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与商标
中国专利与商标抄袭期刊信息
中国专利与商标
刊名: 中国专利与商标 China Patents & Trademarks
主办: 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社
周期: 季刊(1、4、7、10月中旬出版)
出版地:香港
语种: 中英文双语
开本: 大16开
创刊年:1985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中国专利商标(3张)
2.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的出版刊物
《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由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主办,公司下属中国专利内与商标杂容志社编辑出版,1985年4月在香港创刊,是中国最早向海内外介绍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专业期刊,得到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德国马普知识产权研究所、海内外知名大学和企业的认同和收藏。
《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向海内外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专家学者、法律学子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中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各个领域的资讯。创办20多年来,《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成为中外知识产权界交流的桥梁,对推动国际间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石慧荣的石慧荣教授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统计明细表
序号 名称 刊物及刊期、出版社及出版日期是否合作
01 美国公司领导体制的特征 现代法学*,93年第3期独立完成
02 公司法对外商来华投资的影响 法学与实践*,94年第3期独立完成
03 试论商标禁止权 现代法学*,94年第2期。该文由境外刊物《中国专利与商标》(香港)94年第3期全文刊载。 独立完成
04 关于销售侵权的几个问题 知识产权,95年第5期。该文获中国知识产权学会95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独立完成
05 谈我国保险法的几个问题 现代法学*,95年第6期合作
06 产品缺陷研究 现代法学*,96年第2期 独立完成
07 法人代表制度研究 现代法学*,96年第4期。97年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独立完成
08 表示义务的性质及我国《产品质量法对表示义务的规定》 贵州大学学报,97年第2期 独立完成
09 公司法个案点评 政治与法律*,97年第5期 独立完成
10 商标侵权行为的立法分类及其认定 现代法学*,98年第4期独立完成
11 论公司名称的取得、使用和保护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99年第3期
独立完成
12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股东出资)转让的若干问题 贵州大学学报,99年第6期 独立完成
13 无效合同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独立完成
14 法律咨询和商议的理论与技巧 重庆出版社93年5月 参译
15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双向选择(载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 重庆出版社93年4月 独立完成该篇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百法释解案例全书(破产法部分)吉林出版社93年3月 参编
17 经济法概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95年10月 副主编
18 产品质量法学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95年12月。中华社会科学基金“85”规划项目。获重庆市96年社会科学三等奖。 副主编
19 竞争法学 法律出版社*95年5月 参编
20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参编
21 商法学 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 副主编
22 公司法新论 群众出版社*2001年5月 个人专著
23 企业集团法律问题究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独立完成
24 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几个法律问题 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 独立完成
25 商事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独著
26 股票期权的法理探析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独著
27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应当只是企业的代表 法学研究*1986年第5期 独著
28 商标法第条的修改建议 法学研究*1987年第6期 独著
29 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 法学与实践* 独著
注:*号表示核心刊物
4.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aclass="ed_inner_link"target="_blank"href="/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8481675&ss_c=ssc.citiao.link">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伴随着中国专利法的诞生于1984年3月27日在香港成立,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最早的三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之一。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在北京、深圳、上海、纽约、东京、慕尼黑等地均设立了分支机构。公司为国内外委托人在专利﹑商标﹑著作权﹑域名及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提供申请、诉讼、调解、许可、转让和咨询服务,同时也办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利﹑商标和外观设计注册业务。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以“服务四海、诚信天下”为核心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真诚的态度取信客户、以专业的素养服务客户、以最佳的效率满足客户。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现有从业人员510余名,其中中国专利代理人196名、商标代理人40名、具有律师资格人员52名。公司的专业人员均在国内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的科技、法律、语言等方面的一个或多个学位,其中绝大多数代理人和律师都曾有在国外学习、培训或工作的经历。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律师事务所建立了长期、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国内外客户办理了大量专利和商标申请及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国内外客户的合法权益。此外,公司还为多家国内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常年知识产权培训和法律顾问等服务。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中国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坚持举办和赞助国内外各类知识产权研讨会、讲座、沙龙等活动。二十多年来,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通过自己创办的《中国专利与商标》中英文季刊,以及《新闻简讯》和网站等多种形式及时向海内外客户宣传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发展,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贡献。