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抛物线
㈠ 中国的家族企业是创造还是毁灭价值
家族持有股份、家族控制公司或由家族成员管理企业是创造还是毁灭公司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赖于一系列因素,其中有些未必能受公司自身的控制,而是和企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沃顿商学院的拉菲·阿密特(Raffi Amit)和哈佛商学院的贝伦·维拉隆格(Belén Villalonga)教授在2006年对美国企业所做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家族企业以及由创始人担任CEO对于公司价值有正面影响,但是如果家族成员对公司的控制超出自己持有的股权,或者由创始人的后代来管理公司,都对企业价值有负面影响。对欧洲公司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情况如何?最近这两位教授和位于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丁远和张华教授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制度发展对于家族企业的盛行和价值的作用”(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Prevalence and Value of Family Firms)的研究项目,试图寻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论文调研了2007年在中国上市的1453家企业,其中491家是家族企业,在962家非家族企业中,896家最终是由国家控股(国有企业),还有66家既不是家族控股也不属于国有。研究中的公司价值指的是把公司流通股市值加上非流通股的账面价值和负债净额,除以总资产的比率。那么研究结论是什么呢?“我们的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并不会妨碍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这些研究结论对中国特别有意义,因为中国正在继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阿密特教授表示。这份研究适逢其时。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家族企业正在不断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同时,随着创业板去年秋天在深圳开板,其为小型企业提供公共融资平台的功能正在激励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发展壮大。过去三个月内在创业板上市的50家企业中,有超过9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其多数股权持有人为同一家族的成员。中国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中国的研究结果与美国和欧洲的情况非常相似。阿密特教授说,“首先,家族持股和企业价值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第二,家族成员若拥有超过其股权的控制权,和公司价值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这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主要是通过金字塔式的公司结构来实现的。第三,家族成员管理企业,在中国主要是第一代创始人在管理,从总体样本来说和公司价值没有重大关联。”但在较落后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的确,此项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制度性因素在家族企业的发展中所起作用进行探讨。所谓制度性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技术发展程度、私营行业参与程度、政府工作效率、法律执行力度、融资难易程度以及社会和谐程度等等。阿密特表示,“我们发现,家族企业是否盛行是制度性差异,而不是文化差异的结果。在制度效率较高的地区家族企业相对较多的事实说明,家族企业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会抑制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以前有研究试图通过国家之间的比较来理解制度性因素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然而,如果按国家来比较,就会在研究中出现很多噪音,比如文化差异的因素就很难控制。”中欧商学院的丁远教授指出。有些重要的假设在按国家进行比较时很难测试。譬如投资者保护理论,即认为在一个对投资者保护较少的国家中,家族企业更流行,因为家族控股是解决代理人冲突(指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的最佳办法。另一个假设是内部市场理论,即在一个资源稀缺,包括资本、劳动力与产品都不发达的市场,家族企业的效率更高。丁教授表示,“虽然这些解释都很重要,但是还不完整,因为其中还有很多可能将起到关键作用的文化形态等因素难以控制。”但是,研究人员认识到,中国是验证这些理论假设的理想场所。因为中国各地的文化和法律因素基本一致,但是地区之间的制度性发展水平则大相径庭。丁远指出,“正因为此,中国的数据对于检验制度性差异对家族企业发展所起作用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分析环境。对于中国所有的上市公司而言,虽然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习俗相同,适用的监管框架也相同,但中国各地的制度性效率却有巨大差别。”中国的地区性差异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参差不齐。论文中引用的数据表明,用基尼系数与测量不平等的广义熵指数法来衡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人均收入、健康与教育方面的差异自1984年以来显著增加,并且仍在不断扩大。其他的评估方法也反映出了类似的不平等。世界银行2006年对120个中国城市的投资环境所做的研究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均GDP比东北地区高50%,比中西部高150%。同样地,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均外国直接投资(FDI)也比东北部高130%,比中部地区高七倍,比西部地区高25倍。这份世行报告中所列出的投资环境最好的前两个地区(东南沿海和渤海湾地区)在本项研究中被列入“高制度效率地区”,拥有研究样本中的836家上市公司,其余的四个地区(中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在研究中被列入“低制度效率地区”,拥有617家上市公司。