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立版权
Ⅰ 为什么tvb的配乐大师陈国梁的作品从不发行!!
他作品的版权都在TVB,个人就没办法发行。要是像胡伟立那样要回版权,开个个人音乐会那多好!
Ⅱ 中国有没有像林海范宗沛一样的知名作曲家,不要流行音乐的
陈光荣 香港顶级配乐师 不过是1967年的 70后实在没几个可以达到你要求的
你看看中国的内版权制度和网络容下载 怎么会有优秀的配乐师出来
另外金培达不是你所说的一般的配乐师 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原创音乐银熊奖的中国电影音乐人。《星愿》、《如果爱》、《伊莎贝拉》、《忘不了》、《十月围城》五夺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又凭借《紫雨风暴》荣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电影音乐奖。
黄英华可以听听 24岁便从胡伟立门下出山,并且辅助胡伟立四年之后自己出来单独做。一开始给杜琪峰的“银河”影响公司做音乐,代表作品为《十万火急》、《暗花》、《暗战》、《钟无艳》
之后从《喜剧之王》开始便一直为周星驰做音乐,包括后来的《少 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
Ⅲ 华语乐坛目前哪位歌手原创歌最多
说起华语乐坛的歌手,大家第一时间肯定会想到周杰伦、林俊杰、陈奕迅等歌手巨星,也有很多歌手非常受人欢迎。我认为原创歌曲比较多的歌手有周杰伦、陈奕迅以及林俊杰。
一、周杰伦。林俊杰可以说是追星最成功的一个人,把自己追成了明星,还和偶像做了好朋友,没错,所谓他的偶像就是周杰伦。在之前林俊杰还没有成名的时候特别喜欢周杰伦,后来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唱腔和嗓音在华语乐坛获得了一席之地,崭露头角的他终于有机会和偶像周杰伦增加互动,最终成为好朋友。林俊杰的音乐天赋也是非常棒的,他的很多音乐都非常独特有创意,也天马行空,而且他歌曲的原创度也是非常高的,唱了很多经典的歌曲,比如《曹操》、《一千年以后》以及《不潮不用花钱》等等真的是红极一时。私下的他是一个比较宅的宅男,可能也正是如此才有更多的时间来挖掘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吧,如今的他在传出一些绯闻之后也一直单身,希望他能早日找到爱的人。
Ⅳ 胡立伟的人物轶事
祖籍中国江苏无锡的胡伟立,1937年出生在香港,那年正好打仗,在香港呆了两年后便展转到了桂林、重庆,胜利了以后回到上海。1955年他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读书,1960年毕业即留校任教;在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相继执教。1973年又到北京电影学院教书,一直教到1986年他出来,到了香港打拼。
那时他已经将近50岁了,刚到香港,一切从头开始,没有认识他,尽管出来前,在北京已写了10几部电影,还有很多电视剧和卡带等;早在1958年,他写了一个小提琴曲,叫《农村小调》,发表后被选入上海音乐学院官弦系编的《小提琴曲集》。接着又被选为全国的音乐学院的教材,那个时代音乐学院的学生,学习小提琴的都拿着他的课本来研读;之后也写过不少东西,由于自己是资本家后裔,出身不好,加之又热衷于创作,被扣上了“白专道路”的帽子。
他的不少作品只好挂着“集体创作”的名字公之于众,象《古筝弹唱》等都进了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为此,《光明日报》还给这个曲子写了一个整版的评论;之后的一些年月,他又写了《明姑娘》、《相思女子客店》、《铁道游击队后传》、《花园街5号》、《归宿》等等作品,创作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国内也小有名气。他认为,自己放弃已有的成功,从新开始新的人生不是件坏事,1986年到香港后他开始重新学习,再塑自我;一到香港,一股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原本在国内教书时的学院派思维受到很大冲击,而回过头来看,他认为商业的东西还是有独到之处的;虽然在国内,对好莱乌的商业手法和操作一直持偏见。但在香港,这一切又变得何其自然,无奈,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得入乡随俗。
