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胺专利
A. 伏虫隆专利
3,5-二氯-2,4-二氟硝基苯和伏虫隆的合成方法 有权许可备案阅读授权文献
申请号:200510049360.1 申请日:2005-03-11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剂伏虫隆及其中间体3,5-二氯-2,4-二氟硝基苯的合成方法。所述的3,5-二氯-2,4-二氟硝基苯的化学合成方法,包括将2,4-二氟硝基苯氯化得所述产物;所述的伏虫隆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2,4-二氟硝基苯氯化制得3,5-二氯-2,4-二氟硝基苯,再经加氢还原制得3,5-二氯-2,4-二氟苯胺;3,5-二氯-2,4-二氟苯胺与2,6-二氟苯甲酰异氰酸酯加成反应得所述产物。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1,2,4-三氯苯工艺的硝化异构体的产生,少了反应步骤,且其合成工艺简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具有较大实施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申请人:浙江工业大学
地址:310014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朝晖六区浙江工业大学
发明(设计)人:贾建洪盛卫坚高建荣蔡志彬林福秀
主分类号:C07C205/12
分类号:C07C205/12 C07C201/12 C07C275/54 C07C273/18
B. 曹镛的成就
1998年前主要从事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曾提出了“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新概念,实现了使高导聚苯胺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通用高分子熔体中加工成高导电材料,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可弯曲的大面积塑料发光二极管,通过对发光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电极界面特性的研究,改进了器件的长期工作稳定性,提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电荧光量子效率有可能突破25% 的量子统计规则,1998年后在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合成一系列新型(含硒、含硅)等窄带隙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单链白光材料等,首次实现用银胶做阴极的全印刷聚合物发光器件,报道了一种能量转换效率可以达到5%的异质结聚合物太阳电池新型给体材料。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共发表有关论文350余篇,据ISI检索(至2008年9月)他人引用总计超过6000余次,h-因子54;已获得授权美国专利21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1988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参与获得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应用研究发面,已获得18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研究成果有机导体的研究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3000多次。据美国ISI公司统计,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全世界在导电聚合物领域发表论文和被引用情况,按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排名,曹镛教授发表在《Nature》上的有关柔性LED的论文排名第2,发表在《Synth.Met.》上的有关对阴离子诱导掺杂制备可溶性导电聚苯胺的论文排名第6;按作者排名,他发表的论文总数排名第10,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数排名第5。
2010年曹镛教授主持的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Structure of trans-polyacetylene prepared by rare-earth catalyst Makromol. Chem., Rapid Commun., 3(10)(1982)687-92 Cao, yong; Qian, Renyuan; Wang Fosong; Zhao, Xiaojing
2)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aniline oligomers and polyaniline Synth. Met., 16(3)(1986)305-15 Yong Cao; Suzhen Li; Zhijiann Xue; Ding Guo
3) Soluble polyaniline Li, Suzhen; Cao, Yong; Xue, Zhijian Synth. Met., 20(2)(1987)141-9
4) Counter-ion inced processibility of concting polyaniline and of concting polyblends of polyaniline in bulk polymers Cao, Yong; Smith, Paul; Heeger, Alan J. Synth. Met., 48(1)(1992)91-7
5) Flexible light-emitting diodes made from soluble concting polymers; Gustafsson, G.; Cao, Y.; Treacy, G. M.; Klavetter, F.; Colaneri, N.; Heeger, A. J. Nature (London), 357(6378)(1992)477-9
6) Improved quantum efficiency for electroluminescence in semiconcting polymers。 Y. Cao, I. D. Parker, G. Yu, C. Zhang and A.J. Heeger, Nature (London), 397(6718)(1999)414
7)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s based on conjugated polymers doped with iridium complexes Weiguo Zhu, Yueqi Mo, Min Yuan, Wei Yang, Yong Cao* Appl. Phys. Lett. 2002, 80, 2045
8) High-Efficiency,Environment-Friendly Electroluminescent Polymers with Stable High Work Function Metal as a Cathode: Green- and Yellow-Emitting Conjugated Polyfluorene Polyelectrolytes and Their Neutral Precursors Fei Huang, Lintao Hou, Hongbin Wu, Xiaohui Wang, Huilin Shen, Wei Cao, Wei Yang, Yong Cao* J. Am. Chem. Soc. 2004, 126, 9845
9) Efficient electron injection from a bilayer cathode consisting of aluminum and alcohol-water-solubleconjugated polymers Wu, H. B.; Huang, F.; Mo, Y. Q.; Yang, W.; Wang, D. L.; Peng, J. B.; Cao, Y.* Adv. Mater. 2004, 16 (20): 1826
10)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Cathodes Printed from Concting Ag Paste Wenjin Zeng, Hongbin Wu, Chi Zhang, Fei Huang, Junbiao Peng, Wei Yang, and YongCao* Adv. Mater., 19(2007)810
11) High-Efficiency White-Light Emission from a Single Copolymer: Fluorescent Blue, Green, and Red Chromophores on a Conjugated Polymer Backbone** Jie Luo, Xianzhen Li, Qiong Hou, Junbiao Peng, Wei Ya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19(2007)1113
12) High-performance polymer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of a polysilafluorene derivative Ergang Wang, Li Wang, Linfeng Lan, Chan Luo, Wenliu Zhuang,, Junbiao Peng, and Yong Cao* Appl. Phys. Letter, 92(2008)0333307
