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版权
A. 王朔曾说郭敬明连署名权都抄,他为何如此评价
一说到郭敬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由他创作的《小时代》,最后还被搬上了荧幕,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是中国著名的网络作家,在高中时期就在网文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19岁出版了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这也为郭敬明日后的作品奠定了基调。因为写网文,郭敬明走上了人生巅峰,其中《小时代》三部系列电影总票房超13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系列电影票房纪录,郭敬明还斩获了2011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一名,所以郭敬明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但是文章抄袭的评判本就非常困难,而郭敬明也一直强调自己是借鉴,所以这起事件一共僵持了两年之久,后来法院也认为《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圈里圈外》,最后郭敬明赔偿了庄羽20万,当然这和这本书的版税费用相比只是毛毛雨,但是郭敬明抄袭的黑历史却留在了很多人的心中。事实上,王朔在内心当中是看不起的郭敬明的,因为郭敬明的书并没有任何营养,只是依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这也让很多老资历作家感到不齿,所以王朔才会对郭敬明有这样的评价。
B. 王朔:直至女儿结婚发觉他才是真腼腆,为何这么说呢
图 9王朔和猫
由于对女儿太过不舍,13年女儿结婚时王朔作为父亲并未现身,这时的王朔已经55岁了。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经历了亲朋离世,女儿出嫁,这时的王朔应该倍感孤独吧。后来王朔一个人住,住在徐静蕾买的大别墅里,养了两只猫,猫睡他也睡,猫醒他也醒,猫一打盹他就困。他就这么一人俩猫的住着,再没旁人,吃食一买一个月的,从月初吃到月末。他不找保姆,嫌拘束。
再后来他说他这辈子只此一个遗憾,他想有来世,来世做凡人,执一人手到白头,日子吵吵闹闹,汤汤水水,虽然俗气但也温暖。
王朔20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8岁走红,33岁开始写剧本。年轻当兵,退伍卖药,写作品,写剧本拍电影。写书书火,拍电视火爆,他的人生经历对比普通人确实十分精彩。这样一个大起大落都经历过的男人,年过不惑,开始羡慕普通人平淡的生活。看来生活也是一座围城,觉得别人的好些,有趣些。
C. 王朔说:我对不起妻子和女儿,但我死后财产全归徐静蕾,这是为何
“过去的作家里有许多流氓,而现在中国的流氓里大都是作家。”
说这句话的王朔,现在的90后,00后应该不太熟悉,但是对于70,80后来说,这个名字伴随着他们整个青春。
王朔不仅仅是80年代风靡一时的作家,由他的剧本改编的影视作品还引领着当时的中国青春电影市场,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声叹息》、《甲方乙方》到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无一不是经典中的经典。
小结:
综观这些年王朔经历的这些起起伏伏,我认为如今的他并不是被生活打倒了,反而像是更加看清了生活的本质。
从过去名利双收转变到名声骤落,他早早地认清了自己,觉得“光好看了,结果是事后总排解不开一个自问:原来是这样么?”
所以王朔还是那个王朔,还是看谁不顺眼就骂,写文章骂,采访时骂,甚至有时候要被人嫌恶。偶尔也能听见他赞同别人,他说:现在的人对于表达真善美觉得特别老土,但我觉得没问题啊。真善美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
但在其他的方面,他却显得低调得让人见不到他的影子。最开心的时候永远是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访谈中谈到女儿考上了伯克利大学,那股骄傲劲藏也藏不住。
虽然《致女儿书》被有些人诟病写得没有逻辑,不知道在写什么,其实这部作品更像是他从内心自言自语中切下来的片段,喃喃给女儿听。
也许痞子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自处,也换了一种方式与他人相处吧。
D. 著名作家王朔: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我对亲情是怀疑的,为何这么说
王朔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编剧,他依靠写作、编剧和卖版权就赚得盆满钵满,可以说事业的发展是极其顺利。在一本书里,他曾经写过自己的童年:"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在王朔看来,他的童年是十分灰暗的,没有快乐、没有光明。正是童年的不快乐,养成了他现在怪僻的性格。王朔曾经坦言,母亲最害怕的是躺在病床上他却不看她一眼。但王朔觉得很好笑,当初应该爱我的时候,你又在哪里?