论文使用的第二种衡量制度效率的方法是基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樊纲和王小鲁所做的研究,该研究基于以下因素对中国各省的市场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私营行业的发展、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法律环境,特别是与企业家、员工、消费者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环境等等。研究人员根据这些要素对各省的制度效率高低制定出了一套指数。这份联合研究表明,在越发达的省份,家族企业越繁荣。丁远指出,“这个结论看起来很难与投资者保护理论或内部市场理论融合,因为后两者都认为,在制度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家族企业会更流行。”但是,“这个结论强化了我们早先的观点,即制度效率在家族企业的创建和生存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反过来说,家族企业不仅没有阻碍制度性因素发展,而是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价值变化的研究表明,企业价值与家族持有股份呈强正相关,但与家族超出股份的控制权呈强负相关。但论文指出,这一结果主要是由制度效率较低区域的样本所驱动的——在制度效率低的地区,这三个因素与企业价值的关联都非常显著。与此相反的是,在制度效率高的地区,家族股份、控制与管理与公司价值都没有太大关联。这个研究结果体现了制度发展对于家族企业价值的确有影响,并且与投资者保护理论和内部市场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家族成员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面,论文指出,“在制度效率低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市场有限,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非常稀缺,于是家族成员担任经理人就成为比较有吸引力的选择,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对中国的意义鉴于中国的私营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家族企业还都是由创始人而不是其后代来管理,阿密特说,“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保护理论其实与内部市场理论的观点相同。”丁远表示,“我们发现在一个不是非常开放的环境中,比如一个劳动力或产品市场效率低下的环境中,家族控股可以增加企业价值,但超出股权之外的过度控制显然也会损害企业价值。其次,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目前还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比内地发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个新兴市场。目前沿海地区的家族企业正在日渐兴盛,但在这个区域,家族企业的模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相对更完善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家族企业的发展趋势好比一根抛物线,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丁远指出,第一阶段,所有公司都是国有企业;第二阶段,市场开始向私人投资开放,私营家族企业开始出现;第三阶段,私营企业更加盛行和兴旺;第四阶段,控股股东的股权开始稀释,多数公司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在更多的小股东手中。中国的沿海地区正处于第三阶段,而内地则处于第二阶段,美国则到了第四阶段。从更长远来看,中国的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股权结构也会更加分散。至于中国的制度性差异在未来将如何发展,丁远教授认为,“制度发展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导向以及改革的执行力度有关,这造成东部沿海地区更加开放和发达。但是随着内地的开发与开放,这些省份的制度发展会逐步推进。”
㈡ 中国的黑鹰直升机国产化了吗 目前大概有多少啊
您老还在不?已经国产化了,叫直20,数量大概百来架吧
㈢ 微笑曲线是什么
由acer的施振荣提出,是指“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内的左侧(价值链上容游),随着显示器、内存、CPU以及配套软件等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价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所谓的“微笑曲线”其实就是“附加价值曲线”,即通过品牌、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附加价值,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后来“微笑曲线”理论被广泛用来阐释在各行业中都存在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等要素对产品价值的提升。
㈣ 载人航天工程的原理
我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纪70年代初期。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以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我国要进一步搞载人航天工程。国家当时把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意思是这个项目是在1971年4月提出的),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1号”。
