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的发展
1. 什么叫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国有、民营和外资经济共同繁荣,是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正道。
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股力量支撑的。
(1)所有权的发展扩展阅读:
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是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长远利益等方面是我们的中流砥柱,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当然,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不是又要搞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重走“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要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要认识到,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就业问题,仅靠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2、是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性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必须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还要因企制宜,在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特别要在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探索和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提升企业软实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3、恒天集团自身发展实践:
完全可以实现国有、民营和外资经济共赢,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近年来,作为国有企业的恒天集团始终按照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要求,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完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取得了快速进步和发展,企业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特别是通过并购重组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的企业,发挥了中央企业带动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作用,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纵观人类历史,土地所有权主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解放之前 土地是属于地主的 后来经过土地改革确认土地所有权的
3. 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产权与所有权二者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二者所反映的客观经济关系上看,既有相联系和重合的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发展上和具体运用上的差别,主要表现有:(l)所有权强调的多是对客体的归属关系,而产权则更多地强调在归属意义上产生的多方面的权利。(2)所有权强调的是稳定的、本质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而产权则强调变化的、动态的或有时效的主客观关系。(3)以现代市场经济为界,过去的“所有权”带有封闭的、凝固化的特点,而“产权”则反映了开放性的财产权利的分解和组合,反映了已发展了的财产关系。所有制理论要揭示的是生产关系的本质,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阐明生产关系变革更替的革命意义。产权理论则不同,它具体研究各个具体的产权主体、产权关系、产权边界及其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因此所有制和产权二者虽然涉及所有权概念,都是以财产关系为对象,而且有着密切联系,但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4. 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对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利弊
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制约公司规模的扩大。
5. 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后,对企业的发展有何利弊
个人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能够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前进,其主要表现在经营过程中,最终版执行者,不受企权业所有权拥有者的独断制约,可以无顾忌的从经营的客观角度和利弊因素出发,有效执行经营目的,这样一来对于企业经营理念多面化是有帮助和促进作用的,至于其弊,我想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发展和经营意见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毕竟各股东各抒己见,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位或是多位眼光独到 见解颇深的决策者或团体掌握其中关系,最终作出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那么问题最后自然也就明朗了, 如果有相关股份制企业实行机制比较前卫的企业朋友,建议您也可以多向他们讨教,帮助会更大,效果会更明显,对您一定受益颇深!
6.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历史发展
楼宇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历史发展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穴居巢洞,故不可能形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观念。通说认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观念的萌芽,滥觞于人类文明之始的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人口大量集聚于城市,城市得以形成。为满足城市人口居住和经营的需要,公元前两千年的古巴伦王国,产生了类似于现代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建筑物形态,标志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正式萌芽。在罗马法中,由于贯彻了“一物一权”主义的原则,尤其是确认了所谓“建筑物所有权属于建筑物所附着之土地所有人”或“地上物属土地所有人”的原则,《法国民法典》第644条的规定,开创了近代民法建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先河。此后,意、葡、西(班牙)、瑞(士)以及旧中国国民政府的民法典等先后建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制度。进入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堪称人类浩劫,原有建筑物遭到极大破坏。另一方面人口激增,并纷纷涌向城市,致使住宅问题更趋严峻。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客观上又为建筑物向更高的立体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各国或重新检讨已有的法律制度,或者积极创设新的理论体系,促进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发展。
