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lc协议
『壹』 什么是HDLC协议
HDLC是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其链路监控功能通过一定的比特组合所表示的命令和响应来实现,这些监控比特和信息比特一起以帧的形式传送。
『贰』 常用的网络协议有哪些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Microsoft网络的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在局域网中用得的比较多的是IPX/SPX。用户如果访问Internet,则必须在网络协议中添加TCP/IP协议。 具体介绍如下:
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协议中的老大,用得最多,只有TCP/IP协议允许与internet进行完全连接。现今流行的网络软件和游戏大都支持TCP/IP协议。
IPX/SPX协议
IPX/SPX协议是Novell开发的专用于NetWare网络的协议,现在已经不光用于NetWare网络,大部分可以联机的游戏都支持IPX/SPX协议,例如星际、cs。虽然这些游戏都支持TCP/IP协议,但通过IPX/SPX协议更省事,不需要任何设置。IPX/SPX协议在局域网中的用途不大。它和TCP/IP协议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mac地址。NetBEUI协议
NetBEUI协议是有IBM开发的非路由协议,实际上是NetBIOS增强用户接口,是Windows 98前的操作系统的缺省协议,特别适用于在“网上邻居”传送数据,大大提高了在“网上邻居”查找电脑的速度。如果一台只装了TCP/IP协议的Windows 98电脑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须安装NetBEUI协议。Microsoft网络的文件和打印机共享
在局域网中设置了ip地址与子网掩码,网线也连接正常,但在“网上邻居”中别人看不到自己的电脑,大多是由于没有把本机的“Microsoft网络的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启用。
拓展资料:
网络协议是网络上所有设备(网络服务器、计算机及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之间通信规则的集合,它定义了通信时信息必须采用的格式和这些格式的意义。大多数网络都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而把如何实现这一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
一台设备上的第n层与另一台设备上的第n层进行通信的规则就是第n层协议。在网络的各层中存在着许多协议,接收方和发送方同层的协议必须一致,否则一方将无法识别另一方发出的信息。网络协议使网络上各种设备能够相互交换信息。
常用协议如下:
1、Telnet(Remote Login):提供远程登录功能,一台计算机用户可以登录到远程的另一台计算机上,如同在远程主机上直接操作一样。
2、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远程文件传输协议,允许用户将远程主机上的文件拷贝到自己的计算机上。
3、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政传输协议,用于传输电子邮件。
4、NFS(Network File Server):网络文件服务器,可使多台计算机透明地访问彼此的目录。
5、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它和TCP一样位于传输层,和IP协议配合使用,在传输数据时省去包头,但它不能提供数据包的重传,所以适合传输较短的文件。
『叁』 SDLC是什么意思
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协议是一种 IBM 数据链路层协议,适用于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通过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协议,数据链路层为特定通信网络提供了网络可寻址单元(NAUs:Network Addressable Units)间的数据差错释放(Error-Free)功能。信息流经过数据链路控制层由上层往下传送至物理控制层。然后通过一些接口传送到通信链路。SDLC 支持各种链路类型和拓朴结构。应用于点对点和多点链接、有界(Bounded)和无界(Unbounded)媒体、半双工(Half-Duplex)和全双工(Full-Duplex)传输方式,以及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
SDLC 支持识别两类网络节点:主节点(Primary)和次节点(Secondary)。主节点主要控制其它节点(称为次节点:Secondaries)的操作。主节点按照预先确定的顺序选择次节点,一旦选定的次节点已经导入数据,那么它即可进行传输。同时主节点可以建立和拆除链路,并在运行过程中控制这些链路。主节点支配次节点,也就是说,次节点只有在主节点授权前提下才可以向主节点发送信息。