20世纪70年代初,继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以后,我国开始了“东方红1号”、“东方红2号甲”、“东方红3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的空间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在1975年,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就为我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我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载人飞船是核心。载人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的。“921工程”正式上马时,党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重大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1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神舟1号”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了“处女之行”。这次成功飞行为我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㈤ 太空工厂的产品实验如何进行
目前美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用声音创造有形世界”的研究。而这个研究的背景就是太空环境。
这一研究源自一群研究生的奇思妙想———你能仅仅用声音创造出一个固态的三维物体吗?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但美国佐治亚科研所的这几名研究生认为,这一设想绝不是在盼着天上掉馅饼。他们计划在明年发射的美国航天飞机上建一个“声音工厂”进行这项实验。
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进行的前期实验所取得的成功让所有参与者都惊叹不已。每年美国航空航天局都为学生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在KC-135飞机上进行一些让人看好的实验。KC-135飞机每次飞行时间为2至3小时,其间飞机以40个到60个抛物线轨迹飞行,每次作抛物线飞行时,研究人员大约有30秒钟的时间处于失重状态,他们的实验就是在这一特殊环境下进行的。
这群研究生的计划是这样开始的:他们找到佐治亚科研所空间工程系教授科默拉斯作为导师,并从一本名为《在失重状态下进行学术研究的机会》的书中发现一个研究课题———利用声音在一个屋子里悬浮起一小块物质。这一构想实际上是将某种物质融化,然后使其在失重状态下冷却,可以使之形成一个球状物。科学家认为,学生们的实验一旦成功,对于精密仪器制造业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科学家说,这一构想实际是“声音悬浮”现象,研究是有可能实现的。在密封的房间里,声波从前方的墙壁传到后墙,然后再反射回来,与新的声波重叠,如果房间的长度正好与声音的波长一致,发出的声波与反射回来的声波在同一时间会结合成一道“直立的波”,而这一“直立的波”是寂静无声的。由于周围气压高,任何物体一旦处于“直立的波”的位置,移动起来会很困难。
科默拉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详细推算后发现,如果声音的频率恰到好处,在气压最小的地方将会形成一片平展的无声区域,以垂直态横贯房间。科学家认为,如果在音乐厅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堪设想的,因为那意味着有一排的听众什么都听不到了。但是在一个没有重力的房间里,结果只有一个:“声音悬浮”使物质形成“一堵墙”。科默拉斯意识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形成某种固态物质,从而又诞生了“声波塑形”这一构想。
科默拉斯说进行这样的实验十分简单,只需通过亥姆霍兹方程式计算,即可为某房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声音频率,然后将物质塑造成想要的形状。科学家计算出,当声音频率在800赫兹或1600赫兹时,无声区域正好与房间等宽。但是,实际验证的过程是艰辛的。
学生们用塑料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声波塑形”盒,在盒子的一内侧安装一个家用立体声扩音器,然后向盒中倒入一些直径仅几毫米的聚苯乙烯小球。他们将声音尽可能地放大,但这些小球并没有移动。他们更换了多次扩音器,小球还是无动于衷。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盒子不隔音的缘故。直到1997年4月,研究人员第一次在航天飞机上用隔音盒子进行了实验。在航天飞机开始第一段抛物线飞行时,研究人员将声音的频率稳定在800赫兹,当航天飞机进行几秒钟的自由滑行时,盒子里的聚苯乙烯小球立起来,形成一道墙。实验成功了!后来研究人员又先后在太空进行了7次实验。其中一次,他们将聚苯乙烯泡沫、做糕饼的材料及其他一些物质的碎屑混合在一起放入盒中,结果发现,比起单一物质,不同的物质的混合物更容易聚合在一起,这是利用声音将合成物塑造成形的技术的关键。科默拉斯确信,如果使用大小合适的盒子和频率合适的声波,可以把物质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据悉,为支持科学家开展这项实验,美国航空航天局在航天飞机上特别预留了一个实验的空间。明年3月,研究人员将在太空中进行另一项实验,以证明三维立体的造型不但可以制造出来,而且还相当持久坚固。届时,在一个高30厘米、直径4厘米的圆柱体中,声波将使粉末状的松脂形成一个直径2.5厘米的圆盘,然后研究人员再将胶水涂抹于圆盘上,并精确计算好时间,以保证在航天飞机再次进入大气层时,胶水已渗入松脂并凝固。这个实验旨在测试在太空中制造材料是否能经受住大气压力,这也是这项技术能否应用的关键。科默拉斯认为这是在太空建立一个永久“声音工厂”的第一步。
科默拉斯认为,以太空为基地,将“声波塑形”技术应用于飞机设计与制造,将使飞机制造业极具市场竞争力。科默拉斯还说,只要原材料到位,不需用夹具,太空“声音工厂”即能按照要求简单、快速地制造出复杂精密的仪器或零部件,然后运送到地面。
虽然目前佐治亚科研所没有为该项目提供科研经费,各航空公司或其他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也不愿出资赞助此项研究,科默拉斯对此仍表现乐观。他认为,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太空,他们需要在太空建造实验室、办公室、厂房以及居室。如果通过航天飞机将建材运送到太空,不但要花费好几年时间,而且造价不菲:将某一物体发射到太空固定轨道上目前的成本是每千米10000美元。而一座建立在太空中的“声音工厂”将使这些难题迎刃而解。只要有原材料,比如利用月球上的矿产,一间浴室大小的车间,一个麦克风和一台计算机,你就可以制造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日本一家酿酒公司宣称,计划酿造第一批“太空啤酒”,这些啤酒将用国际空间站曾经存储的大麦进行酿造。
研究人员称,这项计划将是未来人类扩展在太空领域生活的一部分,很可能当宇航员辛苦地完成一次太空行走之后会舒服地饮用一杯冰啤酒。日本札幌市酿酒厂称,首批太空啤酒可能是由2006年在国际空间站上保存5个月的第三代大麦粒酿造的。该酿酒厂主管JunichiIchikawa告诉媒体记者,“我们希望能够在今年11月完成啤酒酿造,到时宇航局们将有幸品尝到太空第一杯啤酒!”