7. 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后,对企业的发展有何利弊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使企业资源与经营管理人员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所有者带来最大的利润。因为,所有者不一定懂经营,而资产只有运动起来才可能增值,那么谁能来完成这个滚动资产增值的任务呢,那就是经营者——也就是所有者(股东)聘用的经理(总裁),或者说我们常常听说的CEO,这些经营人员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营销能力,但却不掌握资产,公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为那些不懂经营却想为自己掌握的资产寻找增值机会的人以及懂经营却没有资产的人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契机,从而解决了这个矛盾,实现资源、人力的最优化配置。至于缺点自然是经营者有可能利用其经营管理有关资产的有利地位谋私利,从而损害所有者的权益。但从总体上来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最优模式,利大于弊。
8. 论所有权的社会作用
传统物权理论概括的四项所有权权能难以涵盖所有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全部利益关系,而基于所有者始终需要保护所有权客体的财产性与功能性的利益诉求,保护权理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所有权权能为所有者行使。当所有权客体因投入经济运行而委托给他人占有与使用后,保护权则转化为所有者行使的经济监督权。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公有企业经济运行中经济监督的软弱与乏力,基本的经济原因在于缺乏所有者行使经济监督权。所以,增强我国公有企业运行中经济监督的力度,最基本的思路是行使经济监督权的所有者到位。
关键词:所有者;所有权;保护权;经济监督权中图分类号: D 923. 2 /DF 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263 (2007) 07 - 0102 - 05
如果全面揭示所有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将所有权权能概括为处份、占有、使用、收益和保护五个方面,但目前的民事法典〔1〕与民法学理论〔2〕均以处置、占有、使用、收益为所有权权能的完整界定,保护权权能则没有获得认定。在传统的民事与经济生活中,由于物权关系相对简单,相比于其它所有权权能,所有权中保护权权能的价值与功能并不凸现。在现代民事生活日益复杂,特别是市场经济作为普世性生产方式确立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的物权关系因委托代理的广泛盛行变得日益复杂,所有权中保护权权能的价值与功能日益重要。以所有权主体与客体之间必然的利益关系为认识视角可以得出结论,与所有权中的处份权权能一样,保护权是一项唯有所有者才会充分积极行使的所有权权能,当所有者将自己的财产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时,这一权能则以经济监督权的方式发挥作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经济监督软弱成为困扰我国市场经济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而且呈严重发展的态势。虽然国家增多了监督主体,延长了监督链条,出台了大量法规,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从经济上讲主导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大中型公有企业,缺乏所有者行使经济监督权是主要的。因此,努力解决我国大中型公有企业中所有者到位,以实现真正的所有者承担起经济监督的职责,仍然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刚性条件。一、保护权的权能价值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保护权对所有者的利益主张与实现显示着特有的价值。为此,从功能角度可以给保护权进行如下界定:所有权客体以其物的自然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为存在价值,保护权则是所有者对所有权客体施以最充分最有利于其性能完好的保管与护理的一种所有权权能。所有权实现所有者的利益离不开所有权的民事运行,保护权则围绕所有者的民事利益展开。当然,所有者的民事利益复杂多样,所有权的客体也复杂多样,所有权在实现所有者的利益需要时亦会呈现复杂的状况,保护权的具体作用亦是千差万别,但基本功能与价值具有共同性。任何所有权客体都以其固有的自然属性能满足和实现所有者的利益需要为存在理由,因此所有权客体的自然属性与所有者的利益之间一定存在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对应关系,这一对应关系决定了所有权客体的属性在作用于人的利益需要时,必须具有效用性、适应性、针对性、充分性,这可称为所有权客体的功能性。从实践上讲,所有权客体的自然属性与功能,在满足与实现所有者利益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制约而难以纯粹地表现。因此,为了确保所有权客体自然属性的完好,随时消除各种因素对所有权客体性能的蚀损,以使所有者的利益通过所有权客体能够正常、充分的彰显,所有者必须充分有效地行使保护权。另一方面,任何所有权客体在满足所有者的利益需要前,都要通过人的能动改造使之具备适应性,这种改造需要投入和劳动加工,于是经过劳动改造的所有权客体具有了财产性。所有权客体的财产性在满足人的利益需要时,必然会引起所有权客体财产价值的损耗,这对所有者来说是一种利益丧失。为了所有权客体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以尽可能少的财产损耗更多实现和满足所有者的利益需要,所有者一定要对所有权客体在运行中的财产性予以保护。对所有权客体功能性和财产性的保护,显示了所有权中保护权权能的价值,所有者保护权的行使确保着所有权客体的功能彰显与财产安全。当然,保护权的权能价值要充分体现所有者必须: ( 1)积极有效运作。所有权客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存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与所有者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动态的利益函数关系,即所有权客体的功能强弱与财产好坏直接体现出所有者利益的大小多少。对每个所有者而言,为了所有权客体的功能彰显与财产价值始终有利于所有者利益实现的最大化,所有者必须积极行使保护权。( 2 )需要一定投入。为了确保所有权客体功能性的发挥,所有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投入以实现所有权客体充分全面的性能保护。可是,所有者保护权权能的运作本身是需要投入的,这一投入也是所有者的一种利益消耗,于是所有者就会在保护权运行的消耗与由它所带来的收益之间进行价值大小的比较。当投入大于受益时,保护权的运作就背离了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所有者保护权的行使就丧失了意义,所有者就会放弃保护,反之所有者行使保护权是有价值的,就会通过投入积极地行使。由于体现在保护权行使中的投入产出,只与所有者存在直接对应的利益关系,并且与所有者利益呈完全对应的函数关系,即受益大于产出所有者利益上升,受益少于产出所有者利益下降,导致只有所有者最需要也最关心保护权怎样运作,并且在具体的行使中随时把握:如果投入小于受益,所有者会积极操作保护权;一旦投入大于受益,所有者便会放弃保护权的行使。从以上分析可知,保护权是所有者民事利益得到充分有效维护和实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所有权权能,而且由于它的权能价值与所有者利益的特殊关系,使保护权的民事运行对所有者而言: ( 1)不能放弃; (2)不能弱化; (3)不能中断。这一特殊关系必然决定了保护权权能所有者行使的特点和要求:由于只有所有者与所有者客体的整体功能与价值之间存在完全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保护权于所有者而言,必须亲自行使而无法委托行使;必须全力行使而不能弱化或放弃行使;必须全面行使而不能片面行使;必须始终行使而不能中断行使。否则,所有权客体的民事运行于所有者的利益将难以最大化地予以维护。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保护权既是一项权利,又是一项义务,它只有所有者才有权行使,只有所有者才最需要行使,更是所有者必须行使的。如果所有者虚位,这项权能就会虚置和废弃,相应地所有权客体的功能性和财产性都有可能受到不当损耗———一旦出现不当损耗,除了所有者是没人承担的。
