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物混同所有权
❶ 丢失的债券应属于谁
1998年10月,农民黄丽蓉在中国农业银行某分理处购买期限一年,面额100元的连号金融债券50张,该种债券不记名、不挂失,不准流通转让。1999年2月,黄丽蓉与丈夫季春雨乘车回家,发现随身携带的上述债券及其他财物全部遗失,于是,便向派出所报案并通知了分理处,分理处的工作人员核实后同意协查。
1999年10月,张昆仑持上述连号债券到分理处兑现,该处工作人员当即通知了派出所及季春雨。派出所将债券扣留,张昆仑称这50张债券是其妻子1999年3月在该分理处从一陌生青年手中以5000元现款买得的。派出所经查认为:(1)可排除张昆仑行窃可能;(2)不能证实张昆仑夫妇拾得或买得可能。问题得不到解决,12月底,季春雨夫妇起诉,要求张昆仑归还其全部债券。
问题:黄丽蓉能否要回丢失的债券?
答:本案所涉及的遗失物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无记名证券,在民法上,有价证券一般被视为动产,证券遗失后可适用民法关于遗失物的规定。
民法规定拾得遗失物为动产物权的取得原因之一,我们在捡拾到别人遗失的物品后,应该履行通知或报告义务、保管义务、返还等义务,这履行完这些义务后,因此而发生的费用可以由物主偿还,还可获得一定的报酬。如果在法定期间内所有人未招领,则拾得人可以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如果我们不依法履行以上义务时,就丧失了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或只能依一般时效取得。不法处分拾得物时,受让人也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即即时取得制度,而允许遗失人在一定期间内向占有人请求返还其物。然而,证券毕竟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不记名证券更为特殊。因而,对遗失证券的拾得有些特殊规定。在有价证券遗失时,我国则采用挂失制度确保权利人对有价证券的所有权及券面权。另一方面,证券遗失后,如果取得人取得被遗失的证券是无恶意及重大过失的,即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而不像取得一般遗失物时,如前所述,即使受让人为善意时,也不一定受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在记名证券,所有权与占有还有明显标志,其与占有权的分离也可以有明确的证据,因而在证券遗失时,能够采用如上措施,但在无记名证券,情况则大有不同。无记名证券因其无记名的特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其作用实际上就与货币有了更多相通之处,作为支付手段与交换媒介所受的限制几乎等于零,所有权与其占有融为一体。因而在无记名证券遗失时,应采用与货币遗失效力同样的规定。在此情况下,除有确凿证据,证券权利人遗失证券时,只能坐失其权利。
尽管本案争执的焦点是债券的所有权归属,不能把债券的物权关系混同于债券的债权关系,但不能忽略证券的特征,把对债券所有权的认定完全等同于对一般物所有权的认定。债券作为有价证券的一种毁损灭失后,记名债券可以挂失或除权判决,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而不记名债券却不能采取补救措施,原权利人只能坐受损失。根据农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农行对其发行的金融债券不予挂失,因而其挂失行为无效。在实践中,根据挂失行为确认无记名债券最初所有人的做法也是不利于稳定金融秩序的。所以,不能以季春雨的挂失行为确认其为该争议债券的最初所有人。另一方面,农行的《管理办法》又规定该种债券不得流通转让,张昆仑之妻的购买行为违反了有关规定,其买卖行为应认定无效。债券应返还于原权利人。但是,根据民法的举证原则,谁主张权利谁负责举证,原告季春雨的原权利人身份不能得到确证,而被告张昆仑获得债券并非出于盗窃这种犯罪行为,故而,依据无记名债券的特性,应驳回季春雨的起诉请求,维持现状。
❷ 如何理解抵押权与所有权的混同
题主所称的“抵押权与所有权归于一人”实际上是有先后顺序的,即回:抵押权人取得抵押答权----->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后转让抵押物----->转让价款抵消债务----->债权消灭,抵押权消灭----->抵押权人取得抵押物所有权。 因此,题主所称的“混同”不可能出现。 对于问题二,“乙跟甲说:欠我的钱别还了,汽车我留下。”该情形属于流押,不合法。 “甲跟乙说:欠你的钱我不还了,汽车你留下。”才是抵押权人行权的合法情形。 对于问题三,1、汽车抵押权的获得及汽车所有权的转移均须登记方可对抗善意第三人;2、抵押权实现的次序担保法第54条有明确规定: “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按照以下规定清偿: (一)抵押合同以登记生效的,按照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二)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的,该抵押物已登记的,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清偿;未登记的,按照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
