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版权
㈠ 酷狗的肖邦钢琴曲有版权吗
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和版权只规定作者一生和死后25年,所以这些东西是不存在著作权的。收费可能因为提供高质量服务或者演奏者本身自己的版权。
㈡ 弹肖邦练习曲手指最少要能跨多少度
老实说——恐怕不够!肖邦练习曲中除了少数慢速或中速外其它都是快速的,如果手指在键位与键位间真的够不着,要靠手臂的积极挥动来协助,速度恐怕是很难达到肖邦的要求,而音乐形象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的;“跳着”弹奏即使是用上延音踏板解决流畅性问题(连奏),还是会因为触键的不稳定(特别是力量)而难免产生上方泛音影响音色;同时,慢速和中速的作品往往是触键练习(如op.10 no.3和op.10 no.11),其中不乏大距离的波音、和弦,十度、十一度乃至于十二度都不在少数;而在快速的作品中要兼顾速度和音色对于手小的演奏者就更为困难了(如op.10 no.1和op.25 no.1),更不要谈音乐的张力了。如果你真的练习过肖邦练习曲,其中的艰辛因该是不难体会的。更重要的是,肖邦练习曲对手指在跨度上的要求还不仅仅局限于拇指与五指之间,还在于食指与五指、拇指与中指——要求能跨出八度(如op.10 no.4和op.10 no.5和op.10 no.12);食指与无名指、中指与五指——要求能跨出六度(如op.10 no.10和op.25 no.8);即使是跨度较小的三度练习曲(如op.25 no.6),要在保证快速与连奏的情况下又受困于手型,没有一双大手完成手指的穿越也会变得相当困难。其实,这一切的技术难题,很大程度是由于钢琴的改革而引起的——古钢琴的琴键宽度较窄、长度较短、按键的深度较浅,在触键上较为简单。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为钢琴的改革提供了可能——制作上,开始用加长的钢丝代替树脂,琴键加宽、长度变长、按键变深——以获得更好的音乐表现力——但是,也给钢琴演奏者提出了更严峻和苛刻的挑战和要求。仅从手指的跨度上来讲,现代钢琴的八度大概相当于古钢琴的九度半。肖邦的钢琴作品产生于钢琴改革之前,他本人所用的就是古钢琴。可以说,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主要是针对速度而非跨度——因为他本人的手也不大(楼上的网友不是有说十度的吗;不过仅从他一米五几的身高也可知一二——和贝多芬差不多,甚至还没有贝多芬那般健硕——他并不如传闻中那般高大潇洒);再者,他个人的创作风格在于情感的表达与诠释,而非单调的炫技——自然也较少大跨度的音程——这一点异于李斯特);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肖邦活在今天,那他还会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作曲家,但要作为杰出的演奏家——他恐怕是不够格的。建议你选择以速度为主的练习曲先下手(如op.10 no.12——革命练习曲——左手快速瑟音和右手辉煌悲壮的八度),我的手也不大,但是我终究是把这首拿下了(不过难度还是很大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肖邦练习曲并不是按难易程度编排的(但是现在还有很多所谓的钢琴老师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练习——实在是误人子弟——学生往往就被op.10 no.1——“逃亡圣赞曲”给难住了)。这里提供一个列表——是有关肖邦练习曲的难易程度排序,希望能帮上忙http://..com/question/8602255.html?si=1 (由bmcmedia提供)。又鉴于市面上流通的《肖邦练习曲》版本繁多,质量(特别是准确性)参差不齐,在此,我建议你用上海音乐出版社(由波兰音乐出版有限公司提供版权、杨艾凯尔教授编订)出版的《肖邦练习曲》(我也正在用,感觉相当不错)。此外,你在练习《肖邦练习曲》时最好遵循肖邦本人编订的指法——因为肖邦的指法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演奏难度(如op.10 no.12,不用肖邦的指法演奏会相当困难),更主要是为了情感的表达——肖邦本人称其为“感情性指法”(特别是中指和无名指的运用)。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演奏的难度(如op.10 no.1,音符间的跨度特别大,用自然指法演奏或许会简单些),但是为了更忠实的诠释肖邦和他的音乐,这种困难还是值得的——其中成功克服种种困难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相信你在这样做了之后一定能够有深切的体会。我正在练op.10 no.1啦,一起努力吧!