二、经济监督权:保护权的转化形式所有权客体需要在运行中实现所有者的利益,而利益的满足又需要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这使所有权客体在实现所有者的利益时,有些由所有者直接控制和使用,有些则要委托给他人控制和操作。这样,所有权客体脱离所有者的实际支配以各种形式让渡给他人运作成为现实———尤其在以财富创造为主的经济活动中,因为生产要素的复杂、庞大,使任何一个所有者都不可能直接操作自己的作为生产资料的全部所有权客体,所有者并不直接支配所有权客体更是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态。于是,一旦为了充分发挥物质资料的功能性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必然将具有经济功能的所有权客体委托给他人操作,这就使所有权的民事存在转化成了所有权的经济运行,所有权客体价值存量的民事委托转化成了价值增量的经济委托。所有权客体基于创造财富的需要而进行的经济委托,不仅所有者将所有权客体委托给他人实际支配与运作,使所有权主体与客体之间与民事委托一样出现物理上的分离,甚至出现持续、长期乃至永远的分离。正是这种分离的持续、长期乃至永远,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如下一个所有者必须面对的民事后果:所有者不能对自己委托给他人支配与运作的所有权客体予以直接的保护。经济领域委托给他人支配的所有权客体所有者不能直接保护,使所有权客体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受托人的介入而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不利表现就是:受托人通过对所有权客体的实际控制而直接侵夺所有者的财产客体,或者掠夺性使用所有者的财产客体,致使所有权客体在委托给受托人支配的经济运行中,并不按照所有者的愿望和功能要求创造与实现所有者利益,最终给所有者的利益带来损失。从实践上讲,所有权客体的上述经济运行并不违背受托人的获利原则,于是委托给他人支配的所有权客体以侵犯所有者利益的方式运行具有了存在的客观性。但所有权客体的上述运行因违背了所有者的效益目标,侵犯了所有者的利益,而一定为所有者反对。对所有者而言,如何有效协调所有权客体在经济运行中的上述矛盾,即所有者将所有权客体委托他人实际操作后,其经济运行既充分实现所有者的利益,又不至于在他人的操作中侵犯自己的利益,或侵犯后能及时追回或补救,所有者所能采取的唯一有效的对策就是,所有者改变对所有权客体保护的方式,而不是放弃、让渡、弱化所有权客体的保护,更不是收回委托出去的所有权客体。这种方式就是将保护权的直接行使转变为间接行使,即由所有者制定一套严格、完备、科学的所有权客体保护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这一指标体系约束和规范实际控制所有权客体的受托人的全部操作行为。当然,即使如此,受托人仍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中侵犯所有者的利益,为此所有者的约束和规范就必须渗透到受托人的具体行为之中,并表现出只有所有者允许的操作行为才能进行,各种侵权行为能够抑制,一旦出现侵权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惩治。显然,满足这样的条件,需要所有者的保护权始终能以一种强大的力量约束和规范受托者的操作行为,并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从经济运行的实践上讲,所有者保护权按照上述要求行使的最好方式就是监督,即由所有者以自己合法的保护身份按照自己确立的一套完备的保护规则,对委托出去的整个所有权客体的他人行使实施无时无刻的监视和督促,是为经济监督权。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监督权是在所有权客体与主体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对委托给他人使用的所有权客体实施充分、有效、全面保护的一种转化形式。由于经济监督权是保护权的转化形式,因而它是一项只能由所有者自主行使的重要的经济权利和必须积极履行的强制义务。对所有者来说,经济监督权既不能放弃又不能让渡,更不能委托。如果放弃,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会受到损害或侵犯;如果让渡,所有者不可能对自己的经济利益给予充分的维护;如果委托,受托人就取得了通过经济监督权直接侵害所有者利益的合法权利,并且这种侵害所有者无法获得追索,因为受托人的行为所有者已经不可能监督了,所有者仍然能够监督行使监督权的受托人,那所有者委托出去的就不是真正与最后的经济监督权,只是有限的监督权。从经济上讲,所有权客体通过所有者委托给他人占有、使用,使所有权客体的功能组合与运行状况复杂起来,所有者直接保护所有权客体的可能性日益降低,甚至完全不可能。这决定了所有者对所有权客体的间接保护日益重要,而强化了所有者经济监督权的控制和行使,并且对这一经济权利的所有者运作提出了日益严苛的要求,因为这一权利的任何忽视和误用都有可能给所有者带来明显甚至巨大的利益损失。因此,为了充分维护所有者的经济利益,所有者必须积极、充分、科学、持续地行使经济监督权。如果所有者不行使这一权利,其他经济主体是不会也没有义务行使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经济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经济监督权积极充分有效地行使,经济运行中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创造与实现才具有基本的制度保障,而所有者是追求整体经济效益的唯一主体,所有者因此成为经济运行中监督制度实施的主导力量。同时,无论是最大限度保护所有者的经济利益,还是有效促进和维护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监督权都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并为所有者必积极行使的经济权利,任何这一权利的放弃、弱化、误用,都不利于所有者经济利益的最大实现和生产力的高效运行。但由于这一经济权利行使的真正主体是所有者,一旦所有者缺位或所有者不积极行使这一权利,都会影响经济的效益创造和健康运行。
三、加强我国经济监督力度的产权诉求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产方式,它的特点是广泛生产分工与全面市场交换。这一特点使市场经济运行中生产力的组合要素非常复杂,同时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也非常复杂。它反映在所有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上,就是二者的分离日益广泛、明显,即庞大的生产资料客体完全不为所有者直接控制和操作,而是由所有者以合法的方式与程序委托给广大的非所有者具体占有和使用,即“商品的多样性和人们行为的复杂性使所有权格局变得很复杂”〔3〕,这大大增强了市场经济运行中所有者间接保护自己所有权客体的重要性。由于所有者始终追求着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实现,所有者就成了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推动生产力功能充分运作和维护生产资料财产价值完好存在决定性的经济力量。这给所有者行使保护权不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且具有经济上的强制性。当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有者的保护权是以经济监督权表现的。所以,为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创造和实现,为了确保整个生产力始终居于一种最佳的运行状态,为了降低生产资料的不当损耗,所有者一定要积极全面科学地行使经济监督权。而且这一经济监督权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能放弃、让渡、委托、弱化行使,给这一权能的功能发挥提出的强制要求是:所有者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到位。如果所有者缺位,就缺乏确定的市场主体支配和行使经济监督权,这时经济监督权就虚置了。