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权页
① 在古籍界,什么样品相的书最具有收藏价值
现在有很多读书爱好者或者喜爱文学的人都喜欢收藏图书,被收藏的那些书,一大部分是他的内容很受收藏者的喜爱,另有一部分,则是在版本上与别的图书有很大不同,一般值得收藏爱好者收藏的图书主要有以下几种:初期发行量很少数量有限,有一起发行特别早的精装版本或者由知名作家亲笔签名的图书,在未来有很大增值空间。
时间越久、越有历史的图书越具有收藏价值。当下,古籍版本在收藏界中,也是很受大家亲睐的。先不说古籍版本的收藏价值,就单单从他的外形来看,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所以收藏图书真是净化人们的心灵的同时还可以给图书收藏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收藏图书是有很大的市场升值空间的,收藏图书不仅陶冶情操,还可以作为一种投注的方式为收藏者获利。尤其有些历史悠久的图书,因为当时条件有限,不能够再次印刷、数量很少,所以升值空间更大。收藏图书要对图书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其次还要有一些图书版本知识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每种图书的收藏价值才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图书收藏者。
② 古籍版本鉴定时可供考察的内外因素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古籍版本决定了古籍价值,同一本书,刻的年代和刻的人不同,其价值也不同。我们常常会好奇,同是《史记》,有的价值上万,有的就值几百。其实这和我们现代的出版物是一个道理,好的出版社出的书,价格自然高,因为人家纸质好,印刷好。古籍也同理。宫里的版本通常在质量上要比民间的坊刻本好很多,因为人家财大气粗。民间的不同刊刻人和作坊(相当于现在的出版机构)之间也有差别,所以版本很重要。
工具/原料
热爱阅读
热爱古书
方法/步骤
1.从版刻的风格特点初步鉴定版本
书籍的刊刻风格依托于当时的文化政治背景,刊刻的风格有着非常强烈的时代气息,所以,掌握一个时期刻书的风格特点,对于版刻时地的考定和版本学的研究大有裨益。如宋代刻书从版式上讲,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则出现细黑口,版心有鱼尾,版心常镌有本版的字数、书名的简称、卷次、叶码、刻工姓名等,早期刻本卷端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官刻书多在卷末刻有校勘人衔名,私刻本则卷末多有题记或牌记。宋代四川、两浙、建阳、江西等四大刻书地,在用纸、字体上也各自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四川崇颜体、浙江崇欧体、建阳崇柳体、江西兼而有之。而从现存古籍看,用纸方面建阳多竹纸,其他地区则多为皮纸。
2.根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依据原书的序跋断定版刻年代是常用而且比较可靠的方法,序跋书写的年份、序跋中记载的有关刻书人、时、地的情况,均可作为断定版刻年代的参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判定版本必须结合版刻特点等其他因素,避免重刻而保留旧序旧跋的误导,造成判断错误。
3
3.根据书牌、木记鉴定版本
古人刻书特别是坊肆刻书,常常在书前内封面镌雕牌记,与现在出版物的版权页有相近之处,注明了书名、著者、批点评论者、刊版年月、雕版的斋室堂名等。这种牌记如果不是后人故意作伪,应该是鉴定版本最直接的根据。如,国家图书馆藏《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原来根据版刻风格等诸因素,断定为宋本。20世纪70年代,山东朱檀墓出土一部此书,与国家图书馆藏本比对,应为同版,而此书有牌记称“武夷詹光祖至元丁亥重刊于月崖书堂”,有明确的刊刻时间,足以帮助我们断定此书并非宋刻,而是元刻,纠正了前人编目的错误。但也经常会有后人因书版易主更改牌记或书商故意剜改旧牌记以冒充早期刻本的情况,也还有牌记写为“╳╳╳藏版”,应区分刻版处和藏版处的不同。
③ 什么样的旧书值得收藏
值得我们收藏的书本大体有以下几种:
1、 精印本
有些书,除廉价的普通版本外,另有若干册限定的精装本或特精本。这些书由于在油墨及印刷方面特别精致,开本较大,纸质较好,数量亦有限,便具有收藏价值。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朱维之翻译的《失乐园》,1984年首次印刷为46400册,内含精装本3400册,就较为高雅。1989年齐鲁版特精全本《新刻锈像批评金瓶梅》,就受到海内外行家的高度赞扬,因为它在全本《金瓶梅》的印刷史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当然,精装本中又有特精非卖品之书就更为珍贵了。如傅雷所译《夏洛外传》,1933年9月初版,其中非卖品精装本仅印了50册,为海内外藏书家所瞩目。
2、签名本
有些书本来就出于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签名留言于扉页之上,便更有意义,书价亦飞腾而上,甚至达数十倍之多,极为烫手。1992年4月杨绛女士的《洗澡》签名本,在杭州竟卖到78元。签名本中又有编号本。所谓编号本,是因其印量有限而按序编排,或赠人或出售。1991年4月巴金先生签名的《随想录》编号特装本,在上海竟卖到13000元,创下大陆40年来拍卖书的历史新纪录。
