为某种预防或防止义务而不为反而参与,则认为这是与其职务有关的行为,对因此造成他人损害的,也属于职务侵权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非职务行为、个人行为则不构成职务侵权。

③ 如何认定是否属于职务行为

认定是否属于职务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行为是否有经营者的授权,是否是有雇佣关系的工作人员所为。

二是行为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

三是行为是否以经营者的名义或身份实施。

四是行为与职务是否有内在联系,如行为的内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雇主雇用的目的,行为是否具有为法人谋利的意思。

(3)职务侵权行为的表现扩展阅读:

职务行为通常是指工作人员行使职务的行为,是履行职责的活动,与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相对应。

行为特点:

一是职权性。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实施的行为履行职务行为。超越职权的行为不是职务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二是时空性。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时间、地域范围内实施的行为通常都认定为职务行为。比如某市的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纠正另一城市公务员管理中的错误。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况下,凡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名义实施的行为都是履行职务的行为。如公务员人员着装、佩戴标志、出示证件、宣布代表机关实施的行为一般都以职务行为论。

四是目的标准。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维护公共利益而为的行为,通常都认定为是职务行为。

职务侵权行为:职务侵权损害行为,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违法行为。

所谓职务侵权行为是指职务行为的实施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第三人构成侵权的职务行为。例如,公司甲的法定代表人乙驱车前往谈判地点与公司丙洽谈一笔房屋租赁事宜,在乙与丙公司签订完租赁合同回来途中,乙不慎将行人丁撞伤。在此,乙撞伤丁的行为则属于职务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的发生必须是执行职务所致。法人、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代 表或代理所在单位实施,因而应由其所在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法人、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如果与执行或履行职务无关,则不构成职务侵权。

④ 职务侵权行为的认定

具体来讲,职务侵权行为应该同时符合以下两个要素:
1. 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对第三人的侵权
判例:赵某系某小学的学生,王某系班主任。某日中午放学后,王某让赵某为其打开水。赵某在打开水
时,右腿被烫伤。法院认为:王某不遵守学校规定,让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赵某为其打开水,不属于职务行为,致使赵某被烫伤,应承担全部责任。法院最终判决王某赔偿赵某的相关损失。判例2:某出租公司司机乙驾驶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行人甲头部受伤并花去医药费若干。甲以某出租车公司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其承担损失,法院认为司机乙处于经营期间,其行为属职务行为,应由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判决出租公司赔偿甲的损失。
行为人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一般情况下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行为和损害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等四个要件,但在特殊侵权的情况下,是过错推定或者无过错,免责条件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上述判例1中,赵某的损害如果学校管理存在过失,应该承担监护不周之责,便属于特殊侵权的范畴,但该判例中,赵某的致害原因在于王某让其去打开水,不适用特殊侵权的归责,而应适用一般侵权的过错归责原则。至于上述判例2中的乙开车撞伤甲的行为,符合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照过错归责原则处理。
2. 该行为应为行为人执行职务的行为
对于行为人的哪些侵权行为属于职务侵权行为,即如何认定行为人“执行职务”,笔者认为应当采取雇主主观意思扩张解释说,即“应指一切与雇用人所命执行之职务通常合理相关联的事项。”该说以雇主所指示执行的事务为基本范围,同时认为客观上与执行雇主指示的事务有合理关联性的行为也属于职务行为,是主观说和客观说相结合的一种学说。台湾判例实务基本参照该种学说,对职务侵权行为中“执行职务”
的解释为:(1)行为本身即属职务之执行(包括违法执行在内);(2)有客观事实足以认其系执行职务之行为;(3)与执行职务相牵连之行为。由此看来,职务侵权行为的认定,必须以组织的主观意思为基础,即围绕组织赋予行为人的职务要求,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的合理范围内都应予以考虑。至于如何认定“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笔者认为实践中需要综合参照以下标准:(1)行为人的职务与侵权行为之间是否有相当因果关系或相似性,即是否存在通常的可预见性;(2)侵权行为所借助的危险工具(如汽车、公章、票据等)是否是为完成职务而由组织所提供;(3)该侵权行为是否发生在行为人执行职务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场所是否处于组织的支配领域内,组织对此侵权行为的发生有无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4)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主观意图如何;(5)执行职务过程中突发的自然性的个人行为,例如上厕所、引火取暖、吸烟、短暂地休息一会儿,一般应认定为“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6)行为人的行为并非实质性地偏离完成工作所必须或应当实施的行为范畴,通常也可以视为“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总之,扩大解释“执行职务”的外延,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受侵害的第三人的利益。
从判例1来看,王某让赵某打开水造成赵某损害的行为,发生在放学期间,与学校聘任王某教课的职务没有相当因果关系,按照通常理解,学校或者老师都不应让小学生去打开水,赵某打开水完全在于王某的指示行为,可见王某让赵某打开水的行为既不是发生王某执行职务过程中,又与其执行职务无任何合理联系,故该行为系王某的个人行为,不应认定为职务行为。但在判例2中,司机乙肇事的时间是在其以出租公司的名义经营期间,侵权行为发生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作为汽车司机,过失撞伤行人也是从事这一行业可以合理遇见到的风险,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因此,司机乙的侵权行为应认定为职务行为,由出租公司对受害的第三人直接承担责任。