㈢ 谁知道张磁带里的CHOPIN:ETUDE NO.3 萧邦:第三号练习曲真正名称是什么吗我翻遍了肖邦的曲子查不到
请问题主现在知道是哪首练习曲了吗?一毛一样的困惑,找遍了肖邦的练习曲都没找到
㈣ 求历届肖邦钢琴比赛的第一名名单!
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举行于1927年,获得第一名的是当时年方20的苏联的选手列夫
㈤ 肖邦国家的历史
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Piastów)家族的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us I,992~1025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史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ę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ł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ładysław Gomuł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ść)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łę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ągłego Stoł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
㈥ 请问贝多芬,莫扎特等等音乐家的音乐现在有版权吗
肖邦、贝多芬、舒曼、莫扎特、海顿、舒柏特、巴赫、李斯特、比才、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
㈦ 国际上有为钢琴家而设立的大奖吗
国际钢琴大赛的四大奖项
范·克莱本世界钢琴大赛(美国)
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波兰)
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俄国)
利兹国际钢琴大赛(英国)
这是肖邦钢琴比赛的:
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举行于1927年,获得第一名的是当时年方20的苏联的选手列夫•奥波林(Lev Oborin),他是以无可争议的成绩夺得冠军的。他留下的录音不多,飞利浦唱片公司出版他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是他著名的录音。
第二届比赛举行于1932年。这届比赛的第一名也是前苏联人,名叫乌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他同时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乌宁斯基的录音也不多,飞利浦曾出版过他演奏肖邦《玛祖卡》的 “小双张”,从演奏风格上看也偏重于稳重工整一路。
1937年举行的第三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的仍然是前苏联人,他是1913年出生的扎克 (Yakov Zak),他同时还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玛祖卡特别奖”。现在很难见到他的录音,DG“画廊系列”早年有一张他与别人合作的钢琴三重奏。前三届比赛的冠军尽管全由苏联人囊括,但并未引起非议。这固然因为波兰还未沦为苏联附庸、还是个独立的国家,但最重要的是评委能坚持自己的美学理念、有独立的人格。事实上,这几位获奖者日后都成了一代宗师,也证明了这些评委们确有慧眼。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遍及全欧。所以第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就一直拖延到12年之后。
第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于1949年举行,这届比赛由波兰的车尔尼•斯特凡斯卡(Halina Czerny-Stefanska)和前苏联的达维多维奇(Bella Davidovitch)两位女选手获并列第一名。 前者曾来中国演出过,在这次比赛中除获并列第一名外,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捷克的 Supraphon、英国的Pearl都为她出过专辑。傅聪留学波兰时就曾随她学艺。达维多维奇直到 1982年近50岁时移居美国后才重新一鸣惊人,并在DG和飞利浦公司留下了不少唱片。
1955年举行的第五届比赛的获奖者,也许是历届比赛中最为我们的乐迷所熟悉的,先看看前三名的获奖名单: 第一名:哈拉谢维奇(Adam Hazasiewioz) 、第二名,阿殊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 、第三名,傅聪(Fou Ts’Ong)。当年击败阿殊肯纳齐而夺冠的那位哈拉谢维奇是个波兰人,飞利浦的“小双张”系列也出版了他的《夜曲和前奏曲》和《波兰舞曲与圆舞曲》。获得第二名的阿殊肯纳齐次年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王钢琴比赛中夺魁,1962年参加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结果和英国的奥格登(John Ogdon)同获首奖。傅聪除了获得这届比赛的第三名外还夺得了玛祖卡演奏特别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这个比赛中进入前三名,也使他能够进入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深造。