有时候你觉得你十分"珍视"自己的孩子,可对她来说那所谓的"珍视"也许只是负担。王朔很不幸,他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只关心他的死活,只关心他做的事是不是正确,却从未关心他心里在想什么。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快乐吗。所有人都懂得的浅显的道理,为什么放到孩子身上人们就不懂了呢。孩子们需要的从来都是关心和爱护,这是多少金钱都无法替代的。若要等孩子长大了才想弥补,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E. 和名作家同名出版小说算不算侵犯著作权
需要在书中注明该作者非某著名作家的名字(包括笔名),以防止读者误会而购买该书。
作者的名字与著名作家名字相同,并不意味着作者丧失其自身作品的署名权,从法律角度当然有权署名。但是,由于两者姓名的同一可能导致读者(消费者)误购该书,或出版商利用同名误导读者购买该书,这时虽然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但是涉及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因此,要出版该书并署名,必须在书中注明该书作者的真实情况和可能误会的声明,这样就可以合法出版了。
著作权法不可能禁止作者合法署名,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法可以禁止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因此,必须在保障读者权益的前提下合法署名出版该书。
F. “流氓才子”王朔:曾骂人泡妞的北京老炮儿,从美回来后为啥性格大变
王朔,可能真正认识这个人的不多,但和他有关的电影大家知道的肯定不少,《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等,还有一些大腕,像刘震云,冯小刚等等,都和他关系匪浅。说起王朔这个人,有才华,曾经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只是把他放到文学史中,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了。
在他笔下的主角,形象一般都不太好,有些流氓,本人也算是风流,因此,很多人都将他的文学称为“流氓文学”,很是不好听。但若是你借此就认定他的这种人设,则可以判定你不是真的了解这个人。他才华横溢,却有着北京老炮儿的风采,这些融到他的生活中,再去看王朔,就会发现他的另一面,原来,他脸皮也是极薄。
北京王朔
王朔是典型的北京大院孩子,1958年,他出生在南京,父亲是南京总参步兵学校的老师,母亲是学校的校医,还有一个哥哥,家世算得上很好。王朔出生不久,父母便被上级调回了北京,住进了北京大院里面,从小,院子外面的孩子看见王朔,都把他看得很高,毕竟,王朔是大院里面的孩子。
“梁左死完,我哥死,然后我爸死。都连着死,两礼拜死一人,还有几个朋友。这一下造成严重的危机感。死亡就在眼前,下礼拜不知是谁,在那时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慌。”王朔这样说到。
可能是身边人的离去使得王朔陷入了一种恐惧中,他开始四处骂人,骂金庸,骂鲁迅,最后都骂自己,王朔的心态已经彻底崩了。2013年,王朔的女儿在北京结婚,王朔没敢去,他似乎再次回到了小时候的北京大院,怂了。
现在王朔就喜欢待在自己的屋子里,还又养了一只猫,一日三餐自己做着吃,没事的时候就睡会觉,没人打扰自己,也不去打扰别人,王朔说这样挺好的。日暮时分,看着余晖里的王朔,可能没人会想到,曾经意气风发的他也会这般的无助苦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G. 王硕的影视作品
2015年,何炅导演,黄磊监制,李易峰、张慧雯、蒋劲夫主演的电影《栀子花开》出品人、总制片人
腾讯视频 2013 全球首部互动功能喜剧《快乐ELIFE》,该剧由何炅主演,首创“剧集协作”模式,将剧情塑造权充分交给“宅男宅女”们,由此打造出一部完全属于宅男宅女的网络自制剧。
青春偶像剧《爱情海》,收视率湖南全省第一。
行业剧《幸福生活乌里哇》, 收视率湖南全省第一,该剧由湖南经视投拍,经视主持人马可和YOYO扮演了剧中的男女主角,湖南主持界的很多大腕何炅、李唯嘉、李锐、杨乐乐等众多主持人也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栏目剧《一家老小向前冲》 ,收视率从03年至今持续第一,该剧有70%的室内剧情,而另外30%为外景。在空间上较之纯粹的室内剧更宽广更具有立体感。在风格上,将充分挖掘湖南本乡本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充满现代大都市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湖南特色,别有风味的湖南方言将带给观众久违的亲切感。
湖南经视原创年度悲情大戏《悠悠寸草心》(第一部),全国收视率第一家庭伦理剧。此剧首提“季播剧”概念。
东方卫视青春偶像剧《青蛙王子》,国内第一部季播剧,采用“即拍即播”模式,显示出了出色的偶像剧驾驭能力。同时段全国收视率第一 。
湖南经视开年大戏《人间烟火》,该剧以湖湘文化为背景,围绕着湘菜文化,讲述3代人跨越40多年的爱恨情仇。同名主题曲由快乐男声的实力唱将王铮亮演唱。
百集商战大剧《今生今世》,融湖南商战、本土富豪恩怨秘事、家庭情感、现代爱情故事为一体的传奇性电视剧。虐心升级。
青春励志剧《离爱》,一部真实描写80后生存现状的电视白皮书,讲述一帮80后年轻人的创业青春史。“紫菱”张嘉倪,新还珠格格“小燕子”李晟、郑恺,田园,张晓晨,焦阳,张舒羽,彭宇等青春偶像联袂演出。同名主题曲由何炅演唱,由著名青春小说作家刘同同名小说改编并编剧。还未正式上星播映,卖出网络最高价版权。
时尚季播剧《星光都市》,又名《爱电影之星光都市》,是电影频道首度尝试的自制时尚季播剧,于2011年2月12日在CCTV-6首播。 何炅《栀子花开》《那段岁月》《离站》《爱自由》《早晨》《想》
戴军《玫瑰花开》
2008年快乐男声全国总决赛5进3 微电影系列 编剧、导演
陈楚生、厉娜《爱情木马》
张杰、 REBORN 《幽梦》
魏晨、何洁 《捉迷藏》
苏醒、艾梦萌 《中奖了》
吉杰、唐笑 《红鞋》
2009年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5进3 微电影系列 编剧、导演
江映蓉《恋爱ING》
喻可唯、魏晨 《快乐》