3、初版本
初版之书大都是由作者亲自监督印刷和校对的,历来被版本学家看重,并可以此查核出后来编辑者的疏忽。如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乱莠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9年5月10日初版;还有陈寅恪弟子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1947年商务版。夏罗德·布伦忒著的《孤女飘零记》伍光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9月初版,都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
4、未裁本
所谓未裁本是指书的边缘从不曾为装订者的工具裁剪过的书籍,亦称毛装本或毛边本。如:1931年5月15日上海联合书店初版的《青春散记》(作者邹枋),初版仅印了1500册,且从未有过初版毛边本的纪录,故较为罕见,是海内的珍本。
5、孤本
实际上五四以来有不少书亦成为孤本。1948年4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黄裳先生的《锦帆集外》一书,作者曾云:当时"又曾以宣纸印一本,装两册。盗掠之余,只存下半。是更有'孤本'资格矣。"
6、错本
有时,某部书因印刷或装订错误得以问世,被称为特殊版本。这正如集邮爱好者获得错票一样,物以稀为贵。如: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11月初版的《现代小品文选》,由赵景深先生编选,分上下两册。其下册即为错本。开卷处有一枚藏书印:"结屋三间藏万卷"。
7、藏书票本
所谓藏书票本,是指在版权页上贴有藏书票之书。而藏书票在我国的兴起,当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叶灵凤曾说:"丢开书籍本身,仅仅对于这东西的收集,已经和邮票一样,是茫无止境的事。"藏书票在海外的售价,已极为昂贵,据董桥云,EricGill为其妻雕画的一枚藏书票,80年代已标价90英镑!具体内容详见《藏书票》一文。
8、私印本
有些非正式出版的私印之本,由于作者日后成名或其本身的价值,亦值得收藏。例如,台湾诗人郑愁予1949年在湖南以青芦为笔名出版的石印处女诗集《草鞋与筏子》,就颇为珍贵。
9、古籍版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越久的图书越有收藏价值,民国时期,宋本书价被炒到五六十块银元一页。这在1942年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是有记载的。50年代初期,宋元本古籍的行情一度低落,明本书有过论斤售卖的时候。这种不正常的行情自然是社会变革时期的短暂一瞬。很快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到了50年代末,宋元本书几乎退出了公开的古旧图书市场。不过明代古籍还不鲜见。当时的售书目录标价表明,普通的明本,每册的价格仅在五元左右。这一价位当与那里的社会购买力相适应?quot;文革"期间,社会藏书大量损毁,藏书活动陷入极度的萎缩,古籍已无行市。70年代后,古籍从内部售卖逐渐走向公开,乐于收藏者寥寥。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在生活富足之余,才恢复了鉴赏与收藏的雅兴。古籍的价格也如众星捧月,逐年攀升。如今人们如能在千元以下买到一部真正的明版书,已是十分幸运的了。
近年来,古籍善本在收藏品中,继学画、古玩等脱颖而出。撇开古籍善本的文献价值,就其鉴赏价值而言,一部品相上好的古籍善本,本身就是一件高雅艺术品。线装古籍那典雅的封皮设计,精巧的书脑、书脊和恰到好处的签条等,这些华夏独有的装帧形式令人倾心。打开书卷,清新隽永的字体还不时散溢出古墨遗香。
一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秋季拍卖专场,成交总价高达375万元,成交率76%。古籍善本拍卖,成交价如此之高,如今已不再令人咋舌。
10、文革版本
由于"文革"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文革图书印量之多,印刷之精美,堪称一绝,博得海内外收藏家的好评。如"红宝书"和"小人书"都已成为抢手的图书,有的每本标价数百元以上。现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收藏市场,"红宝书"交易十分红火,一本上等品相的初版《毛主席语录》交易价达350元,一本法文版的语录本价位高达480元,一些稀有版本(如少数民族版、盲文版等)更是价格不菲,含金量颇高,成为藏家投资的"热点"。
11、港台原版本
港台文史类的原版本由于印制精美而深受大陆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探亲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虽然有一些台湾版的图书流入大陆,其数量及种类仍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纯文学作品,在大陆仍是难寻,被行家以珍本相待。因为截至1992年底,台湾邮寄大陆的图书仍十分不畅,须转道香港才能抵达。台湾早期绝版的一些文史类图书更使大陆藏家闻而难睹其容。沙叶新有次过境香港,跑了几家旧书摊,才淘得余光中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年初版)而大喜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