胡伟立以为,一些俗的东西要真正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部片子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要打动他也要花不少工夫。繁华而快节奏的香港社会,人们比较讲究即时的东西,忙碌的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消受作品的深层底蕴和内涵;过去他在电影学院教书时所吸收的“新浪潮”等现实主义手法,到了这里便显得曲高和寡。在香港,他发现,它还是延续了好莱乌“讲故事”的手法,基本上是封闭结构,而在封闭的结构里,音乐就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给人以震撼,音乐的发挥就很有效。
在香港,他领略了商业氛围中的艺术表现方式,一切都具体而现实,追求实效。在此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人去思考和尝试,他写一个总谱,当时香港会看音乐总谱的导演没几个。这里要的是时代感极强的东西,没办法只好逼着自己学电脑,去香港前从未接触过电脑,是个“电脑盲”。那时写的总谱有一个桌子那般高,已20多年没写了,但手上的茧子依然故我,残留在手上。在香港问人家学,人家是靠此吃饭的,他要教会你他的饭碗就丢了,所以基本上不会教的;到琴行去买电子设备的时候,他们只告诉你必要的操作和功能后就扔给你一本说明书让你自己去看。
胡伟立大学里学的是俄语,查英文字典时,十个字有九个字典里没有,都是专业词汇;就靠自己猜了,设备买回来,他自己边看边琢磨,每天要干到凌晨4点多。第二天一早7点多就要去上班,所以在香港他平均一天只睡3、4个钟头;50岁起步的他,从大陆出来,兜里又没钱,一无所有地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奋斗生存,今后老了怎么办?在他看来时不我与。玩命的干,是胡伟立在香港的写照,他认为,到这里比他有学问的人、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要论拼命干活,他算是首屈一指的。
在香港,他是大小通吃,什么事情都干;第一份工作是去芭蕾舞学校为小孩弹芭蕾舞伴奏,别的老师都是拎着一个大书包,拿着好多谱子,而他则是空手去的,人家问他:“你的谱子呢?”他说:“我不用谱子,我的谱子都在脑子里。”人家赶忙在边上放个录音机,担心他要是记不住或支持不下来,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课堂上,学生做什么动作,胡伟立就弹出相应的乐曲来配合,他演奏得十分娴熟,象是合作很久的;一堂课下来,获得校方极大的好感,本来一个小时给他35块钱,随即增加至38块。他很快慰,弹两分钟挣一块钱,再弹两分钟,又挣一块钱;这种感觉是他在大陆从未有过的。大陆他大学毕业后就是4、5十块工资,一拿就是20多年;到这里一想到什么东西都要钱,就特没面子。然而,要知道,家里开饭、买菜,什么东西能少了钱呢?太太先到的香港,在此教钢琴,为孩子们挣出国留学的学费,孩子们也很争气,相继到美国和加拿大发展事业;胡伟立是家里最后一个出来的。夫妻俩在香港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在香港,教小孩钢琴、小提琴、为芭蕾舞学校伴奏、给合唱团伴奏、参加演奏等等都是围绕着胡伟立本人的特长和专业来做的工作,目的先是养家糊口,只要能挣钱,他都乐意干。三个月只有,他去了香港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当时它是远东最大的电视台,很有名气。他有个哥哥,那时在香港立法局工作,认为象胡伟立这样的音乐人才,到此发展会有前途,于是,便给“亚视”和“无线”都写了推荐信,举荐胡伟立。