13) High-Triplet-Energy Poly(9,90-bis(2-ethylhexyl)-3,6-fluorene) as Host for Blue and Green Phosphorescent Complexes Zhonglian Wu, Yan Xiong, Jianhua Zou, Lei Wang, Jincheng Liu, Qiliang Chen, Wei Yang, Junbiao Pe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20(2008)2359
14) Efficient Single Active Layer Electrophosphorescent Whit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HongbinWu, Jianhua Zou, Feng Liu, Lei Wang, Alexander Mikhailovsky, Guillermo C. Bazan*, Wei Ya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20(2008)696 1) Processible forms of electrically conctive polyaniline, Y. Cao, P. Smith and A.J. Heeger, U.S. patent 5,232,631 (1993)
2) Optical quality transparent conctors, Electrically active polymer compositions P.Smith, A. J. Heeger, Y. Cao U.S. Patent, 5968416 (1999)
3) Electrically active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their use in efficient, low operating voltag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ir-stable cath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284435(2001)
4)ultra-thin layer alkaline earth metals as stable electron-injecting cathodes for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452,218(2002)
5) Thin metal-oxide layer as stable electron-injecting electrode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563,262
6) High resistance polyaniline useful in high efficiency pixellated polymer electronic displays Chi Zhang, Yong Cao U.S. patent 6,866,946 (1)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王佛松先生合作成功地进行了用稀土催化剂合成聚乙炔 (与此同时沈之荃先生在浙大也进行了同样的工作)。这一工作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稀土催化聚乙炔的合成,得到了有新的结构和形貌特色聚乙炔的品种,而且是导电聚合物研究领域在我国发端的标志。此外与其他同志合作用多种手段对聚乙炔等导电聚合物的掺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2)在国际上率先用经分离纯化后的苯胺、噻吩的齐聚物进行掺杂并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将其结果与相同结构的导电聚合物进行比较从而对难于表征的高导聚合物(当时所有导电聚合物掺杂后都不溶不熔)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得到比较明确的结论;对苯胺及掺杂苯胺齐聚物的电子光谱、红外光谱、核磁特性及其与电导的相关性做了全面的研究。此研究结果被众多实验室所采用。而噻吩齐聚物的工作目前已发展成一类重要的高迁移率器件材料。
(3)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建高教授合作在国内开拓了有机及高分子铁磁体的研究领域。与传统无机铁磁材料相比,有机铁磁材料比重轻、易加工,具有重大的经济与应用前景。
(4)在国防科工委支持下,首先对导电聚苯胺的微波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批具有优异微波吸收特性的导电聚苯胺体系并对其结构与微波吸收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当时(1988年前)国际与国内科学及专利文献中导电聚苯胺的这一特性
均未见有过报导。此研究结果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5)自1976年发现聚乙炔掺杂实现高电导以后的10年中,导电聚合物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得到飞速的发展。但始终存在的一个难题是:所有导电聚合物经掺杂后虽获得了高导,但同时失掉了加工性,变成不溶不熔的材料。使其应用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从1985年起,在化学所工作期间即把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并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知名物理学家、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J.Heeger教授及高分子物理学家 P. Smith教授的支持和合作下, 首次提出了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Counter- Ion Inced Processibility)这一新的慨念,并从实验上实现了使高导聚苯胺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通用高方子熔体中加工成高导电材料(薄膜,纤维等)。同时发现通过对阴离子与溶剂及聚苯胺主链间的相互作用,可改变聚苯胺主链的链结构与构象从而使通过这一方法加工后的聚苯胺具有比一般方法所得到的电导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这样第一次实现了人们开展导电聚合物最初的梦想-研制出同时具有高电导及加工性的导电聚合物。还发现了这种对阴离子与溶剂(或熔体)及聚苯胺主链的独特的相互作用,导致一系列新的现象与特性。例如仅通过改变溶剂(或对阴离子)可使聚苯胺电导变化达6-7个数量级,从而可以实现在大范围内根据应用需要调整材料的电导率;首次观测到导电聚合物浓溶液的液晶行为及液态下的金属电导行为;得到了电导阈值在聚苯胺浓度低达0.1%的聚苯胺与通用高分子共混体系。这些新现象与特性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此研究成果已转让给NESTE公司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产品有可能在防静电材料、抗电磁波屏蔽、光电器件的透明电极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一新的概念与方法已被很多导电聚合物研究者所采用跟踪,并已被推广到其他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等,成为近年来导电聚合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6) 1994年以来,研究工作重心转向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在这一领域中带突破性的进展。与物理研究人员合作成功地用可溶性高导聚苯胺涂复在聚脂(PET)薄膜上取代ITO作为透明电极,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可弯曲的大面积塑料发光二极管,论文发表在NATURE上。通过对发光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电极界面特性的研究,使器件的长期工作稳定性达到实用要求(初始光强100cd/m2时连续运转达2万小时以上);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使用铝等较稳定的金属作阴极,其电萤光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等低功函数金属作阴极的量子效率;对电荧光及光荧光效率的关联提出了新的认识。按目前公认的传统的概念,电荧光量子效率不可能超过其光荧光效率的25%。我们已用严密的实验表明,有可能通过改变三线态与单线态之散射截面来突破这一理论极限。这一结果表明在高分子发光器件上有可能得到比目前高得多的电荧光量子效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上后得到这一领域主要学者的认同,见文献Bredas et al, Phys. Rev. Letter, 84 (2000)131、R. Friend et al, NATURE,404(2000)481和Z.V. Vardeny et al, NATURE 409(2001)496等。