札幌酿酒厂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将有足够多的太空大麦能够制造出100瓶啤酒,但是并未直接计划将太空啤酒投入到商业销售领域。据了解,该公司与日本冈山大学生物学家ManabuSugimoto副教授实现了技术合作,他曾参与完成了俄罗斯一项太空计划——如何在太空中培育可食用植物。他指出,大麦可以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比如较高和较低的温度下,并且富含纤维和营养成分,进行太空农业种植非常理想。在未来,我们可以实现在太空中延长生存时间,并培育农作物维持自身生存。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发现地球和太空上种植的大麦有任何差别,ManabuSugimoto将于7月份将该研究中的太空大麦DNA分析递交至加拿大研究会议上。他说:“最后,我希望我们的太空研究不仅仅能够生产太空食物,还能够更多地喜欢太空食物和学会享受太空生活。”这是目前最新的关于食物的太空实验。
俄罗斯“动力”火箭航天公司领导人·塞瓦斯蒂扬诺夫对外界宣称,未来的国际空间站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太空加工厂。
尼古拉·塞瓦斯蒂扬诺夫表示,今后,他们将考虑让国际空间站成为一个太空港,执行太空任务的宇航员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而且他们还能够在与国际空间站连接的小型工厂和实验室内从事其他科研活动。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俄罗斯“动力”火箭航天公司和“进步”中央特种设计局将联合实施一个名为“眼睛”的项目。为此他们还将培养一大批年轻的宇航员。
根据当前的计划,国际空间站将在2011年建成。在此之前,美国计划进行14次飞行任务来完成空间站的建设,欧洲提供的“哥伦布”号实验舱和日本建造的“希望”号实验舱。这些上亿美元的实验舱将大大扩展空间站的实验能力,为人类登陆月球和火星提供关键性研究工作,如空间医学和辐射防护。
中国在利用太空生产药物方面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我国每一次飞船发射时都有许多种类的生物经过有关部门严格审批之后有幸挤上飞船回收舱内的有限空间。科学家仅仅是给这些生物一次太空旅游的机会吗?显然不是。当这些生物到达地面的时候,科学家发现,他们发生了奇异的变化。太空中无重力、无空气对流的环境为制造新药提供良好条件。如干扰素,20世纪末在美国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由生物细胞制取,纯度很低,因为要把它从100多种其他生物细胞产生物的混合体中分离出来,操作要非常小心,速度很慢,否则溶液中的混合物容易上升或下沉。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科学家相信,在太空中制造的干扰素纯度是地球上制造的100-400倍。
在我国每一次发射神州号系列飞船时,都会搭载一些盛放着微生物的小小试管。当这些试管在太空中遨游数天之后,里面的微生物就成了科学家们寻找新药物的珍贵来源。这种奇怪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由于太空与地面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生物在这种特殊环境的影响下容易发生一些基因变异。有时候人类希望生物长成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个样子,例如青椒、西红柿等瓜果蔬菜,希望它个儿越大越好,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就希望它们的基因能够朝这个方向变异,太空环境恰恰满足了科学家的这个要求。
微生物是目前药品的主要来源。但因为有些药物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因而价格昂贵,例如抗癌药物紫杉醇,每公斤成品价格大约500万美元左右。如果发现能够大量生产紫杉醇的变异了的微生物,那就意味着以后制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在“神舟”号飞船上搭载微生物的原因。高能粒子在对宇航员造成辐射的同时,也使种子或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受到损伤,这些损伤导致了植物或微生物外观或产药能力的变化。
有人对航天诱变育种提出质疑,认为仅仅在太空中遨游一圈就能发生基因突变,而且是对人类而言有利的突变,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种误解。在太空中经过航天诱变的种子或者微生物,有可能发生三种方向的突变:更好的方向、更坏的方向、不变或夭亡。太空制药是在大量变异了的微生物中发现那些非常少的朝更好的方向变异的菌株,然后对其进行培养。
外部空间有许多在地面所不具备的看不见、摸不到甚至也感觉不到的特性。例如:失重、宇宙辐射、真空、低温等。这些是诱变育种的理想条件。
研究表明,太空环境中引起诱变的主要因素是宇宙射线和微重力。其机理是:由于高能粒子引起生物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而导致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而微重力通过增强植物材料对诱变因素的敏感性,使染色体DNA损伤加剧而增加变异的发生。微重力对植物的激素分布、钙离子分布和细胞结构等也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微重力可能干扰DNA损伤修复系统的正常运转,即阻碍或抑制DNA链断裂的修复。
美国、前苏联主要研究细菌变异对宇航员健康的影响,忽视了这种变异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因此我国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前苏联是很早就发现空间中植物、微生物的变异情况的。但他们重视基础理论和空间医学研究,更多考虑这种变异对宇航员的影响,而忽视了空间诱变育种的应用。例如它们研究大肠杆菌的变异,是防止变异了的大肠杆菌不能同宇航员和平相处而给宇航员带来健康上的危害。
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方面,我国较早开始了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1986年12月,北京西山会议决定应用卫星搭载生物材料进行空间生物学研究。由于我国在空间诱变育种方面的成绩,国际上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俄罗斯、保加利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要求与我国开展合作。
在历次“神舟”号飞行中,“神舟1”号上主要搭载了一种生产他汀类降脂药的微生物;“神舟2”号上主要搭载了生产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微生物。
经过“神舟1”号搭载及地面筛选后,中国科研人员得到了生产他汀类药物的真菌的一株变异株,其他汀产量提高1倍多,耐硒能力也显著增强。硒缺乏会导致血液胆固醇浓度升高。他汀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增加氧化亚氮的生成,扩张血管,保持血管内皮的光滑性。未变异的菌株他汀产量低,而且硒含量过高就会导致菌株死亡。
可喜的是曾经五次搭载“神舟”系列飞船的太空药“神舟3”号,目前已经在陕西杨凌投入批量生产,部分省市的普通老百姓,已经可以在药店和医保医院购买到高科技的“太空药”了,而在国外则只有少部分富人才能够吃到这种特殊的药品。