那时,TVB正好在跟国际唱片协会香港分会打官司,为了版权费的问题;唱片公司对他们进行封杀,唱片协会的唱片不准TVB使用,而TVB大部分节目都需要音乐支持。到这里后,看到这种情形,胡伟立觉得,要是再这样下去便是死路一条;于是,倾囊买了台音乐合成器,又添制了录音机等音乐设备,来根据它的主题歌的旋律变成不同的情绪,做不同主题的变奏,一摆到节目中便与主题的风格相统一了。
他还带来不少自己在大陆时创作的音乐和录音资料,无偿地提供给TVB;从此,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很多电视剧如:“火玫瑰”、“赤脚绅士”、“怒剑啸狂沙”、“大时代”、“燃烧岁月”等等大片和大制作都出自胡伟立之手。在这里他一年要写300多集电视剧的配音配乐,可谓高产作曲家,他的时间表叫:“08-26”,即早晨8点钟进棚,晚上夜里2点钟,24里头26,26才出来。而那些小年轻每天“08-17”都叫苦连天。
同时打好几份工,根本没有礼拜天和休息日。很多活儿都是“火烧屁股似的赶着催,有一部片子叫《东方不败》,他72小时没合眼,赶出来。从看片子到音乐段落的设计,配曲、录音到找人唱歌以及合成,一气呵成。记者问他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身体是否吃得消?他以为:“我就觉得,我们这个背景的人是经过千锤百炼过来的,意志力起了决定作用的。”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在这个阶段不这么拼命的话,不可能存活下来,更别提向前迈进了。在为数千集的电视剧作曲配乐的同时,他还担任香港泛亚交响乐团副首席,并为香港泛亚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香港舞蹈乐团、香港话剧团、香港艺进会、台湾交响乐团、台湾中乐团、以及大量的广告、电影作曲配乐。
胡伟立到香港的第二年回了一次大陆,到音乐学院探访时支部书记就问他:“胡老师,你去香港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他答道:“最大的感触是,在大陆我只有10%的时间做自己的专业工作,而90%的时间用来应付政治学习、人事的扯皮、要为了争取一点工作而去打通路子和关节。”到了香港他告诉人家他90%是干他想干的事,这么多年来,一直很低调的胡伟立不大爱谈论自己,也绝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因为经历得太多,反而令他十分平和地坦然面对世事。这次「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胡伟立作品音乐会实在是因为他70大寿,让人们推到了台前。移居加拿大后他更喜欢平时钓钓鱼、打打网球,或是上网、在家弄弄电脑等;1997年,胡伟立退休了,这是他自己所做的决定。他把两个学生培养好、并将其扶植好之后便决定“退出江湖”,到加拿大定居。
在香港胡伟立那两个学生时是不收学费的,这主要是源于当初他师从马思聪先生;1962年的时候他找到马先生上课,马先生听了他拉琴,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便不收他的学费。胡伟立觉得这是一种人和人之间最真诚的互信,马思聪先生当年是爱才的,对他有期望;胡伟立一直跟了马思聪先生3年,直到马先生到了美国,此后便没有见面,86年他们通过一次电话,马先生一听到胡伟立出来以后,很是欣喜。说起音乐大师马思聪先生,胡伟立充满感激和情致;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感恩之情都永远刻在心中,不曾泯灭。
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要成立,组织上让胡伟立改行,他原来的专业是小提琴;那时他已联系了上海电影交响乐团,人事档案也都准备过去了。结果在一次合校的演出中间,他上台一会儿小提琴独奏、一会儿手风琴伴奏,乐队他又是首席,又演奏自己的作品,可谓综合出击登台亮相。其时中国音乐学院的正副院长是安波和马可,看完演出他们决定不放这个人,他跟院长讲,自己是搞西洋乐器的,留下来派不上多少用场,不如到上海电影交响乐团去发挥长处。他们告诉他今后可能会成立亚非拉音乐系,“你是有特别发挥的。”于是,胡伟立就被留在了中国音乐学院,用他自己的话讲叫:“万金油,打杂”。理论课没人上,他就去上,作曲课、和声课没人上,他就去顶;64年“四清”的时候,他便到西安去下乡。去了几个月后,在一次访贫问苦的走访行程中不慎掉到井里,把腰摔坏了;回来养了一年。从那时起,他基本上脱离了小提琴,一直在学校打杂。