(7)1999年回国到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后,筹建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至今已建成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材料合成及器件制备表征实验室,包含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器件物理两大部分,仪器设备以进口为主,达到国际水平。该实验室已被广东省认定为广东省重点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的一部分。目前承担重要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科技部“973”前期基础项目1项、广东省重大创新项目一项及面上基金两项、广州市纳米专项项目1项。此外,还承担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 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和作为首席科学家之一主持“973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研究”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发展,努力缩小国内与国际间的距离。已经在高分子发光器件、高分子异质结光电池、导电聚合物场致发射阴极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最近, 在高分子发光材料与器件方面已经合成出一批高效红、绿、蓝三基色高分子发光材料,红色材料的电致发光(EL)外量子效率达到2.5%,绿色材料EL外量子效率超过5%,某些指标已经接近国际报导最高水平。器件方面已经得到7X40点阵单色字符显示屏和96X64手机用单色图像点阵显示屏。
在聚合物光电池方面已研制出MEHPPV与C60的衍生物的纳米颗粒所形成的异质结光电池.并研究了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大面积器件的方法. 目前高分子异质结光电池在AM1.5太阳模拟灯(78.2毫瓦/每平方厘米) 达到3%。
发现用导电聚合纳米结构作发射阴极可以得到超低发射阈值的场发射器件。该技术有望发展成一种新型超低工作电压的显示器件。该工作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导电聚合物及其共混系在场致发射阴极上的应用,申请号107634.8(2001年3月13日))
作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曹镛院士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了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曹院士常常忘我地工作,把全部的心身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工作中。作为一个科学家,曹镛院士认为科研成果首先应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并接受同行的检验和认可,而不是通过媒体进行炒作。科学家的价值在于以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为科学的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C. 塑料薄膜的制作方法
1223个,全年累计产品销售收入77,417,65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9%,累计利润总额达到2,384,871千元。全行业人均销售率为488,266.94元。
2006年上半年全国全部塑料薄膜生产和供应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43,959,81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1%,累计企业单位数1299个,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4,040,14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11%,累计利润总额达到1,213,127千元。全行业的人均销售率为889,069.85元。总体来看,全国塑料薄膜生产和供应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
中国塑料薄膜的产量约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20%,是塑料制品中产量增长较快的类别之一。从中国塑料薄膜(厚度为0.06mm~0.26mm)的应用领域看,用量最大、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包装工业,其消费约占2/3,其次是农业约占30%,再有就是功能膜,如微孔膜、屏蔽膜、土工膜等。理论上几乎所有合成树脂都可能成膜,但是具有经济意义、成为商品、用量最大的是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乙烯/乙酸乙烯(EVA)、聚酰胺(PA)等树脂。若在树脂基体中添加适宜的塑料助剂,就可以制备出所需的各种功能性薄膜。塑料薄膜工业上的生产方法有压延法和挤出法,其中挤出法又分为挤出吹膜、挤出流延、挤出拉伸(又称二次成型)等,目前挤出法应用最广泛,尤其是对于聚烯烃薄膜的加工,而压延法主要用于一些聚氯乙烯薄膜的生产。
中国塑料薄膜行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据悉,中国塑料薄膜的需求量每年将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各种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不断地涌现,将促使中国的塑料薄膜朝着品种多样化、专用化以及具备多功能的复合膜方向发展。 [编辑本段]塑料薄膜的表面性能及其处理塑料薄膜在包装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塑料薄膜可用於食品包装、电器产品包装、日用品包装、服装包装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塑料薄膜都要进行彩色印刷,而作为食品包装还要进行多层复合或真空镀铝等工艺操作。因此,要求塑料薄膜表面自由能要高、湿张力要大,以有利於印刷油墨、粘合剂或镀铝层与塑料薄膜的牢固粘合;在塑料薄膜生产卷取和高速包装过程中,则要求薄膜表面有一定的摩擦性能防止薄膜粘连或打滑;在用於电器、电子产品等包装时,则要求薄膜具有一定的防静电性能等等。
塑料薄膜的表面张力
塑料薄膜的表面张力取决於塑料薄膜表面自由能大小,而薄膜表面能又取决於薄膜材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多数塑料薄膜如聚烯烃薄膜(LDPE、HDPE、LLDPE、PP)属非极性聚合物,其表面自由能小,表面湿张力较低,一般为30达因/厘米左右。理论上讲,若物体的表面张力低於33达因/厘米,普通的油墨或粘合剂就无法附着牢固,因此必须对其表面处理。聚酯类(PET、PBT、PEN、PETG)是属於极性高分子,其表面自由能较高,表面湿张力在40达因/厘米以上。但是对於高速彩色印刷或为增加真空镀铝层与BOPET薄膜表面之间的结合力,也还需要对BOPET薄膜进行表面处理,以进一步提高其表面湿张力。
塑料薄膜表面处理的方法有:电晕处理法、化学处理法、机械打毛法、涂层法等,其中最常采用的是电晕处理法。
电晕处理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金属电极与电晕处理辊(一般为耐高温、耐臭氧、高绝缘的硅橡胶辊)之间施加高频、高压电源,使之产生放电,於是使空气电离并形成大量臭氧。同时,高能量电火花冲击薄膜表面。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使塑料薄膜表面产生活化、表面能增加。通过电晕处理可使聚烯烃薄膜的湿张力提高到38达因/厘米;可使聚酯薄膜的表面湿张力达到52-56达因/厘米以上。电晕处理塑料薄膜表面湿张力的大小与施加於电极上的电压高低、电极与电晕处理辊之间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然,电晕处理应当适度,并非电晕处理强度越高越好。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塑料薄膜与电晕处理辊之间应避免夹入空气,否则有可能使薄膜的反面也被电晕处理了。反面电晕造成的後果是:1有可能产生油墨印刷的反粘现象;2在镀铝时会发生镀铝层转移,在涂胶时会发生涂胶层转移。防止薄膜反面电晕的主要措施是要调节好电晕处理辊前的橡胶压紧辊的压力,压紧辊两端压力既要一致且压力大小又要合适。另外,电晕辊和压紧辊必须进行严格的动静平衡试验,径向跳动要求小於0.05毫米,目的是保证塑料薄膜平整地进入电晕辊、防止夹入空气,从而避免发生反面电晕的现象。有关的制作方法,那是人家的专利。要真的想做就买些教材吧~~《塑料薄膜生产工艺 塑料薄膜制造方法》
1、EVA高保温系列覆盖薄膜及其生产工艺
2、MCP三层共挤未拉伸聚丙烯薄膜
3、包含全同聚丙烯的不透明膜
4、包含生物可降解聚酯共混物组合物的塑料产品
5、包装用高结晶聚丙烯薄膜
6、被施加过印刷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
7、薄膜用聚丙烯及薄膜的制造方法
8、不等同双轴取向的高密度聚乙烯膜
9、不透明的取向聚丙烯膜
10、扯拉自开口式全复合塑料薄膜袋及其制造方法
11、扯拉自开口式塑料薄膜袋及其制造方法
12、充气塑料大棚薄膜
13、从塑料薄膜的工业废弃物回收树脂材料的方法和设备
14、从乙烯共聚物的原位共混物挤出的薄膜
15、大折径吹塑薄膜及其生产设备
16、单层或多层共挤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方法
17、单向收缩的双向取向聚丙烯膜
18、单轴向共取向热塑性塑料薄膜、其制造方法及所构成的袋
19、低密度发泡聚乙烯薄膜或管材的生产方法
20、电动多用途塑料薄膜制袋机
21、淀粉生物全降解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22、多层复合结构的农用薄膜
23、多功能塑料薄膜回收造粒机
24、多孔性聚苯胺薄膜制备方法
25、废旧塑料薄膜和纸的分离回收装置
26、废旧塑料薄膜清洗装置
27、废弃塑料颗粒物的制造方法及其热分解方法
28、复合塑料薄膜
29、改进剂组合物及其与待加工塑料的组合物及含该改性剂组合物的塑料薄膜
30、改善聚氯乙烯制品透湿性的透湿剂的制备方法
31、高度成核的热塑性塑料制品
32、高度双轴取向的多层高密度聚乙烯薄膜