“神舟3”号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空药。“神舟3”号原料药和口服液的生产菌种α-溶血链球菌,是从人体中提取的有益菌种,包括“神6”在内,这些菌种已经五次搭载“神舟”系列飞船和4颗返回式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在太空的特殊环境下,菌种发生基因变异,从而培养出更优质的具有更多功用的菌种,用于进行肿瘤辅助治疗,增强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调节机体免疫力。目前,在陕西、四川等省都可以购买到这种太空药。
知识点
高真空
真空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空间状态,是一种物理现象。在“真空”中,声音因为没有介质而无法传递,但电磁波的传递却不受真空的影响。事实上,在真空技术里,真空系针对大气而言,一特定空间内部之部分物质被排出,使其压力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则我们通称此空间为真空或真空状态。真空常用帕斯卡(Pascal)或托尔(Torr)作为压力的单位。目前在自然环境里,只有外太空堪称最接近真空的空间。
真空具有如下性质:
1.空非无,如果真空中没有粒子,我们就会准确地测出场(0)与场的变化曲率(0),然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出一对共轭量,所以,可以“空”,不能“无”。因此,在真空中,粒子不停地以虚粒子、虚反粒子对的形式凭空产生,而又互相湮灭,在这个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2.真空存在极性,因此说真空是不对称的。但这种不对称是相对局部的,在相对整体上又是对称的,如此的循环嵌套构成了真空的这个性质。
3.真空的每个局部具备了真空的全体性质。大和小是相对而言的。时间也是相对于空间而言的,时间不能脱离了具体的空间而单独地存在。
高真空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如生产半导体材料、元件,制造电子管、X光管、显像管、照明电器以及真空冶炼、真空干燥、真空镀膜、真空隔热、真空热处理等方面。小到真空吸盘,大到高能粒子加速器都要涉及高真空的概念及技术。激光陀螺是迄今为止在惯性技术领域唯一真正获得了卓有成效的实际应用的非机电式中高精度惯性敏感仪表。它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动态范围宽、寿命长等诸多优点。而超高真空的获取是激光陀螺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激光陀螺的密封、抽真空、检漏、等离子清洗等过程中,都涉及超高真空的获取技术。
㈥ 6. 查询网上关于中国、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比较的资料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体制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教育体系早在其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美,形成了今天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
美国高等院校半数以上是私立的,因为这些大学最初主要是由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创立的,虽然今天这些学校依然同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不再以宗教教育为主了。全美50个州中,几乎每个州至少都有一由州政府或当地出资创办的公立大学,虽然经费来源与么立大学不同,但学制和课程并无多少差别。
美国现有的院校主要是二年或四年的学制。二年制的多为技术专科学校和社区学院,是连接高中和正规四年制大学的一个桥梁,主要培养美国社会需求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学费低廉。正规四年制的学校主要为文理学院、独立专业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代表着美国科研和教学最高水平,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些院校除教学外,还承担着美国政府的大量高精尖的科研任务。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在美国,学生18岁高中毕业生不需要入学考试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大学继续深造。
美国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时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书目和材料,培养学生自学和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争取获得每科6-18个学分,四年制的本科生要想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按规定修满120~128个学分,通过考试和撰写学位论文,合格后才能获得学位。
美国高等院校规定,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才有资格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学位体制采用五级制,即: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和第一专业学位。其中,硕士学位分为两种:一种必须撰写学位论文另一种不要求写论文,但分学分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还有进行口试和笔试。硕士学位学制通常为二学年,博士学位为2-3年。博士研究生由几名专家和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负责指导,专业考试合格通过博士论文签办后获得学位。
美国高等教育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经济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校内长期低息贷款、短期贷款、校外长期低息贷款、联邦政府勤工俭学计划、学校内外兼职工作和打工
美国高校分类
原则
美国高等教育学校是根据学校能提供的最高学位、学科范围及从事研究工作的程度来分类的。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是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需要说明的是,类似Carnegie这样的美国学校分类不是学校质量排名,而是学校类型分类。
Large Research Universities
包括的学校是那些几乎在所有的科系都注重研究工作,在许多专业都提供高级学位,并且很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赞助的研究。
Smaller Doctorate-Granting Universities
包括的学校是那些虽设有许多专业,但只在相对较少的领域提供博士学位并进行高级研究工作。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s
包括的学校是那些最高能提供硕士学位和FIRST-PROFESSIONAL学位,但不授研究博士学位或不十分注重高级研究工作。
Baccalaureate Institutions
这类学校只提供学士学位,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Associate Degree Institutions
这类学校主要指社区学院之类的学院,提供资格认证证书、准学士学位,但不授学士学位或更高的学位。学生今后可进行类似国内专升本学习。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这类学校只提供一个或几个相关专业的学习,或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职业做准备。