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国际许可贸易工作者协会(LES)、国际商标协会(INTA)、国际知识产权律师协会(FICPI)、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ACPAA)、中华商标协会(CTA)、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CIPS)、中国版权协会(CSC)等海内外主要知识产权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公司多名高管人员在国际国内主要知识产权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凭借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赖和赞誉。公司连续数年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MIP)评为中国最高等级专利商标事务所,被亚洲知识产权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知识产权事务所;公司的数名律师被评选为亚洲最佳律师和全球最佳专利律师。公司的专业人员经常在国内外主要知识产权刊物发表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知识产权征文比赛的大奖。公司办理的案件曾分别被AsiaIP评为中国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被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选列为100个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荣获中国商标节10大抗辩胜诉奖,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员会知名案例等。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主要专业团队化学和生物部:专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加工、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甾体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学、糖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遗传学、临床医学及医疗设备、冶金、无机材料、农业化学、有机合成与催化剂、金属有机化学、石油加工与开采、石油炼制、化工机械、化学工程及化工设备、化妆品、精细化工、环境化学、食品化学、塑料加工、印刷、造纸、光学材料、纳米技术等。电学和物理部:专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通信、激光技术、微波技术、纳米技术、超导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互联网技术、航天和航空技术、反应堆工程技术、同步辐射技术、半导体元器件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机器人技术、电气工程和自动控制、声学和光学技术、气象物理、图像处理和材料科学等。机械和外观部:专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机械工程、医疗器械、汽车制造、发电、新能源、环境工程、制冷工程、光电工程、服装和纺织、建筑工程、冶金、采矿、印刷、造纸、船舶制造、精密仪器及测量、材料科学、模具工程、照明设备、农业机械等。专利申请部:负责专利流程的管理和协调,包括国外客户申请事务组、国内客户申请事务组、检索咨询事务组和香港专利事务组。主要工作包括专利申请档案的建立和流程时限管理,专利申请前期咨询,申请过程中的流程事务管理和专利年金管理。商标部:负责商标注册、续展、异议、评审及行政诉讼案件,并提供全方位的商标策划及保护服务,包括品牌战略规划、转让、许可、海关备案、打假、维权等。同时,为客户办理著作权登记、域名注册及其他相关业务。法律部:协助客户处理在国内涉及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不正当竞争、原产地、商业秘密、许可、转让等方面的侵权、确权、合同纠纷、利益冲突、谈判、草拟及签署相关协议等事务。
5. 刘春田的个人著作
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律出版社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惯例海南出版社1993年11月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
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
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
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知识产权制度与中国的现代性》,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年第7期。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是国情巨变的要求》,载《知识产权》2012年第5期。
《入世10年的成就与挑战》,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10期。
《论方正“倩体字”的非艺术性》,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5期。
《新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开拓者》,载《法学家》2010年第4期。
《民法原则与商标立法》,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
《一丝不苟的法律精神不拘一格的务实态度——评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对“进口日本海带贸易机会”纠纷的判决》,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4期。
《电影版权保护要打持久战》,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8期。(与许超等合作)
《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基础性与多样性发展》,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
《益友良师郑成思》,载《中国版权》2007年第1期。
《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发展》,载《中国版权》2007年第11期。
《发展产业与保护创新》,载《中国出版》2007年第5期。
《2005年知识产权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6年第1期。(与阳平合作)
《2004年知识产权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5年第1期。(与杨才然合作)
《司法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和整合》,载《法律适用》2005年4期。
《商业秘密的法理分析》,载《法学家》2004年第3期。(与郑璇玉合作)
《2003年知识产权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与金海军合作)
《知识财产权解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002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第1期。(与金海军、范晓波合作)
《商标法代表了我国民事立法的方向》,载《中华商标》2002年第8期。
《法国民法典制订的历史背景》,载《法学家》2002年第6期。(与许炜合作)
《2001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第1期。(与金海军合作)
《商标法律的现代化》,载《中华商标》2001年第12期。
《入世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影响》,载《群言》2001年第4期。
《2000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与阳平合作)
《1999年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0年第1期。
《应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商号保护制》,载《工商管理管理》2000年第7期。
《合同法的几点启示》,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
《中国知识产权法20年的启示》,载《法学家》1999年第1期。
《商标与商标权辨析》,载《知识产权》1998年第1期。
《在先权利与工业产权——由<武松打虎>案引起的法律思考》,载《中华商标》1997年第4期。
《创立驰名商标振兴民族经济》,载《工商管理管理》1995年第1期。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实践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专利与商标》1995年第2期。
《注重维护作者的著作权益》,载《中国出版》1994年第5期。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几个问题》,载《中国专利与商标》1994年第1期。
《对于国颖诉汪雪琴侵犯著作权案的几点看法》,载《法律适用》1994年第3期。
《谈谈戏剧表演艺术家的权利》,载《中国戏剧》1993年第8期。
《佛门讼案——谈谈剧作家的权利》,载《中国戏剧》1993年第2期。
《简论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内容》,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关于制止不正当竞争法的几个问题》,载《知识产权》1992年第6期。