如果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监督权虚置,就等于失去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力功能充分运作,维护生产资料财产价值完好存在最强大的经济支配力量。显然,一旦如此,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正常发展就丧失了主导力量。以上述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就能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经济监督软弱最基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真正强大的所有者行使经济监督权。改革开放后,我国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可市场经济要正常运行,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企业及决策者不可或缺也不可代替。为了提供市场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所有者角色,国家便经过政治和经济的层层授权把市场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所有者职责,委托给了一定的个人可称为代行者行使。问题是授权者也是代行者,致使“在公有制企业庞大的体系里,实际上活动的全部是形形色色的‘代理人’,而并没有可以追溯的最后委托人”〔4〕,结果真正的所有者仍然缺位,而执行所有者职责的是并不必然追求所有者经济效益的代行者———任何一个代行者都不可能与受其支配的资产形成像所有者一样的利益关系,因为受代行者支配的生产资料其功能性的充分运行与财产性的充分维护,与代行者的利益并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函数关系,结果经济活动中整体经济效益的创造与实现对代行者的经济制约或者很弱或者不存在。于是,当代行者在行使所有者的各项经济权利时,他可以放弃行使,也可以不当行使,也许放弃与不当行使违背了所有者经济效益最大创造和维护的原则,但并不一定违背代行者自己最大获利的原则。而在所有者105[ SOC IAL SC IENCES IN NANJ ING No. 7 J ul. 2007 法学研究 二○○七年第七期 南京社会科学 的各项经济权利中,作为保护权转化形式的经济监督权是一项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经济权利,这一权利有效行使的最大受益者和不当行使的最大受损者都是所有者,因此它是一项除了所有者任何受托人都不会积极全面行使的经济权利,并且这一权利的行使往往表现为对受托人不当利益的限制、抑制和惩治。所以,当代行者行使所有者经济权利时,因为经济监督权是对代行者其它经济权利不当行使的一种所有者约束和规范,在这一权利又没有真正的所有者行使的情况下,这一权利理所当然地成了代行者放弃或不积极行使的一项经济权利。问题是一旦代行者放弃了这一经济权利的行使,这一权利的虚置在实现上就出现了。进一步的问题是,经济监督权放弃行使的最大受益者很可能是代行者,而代行者又有权放弃这一权利的行使,同时没有真正的所有者行使这一权利,就使市场经济的运行缺乏积极、全面、始终运作经济监督权的经济主导力量,这一权利在经济活动中的软弱、空场就不可避免了。可是,一旦缺乏对整个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强有力的无时无刻的经济监督,经济效益的最大创造和维护,生产力功能的充分动作,生产资料财产性的完好保护就失去了最强有力的经济制度上的保障,由此所反映出的经济病态现象就会以各种形式和渠道表现出来。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效益低下、资金浪费、资产流失、腐败漫延,其中的一个经济根源便在于此。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经济监督软弱的问题,唯一行使经济监督权的所有者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完全到位。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8页。〔2〕纪坡民:《产权与法》,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版,第19页〔3〕(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版,第162页。〔4〕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9页。〔责任编辑:李
9. 从所有制的发展谈资本主义的走向
面深入探讨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重大问题
——评《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
由靳辉明和谷源洋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两卷本著作(海南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重大课题“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最鲜明的特点是从当代世界的实际出发,把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与趋势,同时又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变革探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前景,力求得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综观全书,作者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和阐述。
第一,关于当今时代的性质和主题。作者指出,当今时代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竞争,经过长期反复较量最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现阶段的主题。这一主题与整个大时代的总体主题——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不矛盾,因为前者只是后者在现阶段的实现形式。与战后形成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时期相比,现在世界形势和格局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能不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途径和方式产生影响;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所揭示的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未改变,列宁揭示的反映现时代基本内涵和特征的世界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因而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大时代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本主义虽然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同社会主义的竞争中还占优势,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它不能改变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命运。
第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该书探讨了战后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管理方法的变化,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意识形态和民主制度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与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地位,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作了一次全方位、全景式的分析和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论断。