以后到了电影学院时,他主要教学外还搞创作,那个时候主要是搞电影,电视剧和盒带,象李谷一、刘秉义、苏小明、关牧村等著名歌唱家,他给他们写了很多歌曲。谈到他移民加拿大后的创作,胡伟立说自己本着一个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不太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去迎合有些所谓时尚的东西;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对做人有着自己的准则。
他以为,一个人,只要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活,你吃山珍海味也是一个胃,吃五谷杂粮也还是那个胃;再住几千尺的房子,躺下来就一张床。现代人对物质的追求是越来越多,而且浪费也越来越多,占有欲也越来越强;越占有,你的心里越空虚,物质的东西越多,你的精神的东西就越贫乏。
所以在他60岁的时候,他要反思和沉淀自己,把自己做个总结。在加拿大这个国度里他做些有益于社会和人群的事情就挺愉悦的。2003年时他的手坏了,此前他一直在士嘉堡乐队里做义工;女儿是教钢琴的,经常会带一些孩子到老人院去演出,他也跟着他们一起去慰问老人们。他所住的楼里一些老人,退休后没事干,他便组织大家在一起唱唱歌。2000年他在这里开过半场音乐会,此外,香港和大陆的一些团体也经常请他写点东西;钢琴王子郎朗来多伦多演出,他专门为他写了“明天会更好”这首曲子钢琴和乐队的版本。
当记者问道:“这么多年在你的创作中有无最得意的作品?”他说:“搞创作的人,每写出一个东西,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当然有很多作品很有名,但也有不少没名的东西,我自己也喜欢。”比如,杜琪峰有一部片子叫《赤脚小子》,票房并不好,在香港才300多万;从票房上来讲,它是失败的。可是,这部片子却是他很喜爱的;还有徐克的片子《刀》,这部片子在香港的票房也不尽如人意。后来出了碟之后还是有观众喜爱的,胡伟立本人也很欣赏它。
他声言西方的许多作曲家如巴赫、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大师对他影响不小,还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等大师;他听的东西很杂,包括民间的东西也听,曾接触过很多民歌,对民族乐器也很熟。“跟吃东西一样,我不挑食。”胡伟立不乏幽默地说。在借鉴东西方音乐营养方面,胡先生奉行的是“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态度,一切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作的把关上,他的门槛是很高的,无论什么作品一定得过他自己这一关;尤其对一些新生事物或新东西,你可能刚开始不大习惯,不妨先放一段时间,等你琢磨透了,发觉其中的营养元素后再拿来使用。把握不准的东西先听,只要听了之后才有发言权;不要轻易为此下结论,存在的理由要慎重考虑。
在谈及多伦多的文化和艺术市场时,他很乐观,觉得此地的艺术市场虽不成熟,但极具潜力,有很好的势头;多伦多这个大都市的华人艺术舞台会越来越繁荣。2000年他在多伦多Roy Thomson Hall举行了由管弦乐队、合唱队、电声乐队、国乐、独唱表演的大型个人作品音乐会。
在多市居住期间的1998年,他还为徐克的好莱坞影片“搏击之王”友情作曲配乐。多伦多聚集了两岸四地的华人,有喜欢流行歌曲的,也有热衷于古典的;他很想让喜欢流行歌的来听听古典的东西,而喜欢古典的也来欣赏一下流行歌。在大陆,有时会把流行音乐会与高雅音乐会分得很清楚,但在胡伟立看来,音乐只有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在自己的音乐里,他要传递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真实的美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让人人都能懂他的音乐。