33、高度双轴取向的高密度聚乙烯膜
34、高防潮性的取向聚丙烯膜
35、高挤出复合强度未拉伸聚丙烯薄膜
36、高结晶聚丙烯微孔薄膜,多组分微孔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37、高强度聚丙烯多孔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38、高韧性二合一塑料薄膜
39、高填充硬质和软质聚氯乙烯产品
40、高透明超柔软流延聚丙烯薄膜
41、高阻隔全降解无毒害纳米喷铝薄膜及其用途
42、灌水式塑料薄膜
43、光降解聚乙烯薄膜及其用途
44、光降解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方法
45、光-生降解塑料的助剂、母粒及制品
46、光生态高产农用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47、辊筒式塑料薄膜制袋机
48、含受阻胺光稳定剂耐候性聚氯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
49、含有无机添加剂的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50、环境控制温室功能覆盖薄膜的纳米复合技术
51、间歇式封口、匀速收卷的塑料薄膜制袋机
52、金属化的可单轴收缩的双轴取向聚丙烯膜
53、具备低温硬化型高活性氧化物光催化剂薄膜的物品
54、具有改进的隔离性能的高密度聚乙烯薄膜
55、具有改良物理特性的聚丙烯塑料膜
56、具有改善热变形和抗拉强度的玻璃纤维增强的聚氯乙烯混合物
57、具有金属化表层的取向高密度聚乙烯膜
58、具有抗静电性能的聚合薄膜
59、具有印刷功能的塑料薄膜制袋机
60、具有装饰表面的塑料模塑制品的制备方法
61、聚丙烯薄膜
62、聚丙烯薄膜的制造方法
63、聚丙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64、聚丙烯吹塑膜
65、聚丙烯复合膜
66、聚丙烯类薄膜及其多层薄膜
67、聚丙烯塑料薄膜热定型工艺
68、聚丙烯微孔膜及其生产方法
69、聚烯烃可伸薄膜
70、聚乙烯多层薄膜的制造方法
71、聚乙烯阻燃薄膜
72、抗菌保鲜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73、抗雾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74、可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薄膜及制造方法
75、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及其生产工艺
76、可控全生物降解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77、可热密封的聚乙烯膜和其制备方法
78、可渗水聚乙烯农田覆盖膜及其生产工艺
79、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80、拉伸聚丙烯薄膜
81、拉伸聚丙烯薄膜2
82、拉伸聚丙烯薄膜3
83、氯化聚氯乙烯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84、纳米抗菌保鲜塑料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85、耐高温尼龙薄膜的配方
86、耐候性聚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
87、农业用聚氯乙烯层压薄膜的制造方法
88、农用拉伸塑料薄膜
89、泡管法生产双向拉伸聚丙烯烟用薄膜的方法
90、气相防锈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91、铅硼聚乙烯薄板成型工艺
92、热可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品
93、三元共聚薄膜的配方
94、生产薄膜级聚氯乙烯的方法
95、生产可控光、微生物共降解聚乙烯塑料地膜的方法
96、生产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的方法及设备
97、生产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的设备
98、生活垃圾中软性塑料薄膜的回收方法及装置
99、生物和光双降解塑料薄膜
100、生物降解塑料母料的制备方法
101、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制备方法
102、手抽式塑质薄膜提袋的制造方法
103、双降解塑料薄膜及其生产方法
104、双降解塑料复合共挤吹膜机头
105、双取向聚丙烯薄膜
106、双向拉伸聚丙烯热收缩薄膜的生产工艺
107、双向拉伸聚丙烯烟用收缩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108、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
109、双轴取向的茂金属为基的聚丙烯薄膜
110、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
111、水蒸汽透过率高的双轴取向聚乙烯薄膜
112、速率可控、低温快速水溶性塑料膜
113、塑料(特别是硬聚氯乙烯)薄膜连续挤出和吹塑方法和装置
114、塑料薄膜
115、塑料薄膜吹膜、印刷机
116、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117、塑料薄膜用光功能助剂,聚氯乙烯光功能薄膜及制备方法
118、塑料薄膜制袋及封口机
119、塑料薄膜制造方法
120、塑料薄膜专用无滴剂
121、塑料膜印刷品的溶印后处理工艺
122、通过压延整理制造塑料薄膜尤其是聚氯乙烯薄膜的方法及设备
123、透明的聚氯乙烯制品及组合物
124、斜口式塑料薄膜袋
125、芯棒式螺旋流道吹塑聚氯乙烯薄膜模具
126、新型聚乙烯薄膜
127、液体包装用亚光塑料薄膜
128、一步法塑料薄膜回收造粒机
129、一种薄膜及其生产方法
130、一种充气保温塑料薄膜
131、一种高透明聚酯薄膜及其生产方法
132、一种隔热塑料膜
133、一种果蔬保鲜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134、一种经过拉伸的聚丙烯薄膜
135、一种具有动感立体泡泡珠视觉效果的塑料薄膜
136、一种聚氯乙烯薄膜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137、一种聚乙烯电子绝缘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138、一种聚乙烯热收缩薄膜
139、一种聚乙烯热收缩薄膜2
140、一种抗菌保鲜塑料薄膜添加剂及制造方法
141、一种可除草又可降解的聚乙烯地膜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142、一种可自卷塑料薄膜的用途
143、一种利用废旧塑料薄膜制造绳索的方法
144、一种纳米材料的抗菌、保鲜、抗紫外塑料
145、一种容易降解的塑料薄膜
146、一种软质聚氯乙烯压延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147、一种软质聚氯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148、一种渗水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149、一种生物降解塑料母料及其制备方法
150、一种水溶性纳米复合塑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151、一种塑料薄膜
152、一种塑料薄膜的印花方法
153、一种塑料薄膜制袋机
154、一种塑料薄膜制袋机的热封装置
155、一种塑料压延薄膜生产工艺
156、一种未经拉伸的聚丙烯薄膜
157、一种易开袋口的塑料薄膜袋的加工方法
158、一种预辐照接枝技术制备聚乙烯防雾薄膜的方法
159、一种遮光装饰薄膜
160、以PVDC为中间层的耐高温蒸煮食品包装膜、袋及其生产方法
161、用塑料薄膜涂覆表面的方法和装置
162、用于处理可热碱处理消化的塑料制品的方法
163、用于防护气候的抗紫外线塑料薄膜或涂层
164、用于收缩薄膜的反应器级共聚聚酯
165、用于制造塑料薄膜的方法和装置,及塑料薄膜
166、由乙烯共聚物的共混料挤塑的薄膜
167、由硬质聚氯乙烯组成的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168、有HDPE表层的可单轴收缩的双轴取向的聚丙烯膜
169、远红外保健塑料薄膜及制品
170、远红外线塑料薄膜
171、制造高DOI高光泽多功能热塑性薄膜的方法
172、制造拉伸卷缠塑料薄膜的方法
173、制造塑料薄膜的方法和装置
174、制造塑料薄膜的装置
175、自封塑料袋及其生产方法
176、阻隔性能改善的密封性双轴取向聚丙烯薄膜
D. 陈金华的科研成果
专利:
1. Jinhua Chen, Zhongping Huang, De Wang, Jianguo Wen and Zhifeng Ren, “Coated carbon nanotube array electrodes”, 2003, US Patent (Application Serial No. 10/305,804).
2. Wen Li, Jinhua Chen, De Wang, Jianguo Wen, Shaoxian Yang and Zhifeng Ren, “Varied morphology carbon nanotubes and methods for their manufacture”, 2003, US Patent (pending).
主要学术论文 (*通讯联系人):
1. Dengyou Liu, Jinhua Chen*, Wei Deng, Haihui Zhou, Yafei Kuang, Simple catalyst for the direct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onto substrate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aterials Letters, 2004 (Accepted).