Vocational/Technical Institutions
这类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短期无学位职业课程,一般不超过2年。
分类
2年制学校,通常也叫社区学院(community or junior colleges),在成功完成某专科2年全时学习后,颁发准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Associate of Arts(A.A.)或Associate of Science(A.S.)。社区学院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为学生转入4年制学士学位大学做准备,另一种是提供专门领域的职业培训。第二种学校通常不是准备学生转入4年制大学的,虽然某些学分仍被4年制大学接受。有少数2年制学校提供仅本科最后2年的学习并授学士学位而不是准学士学位。大多数社区学院是由州和当地社区支持的,也有私立社区学院,一些私立社区学院是赢利性质的。
大学(college or university,当其注重的是工程或其他技术课程时,有时也叫institute)授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B.A.)或Bachelor of Science(B.S.)是最常见的学士学位,但还有许多其他名称的学士学位。通常成功完成4年全时学习可获得学士学位,某些专业或学校的学士学位学习超过4年。美国既有公立也有私立大学,一些大学与宗教有直接关系。
公立学校通常是州立大学或2年制社区学院,主要从所在州获得资助,由于主要资助不是来自州和联邦政府,私立学校一般费用高些。有宗教关系的大学是私立大学,大部分是信基督教的Christian(Roman Catholic and Protestant),也有少数犹太教和伊斯兰教(Jewish and Islamic)。这些学校通常不会干涉学生自己的宗教观点。
也有少数例外。一些学校是基督教的强调自己的文化,按照信奉正统基督教的原则组织。来自信奉正统基督教或新教会的背景的学生会感觉相当适应,圣经是必学的,社交生活有严格规定。仔细了解这些学校的规定,他们可能提供你想要的环境,也可能不是。
私立学校于其他学校的唯一区别是它们是私人拥有的,是要赢利的。它们是教育企业,提供与其他学校相似的服务和课程,它们的学习内容倾向于技术和为从事职业做准备的课程学习。
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是男女混合的(coecational),有个别男校和女校。教职员工、管理层在任何学校都是有男有女的。
东西方可用中美两国做代表
1.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别
差别很多,只谈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解放后,中国摒弃了高等教育传统,照搬了苏联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和分化,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各个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所开设的课程,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所从事的研究、所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间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学生所学到的无非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反而成为把人们从知识上,甚至在观念和行为上隔离开来的栅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即使到现在,在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导向,仍然是专业和就业。这可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文理学院的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决议,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1]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2]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把公共课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而专业课则一统天下。这就不用着奇怪了,我国高等教育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大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背景,狭窄的专业教育把它们塑造成了没有思想能力的机器,根本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够搞清楚科学的前沿在那里,再往前迈出即使一百步恐怕都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创新。
中国教育什么时候也能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中国的高等教育什么时候也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教育决定成败
1995年以来,世界银行组织有关专家开始重新定义和衡量世界及各国的财富,提出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reen national accounts)来衡量国民财富。在绿色GDP体系中,国家财富包括生产性资源(proced assets)、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和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绿色国民经济构成方面,最显著的差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所占的比例远小于发达国家.
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而教育是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教育决定成败一点也不为过。美国卡内基小组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有50%是从它的教育制度获得的。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和强大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科技强国。教育的差别对中美两国各自发展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我国要想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教育才能为未来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强大的人力资源后盾和知识资本创新的基础。
2.两国高中的差异
客观而言,一名成绩中等偏上的普通学生,在美国读高中要比在中国容易很多。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中西方观念意识的不同,还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不同?