❸ 请问物权混同与债权混同区别是
物权混同与债权混同区别简单来说就是
债权混同就是同一类型的混同,也就是债权之回间的混同;物权混答同不仅仅是一个类型,物权混同也可能导致所有权和债权的混同,两者之间的性质不一样。
理论上如下:
合同法上的债权混同造成了债权和债务的消灭。
物权法上的物权混同则会造成新的物权人的产生,接着可能导致新的债权债务的产生。
❹ 抵押权与所有权混同的情形
甲将房子A抵押给乙,后又将房子A卖给乙,此时对乙而言,两者混同。
❺ 民法上,在抵押权问题上,先顺序的抵押权人的抵押权如果和所有权发生混同,可以对抗后顺序的抵押权人
您好,(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7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人时,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可以以其抵押权对抗顺序在后的抵押权。”该条款事实上借鉴了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即在抵押物的所有权与抵押权发生混同时,可以成立所有人抵押权。(2)司法解释第77条的意义仅在于允许抵押物所有人对抗后顺序的抵押权人,防止后顺序抵押权人利用偶然因素获取不当利益。但是,所有人抵押权更加重要的积极意义就是在抵押权证券化的前提下,允许所有人抵押权作为投资标的,直接满足不动产投资市场对法律特征的需求。可以预言,所有人抵押权制度因其独特而强大的融资功能将会在我国民法体系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1)所有人抵押权制度也有可能被所有人滥用。例如,作为抵押物所有人的债务人有可能与诸多抵押权人中的某一债权人恶意串通,并向该恶意抵押权人清偿债务,结果债务人取得了抵押权,而恶意债权人获得了债务清偿,可谓两全其美。但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其他位于后顺序抵押权人深受其害:一方面,债务人以抵押物以外的其他财产对恶意债权人清偿债务,直接削弱了对其他后顺序抵押权人的债务清偿能力;另一方面,后顺序抵押权人对于债务人取得的抵押权也只能临渊羡鱼,无可奈何。(2)因此,立法者应当本着兴利除弊的指导思想,在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丰富市场交易标的的同时,注重对后顺序抵押权人利益和其他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❻ 物权的混同,例如甲在其房屋上为乙设定抵押权,后来乙购买了该栋房屋取得其所有权,则所有权与抵押权同归
乙购买该栋房屋取得其所有权之前应该是考虑过抵押权消灭问题的,乙既然决意购买说明其利益并未受损。抵押权消灭并不意味着债权消灭,甲仍然应当偿还所欠债务,只是乙在申请强制执行时需要寻找其他可执行物。
❼ 关于物权中的混同原则
首先担保物权分抵押、质押、留置。
房屋为不动产,在我国法律上只能设置抵押权。回不动产的抵押已登记答为法定生效要件。先登记的抵押权优先于后登记的。
甲与乙如果先登记的,其抵押权优先于丙。
如果甲同时享有房屋所有权和与乙的担保物权,相对后登记的丙就享有优先受偿权。
即假设房屋1000万,乙的担保物权为700万,丙的为700万。则房屋拍卖后的1000万要优先清偿前一个担保物权700万,剩下的300万偿还给丙。丙剩余的400万债权转化为普通债权,只能向原债务人追偿。
丙在债务无法清偿时当然可主张拍卖房屋。当然甲如果不想房屋拍卖也可直接偿还丙可对房屋主张的400万。
如在不同部门(如房产局和土地局)同一天登记的,可视为同一顺序,同等受偿。一人500万。
❽ 抵押权的消灭原因之一混同: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
抵押权可以通过转让抵押物的所有权的方式实现,但抵押物折价协议不得损害其他抵押权人的利益,否则其他抵押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债务履行期届满后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可以协议以抵押物折价取得抵押物。但是,损害顺序在后的担保物权人和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适用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的有关规定。”