SDLC 主节点和次节点可以在四种配置中建立连接:
点对点(Point-to-Point):只包括两个节点:一个主节点,一个次节点。
多点(Multipoint):包括一个主节点,多个次节点。
环(Loop):包括一个环形拓朴:连接起始端为主节点,结束端为次节点。通过中间次节点相互之间传送信息以响应主节点请求。
集线前进(Hub Go-Ahead):包括一个 Inbound 信道和一个 Outbound 信道。主节点使用Outbound信道与次节点进行通信。次节点使用 Inbound 信道与主节点进行通信。通过每个次节点,Inbound 信道以菊花链(Daisy-Chained)格式回到主节点。
『肆』 数据链路层协议代表有SDLC和HDLC ,PPP, STP的中文全称是哪些
常见广域网协议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frame-relay,SDLC等。
1)PPP:点对点的协议,华为路由器默认封装,是内面向字符的控制容协议。
2)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Cisco路由器默认的封装,是面向位的控制协议。
3)fram-relay:表示帧中继交换网,它是x.25分组交换网的改进,以虚电路的方式工作。
4)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协议是一种 IBM 数据链路层协议,适用于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伍』 PPP、SDLC、UDP、SPX、 HTTP 、HDLC 、STP、IPX、OSPF、TCP协议的含义及作用。
这么多问题想找人答都难
『陆』 什么是HDLC、PPP、SDLC、X.25PLP、X.21 bis
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protoc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是基于的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促进传送到下一层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被接收(也就是差错释放中没有任何损失并且序列正确)。HDLC 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流量控制,换句话说,一旦接收端收到数据,便能立即进行传输。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PPP)为在点对点连接上传输多协议数据包提供了一个标准方法。PPP 最初设计是为两个对等节点之间的 IP 流量传输提供一种封装协议。在 TCP-IP 协议集中它是一种用来同步调制连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OSI 模式中的第二层),替代了原来非标准的第二层协议,即 SLIP。
SDLC实际上是HDLC的一种实现方式:高级数据链路控制正常响应模式即 HDLC NRM,SDLC只是一个别称。
X.25:ITU-T WAN communication protocol是 ISO 和 ITU-T 为广域网(WAN)通信所建议的一种包交换数据网络协议,它定义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之间的数据以及控制信息的交换。而PLP即x.25的分组层协议:描述网络层(第三层)中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传输协议。PLP 负责虚电路上 DTE 设备之间的分组交换。PLP 能在 LAN 和正在运行 LAPD 的 ISDN 接口上运行逻辑链路控制(LLC)。PLP 实现五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呼叫建立(call setup)、数据传送(data transfer)、闲置(idle)、呼叫清除(call clearing)和重启(restarting)。
X.21建议是CCITT于1976年制定的一个用户计算机的DTE如何与数字化的DCE交换信号的数字接口标准.但目前实际连接用户端的大多数仍为模拟信道(如电话线),且大多数计算机和终端设备上也只具备RS-232C接口或以V.24为基础的设备,而不是X.21接口.为了使从老的网络技术转到新的X.21接口更容易些,CCITT提出了用于公共数据网中的与V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X.21 bis建议.这时的“bis”是法语“替换物”的意思。
『柒』 串口通信协议有哪些
I2C总线是内部总线,用来连接内部系统内的芯片。比如mcu和存储器、键盘现实芯片、ad转换等等专。 串口通信是用来属和系统外部的设别通信的。比如设备和设备之间通信。 I2C和串口在通信协议上可以做到一样,也可做到不一样,这取决与具体的情况。 mcu和2402通信,mcu和电脑通信它们之间的协议软件可以做到完全一样 比如mcu发送1 2402和电脑发送2。
『捌』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都有什么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协议有:
1、Point-to-Point Protocal——PPP点到点。