第三,关于当今资本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该书着重论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形成的主要动因及其影响,提出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基本论断。作者认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其实质就是资本国际化或资本国际社会化,就是资本在国际化运动中实现不断增值。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包括技术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在内的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在这种全球化中确立起来的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性统治。
第四,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作者指出,战后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合作经济、社会保障、职工参与管理、三大差别的逐步消失、美德的孕育等“新社会因素”,为人类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着日益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充分的社会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优势、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其大力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无疑对社会主义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本质特征。作者强调,社会主义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在战后虽然对生产关系、分配方式和管理方法作了很大调整,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它造成的经济危机、贫富两极分化、过度消费、生态灾难等严重问题,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原理。该书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居统治地位并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存,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辩证统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道德为主旋律并与其他进步文化共存的社会,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共产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具有一种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第六,关于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世纪性”理论课题。该书对经济落后国家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通过议会道路能否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防止政权得而复失、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如何相结合、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特别应注意的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建设和建成社会主义,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复杂和长期的奋斗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两难的选择,包含着贯彻始终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包含着许多必须认真对待的考验和风险,所以,需要共产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领导,需要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长期艰苦奋斗,艰难创业。
第七,关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挑战。该书深刻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实质内涵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经济全球化与新科技革命给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者提出,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导出经济全球化,但二者终究是不能契合的;相反,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都给社会主义带来重大的契机,使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同样,构成战后产业革命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在全球范围内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激烈竞争。社会主义国家既面临科技落后、应对新科技革命迟缓而造成的困难和挑战,又具有发挥后发优势、吸收新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促进社会主义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八,关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同地区与类型的现状与前景。该书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类型和主要力量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包括:苏东剧变的原因、性质和教训及剧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和前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和政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调整;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力量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以及它在世界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作者指出,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毛泽东奠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顶住了各种压力,排除了种种艰难险阻,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日益强大。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巩固,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本论》的思想精华与现实意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资本论》的思想精华与现实意义”,那么一个副标题呢,我想标这样一个,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思考”。大家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的体制,我们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大家可以经常听到说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话讲的当然是对的,但是我感觉还要补充一句话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又有它的理论优势。