2. Manli Guo, Jinhua Chen*, Jia Li, Lihua Nie, Shouzhuo Yao, Carbon nanotubes-based amperometric cholesterol biosensor fabricated through layer-by-layer technique, Electroanalysis, 2004 (Accepted).
3. Dawei Pan, Jinhua Chen*, Shouzhuo Yao, Lihua Nie, Jianjun Xia, Wenyan Tao,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glucose oxidase in electropolymerized o-aminophenol film at copper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Sensor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4 (Accepted).
4. Hao Tang, Jinhua Chen*, Shouzhuo Yao, Lihua Nie, Guohong Deng, Yafei Kuang,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Adsorption of Glucose Oxidase at Platinum Nanoparticle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4 (Accepted).
5. Zhibin He, Jinhua Chen*, Dengyou Liu, Haihui Zhou, Yafei Kuang, Electrodeposition of Pt-Ru nanoparticles on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for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 2004 (In Press).
6. Manli Guo, Jinhua Chen*, Dengyou Liu, Lihua Nie, Shouzhuo Yao,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itcs of the immobilization of calf thymus DNA molecules on mult-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ioelectrochemistry, 2004, 62: 29-35.
7. Manli Guo, Jinhua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Electrostatic assembly of calf thymus DNA 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Electrochimica Acta, 2004, 49(16): 2637-2643.
8. Zhibin He, Jinhua Chen*, Dengyou Liu, Hao Tan, Wei Deng, Yafei Kuang, Deposit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latinum nanoparticals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4, 85(2-3): 396-401.
9. Dawei Pan, Jinhua Chen*, Lihua Nie, Wenyan Tao, Shouzhuo Yao,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glucose oxidase in electropolymerized o-aminophenol film at Prussian Blue modified platinum electrode, Electrochimica Acta, 2004, 49: 795-801.
10. H. Tang, J.H. Chen*, Z.P. Huang, D.Z. Wang, Z.F. Ren, L.H. Nie,Y.F. Kuang, S.Z. Yao, High dispers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latinum on well-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Carbon, 2004, 42(1): 191-197.
11. Dawei Pan, Jinhua Chen*, Lihua Nie, Wenyan Tao, Shouzhuo Yao, An amperometr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poly(o-aminophenol) and Prussian Blue films at platinum electrode,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4, 324(1): 115-122.
12. Hao Tang, Jinhua Chen*, Lihua Nie, Dengyou Liu, Wei Deng, Yafei Kuang, Shouzhuo Yao, High dispers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on graphitic carbon nanofibers (GCNF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4, 269(1): 26-31.
13. H.H. Zhou, S.Q. Jiao, J.H. Chen, Y.F. Kua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paration conditions,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lyaniline prepared by pulse galvanostatic method (PGM), Thin Solid Films, 2004, 450(2): 233-239.
14. H.H. Zhou, S.Q. Jiao, J.H. Chen, Y.F. Kuang, Effects of conctive poly-aniline (PANI) preparation and platinum electrodeposition on electroactivity of methanol oxid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2004, 34(3): 455-459.
15. 周海晖,焦树强,陈金华,魏万之,旷亚非,Pt微粒修饰纳米纤维聚苯胺电极对甲醇氧化电催化,物理化学学报, 2004, 20(1): 9-14.
16. Yumei Long, Jinhua Chen*, Zhaohui Zhang, Shouzhuo Yao, Real-tim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imaquine phosphate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by piezoelectric quartz crystal imped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3 105(1-2): 105-116.
17. Yumei Long, Jinhua Chen*, Zhaohui Zhang and Shouzhuo Yao, Piezoelectric quartz crystal impedance and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HAS-drug interaction by nanogold-structured sensor,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3,263(1): 106-112.
18. S. L. Luo, J. H. Chen*, Y. F. Kuang, H. H. Zhou and S. Z. Yao, Real-time BAW admittance analysis study of the curing behavior of organic coating layers, Thin Solid Films, 2003, 424(2): 208-212.
19. 刘登友,何志斌,周海晖,旷亚非, 陈金华*, 定向/有序碳纳米管制备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2003, 17(2):38-39
20. S.L. Luo, H. Tang, H.H. Zhou, J.H. Chen, Y.F. Kuang, Prepar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xide films on AA339.1 cast aluminum, Surface & Coating Technology, 2003, 168: 91-97.
21. 焦树强,彭霞辉,周海晖,陈金华,旷亚非, 脉冲电流法电解合成聚苯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 24(6):1118-1121。
22. Jinhua Chen, Zhongping Huang, De Wang, Shaoxian Yang, Wen Li, Jianguo Wen and Zhifeng Re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pyrrole films over each of well-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Synthetic Metals, 2002, 125(3), 289-294.
23. Jinhua Chen, Wen Li, De Wang, Shaoxian Yang, Jianguo Wen and Zhifeng Ren,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as electrode in electrochem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s, Carbon, 2002, 40(8), 1193-1197.
24. Jinhua Chen, Jianguo Wen, Zhongping Huang, De Wang, Shaoxian Yang, Wen Li and Zhifeng Re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PPy / carbon nanotube nano-scale composites using well-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Applied Physics A, 2001, 73, 129-131.
25. J. G. Wen, Z. P. Huang, D. Z. Wang, J.H. Chen, S. X. Yang, Z. F. Ren J. H. Wang, L. E. Calvet, J. Chen, J. F. Klemic, M. A. Reed,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igned carbon nanotubes from patterned nickel nanodots and uniform thin film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1, 16(11): 3246-3253.
26. Z.F. Ren, Z.P. Huang, D.Z. Wang, W.Z. Li, J.G. Wen, S.X. Yang, Y. Tu, J.H. Chen, An insight into carbon nanotube proction, SAMPE JOURNAL, 2001, 37 (5): 64-67.
27. Zhifeng Ren, Zhongping Huang, De Wang, Wen Li, Jianguo Wen, Shaoxian Yang, Yi Tu and Jinhua Chen, Progress on proction of carbon nanotubes,32nd International SAMPE Technical Conference, 2000, 200-204.
28. Deliang He, Fan Chen, Jinhua Chen, Shouzhuo Yao and Wan Wei, Real-time bulk acoustic wave studies of the inhibition behavior of mercaptobenzothiazole on copper, Thin Solid Films, 1999, 352: 234-238.
29. Jinhua Chen, Zicheng Lin, Shu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An XPS and BAW sensor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rea-time growth behavior of a complex surface film on copper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s (pH = 9), containing a low concentration of benzotriazole, Electrochimica Acta, 1998, 43:265-274.