刘惜君、俞灏明 《可以抱你吗》
黄英、吉杰 《你爱我吧》
李宵云、苏醒 《伙伴》
H. 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姜文,谁才是京圈真正的关键人物
张北海的《侠隐》曾经把高晓松迷住,他打电话去要版权,却被姜文抢了先。民国和北京,这是姜文拍电影时最喜欢的时空设定。他拍了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从四川到上海,一路北上,最后还是落回到北京。姜文在10年前就拿到了《邪不压正》的小说版权,但剧本没有打动他,他先去拍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当他为剧情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李天然的师父被杀,这才开拍。合理性是姜文推崇的。他曾说自己的戏是“找”出来而不是“拍”出来,即是人物本来就存在,不受他的摆布。
和他合作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评价他是“中国最绝的男演员”。
京圈往事如烟,咸的淡的都留在了过去。圈,本来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谁也没法证实他的存在,所有的人不过是向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而已,不管是为名还是图利,都是一群努力的人,没有什么关键人物,都是一样的
求采纳
I. 急求王朔作品评论,王朔研究
王朔,1958年,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至今,王朔也不愿讲他是北京人。相反,“我是东北人”这句话他却说得理直气壮,在他出生后不久,他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在他居住的大院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志士,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北京这地儿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
这也怪不得他,最远他才到过北京的西单,见识也就可想而知了。上中学后,王朔搬进了城,朝阳门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北京的语言对他来讲是陌生的。由此可见,今天王朔的语言,跟“老北京”是没有渊源关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语言交流后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
“调侃”,成为王朔语言是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你也一定要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应该说,这种调侃的形成是很自然的,并不是痞子的专利。但由于这种调侃对自认为很体面的人也无情地嘲弄,于是一种自尊和另一种自尊便抗衡起来,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种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调皮捣蛋差不多的把戏,却惹得大人们生气了。
有人问王朔:“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名利了。”王朔答。就写作本身而言,王朔是个作家,但是他又不是人们心目中所设计的那种作家:人格多伟大,道德多完善,行为多文明,是人类的楷模,灵魂的工程师。他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尽管如此,他对文学的贡献仍不可抹煞。他写了社会边缘上的人,以往,游手好闲为社会不允许,每个人的社会位置都非常明确,新时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生活的改善,社会空气的缓和,职业的划分已经不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简单的四大样,很多人生活在社会边缘。过去中国的中产阶级,依附在权力阶层,由政府、军队、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构成,改革开放前,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强的优越感,经济状况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开放后,这个阶层逐渐瓦解,他们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经济上的优越被私营者代了,政治上的优越感又很模糊,他们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又没受过太多的教育,社会位置急剧变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们,社会位置的提升和知识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贩打腰提气,现在是受过教育、有能力的人扬眉吐气,每个作家不可能写尽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写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农民、知识分子一样,王朔对“边缘人”的了解,使他的笔下都是这一群人。
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虽非是书香门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这种出身对与他以后在作品轻车熟路地描写北京市井生活有极大补益)。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王朔少年时就读于韶山中学,在学校并非一个顽劣的学生,甚至曾经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虽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为此被关押了三个月时间。