⑤ 这能算是职务侵权行为吗

你弄混了.把民事的职务行为与刑事的职务行为混到一起了.
首先,张某是公司的员回工,又是在执答行公司职务的过程中发生的交通事故,这在民法上就是职务行为.
其次,雇用关系主要体现在没有劳动合同的短期或非固定聘用关系.与公司员工间的用工有较大区别.
因张某是在执行公司的公务过程中发生的交通事故,虽然他有很大过错,但对于受伤者来讲,是应向公司主张赔偿的.公司对张某的过错可进行公司内部处理.
所以,本题依然是选CD

⑥ 特殊侵权行为包括那些内容和他们分别的构成条件是什么帮帮忙、急!

第四十一章 特殊侵权行为 一、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职务侵权行为,是指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行为。 职务侵权行为的特点:1、行为主体的特定性。职务侵权行为的主体是具有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特定身份的人;2、行为的特殊性(同执行职务的行为相联系);3、承担责任范围的限制性(法律有明确规定必须承担责任才承担责任) 职务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职务侵权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职务侵权行为,必须是发生在执行职务之中。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为职务行为,应当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行为人是否具有公务身份。二是行为实施行为时是否与职责有关。 3、职务侵权行为必须是违反了执行职务应当注意的义务4、职务侵权行为须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并有损害后果5、执行职务的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职务侵权行为的常见类型:1、职务行为本身违法或者不当致人损害,如刑讯逼供。2、职务行为本身的危险性致人损害,如击毙逃犯误伤无辜。3、职务行为执行人员的过错致人损害,如遗失依法扣押的财产。4、消极的职务行为,即怠于执行职务行为致人损害。 职务侵权致害责任的抗辩事由《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责任:(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政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3)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是指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因制造、销售的产品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特点:1、这种侵权行为多发生在商品流通领域2、产品侵权是因为产品自身存在缺陷而造成使用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3、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只要产品存在的缺陷与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责任) 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产品有缺陷所谓产品,依《产品质量法》第2条规定,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通常人们将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营销缺陷。设计缺陷是指制造者在设计产品时,其产品的结构、配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 制造缺陷是指因产品原材料或配件存在缺陷或者在装配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出现某种错误,而导致产品具有不合理的危险性。 营销缺陷是指生产者没有提供警示与说明,致使其产品在使用、储运等情形具有不合理的危险。2、人身、财产遭受损害的事实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事实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等。3、须有因果关系产品缺陷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了产品生产者的三种抗辩事由: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所谓投入流通,是指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包括任何形式的出售、出租以及抵押、质押、出典等);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 4、其他免责事由(1)被告未从事此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2)受害人的过错,包括误用、滥用、过度使用、不听警示进行改装、拆卸等。 产品责任诉讼时效的特别规定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为一年。1993年颁布的产品质量法关于缺陷产品致人损害诉讼时效的规定不同于民法通则之规定。该法第3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三、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高度危险作业,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施,从事高空、高压、高速、易燃、易爆、剧毒及放射性等对周围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业务操作活动。因从事对周围环境具有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行为就是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构成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应具备以下条件:1、加害人从事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所谓“作业”,民法通则列举了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作业等七种高度危险作业。 所谓“周围环境”,是指危险作业人和作业物以外的,处于该危险作业及其所发生事故可能危及范围内的一切人和财产。如铁路、高速公路两旁沿线的居民及其财产;机场周围的居民及其财产;高压输电线路沿线的居民及其财产;飞机坠落地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及其财产等。 2、有损害事实存在;此类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既包括人身损害也包括财产损害。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还将“严重威胁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作为可以提起“消除危险”的诉因。 3、高度危险作业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如何确定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责任呢
在我国承担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的责任人,应当为该作业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为同一主体的情形(如集体所有或私人所有并直接经营的汽车运输作业),责任人为所有者。 免责条件和其他抗辩1、受害人故意受害人的故意常见的有:自杀或自伤;盗窃或破坏高度危险作业的设施;侵入严禁入内的危险区域;违反禁止性规定,在危险区域逗留、打闹、坐卧;随身携带违禁物品或者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放射性以及可能危及安全旅行的其他危险物品等。如果是因为其监护人未尽到监护的职责而造成损害,宜按普通受害人的情况处理,即作业人免除赔偿责任,但应证明监护人的过错及因果关系。如果监护人已尽到监护的职责,则可参照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由作业人酌情负担一些医疗费、丧葬费等。 2、不可抗力民法通则未将不可抗力作为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免责条件。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不可抗力将作为抗辩事由。 四、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科研、生活及其他活动中,将过度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中,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致使环境发生化学、物理、生物等特征上的不良变化,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和生产活动,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即为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1、污染环境致人损害构成要件(1)污染环境的行为; 在实践中,污染环境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排放废水、废气、废渣(所谓“三废”)、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2)损害;损害是指受害人因接触或暴露于被污染的环境,而受到的人身伤害、死亡以及财产损失等后果。 (3)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2、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对环境污染造成损害,一般承担无过错责任, 3、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免责事由但法律也规定有例外的情形,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2条规定:“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造成污染的有关责任者免于承担赔偿责任:(1)战争行为;(2)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3)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4、关于诉讼时效的特别规定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五、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就是《民法通则》第125条的规定。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一般称作地面施工,它不包括空中施工(如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也不包括纯粹的地下施工(如地下采掘、隧道施工等)。