1960年举行的第六届比赛,成就了夺得冠军的意大利人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钢琴演奏大师之路。
1965年举行了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是当今享誉乐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阿格丽姬 (Martha Argerich)。自幼学琴,师从多是名门:古尔达、李帕蒂夫人、马格罗夫、阿殊肯纳齐、米开朗杰里等都曾是她的老师。早在1957年她还获得过布索尼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等奖。阿格里奇、鲁普、傅聪三人私交甚好。
第八届比赛于1970年举行,获第—名的是美国的奥尔森(Garrick Ohlsson),这是美国人在这项比赛中第—次取得这样好的名次。在这次比赛中得奖后,他先后和奥曼迪、小泽征尔等合作在欧美各地演出。EMI出版过他演奏肖邦《夜曲和前奏曲》、《波兰舞曲和幻想曲》两张专辑。
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1975年举行,冠军得主是波兰的钢琴家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这是波兰人在哈拉谢维奇之后相隔了20年才再次在这个固定在华沙举行的比赛中夺得第—名,时年18岁,颇得“欧洲音乐总监”卡拉扬的赏识。
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1980年举行。这是—次大爆新闻的比赛。首先是这届比赛的第一名由一位叫邓泰新(Dang Thai Son)的越南人获得。这是亚洲人第一次夺得这项桂冠。日本的JVC唱片公司为他出了多张肖邦作品的唱片,但国内难得—见。不过近年“深圳先科”和 “普罗艺术”都分以别引进版权方式出版了他的多张肖邦作品录音。
1985年举行的第十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冠军得主是前苏联的布宁(Stanis Lav Bunin),他同时还获得了“波兰舞曲”和“协奏曲”特别奖。由于这次比赛通过卫星向全世界作现场直播,因而使他的名声远扬。
1990年举行的第十二届比赛。这次赛事没有出现令人耀眼的新星,却开了另—个先例,就是比赛结果也许因为没有—人令评委们满意,使冠军空缺。 获得第二名的是美国人肯纳(Kevin Kenner)。他1963午出牛于加利福尼亚的科罗拉多,生活在德国的汉诺威。他同时还获得了这次比赛的“波兰舞曲特别奖”。
1995年举行的第十三届比赛同样由于参赛者水平原因出现头名空缺。第二名由法国的菲利浦·丘西亚诺(Philippe Giusiano)和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苏尔塔诺夫(Alexei Sultanov)并列获得
首奖空缺终于在2000年的第十四届比赛被打破,也是让中国人大大地扬眉吐气了一回的赛事。不仅李云迪在比赛中拿了冠军.在参加肖邦钢琴比赛之前李云迪已在匈牙利的李斯特钢琴比赛上拿过第3名,论技术不说无懈可击也是难以挑剔。因此他演奏的曲目也以李斯特和肖邦的作品为主,李斯特的华丽与炫技和肖邦的优雅抒情、再加上签约了黄标签的DG,使他成为如今国际乐坛上炙手可热的明星钢琴家之一。从李云迪最近推出的一张新专辑看来,他已从技艺的张扬转向音乐的关注,曲目也向多样化转变。一张名为《乐聚维也纳》的CD是李云迪2005年6月在维也纳爱乐大厅的现场演出实况,除了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是炫技性作品外,其它如莫扎特的第10奏鸣曲K.330、舒曼的《狂欢节》和斯卡拉蒂的两首奏鸣曲都是音乐性较强的曲目,这些作品的技巧性虽然相对略低,但在对乐曲的处理上却更能体现一个音乐家的艺术功力。
第十五届比赛举行于2005年10月,结果波兰的拉法尔·布莱哈奇(Rafal Blechacz)技压群雄夺得桂冠,这是自1975年齐默曼之后再次由波兰人赢得这项荣誉。布莱哈奇年方二十,正在波兰比得哥什音乐学院学习,他在比赛中还囊括了最佳玛祖卡、最佳波兰舞曲和最佳协奏曲三个特别奖。
㈧ 已经去世的音乐家的作品,是否可以免费用作商业用途
肖邦作品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
㈨ 国内出版的肖邦作品乐谱怎么样
近年引进的扬·艾凯尔编订的波兰国家版是公认的最接近原版的,是现在大家最常用版也口碑最好的。国内权常见的(常用的)还有人音早年引进的帕德雷夫斯基编订版以及人音后来引进的齐默尔曼编订的亨勒版,帕德雷夫斯基的版本也是不错的,几代人用的都是这版,但是齐默尔曼编订的亨勒版的装饰音、踏板和分句,还有奏法等与上述另外两版都有部分区别,可以用作学习参考,但是不推荐演奏使用。科尔托的版本有很多个人的理解和注释,是非常好的学习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