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这一代一代的发展的确有各自的理论优势,而且各自的理论优势有它的理论内容,后人都难以达到前人的成绩。那么就马克思本人来讲,他生前写过一系列的著作,其中部头最大的一部著作就是《资本论》。那么《资本论》如果加上它的手稿,大概有五六百万字。《资本论》这部著作理论上的贡献当然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它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回答了人类从阶级社会向前发展,必然要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无阶级社会,就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甚至更多吧,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奴隶—封建—资本主义,那么资本主义作为阶级社会最发达的一个阶段,它向前发展到何处去,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个时代19世纪中叶成为欧洲思想界很重大的、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很多其他学派也来研究如空想社会主义、西方古典经济学等,但是他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惟独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地阐明了这样一个规律性。所以马克思一生的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从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转化到无阶级的社会。而这个问题的回答,成为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人总是要有信仰的,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对他的未来有一个追求。那么作为共产党人的追求是什么,追求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么《资本论》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科学的理解。而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后来的人,后来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没达到马克思他的成就高。后来的列宁、毛泽东包括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没有变,就是它的性,而这个问题的原生形态的回答我觉得是很伟大。所以作为我们搞社会科学的人,有机会读读《资本论》,了解一下它的思想,我觉得很有意义。那么这个《资本论》的著作这么庞大,规模很大,要通读它的原著多数人来讲是难以做到的。你象我过去在人民大学学习,后来在人民大学教书,多数的学生,除经济学专业外的人也好,都没有通读过它。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要了解它的思想,就有一个科学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呢就是抓它的思想精髓和联系实际的大思路。它的精髓是什么, 那么这个精髓和我们当代实际及联系实际的大的思路是什么,这是我们要着重关注的。所以今天我要讲这样一个题目。下面,我就想分三个部分来表达我的理解。
第一个部分:学习《资本论》的导言,就是对《资本论》这部著作的对象、方法和历史地位做一个简明的介绍。
导论我想着重讲这样三点。一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资本论》它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谓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就是雇佣劳动者和资本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方式。生产方式中的侧重面又在研究生产关系。当然它不是孤立的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力,但重点研究生产关系。那么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回答的什么问题呢?就是回答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走向——资本主义制度发展那么最终它要向何处去。当然用马克思的话来讲,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要灭亡的。回答灭亡的必然性问题。那么说到这个地方,有些同志们会有这个问题,就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写。而那个时候欧洲的资本主义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十六世纪左右,到十九世纪还处在青年时期,就是它还在向前发展。既然这个制度还处在青年时期,那么他为什么把它必然灭亡作为一生研究的课题?有人说这个命题的确定太早了,这个制度还处在年轻时期。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这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比较完备的形成了。可是这个制度呢,当时很不成熟。机械化大生产刚刚代替手工劳动。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机械生产所提供的效率,怎么提供呢?那就是压榨劳动者血汗的办法,加快机器的运转来达到更大的活力。当时也没有社会保障,失业社会保障都没有,所以阶级矛盾当时在欧洲来讲就比较尖锐。工人游行示威,甚至发动武装起义,例如法国的里昂工人发动武装起义。那么阶级斗争也就很尖锐。所以,制造商处在年轻时期从生命力来讲还很旺盛,但在一定历史意义上他很不成熟,使得社会矛盾非常尖锐。那么对工人起来进行斗争,而当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看法就是,资本主义是永世长存的,是永恒的制度,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他们认为什么叫资本,原始社会人的棍棒和石块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工具。你怎么能够反对资本,你反对资本就是反对人类本身。在资产经济经济学家看来,资本就是工具。资本符合人的本性,会永远存在。马克思作为工人阶级的理论家,必然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到底是与世长存的还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他当时研究的一个主题。那么这个主题的确定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来讲,也是能够成立的。因为对任何一个生命体的研究,要研究生命体未来的历史走向是什么,我可以在这个生命体中的任何一个始点来研究。比如一个小孩,作为皇帝的儿子来讲,他是太子,他是千岁,是不死的。一个生物学家说,人从生下来,最终也会走向死亡。这样一个命题的确定在生命体当中的任何一个始点都可以进行研究。并不是说人马上要死,而是最终要死,就要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就是这样提法,得出的结论就是资本主义产生以后有巨大的生命力,但最终要走向灭亡。这也为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根据。所以这就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确定,这是人们经常会提出来的。这个人刚生下来不久,你说他最终就要灭亡。可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是刚生下来不久,不久但其矛盾非常尖锐,尖锐得使被压迫阶级起来积极斗争。对这个斗争的评价资产阶级认为是没有道理的,那么马克思站出来说这个斗争是有道理的,它最终是要灭亡的。