《谈<条例>关于两岸知识产权关系的规定》,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第4期。
《民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佟柔》,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简论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内容》,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与刘波林合作)
《剥夺公民人格权是历史的倒退》,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2期。
《关于我国著作权立法的若干思考》,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4期。
《我国著作权法对外国作品的保护问题》,载《法学探索》1989年第1期。
《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的发展》,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2期。
《著作权法的若干理论问题》,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2期。(与刘波林合作)
《著作权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续)》,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3期。(与刘波林合作)
《信息与信息立法》,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试论制定破产法的客观必要性》,载《中国法学》1986年第1期。(与江伟、甄占川合作) 知识产权法-论点。法规。案例(21世纪法律教育法规丛书)/刘春田,2004-1-1版
知识产权法(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刘春田,2003-2-1版
知识产权法(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刘春田,2003-6-1版
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1卷)/刘春田,2002-12-19版
知识产权法(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刘春田,1999-6-1版
知识产权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刘春田,2000-3-1版
知识产权法教程/刘春田,1995-5-1版
超前意识
3 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法规司司长王自强透露,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去年7月13日正式启动,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修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专家分别起草的三部专家建议稿于去年底完成。下一步,根据专家委员会讨论结果和各界意见,对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初稿将作出进一步修改,争取在今年10月向国务院提交正式的修订意见稿。
著作权法将做哪些修改?对于普遍关注的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新兴问题,新法是否将有所涉及?……日前,光明日报记者与参与了专家建议稿撰写工作的刘春田教授展开对话,请他就相关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6. 郑成思的法学论文
《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 /郑成思
《民法草案与知识产权篇的专家建议稿》郑成思,《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
《我是怎样走上知识产权研究之路的?》,郑成思,《中华商标》2003年第1期。
《《商标法》的发展及其在我国民法理论上的贡献》,郑成思,《中华商标》2003年第1期。
《有关中国民法典中知识产权篇(专家建议稿)的几个问题》,《中国专利与商标》郑成思,2003年第1期。
《中国民法典知识产权编条文(专家建议稿)与讲解》,郑成思,《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市场信息安全与信用制度的前提》,郑成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信息传播与版权历史》,郑成思,《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民法草案中知识产权篇(总则)的专家建议稿及说明(上)》,郑成思,《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4期。
《民法草案中知识产权篇(总则)的专家建议稿及说明(中)》,郑成思,《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5期。
《民法草案中知识产权篇(总则)的专家建议稿及说明(下)》,郑成思,《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6期。
《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郑成思,《知识产权》2003年第5期。
《论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郑成思,《法学》2003年第11期。
《知识产权法的完善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郑成思,《工商行政管理》2003年第23期。
《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郑成思,《中国专利与商标》2004年第1期。
《反不正当竞争 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郑成思,《法律适用》2004年第1期。
《牵动知识产权这个“牛鼻子”》,郑成思,《人民论坛》2004年第2期。
《从宪法修正案谈知识产权保护》,郑成思,《中国发明与专利》2004年第4期。
《中国需要怎样的知识产权战略》,郑成思,《经济参考报》2004年4月17日版。
《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郑成思、朱谢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5期。
《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郑成思,《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中国需要怎样的知识产权战略》,郑成思,《航天工业管理》2004年第6期。
《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郑成思,《法律适用》2004年第7期。
《“权利冲突”与外观设计保护》,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7月24日版。
《私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郑成思,《法学》2004年第9期。
《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郑成思,《法制日报》2004年9月2日版。
《创新者成大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发展》,郑成思,《中国工商报》2004年11月11日版。
《利益如何平衡——从“侵权手段”与“授权方式”的区别说起》,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12月4日版。
《网上盗版不容忽视》,郑成思,《计算机世界》2004年12月6日版。
《网络盗版与公众利益》,郑成思,《人民法院报》2004年12月10日版。
《网络盗版与“利益平衡”》,郑成思,《中国信息界》2004年第24期。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定位问题》,郑成思,《今日中国论坛》2005年第1期。
《“侵权即是获得授权”吗》,郑成思,《北京日报》2005年2月21日版。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如何定位》,郑成思,《人民法院报》2005年2月28日版。
《网络盗版与利益平衡》,郑成思,《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图书馆、网络服务商、网络盗版与“利益平衡”——中国社科院七位学者维权实践的理论贡献》,郑成思,《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3期。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尚在十字路口》,郑成思,《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3期。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郑成思,《中华商标》2005年第4期。
《中国需要怎样的知识产权战略》,郑成思,《中国汽车报》2005年5月30日版。