一头白发和飘逸的白胡须是胡伟立先生的外在表象,他说自己以本相示人,毫不掩饰自我,他坦言自己也曾犯过不少错误,但他承认并思悔改。因为他的至真性情,很多年轻人喜欢他,他虚岁70的时候,音乐学院的很多学生,有的都已经退休了,还聚在一起为他开了个Party。在北京,有“过九不过十”的讲究,如许的厚爱令他十分感动。
谈到教书生涯时,他说:“在教的过程中,你肯定有很多东西不会,尤其资讯这么发达,网上什么都能找到。你不能胡说。”“做老师就是走的弯路比较多,这条弯路我走过了,你别走这里,你走那儿。你是踩着我的肩膀往上走,你现在不如我,你这辈子还不如我,你没出息;你一定要比我强。”他有好多学生毕业后分到北影录音车间,那儿的师傅想他反映说:“胡老师,你的这帮学生怎么这么牛气?”他跟学生讲:“你现在20多岁30岁,你不牛气,什么都畏手畏脚,你没有出息;过了30岁,已经看到那么多了,你还那么牛气,你也没出息。
看得多了,你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那个时候你就要静下心来,回头看看自己,沉淀下来已有的东西,不要再瞎闯。”胡伟立回电影学院为学生上大课的时候专门讲了哲学问题和方法,他以为,要学点哲学,你的思想才有指导作用;他给学生谈起了中庸之道。知足者常乐,大家都知道,你现在这么年轻,什么事儿都没干就知足了,这辈子有出息吗?你得拼搏才是。拼,你不能一辈子拼下去,没有上山时你要努力上山,到了山顶上难道还执意留在那里就不对了。你要保持一种很潇洒的心态走下来,你把山上的位子让给后头的年轻人;接着他又谈到感情和理智。搞艺术的人是很感性的,一定要在情与理中找到平衡点;在不同的人生时期这个点放哪儿?这是个人生艺术。
工作和休息也要适当合理地安排,记者于是问他业余时间有何爱好?他笑着说自己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什么都想尝试涉猎一把;除了钓鱼外还喜欢摄影,在自己的网站上还贴有他的油画。60多岁时与年轻人一起去渥太华河漂流,他不傲气,跟年轻人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上次李传韵来时跟他说:“你是个老顽童”。他认真地说,他们那一代人在那个岁月里挨批挨斗挨多了,经常自我批评,这个东西没坏处; 如果没有那一段的痛苦生活和意志磨练,不会有今天。他觉得这是老天爷的安排,正是这所有的经历造就了他的今天;这次音乐会有这么多朋友前来相助,他感觉很感动,也有很多话要说。
他认为自己这辈子是有福的,一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来作为职业而且还能挣到钱;第二个是,自己拥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的确,在那天的音乐会上,全家人都来助阵,一起祝他生日快乐;在致辞中,胡伟立激动感慨地说,非常感谢自己的夫人几十年来忍受着他的坏脾气,包容着他,理解着他,为他提供了大后方一样的支持和鼓舞。和她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有质朴,更有辉煌。
Ⅳ 黄霑是谁
黄霑
香港流行音乐卓越的作词人。
香港词坛教父
黄霑,原名黄湛森,1941年出回生于广州答,有八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1949年他随父母移民香港;早年入读喇沙书院,后升读港大,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毕业后曾执鞭,后转到电视台工作,1965年投身广告创作及填词。上世纪70年代末,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主题曲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家变》、《狂潮》《强人》《大亨》《抉择》《风云》《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都是黄霑的佳作。