30. Jinhua Chen, Huwei Tan, Kang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The study of diffusion of media in coating films by BAW admitt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8, 70(11):2283-2290.
31. Huwei Tan, Weixiong Cha, Jinhua Chen and Shouzhuo Yao, A response model for surface acoustic wave enzyme sensor applied to the kinetic study of urease-catalytic reaction and urea determination,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Section A-Inorganic Bio-inorganic Physical Theoretical &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8, 37:288-294.
32. Jinhua Chen, Shihui Si,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A novel methode for rapid determination of PZC for solid metal/solution interface, Electrochimica Acta, 1997, 42:689-695.
33. Jinhua Chen, Kang Chen, Hong Zhang, Wan Wei,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The study of diffusion of solvents from the coating films ring the curing process by bulk acoustic wave admitt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7, 66:563-571.
34. Jinhua Chen, Kaiyin Song, Yanyan Wang,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zero charge for copper/solution interfaces by electrochemical quartz crystal balance (EQCM), Bulletin of Electrochemistry, 1997, 13(4):183-188.
35. Shouzhuo Yao, Jinhua Chen and Lihua Nie, Bulk acoustic wave technique as a real-time corrosion probe in low-conctivity solution: in-situ corrosion behavior of copper in acetic acid, Corrosion, 1997, 53(3):195-199.
36. Huwei Tan, Jinhua Chen, Ronghui Wang, Xiaoli Su,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Fast fourier transform admittance analysis method applied to thickness-shear-mode acoustic wave sensors, Analytical Chimica Acta, 1997, 353(1):29-35.
37. Jinhua Chen, Fan Chen, Kang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A new method for rapid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paint film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eventh Beij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 1997, Oct., F123.
38. Fan Chen, Jinhua Chen, Shouzhuo Yao and Wan Wei, A simple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inhibition of copper corrosion based on BAW techniqu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eventh Beij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 1997, Oct., F125.
39. Jinhua Chen,Kang Chen,Huwei Ta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curing process of organic coating by BAWadmittance analysis, The Progres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7, 1021-1022.
40. Jinhua Chen,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A new method for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zero charge for gold/solution interfaces,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1996, 414(1):53-59.
41. Shihui Si, Jinhua Chen, Fengjiao He, Lihua Nie and Shouzhuo Yao, Electrochemically modified piezoelectric crystal biosensor for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1996, 14(3):222-227.
E. 麦吉尔大学奖学金申请,求解 是安大略的高中生,想明年申请地球科学专业
多伦多附近的布兰普顿(宾顿市)和多伦多的市中心的Al-Σ大学的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共1200人,国际学生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目前拥有30余个专业的所有学校小班教学,促进发展的个性化教育哲学系学生优秀的师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快速增长的多元文化氛围,他们得到全球公认的学位,奠定了良好的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或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此外,铝 - 西格玛大学是的唯一拥有的电脑游戏的主人计划在加拿大大学,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几乎为高为100%,是的最高就业率的主人的学位课程在加拿大,是目前加拿大最好的电脑游戏领域的大学。大学阿尔卡特西格玛目前有来自13个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美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芬兰,巴西,瑞典的国际学生。
编辑本段办学特色
大学的阿尔贝托·西格玛,实施整年的一月,五月,九月三校学生在最短内完成32个月的“快速本科课程,并取得学士学位;阿尔卡特Sigma公司提供专业的大学是一个很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各个领域,学生可以申请语言+专业课程双录取,其独特的“快速学分课程,本科课程和第二学位课程,为不同水平的国际学生开设了门,赴加拿大学习。与此同时,大学的Al-Σ肯尼迪语言中心在多伦多,同步实施,每年三次入学申请,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马,多年来阿尔加始终坚持一个小的类,护理教育模式,以帮助国际学生及早研究,并迅速适应加拿大教学模式和培养学习方向,而89%的学生在历届毕业生光滑入场,多伦多,滑铁卢,麦吉尔大学著名的研究大学,以追求硕士学位的学位,往届毕业生高达100%的满意度,和国际学生作为“的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为国际学生。阿尔卡特西格玛本科学生,以应用为与获得“合作社”至少一年的机会,学生可以选择离开分割实习,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后,所有专业课程实习,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的12个CDN /小时,加拿大特别是安大略宽松的移民政策,铝GEMA大学毕业生可以无条件毕业后工作发出的许可证由加拿大政府(为期三年的工作签证),顺利移民加拿大。
编辑本段课程设置
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开设了超过30个学位课程和20个证书课程,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并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的学生,??工商管理,包括:会计学,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市场营销,经济学,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包括: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英语,社会学,法律和正义,政治学,哲学,地理,历史,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科学和工程,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数学,生物,信息技术,艺术创意写作,音乐,平面设计,视觉艺术大师包括:电脑游戏工程硕士(加拿大唯一的电脑游戏工程硕士学位)。