2、Ethernet——以太网。
3、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Protocal——高级链路控制协议。
4、Frame Relay——帧中继。
5、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
随机访问协议:
在随机访问协议中,不采用集中控制方式解决信息发送的次序问题。所有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机发送信息,占用信道全部速率。在总线网中,当有两个或者多个用户同时发送信息的时候,就会产生帧的冲突。这导致所有冲突用户的发送均失败。
为了解决随机接入发生的碰撞,每个用户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的重传他的帧。知道帧没有碰撞到通过。
这些规则就是随机访问MAC协议。
重用的协议:ALOHA协议,CSMA协议,CSMA/CD协议,CSMA/CA协议
这些协议的核心思想都是:胜利者通过争用获得信道,进而获得信息的发送权,所以说随机访问MAC协议,也叫争用型协议。
MAC采用信道划分机制,那么节点之间的通信,要不就是共享空间,要不就共享时间,要不就两个都共享。
随机MAC:实质上是一种广播信道转化为点到点信道的行为。
因为交换机可以转发广播,随机访问MAC,可以将广播转化为point to point
1.1、ALOHA协议:随机接入系统协议
1.2、CSMA协议:
如果每个站点在发送前都先侦听一下公用的信道,那么发送信道空闲后再发送,那么将会大大减小冲突的可能。从而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SMA)
CSMA协议对ALOHA协议的一种改进,也就是多了一个载波侦听装置。
1.3、CSMA/CD协议: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
是对CSMA协议的改进方案,适用于总线型网络或者半双工网络环境
载波侦听:也就是发送前先侦听,每次发送数据之前都要先检查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站点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等待信道变为空闲的时候再发送。
碰撞检测:就是一边发送一边侦听,适配器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变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用来判断自己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其他站点是否也在发送数据。
CSMA/CD工作流程: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发,随机重发总线的传播时延对CSMA/CD的影响很大,CSMA/CD中的站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所以CSMA/CD的以太网是不进行全双工通信,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
1.4、CSMA/CA协议
CSMA/CD协议已经应用在使用有线连接的局域网中,但是要在无线局域网的环境下,却不能用。
CSMA/CD协议,尤其是碰撞部分,因为无线局域网中,接受信号的强度远远小于发送信号的强度。而且在无线介质上信号强度变化范围很广,要实现碰撞检测,那么在硬件上要花费很大。
在无线通信中,并非所有的站点都可以侦听到对方,也就是隐蔽站的问题。
CSMA/CA协议,广泛用于无线局域网。
把碰撞检测改成了碰撞避免(Collision Avoidance,CA)。
碰撞避免:不是指协议可以完全避免碰撞,而是指协议的设计要尽量减少碰撞的发生概率。
CSMA/CA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通过预约信道,ACK帧,RTS/CTS帧,三种机制来实现碰撞避免
RTS/CTS帧,主要用来解决无线网的隐蔽站问题。
预约信道,ACK帧,都是必须要实现的。
预约信道:发送方在发送数据的同时想起他站点通过告知自己传输数据需要的时间长度,方便让其他站点在这段时间内部发送数据,避免碰撞。
ACK帧:所有站点在正确接收到发送给自己的数据帧后,都需要向发送方应答一个ACK帧。
总结:
CSMA/CA协议的基本思想:发送数据的时候先广播告知其他节点,让其他节点在某个时间段内不要发送数据,避免碰撞。
CSMA/CD协议的基本思想:发送前先侦听,边发送边侦听,一旦出现碰撞马上停止发送。
轮询访问MAC:令牌传递协议:
在轮询访问中,用户不能随机的发送信息,是通过集中控制的监控站,以循环的方式轮询每个节点。然后决定信道的分配。
当某个节点使用信道的时候,其他节点都不能使用信道。典型的轮询MAC协议是令牌传递协议,令牌环局域网。
令牌传递协议:一个令牌在各个节点以一个固定的次序交换。令牌是个特殊的比特组成的帧,当换上的站希望传递帧的时候,就必须等待令牌,一旦收到令牌,站点就可以启动发送帧。
轮询MAC适合复杂很高的广播信道,负载很高的信道就是多个节点在同一时刻发送数据概率很大的信道。
如果广播信道采用随机MAC,发生冲突的概率很大,而采用轮询MAC则可以更好满足各个节点的要求。
轮序的实质:不共享时间,空间。实质上就是在随机MAC的基础上,限定了有权利发送数据的节点只能有一个。