美高中生对比 :
校内生活
中国高中生的校内生活紧密围绕着两个字“学习”,派生出来的词汇诸如:课本、练习册、考试(统练)等,校园学习气氛很浓。美国高中生的校园生活相比之下要轻松许多。除了上课学习以外,学生还有很多其他活动可以参加,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从而有力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今后选择目标和专业奠定基础。
事例1 校服
中国的高中生是必须穿校服上学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整齐划一,消除攀比。而美国的公立学校是没有校服的,只有私立学校才有。在平时,公立学校的学生可自由着装,但是要符合学校的规定。
事例2 课程
中国的高中是三年制,高中生平均每天要上八节课,从周一上到周五,不仅如此,大部分人周六还要去学校参加所谓的“补习班”。学生每天早上7:30上课,一直到下午4:30以后才能放学。所学内容也是教育局规定好的,只有一节是选修课,其余均为必修课。例如高二的学生必须学语文、数学(代数和平面解析几何)、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美术和体育。总之,中国高中生的学习是很紧张的。
美国的高中是四年制,其初中为两年制,所以中学阶段的教育总共也为六年,和中国的一样。美国的高中生每天只上六节课,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30上课,下午2:15放学。关于选课,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学监指导,一般的原则是只要在高中四年内学完必修课,并通过各学科的考试,其余的上课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任何课程。例如,陶艺课,舞台效果,戏剧表演,乐器,法律,会计等。一般的美国学生在刚入学时就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未来,在完成必修的基础课程的同时,学生们将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着手进入专业领域,为以后的学业和工作打基础。有的学生用三年的时间就学完了所有必修课,并通过考试。如果学生某一必修课的考试没有通过,那么其在下一学期必须重修该课程,直到通过考试为止。在第四年,学生可以学习大学课程Advanced Placement(AP)Courses,如果在学期末通过AP考试,大学时可免修该课程。美国大学学费昂贵,且是按照学科上课节数收费,因此,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高中便学完了大一的课程,为自己和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下面列举美国高中几种有趣的课:
学生政府(Student Government):一种负责组织学校活动的课,分为高一(Freshman),高二(Sophomore),高三(Junior),高四(Senior)和学生主体(Student Body)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主席(President),副主席(Vice-president),秘书(Secretary),财务(Treasure)等。除了学生主体,其余四个年级分别负责各年级的活动,学生主体负责整个学校的活动。但学生主体的学生必须由全校学生投票选定,相当于中国的学生会,因此学生主体也被称为Student Council。学生政府组织活动的经费由学习这门课的学生在校园内工作赚得。例如,老师帮助学生从校外购进糖果,交由学生政府的学生出售,不同年级学生赚得的利润交各年级财务管理;学生可以在校门口开设临时洗车铺,卖印有学校标志的纪念品,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学校举办舞会时卖门票、食品、礼物等。学生政府利用赚得的经费组织活动。例如,学生政府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感谢老师们的活动(Teachers'appreciation),活动中学生将送给老师们卡片和糖果,或是一些可爱的文具,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政府将在教室里或者操场上为老师们准备隆重而丰盛的午餐会,以感谢老师们辛勤地教学。学生政府举办的活动很多,如每学年有一次正式舞会(Prom);每学期有一次午餐庆祝会(Bashes)和一次学生会议(Assembly);某些时候还举行才艺表演(Variety Show),选出优胜者颁奖等。校报(Newspaper):学生在这门课上学习怎样编辑,出版,印刷报纸。学生们的杰作便是校报了。校报一般是一个月出一份,内容广泛,展示同学们的个性、才华。
学校年度纪念册(Yearbook):选学这科的学生需要在一学年结束时做好年度纪念册,并出售给学生。平时,有的学生负责在校园里拍照,有的用电脑设计版面,有的搜集校园的奇文趣事,有的搞美术设计等。每年的纪念册都不同,各校的纪念册也都有自己的风格。
陶艺课(Ceramics):学生从捏粘土做起,自行设计样式,作品晾干后,由老师来统一烧制,再自行上釉色,然后再烧一次,作品就完成了。有一定基础后,学生可开始使用转轮塑造陶罐、花瓶、盘子等。在和粘土打交道的同时,学生也学习一些陶瓷艺术的知识,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艺术文化修养。学生作品将会在大厅展出,并参加优秀作品的评选。
中国高中有趣的课:
美术欣赏课:这是一个较轻松的课,半个班的学生上美术,剩下半个班的学生上欣赏。 美术课上,学生们可以画淡彩画(静物),刻版画和印制,用橡皮泥做浮雕。欣赏课则欣赏艺术作品。这对于沉浸在题海中的大脑无疑是个放松,好像一台机器转不动了停下来涂一点儿润滑油,再开始飞速转动。
比较:
或许是由于历史原因,或许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中国的高中生比美国的高中生更像学生,至少在学校里是这样,中国的高中生对老师更尊敬,学习态度更认真,求学的气氛更浓。曾经有一位美国高中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把中国高中的老师请到美国的高中来任教,不出一天,中国老师肯定会被(美国学生气得)送医院的。”
中国的高中生认为上课时坐得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而美国的高中生上课时则喜欢坐得横七竖八,他们认为这样上课的效率更高、更舒服。
和中国高中生比,美国高中生似乎更灵活,他们在学校所学的课程,除了基础知识以外,其它大部分是培养能力的学习,不只是学习能力,还有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等。美国高中四年级学生可以选一门如何在社会上找工作的课程,例如怎么申请、填表,需要哪些资料,如何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等。这是一门很实用的课,不论是在高中时打工,还是在大学深造后就业,这门课无疑给学生很大帮助。
中国的高中生有一项特长是美国高中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的。中国高中生的数学、物理、化学都是一流的(至少和绝大部分的美国高中生比),尤其是数学,计算能力一流,可以口算、心算加减乘除,甚至徒手开平方根,徒手画抛物线。美国高中生是没有这种本领的。
中国高中生在课外也重视学习,分配给学习的时间自然占了过半。课外活动中,接触社会的时间较少。美国高中生普遍贪玩,放学后把很少的作业写完就开玩,他们参加多种活动。他们也打工,好像中国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是他们付出劳动后将得到报酬,真正体会成人的生活。
中美高中对比
形式上的区别 :
中国的高中是三年制的,传统上学生在高三时分学文科和理科,但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我国将逐渐由应试教育过渡为素质教育,因此今后的高中生可能将不分文理科学习。美国的高中为四年制,没有文理科的分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选择学习科目,(基础必修课除外)因此美国的高中在形式上较为灵活。