1976年夏,王朔高中毕业后到山东参军,像在《动物凶猛》中他所记述的那样,他渴望战争,希望成为英雄。然而在部队中他并没有成为一名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1978年在大学恢复招生的时候,王朔兴起了报考文科的欲望,于是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偶然将习作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等待》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文笔还很学生腔。然而在1978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当时,它无疑是清新可喜的,而且它的一投中的,也分明显示了王朔的创作潜力。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但似乎流年不利,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和《许爷》等作品中。
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商人的视角使他知道什么东西适于出售,于是他挑选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果然,在《当代》上一投而中。
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195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名符其实地火遍了大江南北。
随着出书频率降低,王朔开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赠我蒙汗药〉似乎显得有些江郎才尽,真正重新引起媒体关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砖杂文集〈无知者无畏〉,里面把金庸琼瑶并列成“四大俗”,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金王论战,与以往不同,网络的参与使这场论战迅速升级和白热化,而无知者无畏,也跟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样,成为年度热门话语。
最近又出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语言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开篇《我的千岁寒》,文字简洁,富有诗意,还被赋予了时态。最后一篇《唯物论史纲》谈的是宇宙和物质,虽然有些常识性错误,但语言依然有着王朔式的霸气。
【记事年表】
1958年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曾用名王岩。
1965至1969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
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门仓小学。
1972至1975年就读于北京一百六十四中学。
1975年借读于太原五中。
1976年毕业于北京四十四中学。
1977至1980年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任卫生员。
1980至1983年退伍后在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工作。
1983年辞职从事自由写作至今。
【作品年表】
原著
《我的千岁寒》(2007)
《看上去很美》 (2000)
《永失我爱》 (1994)
《消失的女人》 (1993)
《痴男狂女两世情》 (1993)
《无人喝彩》 (1993)
《青春无悔》 (1992)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989)
《顽主》 (1988)
《轮回》 (1988)
《浮出海面》 (1985)
《空中小姐》 (1984)
编剧
《梦想照进现实》 (2006)
《一声叹息》 (2000)
《无人喝彩》 (1993)
《青春无悔》 (1992)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989)
《大喘气》 (1988)
《顽主》 (1988)
《轮回》 (1988)
分类
纯情卷
·《永失我爱》
·《空中小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动物凶猛》
·《浮出海面》
·《过把隐就死》
矫情卷
·《懵然无知》
·《刘慧芳》
·《无人喝彩》
·《人莫予毒》
·《我是你爸爸》
谐谑卷
·《编辑部的故事》
·《谁比谁傻多少》
·《痴人》
·《枉然不供》
·《顽主》
·《你不是一个俗人》
·《一点正经没有-顽主续篇》
·《千万别把我当人》
挚情卷
·《我是狼》
·《给我顶住》
·《许爷》
·《橡皮人》
·《玩得就是心跳》
其他卷
·《看上去很美》
·《无知者无畏》
·《美人赠我蒙汗药》
J. 请问王朔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顽主》很成功,同名电影也拍得比较到位。推荐。《千万别把我当人》戏谑的手法内写的挺黑色容也很讽刺,有点荒诞的味道。推荐。《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也被导演叶京改编为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还不错,尤其是《玩》,写作手法在当时已经很前卫了,推荐。《我是你爸爸》被冯小刚改编成电影《冤家父子》,推荐。《看上去很美》也被张元拍了同名电影,书写的已经很驾轻就熟了。推荐。《动物凶猛》,这个应该知道,被姜文改编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王朔早期作品里比较优秀的,推荐。还有一部,叫做《痴人》,写的有些超现实主意,我很喜欢的一部。如今的《我的千岁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