即使是广播信道,都可以通过MAC使得广播信道逻辑上变成点对点的信道。所以说数据链路层研究的是点对点之间的通信。
局域网使用的协议主要在数据链路层。
广域网使用的协议主要在网络层。
也就是说网络中的两个节点要进行数据交换,节点除了要给出数据外,还要给数据包装上一层控制信息,用来实现检错纠错的功能。如果这层信息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控制信息,就叫做使用了数据链路的协议,如果这层控制信息是在网络层,就是使用了网络层的协议。
广域网强调:资源共享。
局域网强调:数据传输。
广域网中一个重要问题: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
路由选择协议:负责搜索分组从某个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最佳路由,以便构成路由表。
分组转发:从路由表构造出转发分组的转发表。
PPP协议和HDLC协议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广域网数据链路层的面向字节的协议
PPP协议(Point to Point Protocol):
使用串行线路通信的面向字节的协议,PPP协议应用在直接连接的两个节点的连路上。
目的:通过拨号或者专线方式建立点对点的连接放松数据,让它成为各种主机,网桥,路由器之间简单连接的解决方法。
PPP协议:在SLIP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在异步线路上传输,也可以在同步线路上用。
不仅用于Modem链路,还可以用于路由器和路由器之间的链路。
PPP组成:
链路控制协议LCP:用来建立,配置,测试,管理数据链路。
网络控制协议NCP:由于PPP可以同时用多种网络层协议,每个不同的网络层协议要用一个相应的NCP来配置。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PPP帧和HDLC帧的格式一样,收尾都是相同的标志字段为7E。
PPP协议是点对点的,不是总线型,不用CSMA/CD协议。
HDLC协议: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面向比特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HDLC协议不依赖任何一种字符集编码,数据报文可以透明传输。
PPP是面向字节的,HDLC协议是面向比特的。
TCP/IP协议簇:TCP,IP,ICMP,ARP,RARP,UDP,DNS,FTP,HTTP。
HDLC,PPP是ISO提出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不属于TCP/IP协议簇。
(8)sdlc协议扩展阅读:
数据链路层比较:
适用场合:
就系统结构而言,HDLC适用于点到点或点到多点式的结构,BSC同样也能适用于这些结构;就工作方式而方,HDLC适用于半双工或全双工,而BSC则更适用于半双工方式(也可扩充为全双工);就传输方式而言,BSC和HDLC两者都只用于同步传输。
在传输速率方面,BSC和HDLC虽然都没有限制,但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所定,通常BSC用于低、中速传输,而HDLC则常用于中、高速传输。
传输效率:
HDLC开始发送一帧后,就要连续不断地发完该帧,而BSC的同一数据块中的不同字符之间可能有时间间隔,这些间隔用SYN字符填充。HDLC可以同时确认几个帧,而BSC则在发完一数据块后必须要等待确认(即“停一等”方式)。
HDLC中的每个帧都含有地址字段A,在多点结构中,每个从站只接收含有本站地址的帧,因此,主站在选中一个从站并与之通信的同时,不用拆链,便可选择其它的站通信,即同时与多个站建立链路。
而在BSC中,从建链开始,两站之间的链路通道就一直保持到传输结束为止。由于以上特点,HDLC的传输效率高于BSC的传输效率。
传输可靠性:
HDLC中所有的帧(包括响应帧)都有FCS,在BSC的监控报文中只有字符校验能力而无块校验能力。HDLC中的I帧按窗口序号顺序编号,BSC的数据块不编号。由于以上特点,HDLD的传输可靠性比BSC高。
数据透明性:
HDLC采用“0比特插入法”对数据实现透明传输,传输信息的比特组合模式无任何限制。BSC用DLE字符填充法来实现透明传输,依赖于采用的字符编码集,且处理复杂。
信息传输格式:
HDLC采用统一的帧格式来实现数据、命令、响应的传输,实施起来方便。而BSC的格式不统一,数据传送、正反向监控各规定了一套格式,给实施带来了不便
链路控制:
HDLC利用改变一帧中的控制字段的编码模式来完成各种规定的链路操作功能,提供的是面向比特的传输功能。BSC则是通过改变控制字符来完成链路操作功能,提供的是面向字符的传输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数据链路层
『玖』 常用的网络协议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含义
常用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Telnet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NFS协议、UDP协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