事例1
在中国的高中,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固定的教室,除了高三文理科分班时,学文的学生会去另一个班,其余学生高中三年都在一起上课。多数课是在本班教室上的,只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老师来教室上课。这样学生在课间的时候基本上不活动,老师倒是要不停的赶去下一个班教课。
在美国的高中,老师有自己的任课教室,学生根据所学的课程每节更换不同的教室。课间时,学生要从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不同学科的教室间的距离往往较远,有时不在一栋楼里,所以课间时学生要抓紧时间以保证在上课前进入教室。另外,在课间的六分钟里,有的学生要去小柜子里换课本,有的要去洗手间,全体学生都在快速运动着。老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室里准备上课,不用四处走动。
事例2 富有中国特色的军训和课间操中国的高中生都要参加军训,军事化管理使学生们更有纪律性。中国的家庭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军训使学生们变得更坚强,更能克服困难,同时离开父母和同学一起在军营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课间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筋骨的好机会,在上了两三节课后,学生到教室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放松放松大脑,准备上下一节课。
事例3 课程类型
中国高中的课程以基础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应对会考、高考。
美国高中设立多元化课程,除了基础课必修以外,其余课程学生可按自己兴趣选修,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学生们课上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其上课地点也不拘于教室,有时有出游课(Field Trip)。
中国高中生眼中的中国高中
调查问卷
问题六:你认为中国高中有哪些优点?
学生A — 无。(有点太绝对了。)
学生B — 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发挥做题潜能。
学生C — 基础知识扎实。
学生D — 规范,有纪律性。
学生E — 时间抓的紧,要求严格。
小结:除了1人认为中国高中没有优点外,其余19人均说出优点。具体归纳为上述几条。
问题七:你认为中国高中有哪些缺点?
学生A — 课余时间不足,学习压力大。
学生B — 做无用功太多,缺乏社会实践。
学生C — 创造性欠缺。
学生D — 循规蹈矩,死板。
小结:20人中认为创造性欠缺的有7人,学习压力大的占6人,循规蹈矩占4人,缺乏社会实践占3人。
问题八:如果可以,你希望对中国高中的哪些地方进行改进?
学生A — 太多了,让我想想。首先,取消百分制,改成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取消高考,大学按平时成绩录取学生。取消军训,学校增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学校应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不光看分。
学生B — 考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尺度,增加实际动手操作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减少书面理论的学习,不过基础知识除外。学校应多增加学科。
学生C — 因材施教。
学生D — 可以说高考吗?我觉得应该在高考后,各大学再分别考试。
小结:20名学生皆提出了改进方案。
比较:
其实,无论是中国的高中,还是美国的高中,其目的都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受教育,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中国高中和美国高中所教授的课程不完全一样:中国的高中重视学习知识,重视课本,重视习题,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美国的高中重视能力,重视实践,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
结论: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和美国的不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教育是在培养科学家,是想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一个班的学生中,最后成为有成就的科学家的人可能很少,甚至没有,多数学生都会从事基础行业的工作。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仅只有科学家才是人才,凡是有某种特长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人才。在中国高中,同一年级的学生(高一、高二)所学的科目都是一样的,即每个同学受到的教育是一样的,学生的个性因此而受到束缚。中国高中应安排多元化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并注重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而不只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计算器,一台考试做题机器。
美国的教育是在培养多样化的人,让不同的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受教育的方向。一个学生如果是当花匠的材料,就要把他培养成最出色的花匠,这可谓充分地体现了因材施教。但是,美国高中的基础知识课程应适当加强,不要使学生在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时都要依赖于计算器。
后记:
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笔者在美国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中美高中生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美国的两所高中学习,开始是在一所艺术高中,属于政府特设的学校(Charter School),后来转学到当地一所著名的公立学校,属于传统的正规美式学校,所以可以说是从特殊到一般地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了美式高中教育。因此,我选择了这个论题,想对中美高中的差别进行一些论述,希望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㈦ 微笑曲线是什么
由acer的施振荣提出,是指“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回物线的左侧(价值答链上游),随着显示器、内存、CPU以及配套软件等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价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所谓的“微笑曲线”其实就是“附加价值曲线”,即通过品牌、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附加价值,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后来“微笑曲线”理论被广泛用来阐释在各行业中都存在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等要素对产品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