这是我要讲的导论中强调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资本论》研究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1)一个是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要讲究一个基本的方法论,这个基本的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具体到《资本论》的研究,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强调了两条。一条就是,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很强调,不能有人为的因素。马克思陈述时,他说当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某些人看到了资本主义也有不少的弊病,失业、危机等等。想跳过去却跳不过去,那么封建社会的发展必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他很强调。像我们过去搞计划经济想跳过商品经济,回过头还要搞市场经济,因为商品经济是不可越过的阶段。这是他运用唯物辨证法研究经济时强调自然性。另外一点是,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强调要研究矛盾,矛盾的运动,研究内在的矛盾。他强调这样两点,他的基本方法就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2)方法论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我们不太熟悉,就是研究经济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抽象法。因为经济问题是不能在实验室复制的,不可能复制的,只能采取观察分析,那么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来进行研究,抽象法。那么抽象法很复杂,我把它归结为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从具体到抽象。所谓从具体到抽象,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理论必须从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来的最具体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出发。大家看到资本主义最普遍的现象是商品世界五花八门,那么就从这个现象开始。从具体到抽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对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若干抽象的概念,得出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比方说商品,商品事件有衣食住行、衣服鞋袜,五花八门,那么经过分析以后得出“商品”的概念,用商品来界定衣食住行,各有各的叫法。商品进一步剖析,商品有两个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又进一步得出概念。商品交换的发展又进一步进行理论剖析,又发现货币这一概念。商品要借助货币进行交换,那么货币又是一个体系,也有系统的概念,金属货币和纸币。货币进一步发展,可以成为赚钱的手段,变成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说对复杂过程的研究要从具体出发,得出若干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抽象法的第一点。第二条反过来,从抽象到具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第一阶段得到的若干抽象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组合为一个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经济规律的科学的认识。像《资本论》从头到尾可以认为是一个经济概念体系:首先是商品这个体系中的概念,货币这个体系的概念,然后是资本这个系统的概念,那么资本又进一步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等。这个概念的组合有一定的次序,就是把最简单的概念放在前面,比如把商品这个简单概念放前面,把比较复杂的具体的概念放在后面,就是从抽象到具体。
这个抽象法说起来很玄妙,其实我们从事经济调查和研究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要应用抽象法。比如说你从一个单位领到一个命题,就是要调查这个企业的亏损问题,最后要提出扭亏为盈的思路。首先要从具体到抽象。你进入这个厂房,观察工人的劳动体制怎么样,设备的管理怎么样,资金的运转怎么样等问题,经过许多座谈会就形成概念的判断。那么亏损的主要原因呢?你又抓住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体制问题,是领导班子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最后提出扭亏为盈的思路,关键要改革企业的体制。你得出这个概念,但如果进行体制改革,又要把它具体化,企业的劳动体制怎么样,资金管理体制怎么样,分配体制怎么样等等。要从抽象到具体,从而得出一个很完整的报告。所以马克思的抽象法我们要是懂得了以后,对于进行经济调查和研究是一个基本功。这是第二点我要讲的研究方法,两个层次。一个是基本的方法论,一个是抽象法。
导言的最后要介绍和强调的是《资本论》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历史地位在历史上有这样几句评论。一个是“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圣经”。这是当时欧洲工人运动在游行示威中喊出的口号,因为它告诉了工人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正义性、有理性。这是一句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另外,还有人讲“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全书”。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大家知道,至今为止,我们认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资本论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三个组成部分的一个结合点。它是以经济学为主,经济学中贯穿着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专门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并不多,但他的哲学的思想和应用是渗透在资本论当中的,所以资本论是充满哲学思想的,是哲学的一个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是经济学研究得出的政治上的结论。所以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一个结合点,是一部网络全书。所以资本论问世以后,就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直到现在,虽然无产阶级运动出现了巨大的曲折,但是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在世界上红火了半个多世纪,因为苏联的演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这之前,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也是占领了一大片土地。后来经过了曲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又走向了振兴之路。可以说整个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是资本论的伟大真理的指导和指引。而且资本论不仅是革命的指导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个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资本论当中学到了很多。比如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中央党校当时出现巨大的争论。前几天有人上课说“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又说,只有“包产到户”才能救中国。那么其中为什么出现这个争论?