1、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民法通则第125条所规定的责任主体为“施工人”,而不是工程的所有者或者管理者2、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该侵权行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并采取过错推定的方式。3、地面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施工地点是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等有人通行处;(2)须进行坑井等地下施工;即在特定之场所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如果被告未从事此等积极的作为行为则不构成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害行为。(3)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其他必要安全措施;(4)造成他人损害后果;(5)安全措施的欠缺与损害后果间有因果关系;4、地面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1)不可抗力对其所设置的明显标志或其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之破坏是不可预见的和不可避免的;(2)加害人已尽全力保护这些标志和维持这些安全措施;(3)加害人已尽全力避免和减少损害后果之发生。 六、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又称地上建筑物及其设施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它是指在土地以上人工建造的房屋和其他设施,因设置或保管有缺陷,以致发生倒塌、脱落而造成他人损害,由其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行为。对概念中的建筑物应作何理解?我们认为,建筑物是人们在地面上建造能为人们在内进行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提供场所的各种建造物。如民用房屋、工业用厂房、商业用房等。其他设施又指的什么?构成其他设施需具备三个条件:1、与土地相结合,即固定在土地上,无论地面还是地下;2、为人工所利用,但并非直接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等活动场所;3、人工加工或设置的;依照上述三个条件,其他设施可以概括:桥梁、码头、堤坝、运河、沟渠、井塘、道路、隧道、围墙、纪念碑、雕塑、电线、电线杆、电视塔、广告牌、路灯、脚手架、缆车、索道、水塔、人造礁石等。公路两旁的护路树属于公路设施公路两旁堆集物,不属于其他设施,因为堆集物只是简单地堆放于土地上,并未与土地结合在一起,对堆积物造成的损害,按一般侵权处理。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民法通则》未明确限定为人工所为之物,但从通则的立法精神看,非人工所为之物不属于搁置物、悬挂物。屋顶上的积雪、悬挂的“冰流子”系何物? 1、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须为土地上的由人工营建之物,包括各种建筑物以及人工修建的桥梁、堤防、铁路、埋管工事、矿井、沟渠、隧道、电线杆、广告塔以及与建筑物不可分离的屋檐梁柱、烟囱等。(2)须有设置或保管的欠缺。设置缺陷是指材料、设计、施工的不当;保管缺陷是指维护、修缮的懈怠。(3)须因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欠缺而使他人受到损害(4)须无免责事由(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第三人的过错可免责) 2、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采取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并采用过错推定的方式。 七、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是指因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而依法由动物饲养人或保管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 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构成要件:1、必须为饲养的动物造成的损害构成民法通则第127条所称的“饲养的动物”,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它为特定的人所有或占有,质言之,它为特定的人所饲养或管理;
(2)饲养或管理者对动物具有适当程度的控制力;
(3)该动物依其自身的特性,有可能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
(4)该动物为家畜、家禽、宠物或驯养的野兽、爬行类动物。2、必须是动物独立动作造成的损害(指动物自身的动作而非受外人驱使)行为人以动物作为工具基于过错的侵权行为,是当事人的直接侵权行为,不属于饲养动物致人损害3、必须是没有免责事由(如果是受害人的故意挑逗、攻击或其他过失引起的,动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可不承担责任) 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我国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动物的饲养人或动物的管理人为赔偿责任的义务主体。家畜、家禽以及狗、猫等宠物脱逃,一般不能免除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的赔偿责任。 丧失占有关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如何确定赔偿主体?(民法通则对此未作规定)1、丧失占有的动物如果已回复其天然状态,动物的原饲养人或管理人不承担责任,应按野生动物致害责任处理。2、如果动物在脱离占有之后,不能回复其天然状态,又没有处于他人的管束之下,该动物造成损害时,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仍应承担赔偿责任。3、动物脱离占有后,被第三人不当得利而占有,则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和不当得利人对该动物造成的损害都应承担赔偿责任,责任的份额,可按其过错确定。4、动物脱离占有后,被第三人无因管理而占有的,则对该动物造成的损害,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无因管理人管束动物有过失的,也应承担一定责任。5、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抛弃了动物,而没有其他人取得所有权的,则动物造成损害的,原饲养人仍应承担责任;第三人取得了动物的所有权,则动物造成损害的,原饲养人不承担责任。 八、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又称被监护人致人损害)1、构成要件(1)致害主体须是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2)第三人须有受损害的事实第三人的损害包括财产损害,也包括人身损害(3)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害行为须具有客观违法性(4)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害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间有因果关系2、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害行为的责任主体(1)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2)监护人如果能够证明自己尽了监护职责,可根据情况适当减轻其民事责任;(3)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自己有财产,首先应由本人的财产赔偿,监护人只补充不足部分; (4)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的,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5)在幼儿园、学校生活的未成年人以及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致人损害时,上述单位若不能证明其尽了监护职责,应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
九、雇主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9条规定:“雇员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这是我国侵权法中首次确立雇主责任这一特殊侵权行为类型。 1、雇主责任的概念所谓雇主责任,是指雇主对其雇工在执行受雇事务过程中所为的侵权行为必须承担赔偿义务。 2、雇主责任的适用范围私有制的法人、其他组织,如私营企业、自然人为开办的公司、三资企业、个人合伙、以及自然人用工的情况,适用雇主责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人、国有独资公司的工作人员执行职务造成损害的,应适用职务侵权的有关规定。3、雇主责任的理论基础(1)民事责任是财产责任,存在他人负责的可能性;(2)雇员的行为是为了雇主的利益,雇主将从雇员的职务行为中得到更多利益,依权利义务一致原则,风险应归利益的享有者;(3)为了危险控制的需要,促使雇主采取预防损害发生的措施;(4)基于伦理的考虑;(雇员是雇主的替身,雇员的行为等同于雇主的行为)(5)基于加强对受害人的保护和社会风险的分担的考虑;4、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雇主责任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即雇主并不以其对雇员的选任和监督的过失诶承担责任的前提。5、雇主责任的构成要件(1)雇主与雇工之间必须存在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的判断首先,看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无订立书面的雇佣合同。如果有书面合同,一般即可认定存在雇佣关系。 其次,如果没有订立书面合同,则要进一步考察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事实上的雇佣关系。在实践中,雇工提供劳务并获得劳动报酬应是认定雇佣关系存在的重要依据。第三,劳务提供方是否由另一方选任,是否需要遵守另一方的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是否要按照另一方的指示进行工作并接受其监督。(2)雇工必须是在执行委托给他的事务(从事雇佣活动中)过程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所谓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3)雇工的行为必须是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一般有四项,即侵害行为,损害事实,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判断雇工的行为是不是侵权行为,通常也应以此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为标准。