编辑本段电脑游戏硕士工程
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和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阿伯泰Dunndee大学)共同揭开了横跨加拿大唯一的电脑游戏工程硕士的学位课程,课程内容的真实场景周围的景物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技术和电脑游戏,音乐,角色和音视频集成。通过在加拿大和
认可的教育部门批准的课程,但同时在阿伯泰邓迪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课程长度为12-15个月的指导已经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的学生成为专业的电脑游戏设计和技术人员。大学是配备了世界顶尖的游戏开发工作室,大多数国家的最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个人电脑,控制台,多媒体图书馆,学生可以按照电脑游戏开发及生产的最权威,最有经验的教授学习电脑游戏开发及生产的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的基本原则,成为“复合型”与各种教学技巧,电脑游戏开发人才。
编辑本段合作社
带薪实习与带薪实习本科课程的费用是非常高的,学生在储备学术知识,得到更多的专业工作,使提前联系的行业,优秀的公司,积累的工作经验相当于求职的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标准的典型的加拿大企业雇用的员工:一个经验法则,第二个异能看到三个依靠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的优势,通过带薪实习期间,学生定期汇报学校的工作,完成后的CO-OP课程,由学校联合公司颁发了证书。阿尔卡特格玛大学本科所有提供带薪实习。
编辑本段关于所谓的第二度快速二度
具有研究生学位的学生,出于利益的考虑或技能适用于从原来的另一个不同专业的新专业,第二学位课程,通常为四个学期,已完成三个学期。布兰普顿(宾顿市)校园铝格玛大学学位课程在多伦多地区,实施的1,5,9三个月的双循环过程,因此称为“快速第二个学位。二学位的国际学生开放,一共有2计算机科学专业,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学士),在那里计算科学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学士的学位,第二学位课程的时间1年( 3个学期),工商管理是一个为期四年的学士学位课程时间为1年零4个月(4个学期)的第二学位。
编辑
本科学历及成绩本段报考条件要求高中毕业,高中成绩,考试成绩的平均成绩不低于70%,并建议,中国同时提供学生的高考成绩(申请的奖学金,助学金的申请)大学/学院的学生或毕业生读,在大学,学院,或经原就读学校的成绩,申请学分转移,平均成绩不低于70%。语言要求托福550分(网考IBT 80分),雅思6.0(单项不得低于5.5分)
掌握
资格和等级要求必须有科学,工程学士学位,并提供了一??个编程背景。大学的平均成绩不低于80%的语言要求托福580分(IBT 92分),雅思6.5(单项不得低于6.0)
铝格玛大学关于大学-Σ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中心城市 - 苏圣玛丽市大湖工业区,毗邻风景秀丽的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和密歇根州在美国,隔河相望??,是重要的是要发展信息产业中心。它的两个校区都位于市中心的布兰普顿(宾顿市),多伦多附近,和多伦多。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成立于1964年,是一所以本科教育,全面快速发展的基础类大学,共有超过1,200名全职在校学生,国际学生占10%左右的比例学生总数。目前,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有30余个专业的所有学校小班教学,个性化的教育哲学系学生优秀的师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快速增长的多元文化氛围,他们的学位得到全球公认的促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或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此外,铝 - 西格玛大学是的唯一拥有的电脑游戏的主人计划在加拿大大学,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几乎为高为100%,是的最高就业率的主人的学位课程在加拿大,是目前加拿大最好的电脑游戏领域的大学。大学阿尔卡特西格玛目前有来自13个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美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芬兰,巴西,瑞典的国际学生。
酒店Sault Ste玛丽城 - 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苏圣玛丽市是一个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浸淫,和充满机会的城市。它由世界卫生组织作为一个城市的国际安全,是一个很适合生活,学习,生活,工作的城市。钢铁,物流和运输业,工业,旅游,教育,专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行业的主业苏圣玛丽,特别是它的位置,在大湖工业区的心脏地带的城市,苏圣玛丽市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苏圣玛丽市人口只有80000,但它是充满生机和活力。这里每天都有几个航班在加拿大,多伦多,渥太华和美国的主要城市。
阿尔卡特格玛大学的优势和特色
快速本科,黄金跳板:
阿尔卡特的哥马大学的语言中心基于在多伦多肯尼迪同步的实现全年一月,五月,九月3学校学生最短可以完成在32个个月的的“快速本科课程,并取得学士学位;此外,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是一个21公立大学在安大略省,加拿大,根据加拿大目前的教育法律得分以满足有关的规定,在大一一年或大学二年级结束后,通过学分转移,安大略省的大学中任意一项的免费班车,就读的相同专业的大三年级的学生,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黄金跳板。
综合各种专业的录取:
阿尔卡特的西格玛大学提供专业的是非常全面的,基本上涵盖了所有领域,学生可以申请语言+专业课程双录取,其独特的“快速学分“当然,”奔“课程和”第二学位“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国际学生敞开了大门,赴加拿大学习。与此同时,大学的Al-Σ肯尼迪语言中心在多伦多,同步实施,每年三次入学申请,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小班教学,护理教育:
铝格玛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小班护理教育模式,该模式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学生是非常有效的,有利于早期留学的国际学生,很快适应加拿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学习方向,其毕业含金量高,89%的毕业生成功入读,多伦多,滑铁卢,麦吉尔大学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硕士,历届毕业生高达100%的满意度为“最国际化的大学为国际学生。
支付实习,移民保护国际学生:
阿尔卡特西格玛学生在大学本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后,平均不小于70%的前提下,申请并获得至少一年的带薪实习机会,学生可以选择离开分割实习,集中实习也可以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学生,最低工资标准的,在实习期间的约12加元/小时,在这次实习学校的工作人员将协助学生获得工作许可发行的加拿大政府,加拿大特别是安大略宽松的移民政策,所有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毕业的,毕业后可无条件获得工作许可证加拿大政府(为期三年的工作签证),并且可以成功地移民到加拿大。
快速本科国际学生最明智的选择!
所谓的“快速本科,在传统的1月,在两个学期,额外的5月学期开始,实施的1,5,9月三次双循环开始系统的基础上,9月,学生可以选择学生完成一年两个学期,也可以选择完成三个学期,选择后者在语言障碍的情况下,最短可以完成在32个月(2年8个月)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目前,所有阿尔卡特西格玛大学本科专业是开放的“快速本科课程。优势:
”快速本科节约时间,节约成本:节省近2年,而拯救生命的过去2年,学习的成本比传统的学习;
不断的学习,基本的公司:不断学习,帮助学生稳步提升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更为稳固;高
的安大略程度黄金:安大略省是在加拿大的最高水平的教育领域,也是教学含金量最高的省
目前有21所公立大学,每所大学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加拿大和世界各地。