就是对于一种制度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决不能分离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认识不清。当时校长胡耀邦就建议大家回去看资本论。资本论从第一编到第三编对经济问题处处都提到了一种生产关系,一种所有制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同样可以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但它的使用权可以交给农民。这就是资本论的应用。后来国有企业改革又遇到争论。国企改革都实行股份制,实际股份制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最佳分离。投资者拥有股票,股票是不能退换的,投资某一个企业拿到的是股票,资金已经投到企业了,不能收回来,你要收回只能在股市上买股票,能不能买出去是不一定的。所以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隔离层。同时所有者通过股票的买卖和股东大会的投票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制约,叫做“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保证了所有关系。所以我们的国有企业仍然可以坚持生产资料国有,但可以通过股份制实行有效分离,使我们的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在市场运行当中的有利武器。那么中央将大力发展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也请教了资本论,它的第三卷阐述了理论基础。所以说,资本论的历史地位是工人阶级的圣经、网络全书,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书。有人说是它是理论保护,现在说它有些理论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像这次提到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当中有大量的内容。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资本论是什么样的书,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及它的历史地位。所以资本论这部书是不能丢的,不能淡化。我们说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既要与时俱进,要学习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但每一代马克思主义都有它自己理论上的优势,老祖宗不能忘,老祖宗有他的优势。
第二部分:资本论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资本论这样一部几百万字的著作领会到一定深度很不容易。根据我们在中央党校教学的体会,对于资本论的思想要抓住精髓,并且是高屋建瓴的,用很明晰的思想加以概括。我把它的思想精髓总结为八个大字,供大家参考:“一个主题,三层系列”。一个主题是指资本论的主题思想就是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解释资本主义的走向问题,这是它的主题。了解资本论就要把握这个主题思想,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所谓“三大系列”,是指资本论在上述思想的论述过程中,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采取多层次的特殊和一般相结合的体系。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特殊和一般相比较,采取这样一个思路。就象我们分析一个人,张三的特点是什么,我们马上就说张三这个人怎么样,这是开门见山,是浅薄的。那么科学的研究是把张三采取多层次的一般和特殊比较。首先张三是男还是女,把他归为男人,男人一般是什么,他作为一个男人在一般中呈现出什么特殊性。男人很多,张三是教师还是工人呢,又出现教师的一般是什么,张三作为教师的特殊是什么。这就是一般和特殊结合。资本论就是采取这样的思路,所以在资本论论证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系列,既三个层次的规律性。
(1) 第一个层次就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就是人类社会生产有什么一般规律。
(2)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3) 第三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以我说,“一个主题,三层系列”就把资本论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屋建瓴地提炼出来了,可以加深我们的印象,复杂的问题简便化。
那么第二个部分呢,我们就先来讲主题。资本论的主题是解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既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性。对着个主题的理解如果要展开来讲,也是多层次的理论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将其要点抽出来,有五个支点,就是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构架可以简化为五大支点。
这五大支点归结为十个字,前两个字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是构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基础。这不难理解,要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就是论证资本主义是一个剥削的制度。剥削制度的产生有合理性,但最终必然要灭亡。要说明其剥削的实质,首先要认定价值财富创造的源泉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说起来简单但论证是复杂的。也有人提出多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价值是小商品经济的特点。现在这个问题争论仍较大,这不搞清楚,就不能真正理解资本主义。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科学把握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要区别两种形态的财富:物质形态财富和社会形态财富。物质形态的财富是使用价值,财富的社会形态就是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着重研究价值财富。这和西方经济学不同,西方经济学的起点是使用价值财富。使用价值财富的构成要素是多元的,至少是人类的具体劳动与任何一个具体要素就构成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财富的价值要素的构成是一元的,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因为价值具有等值性。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如果多要素构成价值那你永远找不到它的共性。价值因为人的抽象劳动才具有了等值性。源泉要区别两个:一个是某种事物构成的源泉;另一个是创造性的源泉,具有唯一性。只有懂得价值,才能解释资本的本质,剥削的本质,才能解释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达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马克思的研究是要解释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要抓生产关系,而抓生产关系的一点就是回答价值的这个规律。马克思最终的目的是解释社会形态的走向,不是研究特定社会经济的增长,是研究社会的根。所以基础就是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的源泉是一元的。创造源泉是一个并不否定其他要素对价值量大小的形成有它的影响和作用。所以要把形成价值的创造源泉和物质条件的多样性辨证的理解。
第二个支点——一个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既然资本是一种剥削的工具和手段,那资本家要不要参加劳动呢?我们说资本家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