那个时期,可以不夸张地说,香港的每个角落、每个人唱的都是他填词的歌。从此他走上了自己填词生涯的高峰,渐渐开始为电影作词作曲,伴随着香港电影《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黄飞鸿》等陆续走红,黄霑的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黄霑的词作品是他侠义精神与人生哲学结合的最佳体现,词坛小生林夕在点评黄霑时说:“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钢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只有学贯五经才能欣赏。”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
Ⅵ 为什么香港很少创作型歌手而台湾似乎多一些,有哪些历史原因
因为香港有林夕(创作数量4000+)黄沾(2000+)郑国江(2000+)顾嘉辉(2000+)还有卢国沾黄伟民向雪怀林振强这种1000+的大神,台湾有吗?罗大佑?(200+),周杰伦(330),李宗盛?(271),我不知道台湾所有创作加起来有没有香港林夕+黄沾+郑国江多,香港是市场小,竞争力大,吴敬国,黄凯芹,陈百强,张国荣,刘德华,张学友,许冠杰等都是创作型歌手,唯一的区别就是台湾原创性歌手自己的歌中,自己创作的比例高,但是数量少,香港的是原创比例低,因为香港非歌手创作家太强了,动不动就上千首,周杰伦创作了330首歌,全部给张学友,恐怕打造不了天王张学友吧,天王都是10年就几百首了,全才陈勋奇,音乐家,演员、导演、制剧、动作指导等一身的人才,巅峰的12年里,包办了香港台湾75%的电影配乐,其配乐电影达361部,台湾有这样的人吗?还有胡伟立等对于曲和乐器非常精通的人才,台湾有吗?什么环境造什么人,对于香港这巴掌大的市场,他不缺音乐创作人,没有创新的原创歌手都暗淡退出了。创作型歌手哪里都不少,也可以说不多,只不过某些人要黑人,就故意造的假象而已,黄家驹粉丝就是了,黄家驹创作了150+,他的粉丝说香港没有原创,只有黄家驹。很多歌手都是有创作的,有种现象就是台湾歌手的歌曲数量比香港低,因为台湾公司消化能力低,所以出品的作品少,而香港就是数量大,很多香港歌手每年都有专辑,主流的两三张,最多的有6张,香港的音乐榜都是周榜了,单曲专辑都出的快,加上翻唱,香港是精制,台湾是烂造,台湾几乎都能看到日本的影子,从歌手乐队、音乐人制作完全都是模仿日本的,华语处于起步时都是翻唱,都是没有灵魂的那种,只有香港影视歌曲才是最中国风的歌曲(中国风80年代被定义了,规定了那些乐器什么的,),新世纪华语几乎没什么唱片出了,前几年的作品还是林夕的最有质量,新世纪网络时代台湾乐坛出了几个原创歌手,加上语言的问题,加上年轻的粉丝吹,造成了华语没有创作,都是翻唱,连学友的吻别都说是翻唱的,音乐论坛几乎被声坛粉丝和激进粉丝包围了,各种结论,神吹关键罗大佑,神吹亚军黄家驹,神吹季军周杰伦,神吹殿军王杰,各种结论各种黑,事实上香港的创作力非常强,香港的歌手歌曲非常多,从事时间特别长,发行专辑特别多,流水线生产模式,原创歌手很多,不是歌曲数量比例比台湾低,台湾原创歌手只是第二流,第一流和香港一样,都是大众化歌手,哪个年代没有网络而已,老一辈不上网,这些人老是拿原创黑那些大众化歌手,这些高原创的歌手大多数唱歌都一样的,都是抓住一个特点,很容易让大众听觉疲劳,但是他能抓住极少部分粉丝的心,能让他们到处吹,事实上华语没有多火过,就香港一个小地方流行过,其他都马马虎虎,原创歌手本来是个完美的东西,就是华语没出现过
Ⅶ 台湾音乐VS香港音乐
创作数据说话
台湾左宏元刘家昌2000+,庄奴3000+,罗大佑200+,李宗盛271,周杰伦330+,陶喆200+。。。
香港林夕4000+,陈蝶衣3000+,陈少琪音乐作品3000+,黄沾2000+,郑国江2000+,顾嘉辉2000+,黄伟民1400+,卢国沾,向雪怀,林振强1000+。。。(香港大多数作曲家的创作数量在网上都找不到,但有填词肯定有作曲的,比如林夕填词4000首,肯定有4000首作曲,网上可以查到作曲是谁,统计就没人统计了,如果你认为填词不是音乐数据的话,证明你还是比较扛的)胡伟立一大堆电影配乐,陈勋奇,巅峰12年包办香港台湾75%的电影配乐,共为361部电影配乐,还有很多人,不写了