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协议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其他债权人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协议。该一年应当为除斥期间,即不存在中断、中止和延长的情形。
❾ 司法考试民法中引起物权的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物权消灭,是指物权因法律行为或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不复存在。它可以分为物权的绝对消灭与相对消灭。绝对消灭指物权客体灭失,不可能于该物之上再存在一个物权。相对消灭指物权移转,一主体物权消灭,另一主体则对该物享有物权。
一、物权消灭,根据其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种:
(1)因法律行为而消灭,指因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而消灭物权的情形。其方式包括抛弃、合同和撤销权之行使。其中,抛弃主要指为消灭物权所为之单独行为。在这些情形中,物权权利人应向登记机关进行消灭物权的意思表示并办理涂销登记,否则,不发生物权消灭的效力。
(2)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消灭。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标的物消灭,此时应依社会观念判断标的物是否消灭。二是因法定期间之完成而消灭,如抵押权因主债权的消灭而消灭。三是混同,即同一物的所有权及其他物权,归属一人。但如物权之存续于所有人或所有人以外的物权人本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时,物权并不因此而消灭。一般情况下,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致使物权消灭时,无须进行登记。
二、物权消灭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混同。物权消灭原因的混同,是指两个无并存必要的物权同归于一人的法律事实。这时的混同虽然表现为权利的混同,但实际上却是权利与义务的混同。物权混同时,对混同的效力有不同的主张:两物权混同时,其中一物权被他物权吸收而消灭;由于同一物上所有权或他物权的同时存在,或定限物权与以其为标的其他定限物权同时存在,并无不可,且其在不动产登记上有一定效力,因此,物权不因混同而消灭;两物权混同时,原则上其中一物权消灭,但该物权对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关系时不消灭。
(2)抛弃。抛弃是指权利人不将其物权移转于他人而使其物权归于消灭。抛弃是单独行为。抛弃物权,应有意思表示。
(3)标的物灭失,是物权消灭的当然原因。
(4)因法定原因而消灭。例如,采矿权因法定原因而被撤销。
(5)法定期间之经过
(6)他人因时效取得物权而使原物权消灭。因时效完成而取得所有权的,不仅原所有权消灭,而且存在于该标的物上的其他物权也消灭。因时效完成而取得其他物权的,原存在于该标的物上的不能相容的同种物权也消灭。
(7)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消灭。担保物权以所担保的债权存在为前提,因此,所担保的债权消灭时,担保物权也消灭。应注意,最高额抵押权在其存续期限未届满前,并不因其所担保的债权额为零而消灭。
❿ 在承认所有人抵押权的情况下,担保物权和所有权发生混同时,所有人在自己的财产或权利上已经存在的担保物
您好。
我用案例来说明下。
首先,前提是“承认所有权人抵押权的情况下”。
甲与乙之间为债权债务关系,甲为债务人,乙为债权人,甲将A(某物,假设为房屋)抵押给乙。后乙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向甲借款,乙用自己对甲的债权作为偿还,甲同意,此时乙对甲的债权和甲对乙的债务都同归于甲,发生混同。由于承认所有权人抵押权,所以A上本属于乙的抵押权也转移至甲名下。而A上并非只有乙一个人的抵押权,甲之前还因为债务问题,将A抵押给丙和丁。此时若是甲没有能力偿还丙和丁的债务,则将A依法拍卖后,甲根据乙的抵押权所能获得的比例或受偿顺序可以抵抗丙和丁,即甲取得了乙在对A拍卖后受偿的权利及义务。
简单来说,假如甲未取得乙对A的抵押权,因甲无法清偿债务导致A的拍卖,乙、丙、丁会依照法律规定的顺位对A的拍卖款进行受偿,而由于“承认所有权人抵押权”导致乙将其受偿的权利转让给了甲,所以可以用于抵抗其他担保物权人。因为甲的担保物权就是乙的担保物权,而乙的担保物权本来就具有对抗其他担保物权人的属性。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