⑦ 什么是“职务侵权行为”

所谓
职务侵权行为
是指
职务行为
的实施侵害了
第三人

合法权益
,对第三人构成侵权的职务行为。例如,公司甲的
法定代表人
乙驱车前往谈判地点与公司丙洽谈一笔房屋租赁
事宜
,在乙与丙公司签订完
租赁合同
回来途中,乙不慎将行人丁撞伤。在此,乙撞伤丁的
行为
则属于职务侵权行为。

⑧ 职务侵占罪的特征有哪些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版将本单位财权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其特征是(一)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二)、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三)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所谓“动产”。(四)、主观方面是故意。(五)、客观方面是有具体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被侵吞。

⑨ 什么是职务侵权行为

职务侵权行为:或称职务侵权损害行为,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违法行为。 职务侵权行为应该同时符合以下两个要素: (一)行为人的行为 构成对第三人的侵权 行为人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一般情况下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等四个要件,但在特殊侵权的情况下,是过错推定或者无过错,以及免责条件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该行为应为行为人执行职务的行为 对职务侵权行为中执行职务的解释为:(1)行为本身即属职务之执行(包括违法执行在内);(2)有客观事实足以认其系执行职务之行为;(3)与执行职务相牵连之行为。由此看来,职务侵权行为的认定,必须以用人单位的主观意思为基础,即围绕其赋予行为人的职务要求,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的合理范围内都应予以考虑。 职务侵权行为,由侵权行为人所在单位承担民事责任。单位在承担责任后,可对内对行为人进行追偿。职务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适用无过错规则原则。免责事由只有一个,即该行为非职务行为,

⑩ 职务侵权与雇佣侵权的区别是什么

职务侵权时止在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只有以国家的名义,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
雇佣侵权时指在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活动;超出雇主授权,但客观上表现为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就认定为是在从事雇佣。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