香港娱乐比台湾比起早,创作家厉害,后期繁荣,为什么台湾不是亚洲娱乐中心,而香港是,因为创作力强(很多台湾创作家去香港发展或者给香港写歌,台湾公司抠,喜欢低成本的原创歌手一条龙打造音乐,不想买过多版权),台湾是家庭作坊,香港是工厂,只不过香港没落快,台湾只是迟几年而已,因为中国普通话是国语,不然凭台湾这点创作力,可能在90年代香港进入台湾时就会灭亡,张学友刘德华短短进就成为台湾销量冠军,草蜢击败小虎队等,台湾只有原创没有创新,很多都是一样的,这是大家不感冒的地方,加上创作力低,所以台湾没出一个天王,都是粉丝自封的,邓丽君在台湾时期也不是很厉害,到宝丽金就爆炸了,台湾歌手一年出一张唱片和香港一年三张,比起来太差了,还有很多断断续续的影响,导致很多歌手从业时间太短,被遗忘的人多的是,周杰伦的13张专辑和谭咏麟刘德华张学友比起来也太少了,只有一个0头,却是这个时代最多的了,在哪个时代兼职不敢想象,容祖儿一年都出过6张唱片,没有连续出唱片的歌手肯定是会掉粉的,虽然中国人多,就好像周杰伦,09年之后一直掉,甚至有人说过时了,说明掉了很多,还有楼猪你说的周杰伦是不错,但是很多都是不权威的,什么十大鬼才等,都是没有权威的出处和大众认可的
巅峰的香港不是台湾能比的,台湾是普通话优势在大陆可以,在国际上,台湾是没任何地位的,香港亚洲级的,韩国都在学香港,看过韩国综艺节目唱了多少次张国荣的当年情吗?日本是专业出名,早期中岛美雪很专业,后来也被很多香港创作家超越了,中岛创作550+,他的作品质量在日本也不算特别高,歌的话更差了,她唱歌不是顶级,翻唱红了她,还有玉置等翻唱最多的三个日本人,他们的创作量大概都是五六百左右,但是日本强大的团体的确是小香港无法比的,香港传播比日本好,因为香港流行,创新,不会创新的原创歌手都暗淡退出了,音乐诗人黄凯芹,还有吴敬国,陈百强等人也黯然失色,黄家驹创作150+,由于风格一样,也是属于挣扎的一员,香港唱片不好是会亏本的,不像台湾,市场大,歌再难听也有人试着买,创新和流行成为香港乐坛最吃香的,所以香港翻唱欧美的比日本的多,但是翻唱的日本情歌填词的确一流,在时代的潮流中流了下来;台湾翻唱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由于填词唱功比不上香港,同一首曲子,只有粤语的被人记住
台湾主流流行歌手歌曲数量和专辑从来都比不上香港,这就是硬伤,在加上香港潮流改革是60年代,台湾是80年代,潮流被碾压,所以台湾硬实力落后于香港,大陆硬实力落后于台湾,网上吹的都是台湾综艺的,台湾综艺乐坛吹罗大佑,罗大佑等民歌派认为创作两三千首的庄奴左宏元的歌曲灯红酒绿,翻唱多,要推倒重建,结果跟不上台湾经济发展,80年代被青少年否定,才有罗大佑发行之乎者也自嘲台湾为什么不能潮流,由于被当时青少年否定,后来罗大佑在台湾举办演唱会亏本了,因为没有消费人群,台湾乐坛发展史都写的清清楚楚,那些人为华语乐坛起源于台湾的可以看看,华语流行起源于上海,影响了香港和台湾乐坛的起步,梅艳芳金针奖表演唱的就是从旧上海唱起,华语第一代天后周旋,第二代天后姚莉,周旋的粉丝,第三代天后邓丽君徐小凤,姚莉的粉丝,第四代天后梅艳芳,徐小凤的粉丝,邓丽君一直和香港有联系,成名后再香港发展,就是因为姚莉在香港,后来向国际舞台发展
台湾媒体感慨,张惠妹是第一个巨星,就是以前技术和水平被香港碾压的年代,终于有一个碾压香港的人出现,台湾创作人在90年代达到高峰,但创作人的创作力却是下降的,音乐大多数人都想红,创作都跑去综艺了,罗大佑李宗盛等都是,很多人创作了好作品都去捞钱了,导致创作量跟不上,罗大佑创作170+,李宗盛270+,和以前庄奴3000+,左宏元2000+,刘家昌50年2900+比起来明显下滑,但人多歌手也多,分的肉也不多,所以没人抵抗四大天王,只有陈志远,徐嘉良等少数人幕后默默的创作,不容易
到周杰伦时代,更加艰难,周杰伦20年创作300多首歌,还要分给其他歌手,20年才发行14张专辑,香港林夕一年填词500多首,香港一线歌手每年两张三张专辑,假如香港人养周杰伦,用国语来打造周杰伦,周杰伦就不用看非主流的脸色,更不用被粉丝说在不发专辑就脱粉,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