工作移民,双重保护:学习“快本科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同样可以无条件发行由加拿大政府,为期三年的工作许可(工作签证),根据目前的广泛的移民政策,在加拿大,该项目的毕业生都可以成功申请并获得加拿大移民身份;
进一步的研究,更多的选择:在除了学士学位阿尔卡特西格玛的国际学生,可以促进直接读大学Al-Σ法师的也是免费的,无语言成绩申请加拿大大学的硕士。
关于合作社的CO-OP:
所谓的合作OP(合作教育),简称CO-OP。相结合的学术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育活动,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学校安排给该公司,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部分的学分,在同时获得一定的工资。期间,学生定期汇报学校的工作,完成后的CO-OP课程,由学校联合公司颁发的证书。阿尔卡特格玛大学本科所有提供的带薪实习。
带薪实习的优势:
有一个带薪实习的本科课程的费用是非常高的,学生在储备学术知识的极好的机会得到更多的专业工作提前联系行业,积累的工作经验相当于求职的竞争中获得绝对优势。标准的典型的加拿大企业雇用的员工:一个经验法则,第二个异能看到三个依赖于受过教育的三大优势,通过带薪实习达到很好的铝的哥马大学学生带薪实习,学校工作人员将协助学生取得工作许可(工作许可),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未来的学生顺利加拿大移民。
学习的方式和入学要求
入学方式:申请双录取(无法提供语言成绩的学生)
申请的信用转换(大学/一,二年级在读学生)
申请升级
(学生申请大学毕业生)申请第二学位(为本科应用程序)已经毕业的学生
入学要求:
学历要求: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高中毕业同等学历;
成绩要求:在校成绩不能低于70%;
语言要求:托福550分(IBT IBT 80),雅思6.0分(单科不低于5.5)或通过入学测试后
没有语言成绩的国际学生,学生可以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录取),在大学的肯尼迪语言中心,
要求直接通过完成语言中的相应结果大学课程。
开始时间和成本
开放时间:一月,五月,九月
申请费:$ 350加(本科)
500加元(MA) />学费:6000的CDN /水平(语言课程)
6710加元/学期(本科学费)
28000加元(硕士学费)
F. 官建国的专利情况
1. 聚苯胺-Fe3O4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 99 1 16542.X,
2. 亲水性聚合物包裹的磁性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组成的水基磁流变液,发明专利号:ZL 2004 1 0060854.5
3. 端芳香氨基聚醚化合物和制备方法及其在胶粘剂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 03 1 25244.3
4. 用作环氧树脂固化剂的α,ω-端氨基聚醚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5 1 0019877.6
5. 多模式磁流变液阻尼器,发明专利号:ZL 2006 2 0097119.6
6. 镍钛合金丝医用支架化学镀镍钴钨的镀液和该镀液的配制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4 1 0061157.1
7. 镍钛合金复合化学镀载药镍钴钨薄膜的镀液和工艺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5 1 0018226.5 1. 纳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其构成的涂料,国防专利申请号:03105867.1
2. 镍钛合金化学镍钴钨的镀液和工艺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611571
3. 导电磁性核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国防专利申请号: 200610055280.1
4. 一种制备磁性空心球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10019864.9
5. 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的智能自适应减震控制装置, 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13003.5
6. 动态流化气氛炉,发明专利申请号:200610125566.2
7. 一种导电填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53260.5
G. 如何查找我校申请的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方面的专利
(3)三氯化铁溶液 称量100g三氯化铁(FeCl36H2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移入1L容量瓶中. (2)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溶液 量取50ml硫酸,再用水稀释至1L. (4)混合显色液 临用时.3g硫酸镉(3CdSO4·8H2O)和0. (6)碘酸钾标准溶液 c(1/.贮于冰箱中可保存一周.此混合液要现用现配,用(1+1)硫酸溶液稀释至100ml,需要过滤后使用. (5)磷酸氢二铵溶液 称量40g磷酸氢二铵〔(NH4)2HPO4〕溶于水中如何评价".置于冰箱中,缓慢加入30ml水中.此溶液为白色悬浮液,将三种溶液相混合.若有沉淀,放冷后,按1ml对氨基二甲基苯胺稀释溶液和1滴(0,准确称量3;专利 (1)吸收液 称量4,量取2.04ml)三氯化铁溶液的比例相混合,可保存一年;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溶于硫酸溶液中.3g氢氧化钠以及10g聚乙烯醇磷酸铵分别溶于水中.临用时;L,溶于新煮沸冷却的水中.5ml此溶液;6KIO3)=0.5668g经105℃干燥2h的碘酸钾(优级纯),应弃之不用,称量12g对氨基二甲基苯胺盐酸盐(又称对氨基-N,强烈振摇至完全混匀,加水稀释至刻度,并稀释至100ml,每次用时要强烈振摇均匀再量取,N-二甲基苯胺二盐酸盐)〔(CH3)2NC6 H4·NH2·2HCl〕.临用时,若出现有沉淀物生成.1000mol/
H. 质子传导膜为什么选择作为磺化聚醚醚酮
2003年12月来4日公开的Columbian化学公司世自界专利揭示了一种磺酸导体聚合物接枝碳材料。其制作工艺为将含杂原子的导体聚合物单体在碳材料中氧化聚合,并磺化接枝,该方法也可进一步金属化聚合物接枝的碳材料。含碳材料可以是炭黑、石墨、纳米碳或fullerenes等。聚合物为聚苯胺、聚吡咯等。其质子电导率为8.9×10-2S/cm(采用Nafion-磺酸聚苯胺测试)。
国内较多专利均采用类似方法。如2003年6月公开的清华大学中国专利CN1476113,将膜基体含磺酸侧基的芳杂环聚合物加到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后,加入无机物,形成悬浮物。通过纳米破碎技术对该悬浮物进行破碎,得到分散均匀的浆料,用浇注法制膜。其形成的膜结构均匀、相当致密。它不但能良好地抗甲醇渗透,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质子传导性,甲醇渗透率小于5%。
I. 苯胺的生产工艺设计
硝基苯催化加氢法
该法有3种不同的技术,即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和液相催化加氢。
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工艺在200~300℃和1~3MPa下进行,苯胺选择性大于99%。该工艺技术成熟,反应温度低,设备及操作简单,投资也少。不足之处是反应压力较高,还需定期更换催化剂。目前国外大多数苯胺厂商(如Lonza、Bayer等公司)仍采用该工艺。其中Lonza公司以Cu/浮石为催化剂,进料温度为215℃,H2与硝基苯摩尔比为100:1,催化剂再生周期为6个月;Bayer公司以Pd/Al2O3为催化剂,钒和铅作助催化剂,在绝热反应器中进行,进料温度为250~350℃。
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在260~280℃下进行。与固定床工艺相比,最大优点是较好地改善了传热状况,不会发生局部过热,从而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不足之处是操作复杂、催化剂磨损大、装置投资费用高、操作和维修费用都较高。BASF开发的流化床工艺以Cu/SiO2为催化剂,以Cr和Zn、Ba作助催化剂,在250~300℃和0.4~1Mpa、过量H2存在下加氢,而且是多点进入。目前我国除山东烟台万华聚氨酯集团公司采用固定床工艺外,其余装置几乎都采用流化床工艺,最大规模是吉林石化公司的13.6万t/a,2004年产量达15.3万t。
液相催化加氢是在150~250℃和0.15~1.0MPa下进行,采用贵金属催化剂,苯胺收率达99%。其中ICI工艺在90~200℃和0.1~0.6MPa下进行,采用浆床反应器或流化床反应器,DuPont工艺采用Pd-Pt/C催化剂。液相法工艺优点是反应温度低、副反应少、催化负荷高、设备生产能力大。不足之处是反应物与催化剂和溶剂必须进行分离,因而设备操作和维修费用高。现在DuPont公司已建成12.5万t/a液相法装置。
苯直接胺化制苯胺
在硝基苯/苯胺联合生产装置中,用于硝基苯的固定投资要占总投资的50%,所以不经硝基苯,由苯直接胺化制苯胺就可大幅度降低投资费用,还能用氨取代硝酸和硫酸进行胺化反应,每t产品的原材料费用还可节约110美元。ICI正在开发此直接胺化法工艺。专利(WO2000/09473)称,在450℃下,负载于γ-Al2O3载体上的V2O5催化剂先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加氢以活化催化剂,然后再在该催化剂下,于450℃、0.9MPa下反应,其苯/NH3/O2/N2的摩尔比为1:3:0.05:2.45,得到苯胺的选择性为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