《“数字图书馆”还是“数字公司”》,郑成思,《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11日版。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定位与路径》,郑成思,《检察日报》2005年7月18日版。
《有形资产积累要靠无形知识产权推动》,郑成思,《检察日报》2005年8月8日版。
《“似我者死”:反思傍名牌》,郑成思,《北京日报》2005年11月21日版。
《“公众利益”不是网上盗版理由》,郑成思,《经济参考报》2005年12月24日版。
《信息与知识产权》,郑成思、朱谢群,《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郑成思,《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
《知识产权法学与民法学》,郑成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策略》,郑成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
《我的知识产权研究之路》,郑成思,《上海人大月刊》2006年第6期。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郑成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观望的企业将往何处去?》,郑成思,《人民日报》2006年6月28日版。
《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策略》,郑成思,《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9期。
《知识产权:弱保护还是强保护?》,郑成思,《人民论坛》2006年第11期。
《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郑成思,《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18日版。
7. 7. 你需要基于学术信息写一篇综述文章,该利用的信息源是: A.学术期刊 B.杂志 C.报纸 D.文献数据库 8. 你
1.D.文献数据库
2.B.检索网
3.A.学术期刊 站
4.B.撰写论文前查找是否有人已经写过相同或类似的文章
5.D.美国专利与商标信息
8.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的简介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伴随着中国专利法的诞生于1984年3月27日在香港成立,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最早的三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之一。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在北京、深圳、上海、纽约、东京、慕尼黑等地均设立了分支机构。公司为国内外委托人在专利﹑商标﹑著作权﹑域名及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提供申请、诉讼、调解、许可、转让和咨询服务,同时也办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利﹑商标和外观设计注册业务。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以“服务四海、诚信天下”为核心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真诚的态度取信客户、以专业的素养服务客户、以最佳的效率满足客户。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现有从业人员510余名,其中中国专利代理人196名、商标代理人40名、具有律师资格人员52名。公司的专业人员均在国内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的科技、法律、语言等方面的一个或多个学位,其中绝大多数代理人和律师都曾有在国外学习、培训或工作的经历。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律师事务所建立了长期、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国内外客户办理了大量专利和商标申请及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国内外客户的合法权益。此外,公司还为多家国内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常年知识产权培训和法律顾问等服务。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中国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坚持举办和赞助国内外各类知识产权研讨会、讲座、沙龙等活动。二十多年来,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通过自己创办的《中国专利与商标》中英文季刊,以及《新闻简讯》和网站等多种形式及时向海内外客户宣传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发展,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贡献。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国际许可贸易工作者协会(LES)、国际商标协会(INTA)、国际知识产权律师协会(FICPI)、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 (ACPAA)、中华商标协会 (CTA)、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CIPS)、中国版权协会(CSC)等海内外主要知识产权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公司多名高管人员在国际国内主要知识产权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凭借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赖和赞誉。公司连续数年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MIP)评为中国最高等级专利商标事务所,被亚洲知识产权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知识产权事务所;公司的数名律师被评选为亚洲最佳律师和全球最佳专利律师。公司的专业人员经常在国内外主要知识产权刊物发表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知识产权征文比赛的大奖。公司办理的案件曾分别被Asia IP评为中国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被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选列为100个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荣获中国商标节10大抗辩胜诉奖,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员会知名案例等。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主要专业团队化学和生物部:专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加工、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甾体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学、糖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遗传学、临床医学及医疗设备、冶金、无机材料、农业化学、有机合成与催化剂、金属有机化学、石油加工与开采、石油炼制、化工机械、化学工程及化工设备、化妆品、精细化工、环境化学、食品化学、塑料加工、印刷、造纸、光学材料、纳米技术等。
电学和物理部:专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通信、激光技术、微波技术、纳米技术、超导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互联网技术、航天和航空技术、反应堆工程技术、同步辐射技术、半导体元器件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机器人技术、电气工程和自动控制、声学和光学技术、气象物理、图像处理和材料科学等。
机械和外观部:专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机械工程、医疗器械、汽车制造、发电、新能源、环境工程、制冷工程、光电工程、服装和纺织、建筑工程、冶金、采矿、印刷、造纸、船舶制造、精密仪器及测量、材料科学、模具工程、照明设备、农业机械等。
专利申请部:负责专利流程的管理和协调,包括国外客户申请事务组、国内客户申请事务组、检索咨询事务组和香港专利事务组。主要工作包括专利申请档案的建立和流程时限管理,专利申请前期咨询,申请过程中的流程事务管理和专利年金管理。
商标部:负责商标注册、续展、异议、评审及行政诉讼案件,并提供全方位的商标策划及保护服务,包括品牌战略规划、转让、许可、海关备案、打假、维权等。同时,为客户办理著作权登记、域名注册及其他相关业务。
法律部:协助客户处理在国内涉及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不正当竞争、原产地、商业秘密、许可、转让等方面的侵权、确权、合同纠纷、利益冲突、谈判、草拟及签署相关协议等事务。
9. 专利刊物有没有这样的书或报纸
中国知识产权报
中国发明与专利
中国专利与商标